《有多重》教学反思_第1页
《有多重》教学反思_第2页
《有多重》教学反思_第3页
《有多重》教学反思_第4页
《有多重》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第第页《有多重》教学反思《有多重》教学反思1

本课教学让同学亲身感受到物体都有重量,有的物体重一些,有的物体轻一些,使同学对看不到,听不见的重量能够用手或身体其他的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进一步对“1千克”所代表的实际重量有一个亲身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一种直接阅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同学进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所必需具备的本事。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老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意以同学的“做”为基础,让同学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学问的形成过程,最终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学问外显的手段。“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阅历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同学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表象有两个特点: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样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同学掂了1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如何,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同学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稳固表象。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同学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供应不同样子,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同学排解物体的质料、样子、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此外,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各种感知觉也可以互相沟通。如通过听“滴答、滴答”的声音,加深对秒的熟悉。这个阅历在对教学千克的熟悉中可以借鉴。如在常见的物体中找出一个1千克的东西作为“标准”,借以估测别的物体的重量。这样,就把抽象的数量“一千克”变成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重一千克的实物。

重视直接阅历,敬重同学的个人感悟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独特的过程,抽象的数学学问转变为可体验的数学事实。

《有多重》教学反思2

教学过程中第一个探究环节是熟悉吨,把握1吨=1000千克这个公式。我认为这个环节虽然是重点,但难度很小,所以采纳了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效果符合我的料想,同学用大约3分钟的时间把握了这两个学问点。我想缘由有二:一是学问本身难度很小,二是以前学的米和千米是千进制,上节课学的千克和克也是千进制,形成了良性学问迁移。

其次个探究环节是在详细生活情境中,感受并熟悉1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同学探究并感知,我没有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同学不能直观、形象的熟悉,由于同学没有亲眼观察自己身边1吨重的物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原来设想采纳小组合作学习,同学商量一下什么物体重大约1吨。后来想不行,没法验证,1吨重的物体不像1千克的可以称。经过冥思苦想我最终想到可以创新性地采纳大合作的形式。即用一个同学的大约体重是40千克,来算一算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大约1吨,把这群人展现出来让同学看一看1吨究竟有多重。实际教学中效果特别好,同学对次特别感爱好,并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拓展延长环节中的数学小故事曹冲称象是教材供应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我相应地加入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学们,加油呀!的思想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增添了同学的自信念。

存在问题

1、没有给同学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

2、运用教学语言不够娴熟。

改良措施

1、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同学活动的时间。

2、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长。尤其利用体重表找出体重大约1吨的同学们的环节,应多找几组同学,使同学充分感知。

3、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力量。多听、多学、多练。

《有多重》教学反思3

《有多重》这节课关键是如何组织同学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如何培育同学的质量概念?这是我在设计本课时,着力思索的两个问题。本课,我为同学预备了称量工具,让同学带来了食盐、硬币、花生、苹果等许多实物,为同学的实践活动制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同学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初感→明晰”三个阶段,使之落到了实处。在设计本课时,没有将操作活动按传统方式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前,以自学引导题为主线,让同学通过调查,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同学通过阅读,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和克这样的基本学问,这样很好地发挥了社会大课堂和课本的工具作用。开头,先通过师生间的沟通互学,再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同学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楚过渡;接着组织同学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同学多种感官参加,使同学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学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于在设计时,删减了一些称量食盐、硬币和关系推导等环节,给同学的操作供应了更多的时间。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同学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实践说明:课堂上,同学沟通得充分,操作得也很充分,杰出地完成了老师预定的任务。老师教得轻松,同学“玩”得尽兴,确实是一次胜利的教学活动。

缺乏之处是:在天平和台秤的使用上,讲解略显仓促,同学一时不能很好地把握,肯定程度上影响了测量的精确性,假如课前老师能拿出时间进行特地、细致的讲解、操作,活动的效果会更好些。

《有多重》教学反思4

今日是第四单元其次课《1吨有多重》的练习课,第1题是“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给出一篇优秀的数学日记,空出质量单位,是特别典型却不落俗套的练习内容,作为范例,我让孩子们默记在心中。

第3题是数学故事,两张图片,一个图表,一个数学信息与一个数学问题,四人小组商量出合适的数学故事,并展现。由于故事背景是有名的“曹冲称象”,我先询问了一下孩子是否知道,有三分之一了解,有3-4人能即时讲出。鉴于我校注意“想象力教育”的培育,本着不禁锢同学思维的基本原则,我没有先讲解并描述故事,直接开展小组商量,赐予充分的想象空间。在商量中,有的小组就是“曹冲称象”+数学信息,有的小组是另外绽开一个新故事新人物来串联数学信息,还有的由于不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干脆就放弃商量了,经过劝导才得以连续。

展现的同学是马俊熙和顾宇轩,前者是个小姑娘,中规中矩地讲解并描述了故事并解决问题,而且结尾用一句“曹冲真聪慧呀,我都没想到”这句话作为结束,画龙点睛;后者是小男生,语言xue微有些夸张,但非常幽默幽默,例如“大象不愿走到大船上,曹操就派人拿个大锤把大象砸晕抬到船上”,中间说到拿了个大锤这里还停顿了一下,同学就特别奇怪   ,而且爆出阵阵笑声,由于他的语言语气和语态着实让人忍俊不禁,连我都在课堂上没有掌握住心情〔谅解我一生笑点低〕,展现完后同学和我都给出了合适的评价与总结。

这次的课后练习虽说很简洁,但在我和孩子的心里都留下了颜色浓重的一笔,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多样性与性别差异,同时也意识到数学阅读的开展愈发重要。

《有多重》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同学的实际状况设计的,课堂上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和气氛,营造一种民主、公平、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同学主动学习,肯于思索,乐于参加。情境贯彻于这一节课的始终。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动身来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需要用数学学问解决的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老师设计了“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同学既感爱好又简单接受的情境来促进同学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情境把紧急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开心的学习活动,让同学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

在进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的活动时,有两名同学由于物品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争吵时,我准时地鼓舞他们探讨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的问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这个商量原来是设计在最终商量的,在这里我并没有按着教学设计牵着同学的思维,而是随着同学的思维转变了教学设计。同学在商量时有点杂乱,有的认为铁重;有的认为同样重,并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但在不同的回答中,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是这种挑战来自同学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同学能给“扣子”的问题找到满足的答案,同时让同学感受到物体的体积大并不肯定重。

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良的地方。

在教学中还要增加一些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评价活动,特殊是同伴之间的评价,这对每个同学都是很重要的,这样会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得到共同进展。

《有多重》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我力求表达新课标精神,通过反复掂一掂、拎一拎等活动,让同学亲自经受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同学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育同学爱数学的爱好.详细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用教材,激发学习爱好

课前让同学做“背一背”的嬉戏,使同学熟悉重量单位的表示方法。为了让同学能比较好地把握“克和千克”这部分学问,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同学深化社会生活到商店、集市、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搜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同学了解了许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还发觉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在沟通过程中同学们爱好盎然,为今后学习数学建立了足够的信念。

二、注意操作,发挥魅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地给同学“做”的机会,让同学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形成了千克的表象熟悉,然后又让同学“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去感受并列举生活中用千克表示的物品,然后由同学自己运用“千克”的学习过程进行“克”的合作学习。让同学分组动手去称一称、掂一掂等,让同学自主探究,为同学学习数学供应了一个宽阔的空间,培育同学的动手操作的实践力量和探究精神,也提高了同学的综合力量。

三、在实践中升华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熟悉假如仅仅停留在“两袋盐约重1千克”“1个2分硬币约重1克”、的熟悉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详细化。教学中除了让同学称两袋盐的质量,一枚硬币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铅笔的质量外,我还让同学将自己熟识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量的是否正确。同学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更可喜的是,在“猜一猜”的活动中,同学学会了分析法,在沟通学问的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同等质量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同学体验的空间。

本节课存在的缺乏:同学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推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量值与实际值有时误差较大,说明同学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假如大胆让同学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老师再加以引导,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效果。

在教学《有多重》这节数学内容时,由于本课主要是让同学在实际称量过程中,了解称量方法的多样化,把握千克和克的含义,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恰当选择单位。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出了这样的一道题:“一千克鸡蛋约〔〕个”,目的让同学进一步感受、体会一千克,有的同学说:“一千克鸡蛋大约15个”,有的说:“一千克鸡蛋大约20个”对他们的回答:我都予以确定,这时有个同学把手举的高高的说:“老师,我认为一千克鸡蛋大约有26个。”这下老师里静静静的,同学们把目光一下集中到他身上,我当时也一愣,由于在我想来一千克鸡蛋大约有12~20个,他突然说出这么多个,真是我始料不及的,我忙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由于有的鸡蛋大,有的鸡蛋小,特殊小的鸡蛋,我想一千克大约有26个。”孩子说得也有道理,我又没有实际调查究竟有没有这种状况存在,这时,我说:“这样,今日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回去好好找一找这些资料,明天再来汇报,能找到这样的资料,说明这个答案是对的。”听我这么一说,刚刚发言的那个男孩,显得特殊兴奋,“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其次天早晨,同学一到校,我急迫地等待孩子们的答案,一个说:“我跟妈妈去市场,让卖鸡蛋的阿姨给称鸡蛋,最大的鸡蛋50克,一千克大约20个。”一个说:“我回家查找书,在《世界之最》这本书中我知道最大的鸡蛋重340.2克,同学说的一千克有26个,我没查到。”昨天发言说“一千克鸡蛋约26个”的同学,极其急迫地说:“老师,我和妈妈跑了好几个菜市场,最终在一家菜市场的鸡蛋摊上,发觉最大的鸡蛋85克,一千克大约12个,最小的鸡蛋有36克,一千克大约26个”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这个男孩的眼睛里闪耀着骄傲的光荣。

我想,在这看似小之甚小的事情中,我假如当时一语断定“错”,那将扼杀这些孩子好学探究的主动性,就不会消失后来的结果,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想到的。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老师应学会耐烦倾听同学的看法,不要随便凭自己的主观而轻易否认同学的回答,由于老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同学的思维,有时同学的思维会超越老师,消失新奇奇怪的想法,老师要擅长捕获,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引导同学主动探究,这对同学的进展是极其有利的。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老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意以同学的“做”为基础,让同学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学问的形成过程,最终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学问外显的手段。“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阅历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同学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表象有两个特点: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样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同学掂了1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如何,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同学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稳固表象。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同学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供应不同样子,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同学排解物体的质料、样子、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让同学自己去“做”,去探究,去经受,去感受,这样虽不肯定有明显的外显结果,但在潜移默化中,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增添,熟悉水平得到提高,发觉和解决问题的力量得到熬炼,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得到了培育——这不正是最好的“结果”吗?使我惊喜的是,给同学的一缕阳光,让我收获到了很多绚烂的太阳!

以前,总为同学设计的太多,总想当然地把同学想象成种子,自己是土壤。但在这次的整个活动中,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比方:孩子是种子倒好,假如孩子本来就是一块金子,那么我超重的“爱”是不是影响了孩子铸造奋飞的翅膀!

《有多重》教学反思6

《1吨有多重》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内容。“吨”这个质量单位特别抽象。同学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吨”还缺乏熟悉,而且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只靠观看得到熟悉,同时也不像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一样能直接进行感受。因此如何让同学建立“吨”的质量概念,充分熟悉并感受1吨有多重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多种感官参加学习

教学中以同学已有的学问阅历为载体,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提一提,估一估,抱一抱,算一算,想一想等多种活动,制造条件让同学进行实际操作,让同学的多种感官参加到学习中来,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吨能被同学详细地感知,从而关心同学在实际操作中去想像、感悟1吨、建立1吨有多重的质量概念。

2.不断激发学习爱好

为了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创设同学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同学在生动好玩的课堂中学习数学,在嬉戏中体验感受“1吨”有多重。如课伊始的动物们玩翘翘板嬉戏,从中感受小象很重。再通过猜一猜、称一称小象有多重的故事让同学体会产生吨这个质量单位的必要性。为了让同学增添对“1吨”的熟悉和体验,课中创设了大力士的竞赛及抱一抱的嬉戏。

3.学习方法有机渗透

教学中不仅注意对“吨”的体验和感受,还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新知的探究学习中,以估量、推算、想象这三种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分别以1袋10千克的大米、1个25千克的孩子、1位50千克的老师为标准,让同学通过估量并进行实际操作提一提或抱一抱等活动,再进行推算得到1吨=1000千克,最终通过想象不断丰富已有的表象,充分熟悉并感受1吨有多重。而且在教学中留意让同学回顾梳理学习过程,了解学习方法。以及在填合适的单位时留意引导同学体会“比较”的方法。

4.发挥同学主体作用

教学中不仅注意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让同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以及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注意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问题是孩子提出的,一些结论是孩子发觉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孩子的。如通过孩子猜小象的体重,以“为什么都用吨而不用千克为质量单位呢?”这一问题,让孩子通过思索自然而然的理解并发觉产生吨的必要性。再如“通过小象称体重,你对吨有了哪些熟悉?”让同学通过回顾反思,自主发觉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比千克大多了。再通过“关于吨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同学自主提问题,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的学习……

总之,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同学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熟悉。同时也留意渗透节省粮食和提高平安意识的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还存在着缺乏,如由于时间关系,孩子的发言主动性很高,却不敢让孩子多畅所欲言。再者,可能孩子的生活阅历比较缺乏或是对吨的熟悉还不够深刻,对于一头牛有250〔〕,还不能正确的作出推断,这也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圆满。

《有多重》教学反思7

一、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学问

心理学讨论说明,当学习内容和同学熟识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同学自觉接纳学问的程度就越高。老师要英勇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宽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同学通过主动主动地猎取学问,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同学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同学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详细的、可感知的形象呈如今同学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同学的生活实际,从同学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分小组提桶装矿泉水的活动,利用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和课堂内能供应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学问成为同学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老师要擅长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同学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神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好玩,数学更好玩。

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沟通是其重要的学习方式

依据课改精神,如今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沟通,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让同学通过提一提、算一算、举一举、理一理等方式逐步感受1吨的重量。同时,在各环节中,我重视让同学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沟通,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

三、重视培育同学解决问题的力量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中,都有“培育同学解决问题的力量”这一目标,同时国外〔诸如: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将解决问题列为重要目标。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力量尤为重要,为了不断进展同学解决问题的力量,我在练习阶段,特殊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同学解决,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好玩而又贴近同学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好玩又联系生活,同时也稳固了新学问。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表达了把数学学问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同学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学问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稳固了简洁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同学参加生活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制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让同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事”,使他们熟悉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主动性。

总之,老师要将数学学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学问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宽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同学对数学的爱好。数学必需贴近生活,变抽象为详细,变无味为好玩。让数同学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同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同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同学不但学到学问,还能把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有多重》教学反思8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同学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受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

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晰,过度自然。如教学1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1枚1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同学立刻说1枚1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教学自然引导同学学习“克”的概念教学。

了解千克、克这一数学学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1千克”概念时选择标准材料显得特别重要,而且是否必要。课前我预备了2瓶各500克重的自灌的矿泉水,5只重1千克的苹果。我调查市场上的食盐是每袋350克,没有多方调查,我就让同学带3袋食盐,可是同学带的食盐每袋质量多少不一,有的每袋300克,也有的350克、400克、450克。同学通过掂一掂,如再称重时3袋350克食盐重台秤上显示数是1050克,老师也没有准时调整多余的50克。同学对1千克概念形不成标准模式。

在教学缺乏之处如何留下作业时间和空间。练习是应当用什么方式如何指导同学?例如:掂一掂,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再称一称。教学时,老师没有对同学估量缺乏。同学有说500克,600克,1千克等。老师可以让同学先掂一掂1瓶500克矿泉水与一本字典。思索两个谁轻谁重?然后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这样有的放矢。同学就可以估量出一本字典约300克等数量。

《有多重》教学反思9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老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意以同学的“做”为基础,让同学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学问的形成过程,最终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学问外显的手段。“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阅历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同学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