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初中语文七下《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七下《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七下《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七下《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七下《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学习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几个目标:1、初读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进而总结五言诗和七言诗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2、参与老师组织的“陶渊明答记者问”的活动,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能正确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诗歌。3、通过反复朗读,能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绘或赏析诗句,体会诗歌的意境,从而领悟作者至高的人生境界。并在此基础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诗歌。一、课前探究部分:1、借助参考书或网络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2、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3、了解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始祖,其田园诗的特点。(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前探究,可以对诗人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特别是在众多的信息中学会取舍,学会处理信息,整合信息。了解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及他为什么而辞官,从而为解读文本时作出自己的评价做好铺垫。)二、前奏:播放歌曲羽泉的《归园田居》同学们听听这首歌唱出了乡间的什么样的景色和心情?(设计意图: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本诗打下基础。)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预设谜语导入知人论世【游戏】猜谜语: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和平宁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的生活,打一人物。【交流资料】课前咱们同学已经查找了陶渊明的资料,下面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导入新课】就这样一个有才华骨气的文人回到田园之后的生活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三。(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学生思考,参与猜谜语的游戏。2、交流课前预习过程中查找的资料。从学过陶渊明的文章,积累的诗,小故事等三个方面对作者全面介绍。其他学生根据交流做好笔记,充实自己的资料。3、对照屏幕齐读本课学习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谜语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谜面的这三句话信息量大,都是陶渊明独有的特质,语言优美,创设淡雅的诗书情景。调动积累,同时回顾前面学习的《桃花源记》,启发思维,抓住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举一反三,明白读诗的方法和步骤。5‘读出诗韵走近田居【自由朗读诗歌】1分钟后比一比谁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响亮。(出示幻灯片)【朗读交流】挑生朗读,并交流字音、节奏。【朗读节奏小知识总结】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请看大屏幕,五言诗一般按照221的节奏划分。七言诗按照223的节奏划分。【提问】那么你知道诗歌还有一个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细心的同学你会发现老师标出的黑色字有什么特点?你能找其他的韵脚吗?韵脚该怎么读?【齐读强化】下面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脚有力,声音响亮。1、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诗的字音、节奏。2、一生主动朗读,并交流注意了哪些字的读音。节奏如何划分,学生可以互相补充。3、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总结诗歌节奏划分的一般规律。4、利用已有经验来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5、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脚有力,声音响亮。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而初读是进入诗歌的第一步,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脚有力,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有了这一步的扎实基础,才能循序渐进完成下面环节。5‘读出诗情感受田居【过渡】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读诗不单单要读出它的韵律美,还要读出感情。同学们先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来朗读诗歌。【采访朗读者】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听到了赞许,那么我采访一下xx同学,你在读的时候用什么样的语气,带着什么感情来读呢?(根据学生交流,师板书:无奈、劳累)【陶渊明答记者问】我想最有发言权的就是陶渊明本人吧,下面我们就诗歌的内容来一个陶渊明先生答记者问。要求请看屏幕。请一生朗读要求。师:各位记者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陶渊明,因为我的住宅旁边栽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应大家之邀,今天就我所写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第三首召开这个记者招待会,与大家共同探讨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欢迎大家提问。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板书预设学生可能提问的问题:你喜欢田园生活,但从诗中看你不擅长耕田,要不怎么会豆苗稀呢?面对草盛豆苗稀的情景你后悔当初离开官场的决定吗?根据学生的这一问题出示陶渊明的生平简介帮助理解。【总结】通过刚才的记者招待会我们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明确了读这首诗应该带着一种愉悦之情来读,那如何读出这种愉悦呢?【放录音】挑生配乐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从语速、重音、语调上读出最后一句的愉悦之情。1、一学生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并逐句说明采用什么感情来朗读的。如:“种豆南山下”(平缓)“草盛豆苗稀”(两手摊开,做无奈状)等。2、请一生朗读屏幕上陶渊明答记者问的要求。3、小组根据要求,组长主持开始活动。4、师生开始答记者问的活动。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并在老师的提示下答疑。如:五柳先生,你好!诗歌最后一句“愿”字如何理解?再如:既然你的感情是愉悦的,那为什么还要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种辛苦呢?

5、听录音,体会诗歌愉悦之情。

6、挑生配乐读。生生间进行朗读评价,在教师的朗读指导后再集体试读。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而如何才能读得有感情?必须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我想在语文课堂上,文本应当是连接情感(作者、学生、教师等读者的情感)与生活、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媒介。在教学中,以文本为纽带,努力创设一种新鲜、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本环节改变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让学生发问,老师回答,并且老师不是简单地回答,而是给学生提供线索,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权利,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提问和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因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播种希望,才能收获惊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赞赏和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也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15‘读出意境漫画田居【过渡】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也就是说诗歌不仅仅美在韵律,美在感情,更美在它的意境。下面默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活动要求】教师口述:找出诗中印象最深的一句,有感情朗读,并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画面,对这句诗中你认为精妙的词进行赏析。屏幕出示方法指导。【提升展示】根据情况挑一到两个小组讲台展示。1、学生细心聆听老师的要求。2、小组根据要求开始交流讨论。3、小组展示。展示的程序是:小组生1:我们小组描绘的是“带月荷锄归”一句,我们组拟的小标题是“月夜归耕图”。生2: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到这样的画面:生3:我们小组觉得这句话中的“带”字用的很好,……生4:板书小标题。其他学生在观摩的同时变他人经验为自己的。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和补充。将呆板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课堂仿佛不是在学习,而成为自我展示的天地。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本环节意在让学生深刻体会诗歌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意境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在具体操作时授之以渔,如:1、借精彩的标题进入意境2、抓形象的字词品味语言3、用丰富的想象描绘画面。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与画是统一的,美由心生,一件好的作品创意是最重要的。提示学生抓住典型镜头合理想象。13‘吟唱诗歌抒写志趣【总结过渡】张开了想象的翅膀,那些生硬的文字就鲜活了起来。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诗的直观图片,与你刚才想象的画面对比一下,在欣赏的同时背诵诗歌。(幻灯显示图片)【鼓励吟唱诗歌】我想同学们已经熟读成诵了,在古代诗歌是用来吟唱的,合辙押韵抑扬顿挫,堪比今天的流行音乐。所以古代学子读书,一个个摇头晃脑,心领神会,完全沉浸在吟诵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中,今天我们也来为这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并适合诗词的歌曲旋律吟唱。【总结板书,点明主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融入了诗人的感情之中,再来看黑板,本诗通过月夜归耕和夕露沾衣两幅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正直、能坚守节操,愉悦的陶渊明,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有一种淡泊名利,热爱田园,从而回归田园的意愿。连成一个“归”字图样。【拓展】那学了本诗之后,我们同学也认真思考一下你或你所了解的人物,你们所做的事都归于一种什么样的意愿呢?下面拿起笔,仿照屏幕的形式抒写你的志趣。 例如:你瞧:田地间,陶渊明披星戴月,此时他心中没有劳动的艰辛,有的是对劳作的享受;陋室里,刘禹锡调琴阅经,此时他心中没有丝竹与案牍,有的是何陋之有的悠然。……教师对于学生的交流相机评价。【激励性小结】同学们,你、我,以及我们熟悉的许多人,对于自己所做的事不感到辛苦,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愿,有一个执着的信念,有一种志趣在支持着我们,为此我们无怨无悔,相信你们会坚守自己的志趣走向成功的明天!学生带着新奇和愉悦欣赏本首诗的直观图片,在欣赏的同时默背诗歌。全体起立,背诵诗歌,背完的同学坐下。接龙式背诵,一共四排,第一排背第一大句,然后其他三排依次背出。推荐一生利用熟悉的曲调吟唱诗歌。随教师的总结板书体会诗歌主旨。深化感情。学生根据屏幕仿句要求动笔书写。一排同学顺次交流。余生注意整理。学生通过对诗词的理解、意境的想象,最后用欣赏图片的形式与想象的画面比较,借用图片背诵,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诗词理解的程度。 吟唱诗歌,激发学生的歌唱创作热情,并给予指导,提示学生利用熟悉的流行歌曲的旋律来创作。同时产生一种艺术创作的快感和美的享受,对诗歌的理解就会更深刻,甚至终生难忘。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通过自我小结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知识的认知能力。板书紧扣文章标题《归园田居》,而“归”字正是题眼。用仿句练习进一步体会意愿追求对一个人的重要,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志趣。5‘学以致用回味田居【布置作业】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请看屏幕:运用上课所学,或深情朗读或赏析词语或描写画面,深入体会诗人感情。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学生看屏幕记作业。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与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拓展”作为教学环节之一,是在教学目标指导下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个拓展作业,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提高,情感可以得到培养。体现出对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和升华。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渔则享用终身”。1‘对联归纳感悟精神最后让我们齐读对联,再次感受陶渊明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学生齐读屏幕对联:上联:宁折不弯一老朽下联:安贫乐道诗田园横批:临渊自明对联高度凝练地概括了陶渊明的精神,对联的形式新颖易记,学生在感到新奇的同时收获知识。1‘板书设计:(设计意图:板书紧扣文章标题《归园田居》,而“归”字正是题眼。)月月夜归耕图正直坚守节操辛苦愉悦愿夕露沾衣图《归园田居其三》学情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学情分析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精髓,让学生在他们记忆的黄金时代学习诗歌,可以更好地领悟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学会审视生活中的“美”和创造生活的“美”。初二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典诗词,具备初步的欣赏诗歌的能力。同时在学习本诗之前,在《桃花源记》中,学生已初步认识和了解了陶渊明以及他的社会理想,《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更加深了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这些都为学生理解这首诗中陶渊明的田园乐趣打下基础。并且,这一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又已教会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此诗的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费力了。然而囿于他们人生阅历和知识面的限制,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的难度;对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地理解,尤其是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这个追求经济利益的城市熏陶下的孩子们理解起来就更为困难,因此突破这一点,便确定为我教学的一个难点。《归园田居其三》效果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学生学习效果分析本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能正确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诗歌”和“通过反复朗读,能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绘或赏析诗句,体会诗歌的意境,从而领悟作者至高的人生境界。并在此基础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诗歌。”结合古诗的特点,课堂学习活动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深层次品读文本意蕴,把握作者的情感。我们选取了学生质疑问难、学生自主学习、品读赏析等三个维度,11个观察点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效果分析。一、学生质疑问难观课的过程中,在“学生质疑问难”这个维度,我们从释义问难、赏析问难、情感问难这三个观察点进行了观察。根据观察,在释义问难方面,有4个学生在词义的理解上提出疑问,3个学生对疑问提出了解答,较积极,本诗句字面意思比较简单,词义的理解打好了基础,因而对句子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学生没有提出更多的质疑。赏析问难和情感问难两个方面,毕老师有机地融合到了语言的赏析和品味环节,以学生的赏悟和品读为主,但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积极的思考,情感的调动,个性思维品质也彰显鲜明,共计有7人对文本的关键语句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其中有学生对“但使愿无违”一句提出的大胆解读很有深意,是在毕老师层层引导下学生情感体验的自然生成和高度升华。学生经过自主思考提出了以下有价值的问题:1、五柳先生,你好!诗歌最后一句“愿”字如何理解?2、你喜欢田园生活,但从诗中看你不擅长耕田,要不怎么会豆苗稀呢?面对草盛豆苗稀的情景你后悔当初离开官场的决定吗?3、既然你的感情是愉悦的,那为什么还要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种辛苦呢?……二、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这个维度,重点观察朗读、品析、体悟、感情基调四个观察点。通过观察读音、句读角度,学生较积极、注意力较集中。其中指读2人次,自读1次,齐读1次。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充分调动,彰显了学生的个体思维品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读错到读准到读得流畅,有新的生成。体悟文意和理解诗歌感情角度,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注意力集中,学生参与了16人次,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质疑,并进行释疑,解疑,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其中质疑5人次,学生释疑2次,指名回答3次,齐答1次,充分体现了学生个体思维品质。总之在毕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充分调动,加上背景资料的辅助,学生在与老师、与文本的碰撞下体会到文本深层的意蕴,感受到作者微妙的复杂的心境,对诗句的解读逐层深入,课堂有许多新的生成。三、学生品读赏析在“学生品读赏析”这一观察维度,我们从背景积累、品读角度(方式方法)、深情朗读、品读层次(情感发展)几个观察点进行观课。本课例的研究问题之一是品读的多角度深层次,在观课中我们的观察角度重在对学生品读角度的达成情况的观察,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拟小标题、赏析字词和想象画面等方式方法对诗句进一步解读,较好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调动,个性思维品质得到彰显。比如小组讨论和展示井然有序,各司其职。在聆听小组展示时非常的认真专注,及时的补充和质疑。下面引用一个小组品读赏析的成果:生1:我们小组描绘的是“带月荷锄归”一句,我们组拟的小标题是“月夜归耕图”。生2: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到这样的画面:天上一个皎洁的月亮,地上一位悠闲的老人,肩上扛着一把心爱的锄头,轻松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啊,好一幅迷人的图画。生3:我们小组觉得这句话中的“带”字用的很好,这个字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人物的主体性,“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诗人对周围景物的喜爱和劳动后的愉悦心情。我们观察到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活跃,带着刚刚激发的情感体验,结合陶渊明的经历,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描写画面,拟写贴切的小标题,并且对字词的含义深层次挖掘,畅谈感悟,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老师对话,同时也实现了走出文本的价值提升。在品读层次方面,毕老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品读,读出了诗歌的层次,实现了短诗深教,教学逐层深入,学生也能循着老师的引导理解品读出陶渊明的情感,进一步走进作者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感悟他那种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并从中感受到愉快和喜悦的思想境界。《归园田居其三》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归园田居》(其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吟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生欣赏美景,陶冶性情,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本单元共四首古诗,有《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归园田居》(其三)为四首之冠。我们也从中可以窥见陶渊明这样一位田园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在初中教材中的地位了。《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有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上讲,上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第二十二课《爱莲说》中出现了“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而陶渊明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甚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因此帮助学生读懂《归园田居其三》,教会他们赏析陶诗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素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就诗歌内容来看,此诗平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但却得到人们的欣赏并广为传诵,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渊明的视角是诗人的,不是普通农夫的,他所表达的是只有诗人耕作才会产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他看似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朴厚悠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常常的叙说中,写出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不妨从他对农耕的态度讲起。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他的意愿究竟是什么?这是学生要理解本诗的关键所在。《归园田居其三》评测练习

归田园居(其三)评测练习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诗歌学习之旅已经结束,这次旅程你一定满载而归,下面就通过这份试题检验一下自己吧!愿你成功!本试卷满分100分,其中卷面5分,希望你答题时认真思索,慎重动笔,规范书写。一、文学常识填空:(6分)《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本诗共________首,作于诗人辞官归隐的第二年。二、按要求默写:(12分)1、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2、本诗点睛之笔的诗句是/反映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诗句是/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没有改变的诗句是/《归园田居》中能体现诗人要按自己愿望生活的诗句是:3、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三、选择:(12分)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得好收成。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四、赏析:(5分*6=30分)1、“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在陶渊明的其他诗中也有表现,例如: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就这一句中的“带”字,赏析其妙处。4、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5、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既然诗歌表达的感情是愉悦的,那为什么还要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种辛苦呢?五、评价:(10分)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六、写作(15分)任选一题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发挥想象,描写画面,30字左右。陶渊明,我想对你说(50字左右)七、拓展: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案:一、文学常识:陶渊明、东晋、五首。二、按要求默写: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三、选择:1、D2、B3、D四、赏析:1、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2、辛苦而美好的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3、诗人是带月而归,而不是月照而归,什么原因呢?我们认为是作者并不觉得很累,回归田园本就是他所乐意的,所以轻松尽兴,身心自由。好像有些玩得忘了回家的感觉。一个“带”突出了人物的主体性,“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诗人对周围景物的喜爱和劳动后的愉悦心情。4、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获——多收些豆子。从诗的主题看,是指希望能隐居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5、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厌弃。6、就是反衬官场的黑暗了。这么苦的劳作陶渊明都能苦中作乐,他宁愿放弃官场,回归田园,不是说明官场对他这种正直的人来说更苦。五、评价:观点一:诗人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些诗句来表现他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这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绝望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人生道路。隐居思想是陶渊明刚正不阿,不随波逐流的品质的体现,所以,这是他历经宦海沧桑后为自己的生命找到的新的人生意义。陶渊明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一生,都在现实的波折中努力的坚持和追寻着心之所向,恪守着自我之意愿所趋,无数次地反躬自问,他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在做什么。这是千年以来无数俯首盲从,庸庸碌碌,迎朝送夕之辈所不敢望的。人生如期,夫复何求?观点二:陶渊明放弃“大济苍生”的理想,而是“种豆南山下”,独自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这是逃避现实的做法,因为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古代优秀的知识分子也无不以“兼济天下”为己任,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才是真正的战士。所以,陶渊明的归隐带有明哲保身的成分,是一种消极的避世行为。六、写作:带月荷锄归:天上一个皎洁的月亮,地上一位悠闲的老人,肩上扛着一把心爱的锄头,轻松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啊,好一幅迷人的图画。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乡间小路,斗折蛇行。在月光地映衬下,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一个老人在这样充满诗意的田间小路上独行,夜露打湿了他的粗布上衣。2、略七、拓展:牛在夕阳中漫步回村,背上没有牧童,却驮着几只悠闲自在的寒鸦。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寂、宁静、和谐的秋日村居图。《归园田居其三》课后反思

为诗歌教学涂抹一丝亮色——《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反思作为女人,每天早晨梳妆打扮是必不可少的,涂脂抹粉,整张脸顿时在描抹中变得生动起来。诗歌教学无诗意,已经冷了不少学生的心;初中作文多少年来的“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更是将诗歌教学降温至零下三十度,学生读写诗歌的兴趣多被扼杀。于是,处在诗一般妙龄的青少年学生们,青春在语文课上集体缺席,激情在语文课上全部请假。怎样“涂抹”才能让诗歌教学也生动起来呢?在《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过程中,我有些小小的心得,反思如下:兴趣,从游戏中萌发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导语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上课开始,我打破传统的组织教学模式,先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当我讲到“这个谜语既不是打一字,也不是打一物,而是打一古代诗人”时,同学们的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了,迫不及待地催我快说出谜面。我根据自己对诗人陶渊明气质形象的了解和学生学过的知识设计了这样的谜面:“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和平宁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的生活”。我宣布谜面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异口同声地回答:“陶渊明!”我顺势问道:“你们了解陶渊明多少?”大家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出了陶渊明的字、号、生活的朝代、弃官归隐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以及自己学过的作品,如《桃花源记》,全班同学很快地集中了精力,积极参与。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复习巩固了过去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本堂课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收到了一石几鸟的效果。二、精彩,从题目中开始加强诵读,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更是诗歌教学的灵魂。本节课我以读为主线设计教学环节,如何让这些环节亮起来,我认为标题的新颖至关重要,有句话说:“精彩题目一半文”,标题就像人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何使标题形式美观,又能恰当地表达环节的内容,还能紧扣诗歌的题目,我苦苦思索,真可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多次修改,常常为偶尔的一点灵感而欢悦,最终确定了这样七个环节标题:谜语导入,知人论世、读出诗韵-走近田居、读出诗情—感受田居、读出意境—漫话田居、吟唱诗歌—抒写志趣、学以致用—回味田居、对联归纳—感悟精神,课堂上每出示一个环节的标题,学生都感觉眼前一亮。三、疑难,在活动中解决在“理解诗意,读出诗情”环节,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回归田园的这种愉悦之情是一个难点,小组质疑答疑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然而不论从知识程度上还是从生活经历上,有些内容确实需要老师的引导,怎样能够把这种指导巧妙的与学生的质疑有机结合,我想到了可以采用陶渊明答记者问的方式,具体操作过程是这样的:让同学扮演记者,每四人一小组,借助注释梳理课文内容,商讨制定出记者招待会上要提的问题,问题的设计都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问题要有价值。老师来扮演“陶渊明”,同学们提的问题老师不会轻易答出,给他们提供一点线索,需要学生认真地思考,所以同学们在准备的时候要充分。在教学中,以文本为纽带,努力创设一种新鲜、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本环节改变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让学生发问,老师回答,并且老师不是简单地回答,而是给学生提供线索,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权利,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提问和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因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播种希望,才能收获惊喜。四、内容,在吟唱中默化熟读成诵这是诗歌教学的主线,朗读背诵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什么自由读、齐读、领读、朗读比赛等等,这也不陌生,如何再设计出新意?事情源于我们学校上周去产子石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体验,在周四的汇报表演晚会上,有一个节目歌伴舞《明月几时有》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忽然领悟在古代诗歌其实是用来唱的,最初的诗歌就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它合辙押韵,抑扬顿挫,堪比今天的流行音乐,所以古代学子一个个摇头晃脑、心领神会地沉浸在吟诵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中,于是我就想课堂上也让学生用熟悉的曲调当场演唱诗歌不是也可以吗?这种方式不但能让学生背下诗歌,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五、主旨,在图形中深化板书设计一直是我备课中琢磨最多的一处,听过这么多的语文课,什么样的板书给自己印象深刻,还是那些巧妙的图形板书,这篇课文用什么样的图形合适呢?我是煞费苦心,颇费一番周折。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