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移动通信基站三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1页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移动通信基站三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2页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移动通信基站三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3页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移动通信基站三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4页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移动通信基站三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移动通信基站三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IV目录前言 11项目背景 12项目特点 13项目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14环境影响评价过程 15报告书主要结论 26致谢 21总则 31.1编制依据 31.1.1委托书 31.1.2国家法律 31.1.3国务院行政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31.1.4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31.1.5评价技术导则及规范 31.1.6项目的相关资料 41.2评价因子 41.2.1电磁辐射 41.2.2噪声 41.3评价标准 41.3.1电磁环境 41.3.2声环境 51.4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51.4.1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51.4.2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61.5工程投资概算 61.6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目标 61.6.1污染控制对象与目标 61.6.2环境保护目标 62建设项目概况 72.1项目名称、地点、建设性质、进展程度 72.2项目概况 72.2.1项目基本组成 72.2.2项目建设规模及分布 72.2.2环评基站的主要参数 92.3与本工程有关的相关回顾 92.3.1往期工程建设过程回顾 92.3.2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回顾 102.3.3往期工程的竣工验收 102.3.4基站投诉情况回顾 103工程分析 123.1电磁辐射污染机理 123.2电磁波传播 133.2.1电磁波传播方式 133.2.2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 133.2.3传播衰减 143.2.4贯穿损耗 143.3移动基站天线及其特性参数 153.3.1天线增益 153.3.2方向图 153.3.3极化 173.3.4基站所用天线的种类 183.3.5基站所用的定向和全向天线外型 183.4陕西联通通信系统所涉及的频段范围 183.5工作原理 193.5.1GSM工作原理 193.5.2WCDMA工作原理 223.6移动通信基站系统组成 233.7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263.8影响因子识别 264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 284.1自然环境状况 284.1.1地理位置 284.1.2地形地貌 284.1.3气候、气象 284.1.4水文特征及水系 294.2社会环境和经济概况 294.2.1行政区划 294.2.2社会经济 295环境质量状况 315.1电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15.1.1全省电磁环境质量现状 315.1.2电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315.1.3电磁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435.2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65.2.1全省声环境质量现状 465.2.2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465.2.3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476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527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537.1营运期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537.1.1影响分析方法 537.1.2现状监测结果 537.1.3理论计算方法 537.1.4GSM基站理论计算 577.1.5WCDMA基站理论计算 597.1.6基站超标范围 637.1.7单频站类比分析 637.1.8单频站理论计算的说明 657.1.9双频以上站类比分析 667.1.10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697.1.11补充说明 707.2营运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717.2.1声环境理论计算 717.2.2声环境类比分析 727.3其他影响分析 727.3.1废旧电池 727.3.2景观 727.3.3其他 738环境保护措施 748.1电磁环境保护措施 748.2噪声环境保护措施 748.6其他环境保护措施 759项目可行性分析 769.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769.2选址可行性分析 7610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7710.1环境管理计划 7710.1.1环境管理目标 7710.1.2环境管理体系 7710.1.3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内容 7810.2环境监测计划 7810.2.1环境监测机构 7810.2.2环境监测计划 7810.2.3环境监测方法与质量保证 7911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8011.1环保投资估算 8011.2经济效益分析 8011.3环境分析 8112公众参与 8212.1公众参与方式 8212.2公开环境信息 8212.2.1第一次公告及结果 8212.2.2第二次公告及结果 8412.3公众意见调查 8712.3.1调查方法 8712.3.2调查内容 8712.3.3调查结果及分析 8812.4公众参与结论 8913结论与建议 9113.1结论 9113.1.1项目概况 9113.1.2产业政策可行性分析 9113.1.3环境质量状况 9113.1.4环境影响分析 9213.1.5环境保护措施 9313.1.6公众参与 9313.2要求与建议 9313.3综合结论 94附件列表:附件1:项目委托书;附件2:《关于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CDMA、GSM移动通信基站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陕西省环境保护厅,陕环批复〔2009〕435号;附件3:《关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移动通信基站二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陕西省环境保护厅,陕环批复〔2014〕564号;附件4:各地市基站现状调查照片;附件5:各地市基站现状监测示意图;附件6:公参样表;附件7:公众参与承诺函;附件8:监测报告;附件9:关于本项目基站投诉的说明。附表列表:附表1~附表11:基站信息表(各地市及杨凌地区);附表12:基站现状监测数据统计表(各地市及杨凌地区);附表13:公参名单统计表;附表14:基站周围信息概况表。前言1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陕西省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各界对通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用户数量和业务量呈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同时用户对移动通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建设了移动通信基站三期工程(以下简称“联通三期”),以提高覆盖的范围和提供更好的移动通信服务。本次联通三期工程共委托评价宏基站1428个,包含1797个基站,(从环保角度考虑,每套能够独立对外发出电磁波的系统为一个基站,因此本次共包含GSM基站371个,WCDMA基站1426个。一个宏基站包括一个或多个基站)。目前联通三期基站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2项目特点联通三期是典型的移动通信工程,属于“输变电及广电通讯”类评价项目。基站天线发射电磁波中心频率分别为900MHz、1800MHz和2100MHz,均属于微波波段,其产生的电磁辐射为非电离辐射。本项目宏基站位置分散,遍布全省各地市,运行过程中均为电脑远程控制,基站设备为无人值守。运行期以电磁辐射、机房噪声为主要环境影响因素。本工程基站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本报告书以现状评价为主,挑选286个正在运行的基站进行详细调查和现状监测,并将现状监测数据用于环境影响类比分析。在环境影响分析过程中,采用进行理论计算的方式,根据几种本次使用的主要类型基站参数,计算出一般情况下基站运行过程中电磁辐射的在天线主轴方向上的最大可疑超标范围,同时,将理论计算过程中不同距离处的数据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出本期评价基站运行时的环境影响结论。3项目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基站天线架设的合理性;基站对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和噪声影响程度。4环境影响评价过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等有关规定,该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本项目基站数量较多,涉及地域广,参照往期基站工程滚动开发和捆绑评价形式,本次以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形式进行编制。鉴于此,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于2015年9月11日委托陕西中圣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施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我公司立即组成评价工作组,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环评技术人员开展全面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委托监测,同时,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示,对基站周边公众发放了公众调查表,并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导则要求,编制完成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现提交建设单位上报。5报告书主要结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移动通信基站三期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在严格落实环评报告书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可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公众支持度高,无人反对。从环保角度分析,项目建设可行。6致谢在报告书编制过程中,评价工作得到了陕西省环保厅、西安市环境保护局、杨凌示范区环境保护局、咸阳市环境保护局、宝鸡市环境保护局、渭南市环境保护局、汉中市环境保护局、安康市环境保护局、商洛市环境保护局、铜川市环境保护局、延安市环境保护局、榆林市环境保护局、陕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等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及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1总则1.1编制依据1.1.1委托书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移动通信基站三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附件1);1.1.2国家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201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1.1.3国务院行政法规及规范性文件(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令第253号),1998.11.29;(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国令第33号),20.4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1)国家环境保护局《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18号令),1997.3.25;(2)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2006.2.14;(3)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第21号令),20.1.5评价技术导则及规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2)《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4)《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5)《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7)《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环发〔2007〕114号文件);1.1.6项目的相关资料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移动通信基站三期工程基站名单及基本信息表(附表1~附表11)。1.2评价因子1.2.1电磁辐射综合电场强度(V/m)为评价因子。1.2.2噪声等效连续声级Leq[dB(A)]为评价因子。1.3评价标准本次环境影响评价拟执行以下标准。1.3.1电磁环境环境电磁辐射质量标准中规定的限值为控制电场、磁场、电磁场所致公众曝露,环境中电场、磁场、电磁场场量参数的方均根值应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限值标准,详见表1.3-1要求。表1.3-1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节选)频率范围电场强度E(V/m)磁场强度H(A/m)磁感应强度B(μT)等效平面波电场强度Seq(W/m2)30MHz3000MHz120.0320.040.4注1:频率f的单位为所在行中第一栏的单位。2:0.1MHz~300GHz频率,场量参数是任意连续6分钟内的方均根值。对于脉冲电磁波,除满足上述要求外,其电场强度的瞬时峰值不得超过表1.3-1中所列限值的1000倍,或场强的瞬时峰值不得超过表1.3-1中所列限值的32倍。环境电磁辐射管理限值根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中第4.2的规定,单个项目的电磁辐射管理目标值的确定应遵循下列原则:为使公众受到总照射剂量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的规定值,对单个项目的影响必须限制在GB8702-2014的若干分之一。对于由国家环保部负责审批的大型项目可取GB8702-2014中场强限值的1/,其他项目则取场强限值的1/。根据以上规定,本项目不属于国家环保部审批的项目,因此,对于本项目单个基站而言,取GB8702-2014中电场强度限值12V/m的1/,即5.37V/m作为其对公众贡献量的评价标准。对于公众总受到的总辐射量,仍然采用表1.3-1中的限值要求,即12V/m。1.3.2声环境声环境质量标准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相应类区标准,具体指标见表1.3-2。表1.3-2声环境质量标准类别标准值单位:dB(A)昼夜夜间0类50401类55452类60503类65554类a7055b7060在环境影响评价时,处于不同功能区的基站,按相应的声环境标准进行评价。噪声排放标准(1)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相关规定。(2)基站运行期间,机房厂界噪声应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的相关规定,具体指标见表1.3-3。表1.3-3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限值厂界外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噪声限值单位:dB(A)昼间夜间0504015545260503655547055在环境影响评价时,处于不同功能区的基站,按相应的噪声标准进行评价。1.4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4.1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按照HJ/T10.3-1996中的规定,发射天线无明显方向性,当发射机功率≤100千瓦时,评价范围以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为0.5千米的圆形范围;对于有方向性天线,按天线主瓣的半功率角范围内,半径到0.5千米的扇形范围。参照《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中对监测范围的规定,参考本次基站的天线参数和理论计算的结果,重点调查天线主瓣50米内的区域。1.4.2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评价等级本项目基站建设地点一般位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规定的1~4类区,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的评价工作分级方法,如果建设项目符合两个以上级别的划分原则,按较高级别的评价等级。综上,本项目的声环境影响评价按二级评价。评价范围基站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机房内设备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本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机房的边界外1米。综上,确定环境影响等级和评价范围如表1.4-1。表1.4-1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和范围环境要素评价等级和范围依据电磁环境评价范围天线主瓣方向50m《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环发〔2007〕114号文件)声环境评价等级二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评价范围机房边界外1m1.5工程投资概算本次工程投资合计约25704万元,其中环保投资约160万元,占总投资比例的0.62%。1.6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目标1.6.1污染控制对象与目标(1)施工期应严格控制施工噪声、施工扬尘及建筑垃圾等对环境的影响。(2)营运期主要控制电磁辐射和噪声的影响。1.6.2环境保护目标电磁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天线主瓣方向50m范围内的有公众长期居住的建筑物,声环境保护目标主要集中在机房四周。本次罗列出天线主瓣50m范围内有公众长期居住的基站。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见附表14。2建设项目概况2.1项目名称、地点、建设性质、进展程度项目名称: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移动通信基站三期工程建设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建设地点:全省十个地市及杨凌示范区建设规模:联通三期本次委托评价宏基站1428个,包含1797个基站(一套设备定义为一个基站,GSM基站371个,WCDMA基站1426个。一个宏基站包括一个或多个基站)。进展程度:基站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2.2项目概况2.2.1项目基本组成表2.2-1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名称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移动通信基站三期工程建设单位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宏基站总数1428个(宏基站也即是物理站址)基站分类其中:GSM基站371个、WCDMA基站1426个建设地点陕西省所辖西安、安康、宝鸡、汉中、商洛、铜川、渭南、咸阳、延安、榆林等10个地市和杨凌示范区项目投资25704万元环保投资160万元基站相关参数电磁波频段900MHz、1800MHz、2100MHz天线架设方式桅杆、地塔、抱杆、高塔、美化天线等天线方向全向、定向天线增益(dBi)17、18实际发射功率(W)20、40(咸阳)、50(咸阳)机房建设内容发射接收设备、天线、蓄电池组、空调2.2.2项目建设规模及分布本次工程共建设宏基站1428个,主要分布于人口密集区和主要交通干线附近。各地市基站数目分布见表2.2-2及图2.2-1至图2.2-3。宏基站具体信息见附表1~附表11。表2.2-2基站数量分布统计表类型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榆林延安汉中安康商洛杨凌合计GSM基站01000003610000371WCDMA基站1951213610020228357562051426宏基站1951213610020228377562051428备注:基站总数是1797=GSM基站数371+WCDMA基站数1426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移动通信基站三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PAGE32图2.2-1本期各地市建设宏基站数量图图2.2-2本期各地市建设WCDMA基站数量图图2.2-3本期各地市建设GSM基站数量图2.2.2环评基站的主要参数本工程基站重要运行参数见表2.2-3。表2.2-3重要参数组合编号工作频段(MHz)单载频发射功率(W)天线增益(dBi)190020、40(仅咸阳)、50(仅咸阳)17、182180020、50(仅咸阳)17182.3与本工程有关的相关回顾2.3.1往期工程建设过程回顾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宏基站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移动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目前,陕西联通共有四期工程。陕西联通公司一期工程共建设宏基站1018个,包括GSM基站1287个,WCDMA基站639个;至2014年,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后,宏基站数量增加至2036个,GSM基站增加至2246个,WCDMA基站增加至1317个;到三期工程,共建设宏基站3464个,GSM基站1658个,WCDMA基站2065个;到四期工程为止,共有宏基站14172个。四期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目前已进入编制阶段。2.3.2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回顾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建设的移动通讯基站一期和二期工程相关的环境保护手续见表2.3-1。表2.3-1往期工程回顾情况统计表工程内容环评单位环评批复竣工验收批复通信基站一期工程陕西椿源辐射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陕环批复〔2009〕435号,见附件2验收报告已编制完成通信基站二期工程陕西中圣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陕环批复〔2014〕564号,见附件3验收报告已编制完成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CDMA、GSM移动通信基站一期工程共建设宏基站1018个,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由陕西椿源辐射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编制。环评中对329个宏基站进行了抽样调查和监测,2009年,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对该项目进行了环境审批,批复文号为陕环批复〔2009〕435号,见附件2。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移动通信基站二期工程共建设宏基站1018个,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由陕西中圣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编制。环评中对其中196个宏基站进行了抽样调查和监测,2014年,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对该项目进行了环境审批,批复文号为陕环批复〔2014〕564号,见附件3。2.3.3往期工程的竣工验收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已经委托陕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开展一期和二期工程的环境保护竣工验收工作。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环境保护竣工调查报告编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2016年8月31日,通过了一期和二期工程的环境保护竣工调查报告技术审查会。目前,验收调查报告正在修改中。2.3.4基站投诉情况回顾经过对相关环保部门进行咨询,目前,联通公司共有40个宏基站涉及投诉,主要诉求集中在电磁辐射的影响。投诉基站中6个已经拆除,剩余34个宏基站经过协商,目前仍在运行。在继续运行的34个宏基站中,涉及一期工程7个,二期工程3个,三期工程2个,4期工程22个。其中与本环评相关的三期工程中的2个投诉宏基站分别为西大桃园校区基站和临渭-建设宾馆基站,环评中均进行了详细的现状调查。投诉基站的具体情况见表2.3-2。表2.3-2投诉基站统计表地市基站名称投诉原因现状数据(V/m)数据来源西安西大桃园校区基站电磁辐射0.28~3.14监测报告渭南临渭-建设宾馆基站0.43~3.49监测报告由上表可知,本期工程被投诉的基站,电磁环境现状数据均满足GB8702-2014中的规定限值,且最大值均出现在基站所在的楼顶平台。针对本次工程,联通公司专门做出说明(见附件9),若后续出现公众投诉情况,将及时做出反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处理投诉问题。3工程分析3.1电磁辐射污染机理电磁环境(EME)是由存在给定场所所有电磁现象的总和,由不同频率(f)的电场(E)、磁场(H)组成。变化的电场与磁场交替在空间传播。当频率大于100kHz时,电磁波离开导体通过空间传播,这种在空间传播的电磁能量即为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属非电离辐射,具有的量子能量较小,约为10-6~10-3电子伏特/光子,因此,电磁辐射的量子能量不足以引起物质分子的电离,但当电磁辐射的强度及作用时间达到一定限值时就会对人产生不良的影响。电磁辐射污染是电磁辐射强度超过国家允许标准的一种现象。电磁辐射污染使环境质量变差、变坏,由此可能引起两个方面的危害:=1\*GB2⑴对公众健康方面的危害(健康效应);=2\*GB2⑵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或进而引发严重后果(电磁干扰)。健康效应又可以分为个体效应和种群效应。种群效应不是短时间可以观察到的,也许可以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也许相反使人类的发展受到影响。个体效应又分热效应和非热效应。详见以下“电磁辐射危害示意图”。图3.1-1电磁辐射危害示意图电磁辐射污染有以下几个特点:(1)是由于相应设备的使用而产生的,只要这种产生电磁辐射设备在使用,电磁辐射污染就存在,从这种意义讲,设备运行时与污染同步,伴随终身;例如移动通信天线向周围辐射的点播信号。(2)我们在使用电磁辐射能传输有用信号的同时,电磁辐射污染与之共存,对于有意辐射的电波来说,电磁辐射污染的强度和范围是可预见的。(3)电磁辐射污染是物理因素,是能量流污染,在传播过程中会衰减,是局部的小范围污染。(4)电磁辐射是非公众敏感的,看不见、摸不着,必须用相关的仪器测量才能感知。本次评价的设备中电磁波频率分别为900MHz、1800MHz和2100MHz三个频段,均属于微波波段,其产生的电磁辐射为非电离辐射。3.2电磁波传播3.2.1电磁波传播方式电磁波从发射天线发出,传播到接收天线,可以有不同的传播方式,主要的传播方式有地波、天波、直线波和散射波传播四种。3.2.2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移动通信采用直射波辐射的方式传播,其特点为:天线高度远大于工作波长,通信距离通常在视线距离之内,又因为移动通信与固定通信的不同还在于通信时电台(手机)所处的环境是移动的,这时电台(手机)天线所收到的电磁波场强有着严重的衰落和相当大的多径时延以及多普勒频移。从而导致接收点场强随距离呈波动变化。主要的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1)电磁波信号的衰落:当电台(手机)移动时导致电磁波信号发生起伏变化,这种现象称做衰落。不论快速衰落、慢衰落还是多径衰落都对移动通信的影响是很大的。(2)电磁波信号的多径时延:它是同一信号通过不同路径而到达接收天线的,因而它到达的时间先后和强度会有所不同。当发射台发送一个脉冲信号时,收到的可以是多个脉冲的综合结果。多径时延会随环境地形、地物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与频率无关,其对数字移动通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3)多普勒效应:当移动台对于基站有相对运动时,收到的电波将发生频率的变化,此变化称为多普勒频移。对于一些高速的移动体,必须考虑它的一些影响。3.2.3传播衰减移动环境下,电波在传播路径上遇到各种障碍物都可能产生反射、散射和吸收,因此,接收点的电波实际上是直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的合成,形成所谓的多途径传播,如图3.2-1所示。图3.2-1多径传播示意图由于第每条传播路径各不相同,接收点信号(场强)矢量合成的结果形成接收点场强瞬时值的迅速、大幅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由多径的快衰落,由于这些衰落服从瑞利分布,所以又称为瑞利衰落(Reyleighfading),见图3.2-2。当电波在传播路径上遇到建筑物、森林等障碍物的阻挡时,则会形成电磁场的阴影。当移动台通过不同障碍物的阴影时,就造成接收场强中值的变化。这种由于阴影将就导致接收场强中值的随地理位置改变而出现的缓慢变化称为慢衰落,又称为阴影衰落(shadowfading)。另外由于气象条件的改变,导致大气折射系数随时间而变化,也会造成同一地点场强中值随时间而缓慢变化。3.2.4贯穿损耗电磁波穿过建筑物、人体、汽车时,均有一定的损耗,称为贯穿损耗。建筑物的贯穿损耗是指电波通过建筑物的外层结构时所受到的衰减,它等于建筑物外与建筑物内的场强中值之差。建筑物的贯穿损耗与建筑物的结构、门窗的各类和大小、楼层有很大关系。贯穿损耗随楼层高度的变化,一般为-2dB/层,因此,一般都考虑一层(底层)的贯穿损耗。对于手持机,当位于使用者的腰部和肩部时,接收的信号场强比天线离开人体几个波长时将分别降低4~7dB与1~2dB。金属结构的汽车带来的车内损耗不能忽视。一般车内损耗为8~10dB。3.3移动基站天线及其特性参数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天线起着辐射和接收无线电波的作用,发射时天线把高频电流转换为电磁波并辐射到特定的空间区域;接收时天线把电磁波转换为高频电流并传送到后级处理单元。可以看出,移动基站的天线是向其周围环境辐射电磁波的最主要的器件,因此,天线的各种参数直接影响着环境中电磁波的大小和环境分布情况。天线的主要参数如下:3.3.1天线增益“增益”是天线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天线增益是指天线在最大方向上的场强与参考辐射器在该方向产生辐射强度之比,dBi表示某天线场强与全向参考辐射器的场强比值的对数值,dBd表示某天线场强与半波阵子参考辐射器的场强比值的对数值,两者之间相差2.15分贝,dBi=dBd+2.15。3.3.2方向图一般来说天线向四周围空间辐射的电磁波的强度其分布是不均匀的,当距离一定时电场参量随立体角坐标分布的图形就称为天线的方向图。用辐射场强表示的称为场强方向图,用电场强度表示的称为功率方向图,用相位表示的称为相位方向图。本评价使用典型天线的电磁波空间分布如图3.3-1所示。图3.3-1定向天线电波辐射分布示意图天线方向图是空间立体图形,但是通常应用的是两个互相垂直的主平面内的方向图,称为水平方向图和垂直方向图。在方向图中,包含所需最大辐射方向的辐射波瓣叫天线主波瓣,主瓣之外的波瓣叫副瓣、旁瓣,与主瓣相反方向上的旁瓣叫后瓣。图3.3-2至图3.3-5分别是GSM和WCDMA“基站用全向和定向天线方向图”,其天线外形为板型。图3.3-2GSM设备用全向天线方向图图3.3-3GSM设备用定向向天线方向图图3.3-4WCDMA设备用全向天线方向图(垂直面)图3.3-5WCDMA设备用定向天线方向图3.3.3极化极化是描述电磁波场强矢量空间指向的一个辐射特性,当没有特别说明时,通常以电场矢量的空间指向作为电磁波的极化方向,而且是指在该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上的电场矢量来说的。电场矢量在空间的取向在任何时间都保持不变的电磁波叫直线极化波。有时以地面作参考,将电场矢量方向与地面平行的波叫水平极化波,与地面垂直的波叫垂直极化波。电场矢量和传播方向构成的平面叫极化平面。3.3.4基站所用天线的种类天线按方向性划分有定向天线和全向天线;按极化形式分有单极化和双极化天线。在不同场合、不同地形、不同用户分布等情况时应采用不同的天线形式,例如在城市中心人口密集的区域,主要采用的是定向天线;在郊区通话量少的区域大多采用全向天线。3.3.5基站所用的定向和全向天线外型基站所用全向天线一般为杆状,定向天线为板状。具体外形如图3.3-6所示。图3.3-6陕西联通定向天线外形图3.4陕西联通通信系统所涉及的频段范围本次委托基站中占用频段分别为GSM(900MHz和1800MHz)和WCDMA2100MHz。根据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有关频率划分的文件规定:GSM900MHz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频段为:(905~915)MHz(上行,移动台发,基站收)、(954~960)MHz(下行,移动台收,基站发),共6MHz带宽;GSM1800MHz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频段为:(1745~1755)MHz(上行,移动台发,基站收)、(1840~1850)MHz(下行,移动台收,基站发),共10MHz带宽。WCDMA2100MHz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频段为:(1940~1955)MHz(上行,移动台发,基站收)、(2130~2145)MHz(下行,移动台收,基站发),共15MHz带宽。3.5工作原理3.5.1GSM工作原理GSM设备的基本特点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简称GSM设备)是依据欧洲通信标准化委员会(ETSI)制定的GSM技术规范研制而成的,任何一家厂商提供的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都必须符合GSM技术规范,属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GSM设备作为一种开放式结构和面向未来设计的系统具有下列主要特点:(1)GSM设备是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并且可与各种公用通信网(PSTN、ISDN、PDN等)互连互通。各子系统之间或各子系统与各种公用通信网之间都明确和详细定义了标准化接口规范,保证任何厂商提供的GSM设备或子系统能互连。(2)GSM设备能提供穿过国际边界的自动漫游功能,对于全部GSM移动用户都可进入GSM设备而与国别无关。(3)GSM设备除了可以开放话音业务,还可以开放各种承载业务、补充业务和与ISDN相关的业务。(4)GSM设备具有加密和鉴权功能,能确保用户保密和网络安全。(5)GSM设备具有灵活和方便的组网结构,频率重复利用率高,移动业务交换机的话务承载能力都很强,保证在话音和数据通信两个方面都能满足用户对大容量、高密度业务的要求。(6)GSM设备抗干扰能力强,覆盖区域内的通信质量高。(7)用户终端设备(手持机和车载机)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向更小型、轻巧和增强功能趋势发展。GSM设备的结构与功能由“GSM网络系统结构图”可见,GSM设备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或功能实体组成的。其中基站子系统(BSS)是GSM设备中与无线蜂窝方面关系最直接的基本组成部分,它通过空中接口直接与移动台相连,在移动台(MS)和网络子系统(NSS)之间提供和管理传输通路,负责无线信号的收发与无线资源管理;同时,它与NSS相连,实现移动用户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网络用户间的通信连接,同时也要和操作维护子系统(OSS)之间互通。网络子系统(NSS)是整个网络的核心,它对GSM移动用户之间及移动用户与其他通信网用户之间的通信起着交换、连接与管理的功能;负责完成呼叫处理、通信管理、移动管理、部分无线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用户数据和设备管理、计费记录处理、公共信道、信令处理和本地运行维护等;NSS不直接与MS互通,BSS也不直接与公用通信网互通。MS、BSS和NSS组成GSM设备的实体部分。操作维护系统(OSS)则提供运营部门一种手段来控制和维护这些实际运行部分。图3.5-1GSM设备结构图(1)移动台是公用GSM移动通信网中用户使用的设备。移动台的类型不仅包括手持台,还包括车载台和便携式台。(2)基站子系统(BSS)是GSM设备中与无线蜂窝方面关系最直接的基本组成部分。它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移动台相接,负责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3)网络子系统(NSS)主要包含有GSM设备的交换功能和用于用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它对GSM移动用户之间通信和GSM移动用户与其他通信网用户之间通信起着管理作用。(4)操作维护子系统(OSS)需完成许多任务,包括移动用户管理、移动设备管理以及网络操作和维护。移动用户管理可包括用户数据管理和呼叫计费。GSM设备主要技术参数GSM设备主要技术参数见表3.5-1。表3.5-1GSM设备主要参数表特性900MHz1800MHz发射类别业务信道271KF7W271KF7W控制信道271KF7W271KF7W发射频带(MHz)基站93596018051880移动台89091517101785双工间隔(MHz)4595射频带宽(kHz)200200射频双工信道总数124374基站最大有效发射功率射频载波峰值(W)8020业务信道平均值(W)37.52.5单站服务区半径(km)最小0.20.2最大3535接续和调制方式TDMA、GMSKTDMA、GMSK传输速率(kbps)270.833270.833每扇区载频数88每载频信道数全速率88半速率16GSM主要业务功能(1)电信业务是GSM设备提供的最重要业务,经过GSM网与固定网,为移动用户与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网电话用户之间提供实时双向会话。(2)紧急呼叫业务来源于电话业务,它允许移动用户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一种简单的拨号方式即时将紧急呼叫接至离移动用户当时所处基站最近的紧急服务中心。这种简单的拨号方式可以按动某一个紧急服务中心号码(在欧洲统一使用112,我国火警中心为119)。(3)短消息业务包括移动台(MS)起始和移动台(MS)终止的点对点短消息以及小区广播式短消息业务。MS起始的短消息业务能使GSM用户发送短消息给其他点对点移动用户;点对点短消息业务是由短消息中心完成存储和前转功能的,MS至MS的消息传送是将上述两种短消息业务通过短消息中心连接完成的。小区广播式短消息业务是在陆地移动通信网某一特定区域内有规则的间隔向移动台MS重复广播具有通用意义的短消息,例如道路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广播短消息也是在控制信道上传送,移动台只有在空闲状态下才可接收广播消息,其信息量限制为93个字符。(4)可视图文接入业务是一种通过网络完成文本、图形信息检索和电子邮件功能的业务。3.5.2WCDMA工作原理WCDMA的技术特点WCDMA属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是一种直扩系列码分多址技术,信息被扩展成3.84Mchips,然后在5MHz带宽内传送。它采用了多重技术保证,支持同步/异步基站运行模式,采用上下行闭环加外环功率控制方式,同时使用开环和闭环发射分集方式。WCDMA与GSM等移动通信方式相比,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更大的系统容量:WCDMA由于自身的带宽较宽,抗衰落性能好,上下行链路实现相干解调,大幅度提高容量,同时,系统采用快速功率技术,使发射机的发射功率总是处于最小的水平,从而减少了多址干扰,也提高了系统容量。(2)更多的业务种类:WCDMA设备可以提供和开展的业务种类非常丰富,分为两大类:CS域业务和PS域业务。(3)更高的数据速率:WCDMA设备具有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特别是Internet业务。(4)更好的无线传播:WCDMA是宽带信号,信号带宽是5MHz,宽带信号可以更好地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保证传输性能。另外,如果发射信号带宽比信道的相干带宽更宽,那么接收机就能分离多径分量,由于WCDMA的带宽更宽,因此,它具有更好的多径接收处理能力。(5)更高的语音质量:WCDMA的带宽是5MHz,使得其具有更大的扩频因子,从而带来更大的处理增益,同时宽带使其具有更强的多径分辨能力,改善接收机性能,使得WCDMA网络语音质量接近定网的语音质量。(6)更低的传送功率:WCDMA设备具有更高的接收灵敏度,终端需要的发射功率可以很低。WCDMA的网络结构在对WCDMA设备的划分中,将其划分为无线网络接入子系统、核心网络子系统和操作维护子系统来描述。其中,无线网络子系统处理所有与天线接入有关的无线信道的分配、释放、切换管理等功能,核心网络子系统处理所有与语音呼叫、数据连接以及外部网络相关的交换、连接、路由等功能,网络操作子系统执行网络操作维护、用户管理等相关功能,各子系统间关系描述见图3.5-2。图3.5-2WCDMA设备关系图上图中,CN为核心网子系统,RNS为无线网络子系统,OSS为操作维护子系统。操作维护子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用户管理、网络运行和维护功能,几乎所有任务都与RNS和CN中的网元实体发生关系,WCDMA设备结构见图3.5-3。3.6移动通信基站系统组成基站系统包括基站控制器、基站收发信台和发射天线。基站由机房、馈线、天线及安装天线的房顶铁架塔(或铁塔)组成。基站机房的主要设备有基站控制器、收发信机、功率放大器、耦合器、合路器及馈线等收发设备和电源柜、空调器及备用电源等辅助设备,采用电脑远程控制,实行无人职守巡检方式。目前,典型的移动通信基站系统组成见表3.6-1和表3.6-2,机房照片见图3.5-4和图3.5-5。图3.5-3WCDMA设备网络结构图表3.6-1典型室内基站机房设备组成一览表设备类别设备名称环境影响备注主体光端机无BTS无组织排放电磁波降温风扇运行噪声辅助天线有组织排放电磁波馈线接头处连接不当时排放电磁波桅杆景观影响配套设施配电柜无蓄电池危险废物报废后消防设备无监控系统无空调轴流风机运行噪声表3.6-2典型室外基站机房设备组成一览表设备类别设备名称环境影响备注主体光端机无BTS无组织排放电磁波辅助天线有组织排放电磁波馈线接头处连接不当时排放电磁波铁塔或者桅杆位于景区时影响景观配套设施配电柜无图3.5-4室外基站图3.5-5室内基站3.7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发射机的电磁泄漏,二是发射天线的信号发射,三是高频电缆及其接头处。基站运行期的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见图3.7-1。图3.7-1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3.8影响因子识别本次建设的基站中,根据项目的特点,城市中基站的天线多修建于高层建筑物楼顶,其设备机房采用租赁现有房屋、自建活动房及室外机柜,主要环境问题是屋面天线和馈线架设、安装对本楼顶层住户的噪声影响;机房内基站控制器、收发信机、电源柜、空调器及备用电源等辅助设备的安装对相邻住户的噪声影响;部分建设在乡村和公路旁的基站是在地面上修建一座铁塔(30-60m之间),其设备机房建于铁塔下面。工程建设的主要工作是塔基础(人工桩或钻孔桩)、无人值守的小设备房(占地面积约10m2)施工,施工时产生少量的废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不论那种建站形式,其建设规模、范围较小、建设周期较短(一般需要约几天到一周时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短暂的和有限的。综上分析建设期的主要环境影响就是施工噪声部分基站有极少的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产生基站运行期由于所有基站的运行均为电脑远程控制,无人值守,运行期间不存在废水、废气污染。运行期间只是通过天线向周围环境发射电磁波信号,对周围产生电磁波辐射影响,同时,机房均安装有家用空调为设备降温,运行时会对附近有限区域产生一定的噪声影响,见表3.8-1、3.8.2。表3.8-1施工期环境影响因子识别表序号项目环境影响备注1大气环境部分天线塔建设和机房建设时产生☆2水环境由于施工人员较少(3-10人)和施工期较短,几乎不产生影响—3声环境部分天线塔建设和机房建设时产生☆4固体废弃物收集后基本没有影响—5生态环境部分天线塔建设和机房建设占地;占地非常少且多为屋顶、院内故对植被影响较小☆备注:☆为轻微影响因子,★为重点影响因子,—为没有影响表3.8-2运营期环境影响因子识别表序号项目环境影响备注1大气环境运行时不产生废气☆2水环境运行时不产生废水—3声环境对周边声环境可能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机站建设在城市居民楼上时,可能会对附近居民有一定影响★4固体废弃物蓄电池使用周期较长,又因为蓄电池属于公司的固定资产有较高的回收价值,报废后的固体蓄电池由陕西移动统一回收,因而造成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很小。—5生态及景观部分基站建设在城市的重要建筑附近或风景名胜区时,有一些影响☆6电磁环境对基站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备注:☆为轻微影响因子,★为重点影响因子,—为没有影响4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4.1自然环境状况4.1.1地理位置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地处东经105°29′~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甘肃、宁夏,北邻内蒙古,南连四川、重庆,东南与河南、湖北接壤。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km,东西宽约160~490km。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km²。4.1.2地形地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m,约占全省总面积45%。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m。东西长360km,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秦岭在省境内东西长400~500km,南北宽约300km,海拔1500~2000m。秦巴山区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4.1.3气候、气象陕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16℃,年降水量396~802mm,由于南北延伸达800km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长城沿线以北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平原为暖温带半干旱或半湿润气候、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陕西温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7~16℃。其中陕北7~11℃;关中11~13℃;陕南的浅山河谷为全省最暖地区,多在14~15℃。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陕北-10~-4℃,关中-3~1℃,陕南0~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陕北21~25℃,关中23~27℃,陕南24~水文特征及水系陕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76.4mm,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425.8亿m³,水资源总量445亿m³,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9位。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80m³,最大年水资源量可达847亿m³,最小年只有168亿m³,丰枯比在3.0以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时间分布上,全省年降雨量的60%~70%集中在7~10月份,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灾,春夏两季旱情多发;地域分布上,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的36.7%,水资源量占到全省总量的71%;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的63.3%,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9%。全省以秦岭为界南北河流分属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无定河延河和汉江、丹江、嘉陵江等。渭河62440km²,长818km,泾河45421km²,长455.1km,北洛河26905km²,长680.3km,无定河流域面积30261km²,河长491.2km,延河7687km²,长284.3km,汉江61959km²,长652km,丹江7551km²,长244km,嘉陵江9930km²,长244km。4.2社会环境和经济概况4.2.1行政区划全省设西安、安康、宝鸡、汉中、商洛、铜川、渭南、咸阳、延安、榆林10个省辖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有3个县级市、80个县和24个市辖区,1581个乡镇,16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762万。4.2.2社会经济陕西是一个欠发达的内陆省份,但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地处中国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之便,既可以成为生产要素由东向西转移的首选承接地,又可以成为生产要素向大西北乃至整个西部地区转移的起点。雄厚的科技实力,可以对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挥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富集的矿产资源与东部经济发展有较强的互补作用,可以成为全国能源和部分原材料工业的重要接续地。陕西省是黄河、长江上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主战场。西安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可以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多种服务功能。陕西省有条件并将努力成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和“第一阶梯”。201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7689.94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64.94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9689.78亿元,增长1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68.64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6435.22亿元,增长8.4%。5环境质量状况5.1电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5.1.1全省电磁环境质量现状由陕西省环保厅发布的《陕西省2016年第1季度辐射环境质量季报》可知,全省各地市电磁环境监测点综合场强测值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