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全国公开课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全国公开课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全国公开课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全国公开课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全国公开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Ⅰ※要点概述专题分三块内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个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是第三阶段,衣食住行、邮电通讯、大众传媒的变化迅速,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便捷的联络方式。这些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现代化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Ⅱ※逐课阅读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这一目的教学主要讲了3个方面的问题: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2.男子服饰的变化情况。(1)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的对抗(2)西装的传入与流行的大体情况。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二是着装人数的增加。(3)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4)建国以后服装的变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上述服装之所以流行,与其说这类服装代表美,不如说它们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3.女子服饰的变化。(1)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样的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2)饰品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并行于世的中西餐】这一目的教学主要讲了2个方面的问题:1.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1)四大菜系形成的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活动的活跃提供了前提,各地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适应、趋时、吸收和创新是根本。(2)其他地方菜系。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让学生谈一谈本地菜系的特点,和他们品尝过的其它菜系有什么不同。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中西饮食的比较: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中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至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居室建筑的演进】这一目主要讲了3个方面的问题: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讲清楚为什么称之为“四合院”:每院正五间,东西各三间,南五间。大门面南,在南五间之数内,尽正屋有廊,谓之四合。2.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北京四合院布局设备的欧化;上海石库门布局上采取欧式横向联列、高度密集的模式,内部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3.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失去外来特征。反映出西方的生活理念完全被国人接受。【西俗风尚的变革】这一目主要讲了4个方面的问题:1.西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2.近现代婚姻风俗的变迁。(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3.丧葬礼俗的变化。(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4.其它社会风俗: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三)、课前辅导1.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是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体现女性服装由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和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答案提示: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旗袍、列宁装、连衣裙。2.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影响最大,统称四大菜系。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士大批来中国,也随之传入。答案提示:鲁菜、粤菜、川菜、淮菜、西餐。3.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近代外国人来华后,在外国人集中的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成为典型。20世纪30年代前后,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话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等。西式家具陈设,如、、、、等,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答案提示:四合院、西式住房、中西合璧、京津、新村、花园、别墅、公寓、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4.在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革中,以的变迁最为明显。对近现代习俗风尚影响最大的四个历史事件是、、、。答案提示:婚丧礼俗、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5.阅读下列材料“我7岁的时候,(一个妇女向普鲁伊特说),我的妈妈给我洗过脚后擦上些明矾,剪去脚指甲,然后把我的几个脚趾压到脚掌心,用一尺长二寸宽的布裹住,先裹右脚,后裹左脚。……过了几个月,除大拇趾外,几个趾头都压在脚心上了……妈妈打开裹脚布,擦干脚上流出的浓血。她说,只有把肉去掉,我的脚才能变得娇小可爱……每两个星期给我换双新鞋,每次新鞋都比前一双旧鞋小一两分。……四个脚趾弯得像死毛毛虫一样,过了两年才达到三寸的模式……我的小腿细了,两只脚背拱起,又难看又臭。——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请回答:(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哪一个风俗?这一风俗在什么时候被改变?(2)这项风俗给女性带来了哪些消极的影响?(3)为什么这一时期,这项风俗会发生改变?(4)除了这项风俗外,请你再举出几个与女性有关的风俗变化。(至少两项)答案提示:本题的中心内容是"风俗",必须仔细阅读材料,看清楚下面的几个设问,紧扣设问从材料和书本中组织答案。思路探究(1)①女子缠足。②中华民国成立后。(2)摧残肉体,限制了体力劳动②助长了男尊女卑,造成男女不平等③女子丧失了更多的就业机会。(3)①西方民主进步思想的渗透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③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相关政策。(4)①旗袍等相关服饰的变化②女子同男子共享受教育的机会③恋爱自由渐成时尚④点头握手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6.简述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提示:本题的题型是简答题,切勿罗嗦。另外要注意本题有两设问,一个是“变化”,另一是变化的“原因”。思路探究(1)变化:①服饰由长袍马褂到中西服并行②饮食形成中西餐并行且形成四大菜系③居室建筑中西合璧④新习俗和中国传统习俗共存。(2)变化原因: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②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③改革开放④与世界联系紧密,逐渐跟上了国际的潮流。四、教学设计教师设问: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衣、食、住、行。教师:本小节我们着重学习“衣”、“食”、“住”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个方面的变化与一个时期经济的发展、变化和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的。请同学阅读课文,思考: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有什么样的变化?学生:男子服饰原来以长跑马褂为主,鸦片战争后西服传入,民国以后开始流行;辛亥革命后以后的几十年,中山装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改革开放后,男子服装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西服、茄克、风衣、运动休闲服等,个性化更加明显。投影长跑马褂西服中山装休闲服教师: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学生答、教师补充: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投影:满族旗袍30年代旗袍当代旗袍列宁装学生:女子服饰从晚清的宽松肥大开始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的诞生就是一个典型;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受青睐;改革开放后,女性服饰从封闭走象开放。探究建议:看看家里有没有书本所说的服饰?有的话拿到学校搞一次展示教师: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投影:糖醋黄河鲤鱼烤猪麻婆豆腐盐水鸭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小结:(1)鲁菜:山东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2)粤菜: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五蛇羹、盐火鸡、蚝油牛肉、烤猪、干煎大虾碌、冬瓜盅。(3)川菜: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

(4)淮扬菜: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教师:19世纪40年代后,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食俗产生什么影响?学生答、教师小结:西餐逐步开始在中国流行,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开始受到国人的欢迎;洋葱、土豆、卷心菜、胡萝卜等,西式佐料如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味素等进入百姓家;西式点心也逐步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建议:嘉兴地区还保留哪些传统菜肴?体验一次西餐。教师:看图片,分别说这些民居的类型。投影:山西乔家大院嘉兴梅湾街上海洋房学生:依次是北方的四合院、江南民居、西式洋房。教师: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答:中国的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经历了中西合璧到完全西化的变化过程。19世纪下半叶,在保留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开始了部分洋化改造。除了四合院的形式之外,布局设施已全部欧化。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住宅、公寓式住宅,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探究建议:调查嘉兴地区保留的西式建筑。教师:对习俗风尚影响最大的哪些历史事件?习俗风尚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学生:历史事件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婚姻有古代的父母包办到近代的主张婚姻自主,新中国建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丧礼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趋于简化,出现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化改革。其他方面在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交际礼仪从古代的跪拜作,向点头鞠躬转变,握手逐渐成为交际场合的常见礼仪。公历逐渐被大众接受。探究建议:假如你去参加婚礼,注意观察嘉兴地区农村和城市的婚礼有什么区别?有没有保留传统的东西?教师板书: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迁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总趋势:从封闭走向开放。男子:长跑马褂——流行西服和中山装、列宁装、“干部服”总趋势:从封闭走向开放。女子:宽松肥大——旗袍、列宁装和连衣裙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四合院的欧化、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3、习俗风尚的变革①婚嫁习俗的变化②丧葬礼俗的变化③其他社会风俗(五)、课后练习1.“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是在()A.鸦片战争后B.辛亥革命后C.新中国建立后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路提示:解答次类题目要把握一个规律,就是西洋化的生活方式一般在1840年以后,而移风易俗则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参考答案:C2.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思路提示:近代女子服饰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传统的“长”,另一个是外来的“开放”,旗袍刚好符合这个特点。参考答案:AA.旗袍B.连衣裙C.上衣下裙D.长袍“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这种变化最主要体现在A.西服的出现B.中山装的出现C.旗袍的改进D.列宁装的流行3.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思路提示:四大菜系形成有百余年的历史,而且现在也盛行于世,没有因为西餐的传入而发生变化;中国传统饮食至今还保持其特色,世界各地的中餐馆生意兴隆,因此它也没有因为西餐的传入而改变。参考答案:C4.关于近代中国的剪辫子潮流,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A.剪辫子的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的结果B.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C.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D.剪辫子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思路提示:辛亥革命后的“剪辫易服”,其实是革命推动的结果,它不能说明人们生活的提高。参考答案:C5、下列图片资料中属于近代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是ABCD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国外,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断发虽始于热地之印度,创于尚武之罗马,而泰伯至德,端委治吴,何尝不先行断发哉?——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问:(1)康有为辫子在哪些方面与近代社会格格不入、阻碍了社会的发展?(2)联系辫子与近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风俗变迁在社会剧变中的作用。思路提示:本题是书本知识的扩展和应用,首先要仔细读懂材料,然后结合书本有关知识、紧扣设问回答。参考答案:(1)首先,近代社会“尤尚机器”,辫子的存在容易误缠机器,从而阻碍了机器的使用;其次,辫子的存在不便于近代方式的战争的需要;再次,鞭子的存在既不卫生又会耗时梳刮。(2)风俗反映了民众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它的剧变勾勒出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社会变化又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以社会生活方式,也就是风俗,既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又是促使社会关系变化的不可取代的物质力量。对辫子的态度,极为敏感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中的社会风尚的剧烈变化。六、学习资源【推荐书目】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丛书》大连海事大学2023年1月②《中国传统服饰(法)》外文出版社2023年1月③《中国传统民居》1999年6月【推荐网站】①【知识链接】中国传统服饰--旗袍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中国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影响

服饰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被列为首位,它起着护体、御寒、遮羞、标识和美化人们生活的作用,所以说服饰是人类生活的橱窗。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是政治、经济、心理、习惯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之间,房屋样式、饮食习惯、交通条件很可能区别不大,但服装上的差异却是一目了然的。《墨子·公孟》云:“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可见当时列国风俗,从发式到冠帽,从服装到佩饰,都有明显的区别,而这种区别的形成就在于各地文化的不同。

服饰的演变,同样也离不开各个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就中国传统服饰色泽而言,就明显地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如《史记·历书》云:“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并认为秦灭六国,是获水德,因而色尚黑。根据五行学说,水在季节上属冬,颜色是黑色,因而秦的服饰和旌旗都尚黑色。到汉朝时,统治者认为汉承秦后,当为土德。五行学说认为土胜水,土是黄色,于是服色尚黄。方术家又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认为土象征中央;木是青色,象征东方;火是红色,象征南方;金是白色,象征西方;水是黑色,象征北方。青、红、黑、白、黄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并以黄为贵,定为天子朝服的色泽。后来又认为天子统一的象征,代表了天下各方的颜色,因而要求天子服装颜色须按季节不同而变换,即孟春穿青色,孟夏穿赤色,季夏穿黄色,孟秋穿白色,孟冬穿黑色,形成礼俗。除了正色以外,又按阴阳之间相生相克的信仰,调配出来间色,介于五色之间,多为平民服饰采用。我国服饰的色彩,与古代五方正色的信仰相结合,构成了传统服饰的底色,代代传袭。如我国服饰冬春两季多穿蓝、黑两色衣服,正是这种古俗的传承。

儒家思想对服饰也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宋代的程朱理学。它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宋代各朝皇帝还多次申饬服饰“务从简朴”,“不得奢华”。特别是对妇女服饰要求尤为严格,一改唐代妇女服饰袒胸露背的风尚。并在宁宗嘉泰初年,将宫廷中除帝王后妃外,妇女所用的金石首饰,集中放火焚烧,以此警示天下。再如宋代初年妇女的发式承晚唐五代遗风,以高髻为尚,这种高髻的梳成,大多掺有假发,有的直接用假发编成各种形状的假髻,用时套在头上,这就违背了理学关于服饰简朴的原则,因而《宋史·舆服志》曰:“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可见,在程朱理学影响下,宋人的服饰是十分拘谨和质朴的。

封建礼制对服饰的影响则更为具体,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服饰的等级之别十分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贵贱之别,望而知之”。受礼制严格约束的社会风尚,渗透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庶民即使腰缠万贯,按礼法规定,也不得穿不该穿的服饰,不得恃富越分。礼制就是这样层层维护特权,防范特权外溢。政治权力凌驾在财产所有权之上,从消费领域直接干预各阶层的服饰穿着,由权力的分配决定服饰的分配,超经济强制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服饰,尽管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但是在形制、纹样、色泽等方面,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形制上,有两种基本式样,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这两种式样的服装交相使用,兼容并蓄。在整个服饰流变史上,上衣下裳式的服装,妇女穿着较多,使用时期也较长。男子在隋唐以后,一般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在装饰纹样上,采用最多的往往是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及几何形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象、规范和写实等几个阶段。在服饰的色彩上,则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通常是以五种正色为主,间色为辅,富丽堂皇,古朴大方。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世界服装之林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今天我国服饰在经过近代西化的冲击后,又再次登上了世界服饰的舞台。这说明,中国传统服饰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中山装的创制民国初年男子服装主要是长衫、马褂,这基本上是中国传统袍服的延续。但在此时,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开始出现。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其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说系根据英国式猎装改制,有的认为根据南洋侨民中流行的“企领文装”改进,有的认为源于日本铁路工人服,还有的认为以日本陆军士官服为样本而改制。据说,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从欧洲回到上海,在上海的荣昌祥呢绒西服号定做过几套西服,穿着很满意。于是,他要求服装师傅以日本陆军士官服为基样,设计一套直翻领的四贴袋服装,袋盖成倒山形笔架式,纽扣为五粒,象征五权宪法。这就是今天中山装的样式。这种朴实、庄重的新式服装开始在国内官员和学生中流行开来。民国初年政府规定的礼服仍以长袍、西装为准,但至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政府重新颁布《民国服制条例》时,中山装被确定为礼服之一,中山装更加流行了,国际上也视中山装为中国男子礼服。三大流域孕育了四大菜系菜系因地理、气候、习俗、经济、交通等诸多条件,形成不同的地方风味,可简单概述为:“三大流域孕育了四大菜系”。从菜系的命名看,虽以省命名,但是它影响所及则远远超出省的界限,凡在饮食习俗方面都受其影响,口味、烹调都一般相同,这就是菜系的范围。当然在一个菜系之内,还有不少流派或分支,这只不过是“大同”之中的“小异”。菜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很远的时期,因为菜肴的特色,是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的。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五方人民》中说的明白:“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有山者采,有水者鱼”。也就是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是形成菜系的主要条件,正是“今天下四海九州,特山川所隔有声音之殊;土地所生有饮食之异。”(《齐乘》)以物产为依据,形成了口味的差异是菜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风俗志》称:“食物之习性,各地有殊,南喜肥鲜,北嗜生嚼(葱、蒜),各得其适,亦不可强同也。”除上述因素外,烹调方法的差别,也是形成菜系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之一。清代饮食鉴赏家、评论家袁枚《随园食单》中,曾写了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烹调方法,作猪肚:“滚油爆炒,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南人白水加酒煨两柱香,以极烂为度。”四合院大致结构四合院规模不同,大小相差悬殊。但无论大小,都是由基本单元组成的。由四面房屋固合起一个庭院,为四合院的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依此类推。北京大型四合院(如王府)可多达七进、九进院落,除中路主院外,两侧还有东西跨院,可谓"深宅大院"。由于日照的影响,四面的房子以座北朝南为最好,所以,四合院都以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次之,为厢房,与北房相对的南房称为倒座房。中型或大型四合院的最后一排正房为后罩房。后罩房有时建成二层楼房,称为后罩楼。两进院落以上的四合院,一般都分为内宅和外宅,由二门--垂花门或屏门联接沟通。四合院的正房、厢房之间,一般由抄手游廊联接沟通。抄手游廊是开敞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四合院的建筑色彩多采用材料本身的颜色,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墙体磨砖对缝,工艺考究,虽为泥水之作,犹如工艺佳品。妇女反抗旧婚制民国时期,有的女青年受西方婚俗观念的影响,大胆地征婚求偶。如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计,未行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广告牌,上书女学士周××,现年28岁,原籍广东香山人。久寓北京,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学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至,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知识与能力】了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通过掌握交通、通讯工具发展的状况,思考分析推动的因素。【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阅读《老照片》等书籍,加深对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通过数据的比较,清楚认识今天中西部地区在交通、通讯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西部的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历史的责任感。(二)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迁的情况。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对于西方的一些先进的器物由排斥走向接受,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就是如此。【交通工具的更新】这一目的教学主要讲了5个方面的问题:1.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工具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这一切与城市乡村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关系。2.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1)人力车:也叫东洋车,因其传自日本,故名。人力车的出现,给城市居民增添了方便快捷的新式代步工具,伴随着它的出现,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出现。人力车夫辛劳困苦而所得有限,收入地位难以维持温饱。(2)自行车:教师可以展示近现代自行车样式的图片,由学生来比较归纳自行车的发展情况。传入在19世纪中后期,仅限于宫廷所有;20世纪初期,出现在城市的大街上,绝大多数为公车;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3.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1)电车:出现于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2)公共汽车:出现于1924年的上海,在解放前处于车少人多的状况。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城市交通的中枢。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乘坐公共汽车的经历,谈一谈它与其它人力交通工具比较的优势。4.先进的交通工具。(1)火车、轮船与中国利权的关系:在中国出现之时,是列强掠夺中国利权的工具,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建设进入新的时期。5.建国后,交通工具发展特点:多层次、范围广,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邮电通讯设施的逐渐完善】这一目的教学主要讲了2个方面的问题:1.邮政通信的发展。(1)发展开始时间、标志: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2)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至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今。(3)各个时期发展的特点:第一阶段邮政事业经历从试办到正式办理的过程,涵盖范围不断扩大,已经初具规模;第二阶段邮局邮路进一步发展,突出表现在邮政工具的变革;第三阶段开创了邮电合一的新时代,独立发展;第四阶段崭新的历史阶段。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出现标志——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起步阶段特点——外商垄断对外电信交通;国民政府时期——收回部分电信主权,增开业务,技术与服务逐步提高(2)电话:出现标志——1882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建成电话交换所;民国时期发展特点——业务增多、设备更新、服务范围与内容扩展;改革开放后特点——技术发展迅速,普及率增长迅速。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三)、课前辅导1.20世纪初,在城市大街小巷行驶的人力交通工具是。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答案提示:自行车、自行车制造厂。2.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终于健在成了自行设计的。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实现了火车、飞机的运营,其中最近全线的最有影响力。答案提示:第一艘轮船、20世纪20年代初、青藏铁路3.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和。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188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截止202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户。答案提示:商埠口岸、中心城市、中华邮政、台湾、5亿(四)教学设计教师:上节我们学习了“衣”、“食”、“住”。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行”的问题。请同学阅读课本思考:进入近现代后,出现哪些新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学生:新式非机动车有人力车、三轮车和自行车(脚踏车或单车),机动车有火车、汽车和电车。教师:简要叙述非机动车在中国出现和流行的经过。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仅北平、天津、上海三和城市各有数万辆之多。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通工具。探究:你能列举几个著名的自行车品牌吗?自行车与机动车相比较有什么特点?学生答、教师小结:上海的凤凰、永久牌,嘉兴的大雁牌(后改为菲力普)等。特点:轻便、灵活、停车占地少,无污染、环保(无噪音、无尾气)。教师;简要叙述机械牵引的电车和汽车等在中国出现和流行的经过。学生: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1935年在上海和北京分别开始有公共汽车上路。教师:那么火车、轮船和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学生:1865年4月,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发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的民航业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经覆盖大半个中国。新中国建立后,现代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大部分省实现了火车、飞机的运营。教师:就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业还存在哪些问题?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衡,也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同时存在。探究:你能列举最近几年最值得中国骄傲的交通运输建设方面的成果吗?存在哪些最主要的问题?投影:青藏铁路上海磁悬浮学生答、教师小结:成果:火车的提速和电气化改造,高速公路网的形成,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上海磁悬浮铁路的建成等。问题:大型客机还以来进口,高速铁路和机车制造技术比较落后等。教师:简要叙述近代、现代中国邮电通信设施的发展情况。学生:1866年,海关试办办理邮政,1896年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个通商口岸和中心城市。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邮电部,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我国第一条电报线;随后几年,我国的有线电报线遍及18个省,沟通了各大城市与边疆地区的联系。1906年,我国开始出现无线电报,1932年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的业务。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民国后电话线路和营业局继续增加,20世纪80年代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到2023年第三季度,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纪第一,其中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各占一半。探究:你家什么时候装固定电话?你家现在有多少个电话?你与朋友联系时使用的邮电通讯的方式都有哪些?答:前面两问无固定答案。包括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通信件、电子信件。板书设计: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①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②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轮船、飞机③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工具快速发展2、邮电通信设施的进步完善①邮政通信建设:办理邮政、建设电报、电话线、无线电报②电信事业(电报、电话)(五)、课后练习1.有轨电车在中国最早出现的城市是A.上海B.北京C.天津D.南京思路提示:注意基础性的知识。参考答案:C2.下列交通工具是19世纪中后期从外国传入中国的是ABCD3.影响近现代交通工具在中国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因素是A.自然因素B.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素C.环境因素D.技术因素思路提示:近现代交通工具都是机械动力,需要投入较的资金建设公路和轨道,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起到关键的作用。参考答案:B4.近代中国正式办理邮政通信是年年年年思路提示:注意基础性的知识。参考答案:D,5.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于年B.1950年C.1952年D.1959年思路提示:注意基础性的知识。参考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比如货运,民国时期,汽车运费要比火车高3倍,比水运高10倍。民国时期作此类调查研究的杜修昌先生说“以高昂的汽车运费来搬运价贱如泥的农产品,无疑地是劝灾民吃肉一样荒唐的笑话”……在杭嘉湖地区,1924年第一条杭徽线余杭段正式通车,此后各线陆续建造。浙江全省汽车数在1929年共有325辆,其中货车11辆,占总数的3%强;1933年442辆,其中货车155辆,占总数35%。直到1947年,货车比例才超过客车。——陈晓燕、包伟民《江南市镇》材料二1893年,小轮航业由省城发展到内地市镇。这一年,嘉兴硖石镇创办了一家萃顺昌申硖轮船局……这可能是杭嘉湖地区第一家以农村市镇为中心的轮船公司…..20世纪30年代是杭嘉湖宁绍地区内河轮船运输的黄金时期,几乎每个县区都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轮汽船运输能力,有轮汽船数十艘,航线通向全县各乡镇……内河轮船的引入,使得杭嘉湖宁绍地区的市镇有了快捷有效的交通工具,加强了市镇与一个广大的外部世界之间在信息、人员、金融、贸易等方面的联系,使之平添许多近代气息……所谓“乘客有轮船,装货有民船”,就是当时内河运输的一般写照。——陈晓燕、包伟民《江南市镇》材料三铁路,是近代交通工具的代表.在江南大地上上的杭嘉湖及宁绍平原地区,1909年,沪杭铁路建成通车;1913年,曹涌铁路宁波至百官段铺轨通车。这两条铁路以杭州为中心,北通全国经济中心上海,东从曹娥连接宁波,是全国最早建造的铁路的地区之一……不过,传统江南市镇的生活,一向不是快节奏的,而是有情有调,悠哉游哉的。既然不急者赶时间,就可以乘船慢慢地上路。毕竟,由于火车票价相比,船票的价格要低廉得多了。——陈晓燕、包伟民《江南市镇》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⑴根据材料一回答,制约汽车运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⑵根据材料二回答,近代浙江省的内河航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内河航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分析内河轮船的引入给这些地区带来的变化。⑶根据材料三回答,制约火车运输发展的原因。⑷根据三个材料,分析近代浙江地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思路提示:本题以交通为载体,延伸到当今的热点问题。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注意综合知识的把握和应用。参考答案:⑴、汽车运价高,农产品价格低廉;⑵、地区:杭嘉湖宁绍地区。特点:轮船为主的内河航运发展较快,分布范围广,以客运为主。变化:加强了市镇与一个广大的外部世界之间在信息、人员、金融、贸易等方面的联系,使之平添许多近代气息⑶、运价高,小农经济主导下,人们的生活节奏慢。⑷、近代主要的交通工具轮船、汽车和火车都较早的出现;以轮船内河航运最为普及;近代主要交通工具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小农经济制约了近代浙江交通运输业的发展。7.简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过程,并分析它们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思路提示:“简述”应当讲个大概的过程,切勿面面俱到;另一方面要注意问题中要你回答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更新过程,二是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思路探究:交通工具经历了人力、畜力牵引到机械动力牵引的发展过程,通信工具经历了有线方式到无线方式的发展过程。通过不断地更替发展,人与人的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不断拉近,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8.举例说明东部和西部或者城市与乡村之间在交通和通信方面有哪些不平衡?从而认识促进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思路提示:思路探究: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在交通和通信工具的使用方面还是存在着明显不平衡的:从数量上来看,先进的交通和通信工具普及率,西部低于东部、乡村低于城市;从引进的时间来看,后者饿明显落后于前者。举例来说,从北京出发到全国各地的航班就明显多于其他中小城市,一些小城市还没有飞机场,有些地方甚至道路还不是很畅通;另外目前从家庭轿车的使用,城市一定高于农村。这些说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经济是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的推动力量。9.阅读材料人类曾经深受交通阻碍的困扰:崇山峻岭,举步维艰;宽阔江河,难以跨越,生产和生活受到极大限制。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生产规模逐步扩大。舟、车问世后交通状况开始改观;汽车、轮船、飞机出现后,人类的生产、生活范围逐步地扩展开来。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交通与通信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引自新课标高一地理教科书第二册(山东教育出版社)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⑴你出行曾经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⑵你与同学、亲友联系使用的邮电通信方式都有哪些?⑶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交通和通信发展给生活、生产带来了哪些影响?思路提示:本题为跨学科的知识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的题目,必须用探究的方法完成。思路探究:⑴、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电车、轮船、火车、飞机等⑵、包括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通信件、电子信件⑶、交通和通信事业是联系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桥梁,是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通过不断地更迭发展,人与人之间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不断拉近,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五、学习资源【推荐书目】①王倬《交通史》1923年商务印书馆②《中国铁路通讯史》1999年9月铁道出版社【推荐网站】①11/21/c【知识链接】电邮三十而立

E-mail一路走好

时至今日,电子邮件———这一日渐被认为是人类通讯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已走过了30年风风雨雨,行将进入而立之年。1971年的秋天,美国BBN技术公司工程师雷-汤姆林森发明了电子邮件———通过网络把电子文档从一台电脑传送向另一台电脑的技术。当时,没有人预料到它的未来,它是如此的不起眼,甚至汤姆林森先生都无法准确回忆起起发明的确切时间。然而30年后的今天,这一发明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由此带来人类通讯史上革命性的变革。“9·11事件”事件爆发后,由于电话线路严重超载,电子邮件成为亲朋好友问报平安的首选,不仅给人们传达着平安的讯息,更带来了欣慰和鼓励。

据IDC统计,目前全球电子邮箱总数已达到亿;在中国,CNNIC统计也显示电子邮件是网民使用互联网的最主要服务。电子邮件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认可,而汤姆林森作为“电子邮件之父”也以其杰出贡献被第五届WebbyAwards评奖大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谈及中国电子邮件发展必须说起。这个于1998年3月16日正式开通的中国首个

免费中文电子邮件,标志着电子邮件开始步入以应用为主的平民时代。在这个平民时代里,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最优秀电子邮件服务宗旨的,被网民被冠以“电子邮局”之美称,在2000年3月被超级门户网站收购后,其一如既往的优质、全面、快捷、稳定服务同样赢得了广大网民的信任。据CNNIC的最新调查:中国网络用户拥有E-mail账号平均值为,用户平均每周收到电子邮件数为,发出电子邮件数为。这些数字表明,电子邮件对中国人的通讯方式乃至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果说以免费电子邮件应用为核心的普及运动是中国电子邮件发展的第一次浪潮,那么基于细分市场的收费邮件服务则是新一轮冲击波,它标志着中国电子邮件从普及走向提高,标志着用户对于邮件服务的要求开始从“温饱”(免费的基本服务)迈向“小康”(更安全、更方便、更个性化)。

“收费邮箱”改变了中国电子邮件服务的竞争格局,国内电子邮件提供商纷纷披挂上阵,力图在这块前景看好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263、163、sina等诸多服务商均推出了各具优势的收费邮箱服务,这一概念也开始为广大网民所接受并付诸实践———据专家预测,中国的收费邮箱用户将会达到700万人。然而网民在接受“收费”的同时,也提出了对邮箱质量与服务的要求,这使得电子邮箱提供商们在邮箱的个性化方面备下功夫:新浪网推出“个人家园”,263给邮箱配备了先进的反病毒系统,21CN提出24小时服务,而别具特色的3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进入而立之年,而于人类通讯史而言这不过是短短一瞬。短短的30年中,电子邮件从实验产品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进入中国只短短三年的电子邮件也走过了其它通讯方式一个多世纪才能走过的历程。面对未来,人们对电子邮件依然看好,IDC预测,未来几年内电子邮件将以每年138%的速度增长,在2023年世界电子邮箱总数将达到12亿;同样,在中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和无线通讯的共同推动下,电子邮箱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并作为互联网经济的重要赢利点推动整个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二十世纪影响人类的重大发明一、蒸汽机:推动了整个工业革命的发展传统的马力或者水力无法提供工业革命所需的动力,蒸汽机能量的开发为世界带来了一种更有效更强大的动力。虽说古人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但直到瓦特的蒸汽机面市后,才真正开启了蒸汽机的商业价值。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蒸汽机的开发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因为蒸汽机的出现带动了冶金、煤矿和纺织业的发展。蒸汽机的出现及纺织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工业的用铁量。由于英国拥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矿,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冶铁技术和煤矿业的改进,同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1804年出现的蒸汽机火车和1807年出现的蒸汽机轮船大大改善了运输条件,辅助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二、电话:掀开人类通讯史的新篇章

“沃森先生,请立即过来,我需要帮助!”这是1876年3月10日电话发明人亚历山大·贝尔通过电话成功传出的第一句话,电话从此诞生了,人类通讯史从此掀开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人类进行无线通讯的梦想则是1973年在美国纽约实现的。当时,这台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手机体积大,重达1.9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大哥大”。26年后的今天,世界最小的手机也诞生了,它只有寻呼机那么大,也比第一代手机轻了不少。

1964年是人类通讯史上另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年夏天,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观众通过电视第一次收看由卫星转播的日本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实况。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电视屏幕同时间观看千里之外发生的事,人们除了感叹奥运精彩壮观的开幕式和各种比赛外,更惊叹于科技的进步。这一切都归功于哈罗德·罗森发明的地球同步卫星。

1969年夏天,国际互联网的雏形在美国出现,它由四个电脑网站组成,一个在加州大学分校,另三个在内华达州。1972年,实验人员首次在实验网络上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这标志着国际互联网开始与通讯相结合。到了90年代,国际互联网开始转为商业用途。1995年网络发展到第一个高潮,这一年被称为国际互联网年。在电子商业浪潮的推动下,国际互联网在21世纪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更加深远。

三、汽车:载着时代向前奔驶

汽车改变了人类的整个交通状况,拥有汽车工业成了每一个强大工业国家的标志。汽车走过这样一段历史:1771年,法国人居纽设计出蒸汽机三轮车;1860年,法国人雷诺制造出了以煤炭瓦斯为燃料的汽车发动机;1885年,德国人本茨和戴姆勒各自完成了装有高速汽油发动机的机车和装有二冲程汽油发动机的三轮汽车,并且成功企业化;1908年,美国人福特采用流水式生产线大量生产价格低、安全性能高、速度快的T型汽车。汽车的大众化由此开始;1912年,凯迪拉克公司推出电子打火启动车,使妇女也开始爱上汽车;1926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制造公司戴姆勒·本茨公司成立;1934年,第一辆前轮驱动汽车面世;1940年,大战令许多汽车制造商停产,欧洲车商开始转向生产军用车辆;50年代,德国沃尔沃的甲壳车轿车一经推出就成为最受欢迎的汽车;1970年到2000年,日本车在亚洲走俏,丰田、本田、三菱以及日产特高技术小型车入侵欧美市场,改写了欧美牌子垄断的局面。

实际上,汽车的发明使人类的机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使20世纪人类的视野更加开阔,更追求自由。当然,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道路网挤占土地资源、大气污染和高昂的车费等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汽车确实载着人类向前发展,向前奔驶。

四、电视:人类自己创造的“魔鬼”

现代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不喝水,但不能一天没有电视。电视的设想和理论早在1870年就出现过。1884年,德国发明家保罗?尼普科夫设计了全个穿孔的“扫描圆盘”,当圆盘转动的时候,小孔把景物碎分成小点,这些小点随即转换成电信号,另一端的接收机把信号重组成与原来图像相同但粗糙的影像。1926年,苏格兰人约翰·贝蒙德采用尼普科夫的“大圆盘”制造了影像机。

真正制造出画面稳定的电视是从俄罗斯移民到美国的拉基米尔·佐里金和出生在美国犹它州的菲洛·法恩斯沃思。在1939年的世界博览会上,世界第一台真正清晰的电视开播,电视真正诞生了。

五、登月:人类航天史上迈出一大步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刹那所说的名言“对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迈出一大步”牢牢铭记在地球人的心上。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全世界5亿电视观众都看到了“黑黝黝”的画面,画面深处传来一个来自外太空的声音:“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舱已经登陆!”接下来,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宇宙飞船上的两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问休斯顿宇航中心:“我们不想休息四小时,我们想马上登月。”休斯顿回答:“同意立即登月!”接着,阿姆斯特朗背朝外,开始从九级梯子缓缓爬下。全世界5亿人都看到了这一场景。

登月确确实实是人类航天科技的一大进步,因为正如最后一名登月者塞尔南上校所说的:“在月球遥望地球,我看不到任何国界,我觉得地球就是一个整体,我的整个思想也就开阔了。”

六、电脑:人类未来的希望

1946年2月4日,美国军方和政府部门的代表、著名的科学家一起挤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房间里。当一位陆军将军轻轻按下电钮后,占满整整三堵墙的机器立即亮了起来,人们热烈鼓掌,高声欢呼:“ENIAC活了!”并且向总工程师埃科特祝贺。“ENIAC”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电脑。

七、基因:破解生命的千古密码

10多年前,科学界就预言说,21世纪是一个基因工程世纪。人类基因工程走过的主要历程怎样呢?1866年,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神父发现生物的遗传基因规律;1868年,瑞士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发现细胞核内存有酸性和蛋白质两个部分。酸性部分就是后来的所谓的DNA;1882东洋人力车输入,大受城市居民欢迎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道:“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也,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妆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若与本地之独轮车相比,则亦有长有短者。其所短者,在于仅能载一人,而其长处则于坐者较便。且小车粗陋,自尊者多不屑于乘焉,若不能家内自置一轿,则每苦逼于步行矣。今设二轮车,想于此类大为得便宜之举也。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天津试行土路火车】《申报》1872年9月30日【天津海关与中国第一套大龙邮票】中国近代邮政是由海关开始试办的,而海关邮政又是从津海关开始的。中国历史上公开发行通用邮票——大龙邮票,是由津海关1878年组织经营的。津海关就是天津海关的前身。奉总税务司赫德之命,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于1878年3月23日,将海关邮政对社会开放,收寄华洋公众、商民百姓的邮件。开始是邮件寄件人到海关交费,海关造“邮资登记册”,并在邮件上加盖戳记,然后由海关或交华洋书信馆负责邮运。不久即深感手续繁杂,很不方便,不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实行的贴邮票的办法省事。同年6月15日德璀琳致函上海海关造册处税务司夏德,“这了避免复杂的操作和帐务处理”,提出“即请造册处给我们准备一批我们最迫切需要的邮票”。7月份德璀琳收到首批五分银和三分银邮票,并在天津、北京发行。后来又增加了面值一分银邮票。大龙邮票的图案是五爪大龙的形象,体现了我国文化习惯。面值有一分银、三分银和五分银三种。由海关发行的第一套大龙邮票,对中国近代的邮政,特别是邮票的设计发行上,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知识与能力】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短短的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来了解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过程与方法】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或互联网发展史。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加深对社会变迁的了解。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面对网络的诱惑。(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的情况。西方殖民者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出于文化侵略的目的,传教士创办了宣传西方思想的报刊,进而引发了中国报刊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这样的历程与民众生活的不断变化密切相关,也与社会政治的变化紧密联系。●影视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的表现。传入中国后,人们逐渐接受并且喜欢上了这样的一种娱乐。百年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导言和演员,制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每一个历史阶段,影视作品总反映出不同的时代主题。●互联网是近十几年才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它的高速发展是中国奇迹的具体体现。互联网的出现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便利了大众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大众报业的发展这一目的教学主要讲了3个方面的内容:1.大众报业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