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省一等奖】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省一等奖】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省一等奖】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省一等奖】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省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城市口号与城市文化叶匡政“两个胖胖欢迎您”,“一座叫春的城市”,“××,精彩每一天”,“没到过××,不了解中国”……如今,往往是一个城市刚花大价钱推出一个城市口号,立刻就被网民批判得体无完肤。网民对城市口号的反感和嘲讽,虽多数出于直觉,但不能不说这直觉是准确的。有关于城市发展的调查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为一举成名打出雷人口号的城市更是不计其数。很显然,一个城市要想变得有特色,不是靠多建几座大厦、多喊两句惊人口号就能做到的。尤其180多个城市都想建国际大都市,无异于痴人说梦,只能表明当下很多城市管理者的暴发户心态。算算美国如今有多少个城市能称得上国际大都市,就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城市和文化的关系不言而喻,非常古老。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城市,都有它们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形象。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那里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盛唐长安,人们会想起那里开放而包容的文化气象;说起明清的苏杭,人们会想起那里通俗文化的繁盛与隐逸文化气质。一座城市如果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市民才可能共享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一个简单道理,像“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的城市名头,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而不是当政者策划的,它代表了大多数民众对于该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分析那些著名城市的文化形态,我们会发现除了表象的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的不同外,更为深层的还是城市所奉行的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这些文化价值观有的源于文化传统,有的源于宗教文化。比如伊朗首都德黑兰城市风貌展示的是伊斯兰教的宗教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与欧洲信奉基督教的一些城市,无论在物质文化还是在制度文化层面,都会有巨大差异。再如雅典,之所以当年能成为名城,是因为它充分承认了个人在城邦中的价值。伯里克利有个语录:“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也就是说,雅典的存在,是通过个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实现来完成的。当个人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时,也在实现城市自身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市民与城市实现了文化和记忆的共享。近几十年来,中国有风格的城市文化大多都消失了。表面上看,这是由于现代化的开放性,使城市和市民关系疏远了。但历史地看,还是因为社会价值观的整体缺失。而一个没有独特价值观的城市,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在功利主义的气氛中要建设独特的城市文化,几乎是一种奢谈。城市管理者对城市文化所能做的,是城市制度文化的建设。城市制度文化,要以唤起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为目标,也就是建立一种市民可广泛参与的制度文化,而不仅仅是提一些大而无当的口号。文化彰显的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精神,而精神的形成是复杂而缓慢的,需要漫长的成长期,决不可能通过策划几个方案、空提几句口号,就可以一蹴而就。只有当市民拥有了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自信,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才开始有了雏形。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一个城市一旦有了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和风格,文人雅士自然会把名头送上门来,民众也会自发地表示认同。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如何建设一种适合自身城市特点的市民参与制度,最终形成自己城市的文化特色,才是真正值得考虑的问题。只有让城市的每一点进步,都能融进市民的感受中,所谓的文化心灵才有落脚处。想靠几句口号和几份策划案,就期望塑造出自己城市的文化特色,这个想法无疑幼稚了点。1.下列对“城市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文化彰显了一座城市的鲜明的文化个性,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独特的社会价值观。B.城市文化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城市,比如古罗马、盛唐的长安、明清的苏杭等,都有它们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形象,这说明有了城市就有了城市文化。C.城市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而不是当政者策划的,它代表了大多数民众对一座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D.城市文化不但包括表象的物质文化,还应该包括更为深层的源于文化传统、宗教文化等的文化价值观。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由于宗教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不同,欧洲许多城市无论在物质文化还是在制度文化层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B.市民与城市实现文化和记忆共享的前提条件是个人的努力目标与实现城市自身价值之间的高度统一和融合。C.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如今都没有多少个城市能称得上国际大都市,而我国有180多个城市都想建国际大都市,并纷纷打出雷人口号,这只能表明当下很多城市管理者的暴发户心态。D.网民之所以批判一些城市花大价钱推出来的城市口号,是因为他们觉得一个城市要想变得有特色,不是靠多建几座大厦、多喊两句惊人口号就能做到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中国有风格的城市文化大多消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价值观的整体缺失。B.作者指出,如果仅仅提一些大而无当的口号,而不去唤起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让全体市民广泛参与,那是难以建设城市制度文化的。C.那种认为通过策划几个方案、空提几句口号,就可以让城市文化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只有经过一个复杂而缓慢的成长期,才能形成一个城市的内在精神。D.作者说,作为城市管理者,要想形成自己城市的文化特色,就要建设一种适合自身城市特点的市民参与制度,并且要把文人雅士请上门来。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游黄溪记柳宗元北之晋,西适豳①,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②,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龈腭。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铿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注释】①豳(bīn):古邑名,今陕西旬邑西。这里泛指陕西一带。②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膏:油脂。渟(tíng):水停止不流。这句形容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环永之治百里环:围绕B.最奇丽,殆不可状殆:危险C.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会:聚集D.后稍徙近乎民稍:逐渐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是直接描写黄溪景色“奇丽”的一组是()(3分)①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②黛蓄膏渟,来若白虹③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④如剖大瓮,侧立千尺⑤山舒水缓,有土田⑥民咸安焉,以为有道A.①②④B.③⑤⑥C.②③④D.①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游记是作者畅游黄溪后所作,文章开头就如给读者做导游一样,娓娓道来,按照从小到大、由远及近的顺序,把最美的镜头——“黄溪”推向读者。B.作者以黄神祠为出发点,引出“初潭”和“第二潭”。“初潭”侧重描写它的奇丽,以游动的“鱼”为静态的“初潭”抹上了一缕情趣和生机。C.黄溪“第二潭”侧重写“石”,文章从多个角度描写了石头的大、险、奇,又与上文的“鱼”相呼应,作者运用特写镜头描写了红头黑翅体大如天鹅的“鸟”。D.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黄神的来历和百姓建造黄神祠的原因。作者借黄神虽遭不幸但深受百姓推崇,来婉转地表达自己兼济天下的思想。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望江南·重九遇雨康与之重阳日,阴雨四郊垂。戏马台①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脐。直浸到东篱。茱萸胖,菊蕊湿滋滋。落帽孟嘉②寻篛笠,休官陶令觅蓑衣。都道不如归。【注释】①戏马台: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徐州),于城南的南山上,因山为台,以观戏马、演武和阅兵等,故名戏马台。南朝宋武帝曾在重阳节登临此地。后每逢重阳节都有很多人登临游览。②落帽孟嘉:孟嘉陪同桓温登龙山,帽子被风吹落,却没有发觉。桓温让孙盛作文嘲笑他,孟嘉提笔作文回敬,文采甚美,后遂成为九日登高的韵事。8.上阕中“直浸到东篱”一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下阕以“都道不如归”作结,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_。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3)酌贪泉而觉爽,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照相舒婷对于孩子们来说,再没有比过年更叫人向往的了。可是,在很多家庭看来,进照相馆真是比过年还稀罕,有点儿神秘,有点儿紧张,还有点儿任人宰割的无奈。当摄影师躲到黑布匣子后边,手捏橡皮球喊:“笑!”大人两眼发直,孩子一定忍不住眨了眼。于是重来,一拍再拍,直至两腮抽筋为止。我的父亲非常热爱家庭,总能找出理由率家人进照相馆。孩子满月啦,结婚周年纪念啦,因此每年都有一张花好月圆的全家福被喜气洋洋地装进镜框。一九五七年父亲被下放到山区,哥哥寄养在祖母家,我则托庇于外婆,一家四分五裂。妈妈带妹妹在外地挣扎年许,终于回到娘家。因此又进照相馆,为了寄相片给父亲。在以母亲为支点的日子里,父亲远行。等父亲回来,母亲已长别,我们家的天空,再无满盈的月。十五岁那年,外婆给的零用钱涨到每月一元。照相成了我进入少女时代的重要标志。大同路老街的骑楼下,有一家黑洞洞的小相馆。曲背肿眼泡的老摄影师不厌其烦地给川流不息的女学生拍指甲盖大小的半寸照,全市仅此一家。须知一寸照收费四毛五,半寸照才收二毛五。我和妹妹月月都去交二毛五。等到过年压岁钱到手,拣两张满意的底片放大,或彩染一张,压在玻璃板下,美得不行。相片上的女孩眼光闪烁,嘴唇红艳艳,娇媚可人,和我其实判若两人。上山下乡大扫帚一来,即把我扫出外婆家。当民警把“迁出”戳在我的那页户籍上,我的脐周一阵剧痛,好像重新脱胎一般。攥着刚发的安家费,翻箱倒柜找校徽,母校厦门一中改为红旗中学,觉得不够正宗,翻出妹妹的“厦门市第五中学”旧校徽,端端正正佩在胸前。悲壮地想,这是最后一次进这家照相馆了。掷出一块钱,这次拍二寸照。老于世故的摄影师一眼就看穿了我的“最后晚餐”,极为隆重地布置灯光,还卷了张《文艺报》塞在我手中,拍了一张学生照。我和摄影师都没有想到,这份《文艺报》被我攥住以后就再没有松开,直至今日。离家独立生活,一下子长大了。家人平等相待,进照相馆不必躲躲闪闪,甚至能借出一部破海鸥相机,与同队知青一起,带几件花色衣服,到处去拍。人物常常模糊不清,风景却是不可思议的优美。想家的游子从相片里重新认识家乡的魅力。现在我手中的傻瓜相机已换了第四代,却懒得摁快门。外出时看到我往挎包里放相机,儿子就大叫“不”。一卷胶卷放在暗匣里大半年,竟然取不出来了。但是相片仍然比存款攒得还快。外出开会,总有人拍照,“坐这别动。”“坐那边笑一笑。”笑得嘴巴咧成缺口石榴,许久难以复原。每次都赌咒发誓给寄相片,但最后往往是竹篮打水罢了。那年赣江笔会,脸皮几乎被闪光灯烤焦。回来之后听同行女作家毕淑敏说,她收到的相片中有一张我和她的合影,拍得很不错,已寄往某杂志发表云云。我心大动,遂写信索之。月余,寄来两张,却不是我,只好寄回。后来又寄两张底片,洗出一看,均是抢拍的集体照,一张有我个后脑勺,另一张有我半张脸。立体地看,还差半张脸,至此无脸再去信力争不休了。时常看到好些女作家的相片,既有个性又十分艺术,跟油画似的。眼睛看得出火,心里越发没有自信。积攒半辈子,钱包虚空,相册倒有二三十本。中间开着很多难看的天窗,都是被报纸杂志挖空的。得闲时翻看不免好生得意:“我也曾年轻漂亮过。”年轻当然不假,至于漂亮嘛,不敢多想。多想不免可疑。(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父亲被下放到山区,“我”的家庭由“花好月圆”变成了“四分五裂”,在此期间,又进照相馆,是为了纪念当时的岁月,也是为了缅怀以前“花好月圆”的日子。B.情感抑扬交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花好月圆”是扬,“四分五裂”是抑;“悲壮地想”是抑,“好生得意”是扬。C.“这份《文艺报》被我攥住以后就再没有松开,直至今日”是指这份报纸给了我启发,让我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D.“年轻当然不假,至于漂亮嘛,不敢多想。多想不免可疑”以幽默戏谑的手法表达了对往事的留念和对亲人的怀念。E.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照相”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纬线,结合时代背景,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2)本文题目“照相”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俗话说:“要想甜,加点盐。”舒婷的散文《照相》写得十分出彩,可读性很强,它的“盐”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见解。(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Ⅱ卷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人应该有所敬畏,只有常含敬畏之心,我们才能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伦理道德,一个人一旦无所不为,那么离自我毁灭之日也就不远了。B.叛将孙飞虎率领五千人马,围住普救寺,要强抢崔莺莺做压寨夫人,张生的好友杜确率救兵赶到,打退孙飞虎,崔相国一家才得以破镜重圆。C.今年夏季以来,多年不遇的持续高温天气,使得原来趋于滞销的各类空调产品一下子成了千家万户炙手可热的商品。D.在2013年4月2日举行的亚洲冠军杯足球小组赛第三轮的一场比赛中,中国江苏舜天队凭借陆博飞和孙可的进球,以2∶0战胜泰国的武里南联队,全体队员弹冠相庆,欣喜若狂。1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每一个明智的家长一定要明白,未来你的孩子成长为怎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不能看到世界发展的潮流,能不能把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调整得和人类文明的方向一致。B.日本政府针对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的挑衅行为,不仅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强烈抗议,也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批评,招致了日本国内爱好和平人士的不满。C.秋天的校园里阳光明媚,景色优美。菊花和月季花争奇斗艳,桂花与白兰花暗送馨香:这是多么丰富的视觉盛宴啊!徜徉在其中令人流连忘返。D.美国重返亚太,并暗中纵容和怂恿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利用领海问题不断挑起争端,其根本原因还是冷战思维所导致的。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青春期是孩子“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转变期”,青春更好的说法叫过渡期。它不是永远的,更不是定型的。青春期的身心变化,是孩子自己难以控制的,父母如果有意识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帮助孩子平安走过“人生的十字路口”②多投入些时间、精力和感情③理解并接纳孩子的变化④相信一定能和孩子顺畅沟通⑤及时修正自己的教育方式⑥捕捉孩子的种种变化A.⑥④③②⑤①B.②⑥③⑤④①C.⑥③②⑤④①D.⑤②⑥③①④15.阅读下面的关于两代人的消费观念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父母:旧的能用为啥换新的,真是败家子。儿女:电器也有保质期,老人观念太陈旧,爱攒旧物、吃剩菜,旧抹布反复使用……针对以上情况该如何处理,说说你的看法,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4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请根据句意,仿照横线前句子的句式,在横线上写三个句子,使得语意连贯。(6分)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________________,是生命的落脚处。五、作文(6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材料一】泰戈尔说过:“我们看错了世界,反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材料二】一位画家挥毫作画时,不小心把某种颜料染到了衬衣上,他的妻子怎么洗也洗不干净,只好作罢。谁知晾干后的衣服比以前还白,经过反复实验,画家用这种颜料制造出了一种漂白剂,并进行批量生产,建立起了洗涤剂加工厂,使得自己的事业成功转型。【材料三】某知名公司的老总对人事部长说:“给我调来一个最优秀的职员,我有特别重要的工作委托他做。”人事部长拿一份档案对老总说:“这是一个优秀员工的资料,他来本公司工作10年,工作上没出过任何纰漏。”老总说:“我不要这样的人,我要一个犯过10次错误,但是每次都能即刻改正并不断进步的人,这才是我需要的人。”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原文只说城市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古老,并无“有了城市就有了城市文化”这种说法。)(原文是“为一举成名打出雷人口号的城市更是不计其数”,并不是特指这180多个城市。)(原文是说“一个城市一旦有了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和风格,文人雅士自然会把名头送上门来”,而不是“把文人雅士请上门来”。)(殆:几乎。)(①是说黄溪最善;⑤是描写黄溪山势和水势;⑥是说百姓以为黄神有神通,都安心地住下来。)(“从小到大”不对,应该是“从大到小”。)7.(1)这一带以山水做地名的州有数百个,永州最美。(2)黄神定居这里以后,百姓都安心地住了下来,人们认为他有神通,黄神死后,百姓祭祀他,为他立了祠庙。8.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用:运用这一典故,既承接前面的“阴雨”,也为下阕的“菊蕊”和“陶令”埋下伏笔,使全词结构十分紧凑。9.“不如归”,本是诗词中的雅言,多用于久客思家或久宦思隐的场合。这里因承上雅人遇雨,体会他们的心意说:与其“寻篛笠”“觅蓑衣”倒不如赶快回家去,在屋下安稳坐定,便淋不着了。化雅言为俗意,以妙语结词情,用笔既摇曳生姿,下语又冷隽可喜,不离全词谑而仍雅的风调。10.(1)知来者之可追/觉今是而昨非(2)畏途巉岩不可攀/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3)处涸辙以犹欢11.(1)B、E(选E给3分,选B先2分,选D给1分,选A、C不给分,A.表述有误,根据原文可知,“又进照相馆”是为了“寄照片给父亲”;C.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没有说是“这份报纸”引导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D.表述不准确,未表现“对亲人的怀念”。)(2)①题目“照相”是贯穿全文情节的线索;②全文围绕“照相”来写家人的悲欢离合和自己的生活遭际,凸显“历经苦难,热爱生活”的主旨;③通过对一个个“照相”细节的描写,显示出作者鲜明的个性。(3)这篇散文选材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作者从“照相”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切入,通过对一个个“照相”细节的描写,既写了自己的生活遭际,家庭的悲欢离合,又能让人读出几十年来国家的发展变化,可谓是一篇言近旨远的佳作。(4)【示例一】我认为使这篇散文“甜”的那点“盐”是舒婷幽默的文风。这篇文章有悲酸、有破碎、有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当然也有幸福,但无论是悲是喜,舒婷都以她的略带夸张的幽默写出来,使我们感到一种“含泪的微笑”,感到舒婷的包容与坚强的个性之美、人性之美。【示例二】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盐”是“细节的生动”。如“有点儿神秘,有点儿紧张,还有点任人宰割的无奈。当摄影师躲到黑布匣子后边,手捏橡皮球喊:‘笑!’”时的幸福;如“当民警把‘迁出’戳在我的那页户籍上,我的脐周一阵剧痛”时的悲酸与自强;再如“一张有我个后脑勺,另一张有我半张脸。立体地看,还差半张脸,至此无脸再去信力争不休了”时的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