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齐沪扬2014.0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由于有些少数民族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因此,中国民族语言约有八十种以上。这些语言按谱系分类法,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个语系。其中汉藏语系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历史文献最丰富的语系之一。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布朗语瓦语崩龙语高山语俄罗斯语塔吉克语蒙古语族:蒙古语东乡语土族语突厥语族:哈萨克语维吾尔语满-通古斯语:赫哲语满语锡伯语
朝鲜语汉语族藏缅语族:藏语景颇语彝语羌语苗瑶语族:苗语瑶语侗台语族:傣语壮语侗语布依语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汉藏语系”这个语群有不同的叫法,所指范围也不完全相同。有的称为藏汉语系(泰勒,1917年;格里逊,1927年),有的称为汉藏语系(伯叙吕斯基,1924年,斯密德,1926年),有的称为印度支那语系(布龙菲尔德,1933年)。中国学者一般称为汉藏语系,这个名称是仿照印欧语系取的。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之所以用汉藏语系这个名称,是因为这个语系中的汉语和藏语的历史文献最为丰富,使用人口较多,因而用这两种语言的名称来概括与它们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群。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藏语系汉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侗台语族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在汉藏语系里,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和侗台语族都包含多种语言,唯独汉语,自身虽然壮大,但是没有兄弟姐妹,孑然一身,尽管有学者称之为“汉语族”,但事实上称不上“族”。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现在,汉语开始有了一个小小的近亲,这就是东干语。东干语在语音上表现出来的是汉语的西北官话,词汇上除了汉语词汇外,增加了大量俄语借词,文字上改为斯拉夫字母拼音文字,显然,东干语已脱离汉语的影响,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可以算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形成中亚东干族的主体民族是19世纪自中国迁入的回民,是新兴中亚东干族的源头。期间也有一些甘肃籍回民,因逃避清廷迫害而陆续迁往。在东干族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还融入了部分当地民族,如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俄罗斯人的成分,但仅占极少一部分。19世纪自中国迁入的回民,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清同治年间回民大起义失败后,进入当时俄国七河地区的起义残部,时间是1878年,当时人数3000多人。另一部分是1882至1884年间俄国政府将伊犁地区归还清国后而陆续迁入俄国境内的,两部分移民共万余人。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东干文字过去曾以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书写,但在苏联影响下,1954年后转用斯拉夫字母作为拼音文字,有学者形容这是“唯一以斯拉夫拼音的中国方言”。若与中国方言相比,东干语发展全面:除了有自己的文学,还有报纸及课本。当然,东干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与普通话相比,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东干族语言中有不少阿拉伯语、波斯语及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r]音的借词,所以,在其语音系统中多增加了一个颤音[r]音位。东干语有三个声调,但在东干文字上不表示出来。由于俄语、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阿拉伯语等是没有声调的,东干语将上述语言中的词语借入到自己的语言中时,一般要进行一些改造,使借入词语的音节带上声调,有的音节还要去掉词尾,或者发生一些音变,以便和东干语的音节读音相一致。
在语词上,他们保留了一些古汉语词和西北方言。例如:总统叫作“皇上”或“皇帝”,政府机关为“衙门”,警察为“衙役”,学校为“学堂”,商店叫做“铺子”,老婆叫做“婆娘”,“签名”叫“画押”。不过,基本上主要使用陕甘方言。另外东干语有不少俄语、突厥语、波斯语及阿拉伯语等语言的借词,如布拉吉(连衣裙)、合列巴(面包)、乌哈(鱼汤)、伏特加(烈性酒)、大巴扎(大的集市)、油馕(和油、鸡蛋做成的小馕)、卡拉湖(热湖)等。语法上,东干语名词中有“数”的语法范畴,名词通常在其后加上附加成分-mu表示“们”,在普通话中“们”只能加在表示人的名词后面,但在东干语中,表示物的名词后也可以加-mu(们)。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发达精密的语言之一,是随着汉民族的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汉语的使用人数约有十亿,是世界上使用人口较多的一种语言。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语是单一民族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而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语言,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使用;其次是西班牙语,几乎整个南美洲都在使用。从真正使用人口来说,英语还是最多。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官方、非洲很多国家、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阿拉伯官方……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学习过英语,1/10的人使用过英语。
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什么是汉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汉族的语言”.其实这话不太准确,因为除了汉族使用汉语外,汉语也是绝大多数回族、满族、畲族、土家族的交际工具。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国内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从历史上说,中国国内回族有两个来源,曾经使用过阿拉伯语和中亚的某些语言,现在他们以居住地的汉语作为交际工具。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公元7世纪唐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明代还有中亚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入附中原,他们被安插在西起甘肃,东到海边,北自辽东,南至滇桂的大部分省份中,成为回族族源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南洋的穆斯林来中国而定居下来的。
例如山东德州市北营村之回族温、安二姓,祖先原系苏禄国(分属菲律宾)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东王巴都喝·叭答刺率领庞大使团到北京访问,归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附近。永乐皇帝命按王礼将其厚葬于北营村,留下王妃和次子温答刺、三子安都鲁等守墓,因而定居下来,娶妻生子,人丁繁衍,后来遂取温、安二姓,成为德州回族之大姓。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当地山东德州话。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畲族也没有自己民族的语言。畲族散居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山区,也使用当地的语言。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时,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上世纪50年代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0%的畲族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闽南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包括共同语和不同的方言。共同语是指中国汉族各方言地区和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共同交际用语,还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成为一种国际交际语。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汉族、汉语的名称都是后起的,是从国势强盛影响很大的汉朝而得名的。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汉语的前身是华夏语。迄今,定居海外的中国人仍被称为华人,他们说的汉语叫做华语,写的汉字叫做华文。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华夏族是以进入中原的炎帝族和黄帝族为基础,不断融合周围的其它族发展起来的。春秋以前,秦、楚、吴、越、徐戎、淮夷、巴、蜀等都不属于诸夏;战国以后,他们都包括在“华”的概念里了。后来南楚、闽、粤等也成了“汉”的一部分。所以汉族是一个由许多民族融合成的大民族,汉语是几千年来华夏语不断融合别的语言,象滚雪球一样发展、丰富起来的。
汉民族的前身是华夏族,而华夏族又由夏、商、周三族融合而形成的。再往前推,夏、商、周也大多出自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到了秦代,国家的统一,消除了华夏族各支系间彼此隔离的状态,形成了华夏族共同的地域、语言、文化和经济生活,加强了华夏族与内迁的蛮夷戎狄的融合。所以,汉代学者把秦治下的华夏族人称为“秦人”。“汉民族”共同体形成于西汉,名称见于东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民族由于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稳定的共同地域,强大的国家政权和发达的社会制度,先进的经济和博大的文化,一直是各民族向往和凝聚的核心。同时,汉民族又像—座民族融合的大熔炉,以它那种特有的包容性接受、融合其他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并不断向四周辐射,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地图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语对东亚、东南亚邻邦的语言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的语言同汉语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些语言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这些国家过去还长期使用过汉字。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了朝鲜半岛,朝鲜语曾经完全使用汉字来书写。
汉字于公元3世纪经朝鲜半岛辗转传入日本,日本除使用传入的汉字外,还创造和简化了一些汉字。
公元1世纪汉字便传入了越南,越南语也曾完全使用汉字做为书写用文字,并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字喃。汉字传入越南、朝鲜和日本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公元1世纪至10世纪,越南在中国的统治下,越南语引入庞大的汉字词汇,其发音称作为汉越音,类似古汉语的中古音,同为声调语言。
但越南语的语法承袭了大量高棉语的特色,虽然与汉语一样并无时态及动词变化,但其词序恰恰与汉语位置相反,情况近似泰语。
汉越词是越南语中自古汉语派生出的词汇,即越南语的汉字词。越南语中汉语词的数量非常多,其比重不低于60%。越南语中还存在大量越南自制汉越词,其特点类似日语中的“和制汉语”,这些词汇由古汉语语素构成,可以直接用汉字写出,如“病感”(感冒),“口装”(口罩)。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公元前1世纪中叶到公元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进入了高句丽、百济、新罗鼎立的“三国时代”。这个时代是朝鲜社会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半岛主动地吸纳和移植中华文化的时期,汉字也在这个时期大规模传入半岛。由于政治疆域封闭,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国家会承袭来自中国的不同的汉字读音系统。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朝鲜三国时代地图。(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新罗:前57年-935年)
高句丽地处半岛北部,与中国陆地接壤,在隋朝以前多从陆路跟中国北朝文化接触。随着汉字的广泛应用,中国文化也在高句丽迅速传播开来。
百济地处半岛西南,虽因高句丽阻隔无法与中国陆路接触,但可以通过海上交通与中国保持联系。百济从280年到290年,数次遣使与西晋通贡,但在南北朝时期,百济多跟中国南朝交通,而少与北朝政权往来,汉字读音也当为南方系统。
新罗偏于半岛东南,与中国的接触经常受到高句丽、百济的阻隔。然而6世纪以后,它积极向外扩张,从百济夺取了汉江流域的下游地带,从而获得了一个对外交流的出海口,为其通过黄海直接跟中国南方建立关系提供了便利。新罗广泛使用汉字当在6世纪。当时,新罗将国号、王号等均改为汉文名称。在三国中,新罗虽然接受儒学最晚,但儒学进入新罗后传播很快。7世纪中后期,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汉字读音也与汉语古江东方言相近。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晋朝时候,汉字传入日本(公元3~4世纪)。《日本书记》中说,归化日本的百济学者阿直崎(285年赴日),邀请住在百济的中国学者王仁,携带《论语》和《千字文》到日本,后来做皇太子的老师。这大概是汉字正式传入日本的开始。
汉字知识传开后,日本开始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全用汉字的日语音节字母。《万叶集》(759年成书)是最早用汉字作为字母写成的古代“和歌集”。这种借用现成汉字的日语字母,称为“万叶假名”。假:假借;名:名字;假名:借用的汉字。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代码,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汉语同汉文化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四个文化因素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影响:(1)汉文化起源的多元性;(2)汉字的一统作用;(3)佛教文化的融入;(4)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文化起源的多元性中原文化时期,夏朝和商朝的建立标志着华夏民族的开始形成。这个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与北狄、西羌、东夷及南方百越等民族时有冲突,同时也有交流,因此,汉文化是华夏民族和境内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综合体。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文化起源的多元性从春秋延至秦汉,四方异族有的被中原统治者征服融合,有的流散他方。被融合的民族成为汉民族组成的一部分,他们把自己的语言文化也融入到汉语中来。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文化起源的多元性
而迁徙分化的,则成为近代汉藏语系藏缅、侗台、苗瑶语族各兄弟民族的祖先或北方阿尔泰语系兄弟民族的祖先。可见,汉语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与周围民族语言密切交流的复杂过程。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文化起源的多元性语言学中的历史构拟的途径有两条,一条以书面材料为对象,排比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找出其中的差异,从中整理出不同时期的语言发展线索,直接进行构拟。另一种途径是从现实的语言材料出发去探索语言发展的线索和规律,它在研究方向上正好与“前瞻”的历史法相反,是一种以今证古的“回顾”的方法。大概在1850年左右,相关学者从“藏文”(起源于7世纪)和“缅文”(起源于12世纪)的相关资料中,发现到这两种语言似乎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性。接下来,虽然有人试着要在藏语和汉语之间找寻其中的亲缘关系,但是,由于相关实证资料的不足,学者并无法对原始藏缅语(Proto-Tibeto-Burman)进行拟构的工作,也因此无法产生什么明确的结论。阿尔泰语系分为三个语族;突厥、蒙古、满一通古斯。但是学术界对阿尔泰语系下属的三个语族之间是否存在亲缘关系还有不同看法。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难以实证操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的祖先是哪一个民族。突厥民族最早的祖先,现已知晓是吉尔吉斯族。及后,蒙古帝国兴起,大部分的突厥人处于蒙古帝国的统治下,蒙古语必然对突厥语产生极大的影响。关于满一通古斯语族的诸语言,在17世纪发展前的情况,学术界知之甚少。不过有一点应该明确,操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的人,从历史角度审视,早期都起源于中国的北方,并长期在这里生息。其中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诸民族曾在这一地区建立过政权。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文化起源的多元性由于原始社会各个部落发展不平衡,当中原地区进入较高文明阶段时,周围民族还在动荡和形成之中,他们被中原地区称作为“蛮夷戎狄”。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史记·西南夷传》曾记载了西部大族氐羌族的活动情况,氐羌族很早就进入中原,甲骨文中也有商与氐羌接触的记载。《诗经·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不敢来享,莫不敢来王”,说明商初氐羌部落紧处在商的周围。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文化起源的多元性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属于长江文化的“百越”分布在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一直到云南,包括长江流域一带并兼并中南半岛的一大片区域。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强大起来,经常与中原地区发生战争,而其中的楚、越文化尤其影响了中原文化。到秦统一中国,这些民族中的很大部分的成员,与中原人民共同组成了汉民族。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文化起源的多元性秦统一前的百越Luo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文化起源的多元性
公元四世纪之后,北方游牧部落一直是中原地区的严重威胁。中国北部边界地区为阿尔泰语系的人所管辖,而且几次入侵并占领了大量的土地。永嘉之乱以后,华北长期陷于战争,民生经济大受破坏,人口锐减,晋室政权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东晋。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迁到南方的中原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包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华北的六族(汉族、匈奴、鲜卑、羯、羌、氐)之间进行了长期混战和厮杀,如冉闵发布“屠胡令”,汉族群起响应,几乎将羯族杀绝,其他的胡人纷纷逃出中原,路上又因为粮食、牲畜、财产等不断互相残杀,死伤大半。到五胡乱华的后期,除汉族和鲜卑族仍保持其势力与明显的民族认同外,匈奴、羯(匈奴中的白奴)、羌、氐战败後或被大量屠杀,或是逐渐被同化(汉化或鲜卑化),鲜卑族拓拔部最终获取胜利,建立北魏之后逐渐统治华北地区。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文化起源的多元性有意思的是,尽管阿尔泰语系的民族统治中国好几个朝代,但在词汇上留下的借词(如“萨其马”等)却不是很多。这可能与汉族恢复统治之后,汉语的强势作用有关。阿尔泰语在汉语的语法里比在汉语的词汇里留下了更多的痕迹。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文化起源的多元性阿尔泰语在汉语的语法里留下了痕迹。例如某些北方话中,第一人称复数中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区别,可能是受了阿尔泰语的影响。元朝时,蒙语、满语都有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区别。另外,“SOV”句型的发展,也有可能受到阿尔泰语的影响。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字的一统作用
秦统一了汉字,使全国“书同文”,最终把我国黄河和长江两大文化中心统一起来。尽管各地的人对同一个字还是说不同的音,但汉字统一了全国的书面语,实际上也就是统一了古汉语和汉文化。
秦代推行小篆,同时还通行隶书。到了汉代,隶书成为通行的正式文体。隶书的诞生使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汉字演变为不具备象形特点的现代汉字。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字的一统作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其中秦隶称为“古隶”,汉隶为“今隶”。隶书是下级小吏(隶人)通用的应急字体,后经程邈加以整理,逐渐统一了隶书字体。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后来,因为犯了罪,被关在监狱里。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又搜集研究了几年,十年之后,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使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这样,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隶人)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字的一统作用
同时,由于汉字符号的表义性使汉字表示的语素意义长期稳定,从而使汉语记载下来的汉文化作品具有长期稳定的延续性,这就形成了长达几千年的高度发达和统一的汉字文化。而汉字文化反过来也使汉民族的语言自古以来在长期发展中一直保持其稳定的延续性。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字的一统作用现代的汉语方言,更像是一个语系。现代汉语方言非常复杂,形成复杂原因的解释是:
(1)政治方面的,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割据巩固了方言差异。
(2)经济方面的,自给自足,商品生产不发达,未形成统一的市场。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字的一统作用(3)地理方面的,山川阻隔,交通不发达,各地来往不便,物产也有所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名词。
(4)文字方面的,汉字是表意文字,可以超方言使用,起不到规范语言的作用。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字的一统作用
之可以称为汉语,是因为从公元前3000年一直延续至今的深厚的中国文化统一体,即使在政治分裂的时期,那种文化上的一统的单一帝国理想,从没被忘却过。汉语,特别是它的书面语,一直是这个文化统一体的最有力的标志。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字的一统作用最有力的标志体现在两个方面:(1)由于汉字不反映不同时期、不同方言的具体读音,使人感到汉语是统一的,不变的。
(2)一般说来,汉语方言缺少历史的根基来成为一种文学语言,并和全国通用的共同语竞争。《海上花列传》,清末小说,作者韩邦庆。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清末中国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妓院生活,涉及当时的官场、商界及与之相链接的社会层面。《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其中对话皆用吴语(苏州话)是该书的鲜明特点,使用苏白也是19世纪兴起的吴语小说的共同特点。《海上花列传》对吴语正字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它是近代吴语文学的代表,其用词造句方面已经同当代吴语区别不大,所以后来的吴语文学作品,包括吴语研究文章中的吴语词汇写法,大多受其影响。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字的一统作用从实用的角度看,中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只有两种书面语言,一种是以东周到汉这个时期的古代散文为基础的古典文学语言,一种是从唐代开始的白话文学语言。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白话的文学语言,都有足够的威望来阻挡方言书面语的发展。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汉字的一统作用
东周到汉这个时期的古代散文为基础的古典文学语言是中国知识分子长期崇尚的语言,是中国历代科举考试范围都在这种文学语言中。
从唐代开始的白话文学语言,是中国明清小说使用的语言,著名的四大名著都是用这种语言写成的。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入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此系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圣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故称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是由印度本土向南传到斯里兰卡(SriLanka,锡兰)、缅甸等地而形成的佛教体系,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印度之南,故称南传佛教。又或因其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南亚一带地区,故也称为南方佛教。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属于巴利语,所以也称为巴利佛教。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入
佛教传入中国,有史可考的时期大约在汉武帝征服西域之后,佛教文化自此渐渐融入汉民族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潮海陆并进,涌入中国,在北方更加上少数民族武力的推波助澜,佛教变成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公元前623年,释迦摩尼在尼泊尔诞生,35岁开悟后创立了佛教。目的是引导众生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苦乐的真谛,以及离苦得乐的方法,给人类以和平、幸福和智慧。汉哀帝时,佛教传到了气候风土、民族、信仰迥然不同的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得以弘扬,至唐代达到鼎盛。佛教在印度于公元十三世纪初消亡,在中国却作为大乘佛法而得以弘扬和发展。汉传佛教体现了中期的大乘佛教的思想,而大乘佛教提倡“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慈”正体现了这种利益一切众生的菩萨道精神。它强调应报四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入到唐朝,佛教大盛,玄奘在印度求得重要的梵文经本,开始了三百年的佛经运动,从此佛学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一部分。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入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发源于中亚的苯教的某些特点:传承各异、仪轨复杂、像设繁多,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中国,由于蒙古人采取“信仰自由”和“兼容并包”的政策,伊斯兰教乘机往东发展,大批穆斯林迁居来华,为穆斯林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自忽必烈以后,元朝统治者主要提倡喇嘛教,西藏人八思巴被尊为“大宝法王”、“大元帝师”。以后每一帝师死,必自西藏取一人为嗣,一直到元朝灭亡。由此佛教掌握了西藏地方的政权,并将教义传入了蒙古地区。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入观音菩萨少林寺和尚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入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反切”理论的建立;(2)书面语口语化倾向的产生;(3)大量借词进入汉语词汇。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入汉语声调“反切”的理论是受转读佛经的启示而建立的。由于双声、叠韵的原理逐渐为一般人所了解,同时梵文拼音学理又随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使一般人得到启发,在注音方法上由直音改为拼音,在东汉末年就产生了“反切”。
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入
譬况法直音法读若法反切法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入
譬况法是用描写发音情况来给一个字注音。如:《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长言,若今读平声;短言,若今读入声。”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入
直音法用一个读音完全相同的字给另一个字注音。如: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薇,音微。”直音法直截了当,注音精准。但直音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一,有的字很难找到同音字。第二,有的字虽然有同音字,但都比被注音的字更加生僻难认。
如“蹭(cèng)、糗(qiǔ)”没有同音字。
如“然”的同音字只有“燃、蚺、髯”三个字,难以帮助认读。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入
读若法是用一个读音相近的字给另一个字注音。如:《说文解字》:“樗,木也……读若华。”
相对于直音法,读若法扩大了注音字的选用范围,但被注字和注音字之间仅仅是读音相近,注音不够准确。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入
反切法是指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的基本原理是: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然后加以拼合,拼出来的就是被切字的读音。如:“都,当孤切。”“红,胡笼切。”
反切法的发明,是我国汉字注音方法的一大进步。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入
白话是跟文言相对的书面语,较多地反映了口语的实际面貌。上古的书面语跟口语之间的差别较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不断变化,而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却沿袭先秦文献几乎固定不变,文言文跟历代实际口语的距离越来越大,以至于形成言文分家的局面。言文分家的畸形现象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受到根本的冲击,从那时起,以现代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即语体文)才开始取代文言文,成为中国人普遍使用的书面语。反映口语的白话文在古代文献中,特别是隋唐以来,唐诗、禅宗语录、敦煌变文、宋词、宋儒语录、宋元话本、元明戏曲、明清拟话本、小说等都有反映。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入
为了宣传佛教教义,使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都能听得懂,一些僧人在翻译佛经时不得不放弃使用典雅的古文,而采用一种跟当时口语十分接近的文白相杂的文体。到唐五代时期,出现了不少用当时口语做基础,搀杂了一些文言成分的半文半白的俗文学作品,如僧人的白话诗,敦煌变文,禅宗语录等。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入在词汇上,由于佛教文化的输入,因翻译佛经而产生的大量的梵语系统的借词和译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给汉语词汇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折。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入世界:三世+五界=宇宙(大千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世界大观)地球上的一切地方(世界各地)人的某种活动范围(主观世界)“因果”一词也和佛教有关,是佛教用以说明一切事物联系、影响和生灭变化的基本理论之一。释迦牟尼曾驳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等说法。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摩诃止观》卷五之下谓:“招果为因,克获为果。”因又称因缘,果又称果报。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
佛教的因果说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谓之“三世因果”。随着佛教的弘传,因果报应之说深入民间。今广泛运用因果一词,泛指原因和结果及其内在联系。
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汉语成语中,有200多条是与佛教有关的,如“味同嚼腊”“空中楼阁”“现身说法”“皆大欢喜”“顺水推舟”“看风使舵”“借花献佛”“森罗万象”“聚沙成塔”“镜花水月”“十恶不赦”“心花怒放”“功德无量”“劫后余生”等等。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佛教文化的传入佛教文化的传入还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构造方式。如主谓式的增多,如“自在”等;比喻造词的发展,如“雀立”、“蚕食”、“云集”等。另外,佛教文化的传入加速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进程。佛经中有很多双音节词,如“修行”、“地狱”、“恐惧”、“微妙”、“救济”、“踊跃”等。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从黄帝到清朝,中国境内曾出现过大大小小共八十多个王朝。割据和统一,依长江的南北对峙,北方王朝的南进等,分分合合的社会政治历史使社会动荡,人口迁徙。这样的结果对汉语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朝皇帝唐朝皇帝宋朝皇帝元朝皇帝明朝皇帝清朝皇帝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
首先,汉民族融合了进入中国北部的异民族成员,这些融入的民族对现代汉语北方话的形成和变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我国以及世界上的民族关系来看,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存在着两种情况或方式。一种是采取政治强制手段把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一种是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经过自然的过程合于另一个民族。为了比较妥当和科学地表示这两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或方式,人们又习惯地把通过政治强制使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同化;把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自然地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融合。在中国多民族的关系史上,既有强制同化,又有自然融合,相互之间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错综而又复杂。
在汉民族发展壮大和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共同体的壮大,主要是通过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政权推行“汉化”政策实现的。隋唐一统,突厥、铁勒、契丹、党项、吐谷浑等族纷纷内属,与汉族杂居,部分族众融于汉族中。宋金时,汉族分布区域被各民族政权所分割,部分汉族居于契丹、女真、党项等族建立的辽、西夏和金国之中。这些民族政权,为了统治征服的汉人,也常效仿中原汉制,宣讲儒、道、释等思想。其结果,部分契丹人、女真人、高丽人、渤海人走上了汉化的道路。元和清,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部分融于汉族。
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其次,北方汉人的数度大规模南下,带来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北方方言,散落到南方的许多区域。
再次,北方阿尔泰语和南方古越语从外部融入了汉语,使汉语内部发生了很大的方言分化。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公元四世纪,五胡乱华,在北方独立建国,经过二百年分裂后中国重归统一,五个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羯、氐、羌)全部汉化。公元七世纪,突厥和回纥也融入了汉民族,回纥族甚至还丧失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回鹘(回纥)语一般是指回纥人公元9世纪西迁之后至14世纪之间的语言。8世纪的鄂尔浑碑铭中有一部分是回纥人刻成的,但其语言和后东突厥汗国时期的碑刻基本一致,称为古突厥语。14世纪,伊斯兰化的东察合台汗国吞併吐魯番及哈密以後,回鹘语受到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影响,演化为察合台语。
鄂尔浑碑铭是指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流域出土的公元8世纪石碑上的铭文。其中古突厥语部分用古突厥文写成,是突厥语族语言最早的文字记录。回纥汗国时期的碑刻有磨廷啜碑等。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由于擅长通商的回鹘人通晓诸国语言,被元朝及四大汗国采用为书记官员,回鹘文在四大汗国变成仅次于蒙古文的官方语言。到了帖木儿兴起,回鹘文被上升为官方语言,大量伊斯兰化时代用阿拉伯字突厥语写成的著作被改为用回鹘文书写。然而,随着帖木儿汗国衰落,回鹘文在中亚也渐渐衰落。
帖木儿汗国(1370~1507年),是中亚地区突厥贵族帖木儿于1370年开创的大国,首都为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塔什干)。鼎盛时期其疆域包括今天格鲁吉亚一直到印度的西亚、中亚和南亚。三十多年的征服战争,建立了一个首都是撒马尔罕,领土从德里到大马士革,从咸海到波斯湾的大帝国。帖木儿帝国末代大汗为帖木儿五世孙巴布尔,兵败逃至今天的印度,并在那里开创了莫卧儿王朝。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吐鲁番、哈密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回鹘人继续使用回鹘文,继续信奉回鹘佛教。到16世纪东察合台汗国吞并了明朝保护的哈密卫,吐魯番及哈密的佛教被消滅,只殘存河西走廊一帶裕固族先民仍然信奉回鹘佛教、使用回鹘文。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已经消亡的语言:白狼语、和阗语、女真语、契丹语、吐火罗语、西夏语、鲜卑语、匈奴语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白狼语是一种已灭亡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一种古代羌人所说的语言。现时流传至今的白狼语记录,有一篇东汉時期用汉语和白狼語的汉字音音译对照的《白狼王歌》。
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
和阗语又称“和阗—塞语”。古代居住在我国和阗(今和田)、巴楚一带居民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支。文字使用婆罗米字母直体。二十世纪初以来,在我国新疆和甘肃敦煌发现了这种语言的文献(多属五至十世纪)。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
女真语是满语的祖语,1635年女真族称改为满族。金统治者颁行女真字,但由于女真字本身固有的局限和弱点,普及起来十分困难。金亡到明中期后,女真文逐渐变成了一种死文字。明末1599年,努儿哈赤命学士额尔德尼、噶盖等以蒙古字拼国语,创制无圈点满文新字,即老满文,颁行国中。从此,女真文便彻底废止不用,满文取代了女真文。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契丹语是契丹人的语言,是辽朝和西辽(907至1218年)的官方语言,现已绝迹。一般认为属于蒙古语族。契丹语有大字、小字两种文字。根据《辽史》记载,大字于神册五年(920年)制成;小字由耶律迭刺创制,可能成于925年。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现存最早的契丹语文献是987年的《耶律延宁墓志铭》,以契丹大字写成。现存最晚的契丹语文献是1170年的金代《博州防御使墓志铭》,以契丹小字写成。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吐火罗语是原始印欧语言中的一种独立语言。20世纪初在新疆发现了这种语言的残卷。后经考释,此语言有东西两种方言,习称吐火罗A(焉耆yanqi语)、吐火罗B(龟兹qiuci语)。两支语言都曾在6至8世纪左右在塔里木盆地使用。随着使用者逐渐被回纥/维吾尔部落同化,此族语言最终灭亡。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
西夏语属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语已失传。西夏文是西夏仿汉字创制的。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还印行了字典。西夏于1227年亡于蒙古帝国,西夏文也随之逐渐湮灭无闻。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鲜卑语言文字属东胡语分支,一说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认为与蒙古语相去无几。初鲜卑无自己文字,刻木为信。入中原后,通行鲜卑语,但逐渐汉化,用汉字,兼说汉话。辽西地区诸多地名皆有可能是研究鲜卑语言的左证。“慕容”二字也可能是出自蒙古语的“敖木伦河”、“西拉沐沦河”中的(mulun)。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
匈奴语即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以及欧洲历史上的Hun人(匈人)所使用过的语言,现已消亡。
关于匈奴语的语言系属问题,学术界至今仍有很大分歧。
主要观点归纳如下:1、突厥语说:即认为匈奴人和匈人的语言属于突厥语族;
2、蒙古语说;3、认为匈奴是由许多民族组成的政治集团,匈奴语也是许多语言的混合;4、认为匈奴语属于一种西伯利亚地区的叶尼塞语言,匈奴人说的是一种已消亡的羯(jie)语(属古西伯利亚语或汉藏语)。
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
公元十二世纪以后,蒙古人统治了中国将近一百年(1206-1368),他们的语言对汉语也曾发生过很大影响。明帝国建立以后,留在中原和南方的蒙古人都被汉化。形成江苏句容县的方言村。
蒙古孛儿只斤氏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成吉思汗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把自己的基因散播得最广泛的男人。成吉思汗跟他的原配妻子共生有4个儿子,即“四大汗国”的大汗。除此之外,成吉思汗一生中还拥有很多妻子,这些妻子来自于他统辖下的不同地区,她们为成吉思汗养育了上百个孩子。河南5千名姓“校”(xiao)村民被认定为成吉思汗后裔,“校”姓应为撒里答后裔,世系为:成吉思汗—术赤—拔都—撒里答—“校”姓。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
蒙古武力兴盛时期曾发动三次西征,蒙古帝国横跨东亚、中亚、西亚和东欧巨大的疆域。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例如蒙古帝国的驿站制度,就是当今邮政的雏形。但是,在蒙古帝国的扩张过程中,无数的古代文明遭到彻底毁灭,无数个城池被夷为平地,死亡人数2000多万。
成吉思汗领导的第一次西征(1219-1221/1223)灭西辽、花剌子模沙朝,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越过高加索山击破钦察人各部。第二次西征(1236-1242)于窝阔台汗在位时期发动、以拔都为主帅,先后征服伏尔加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的卡马突厥国,进而灭亡位于东欧平原的基辅罗斯,而后击溃波兰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波西米亚与捷克、摩拉维亚与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王国,远征到达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以及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第三次西征(1256-1260)于蒙哥汗在位时期、主帅为旭烈兀,灭亡位于里海边的伊斯兰国家木剌夷,伊斯兰的阿拔斯王朝,以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三次西征共侵吞了40多个国家。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
蒙古四大汗国,简称四大汗国,是对蒙古帝国及其分裂后存在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金账(钦察)汗国、伊利汗国这四个蒙古汗国的合称,与当时东亚地区的元朝各自统治。
诸汗国中,窝阔台汗国的领地在1309年被蒙古察合台汗国和元帝瓜分。察合台汗国于1369年分裂,而蒙古伊利汗国在1357年灭亡,最终均在1388年被帖木儿帝国征服。蒙古金账汗国到1480年或1502年之后灭亡,裂解为的克里米亚汗国存在到1783年,至于阿斯特拉罕汗国、喀山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均最终在16世纪中被沙皇伊凡四世治下的俄罗斯沙皇国全部占领。1335年的亚洲
①成吉思汗术赤察合台②窝阔台拖雷斡尔答拔都别尔哥木阿秃干也速蒙哥拜答儿③贵由阔端阔出合失④蒙哥⑤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灭里吉歹只必帖木儿海都大元汗国伊利汗国大可汗家族族谱略图(①-⑤为大可汗继承者)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声势浩大蒙古骑兵彪悍的勇士攻城拔寨明帝国建立之后留在中原的蒙古骑兵均被汉化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
满清王朝的建都北京使满族人的大部分开始学习汉族并最终以汉语作为母语,这些政治因素都影响过语言,如北京城区话的形成和锡伯语的形成。八旗子弟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北方汉人的数度大规模南下,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北方人民散落到南方许多区域,逐渐形成了南方相互歧异而又内在一致的几个方言区。中国的古代历史上有过三次大的移民浪潮。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
(1)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带来的大移民,使汉语方言的地理布局初具面貌,奠定了赣方言和吴方言的雏形。汉语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
(2)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带来的大移民,促进了湘语的发展,使赣方言基本形成,并使吴语和湘语分割了开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中介公司员工劳动合同(保密与竞业限制)3篇
- 旅客服务个性化与多元化市场需求满足策略研究考核试卷
- 新疆兵地2017-2018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 2024年度代理合同终止与营销推广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网络安全防护专家聘用合同书3篇
- 《基于游戏发生原理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
- 《拉面面团性质研究及制面工艺优化》
- 《城市安宁疗护服务研究》
-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视角的农业企业品牌建设探究》
- 2024年度IT行业新员工入职合同范本3篇
-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改变世界的材料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课程期末论文
-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密码锁
- 答案-唐宋词鉴赏
-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文件-8、任期制契约化年度业绩目标责任书(总经理)
- 2022年公务员事业编面试题型及答题技巧
- 广东佛山生育保险待遇申请表
- 中国农牧家禽行业智慧养殖白皮书
- 合唱指挥基本知识PPT课件:合唱指挥条件姿势表情基本知识培训
- 2020届高考物理计算题复习《霍尔效应》(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