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产生种种社会心理现象及人类行为的学科。课程讲授力求使学生:1、理解社会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一些重要或热点社会现象的理解。2、学会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运用于学习、生活实践,从而使学生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心态和自我形象。3、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群体活动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社会心理学的规律,揭示社会心理学的特点,介绍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使学生认识社会心理学的客观规律。2、教师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在教学中既要系统地讲授,又要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有理论分析和概括。3、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要掌握每种教学方法的精髓,灵活运用到不同章节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恰当地介绍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努力吸收科学上的成果,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上,采取讲授为主,适时地组织课堂讨论、作业等教学活动。在教学设施的要求上,主要依托教材与相关参考书。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4学时)教学要求: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的内涵,明确社会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区别。教学重点:社会心理究竟是怎样的“现象”。教学难点: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2、社会心理学与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社会学习理论2、社会认知理论3、精神分析理论4、符号交互作用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1、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2、应用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被试的选择二、相关研究与实验设计三、收集数据的方法四、研究的伦理道德课堂讨论选题1、为什么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年轻又古老的学科?2、为什么说社会学、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双亲?课外作业选题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6学时)教学要求:掌握自我、自尊两个概念教学重点:什么是自我、自尊教学难点:面子、自尊、自恋的区别第一节自我概念概述一、焦点效应二、什么是自我概念三、自我概念的功能四、自我参照效应第二节自我认识与自我发展一、自我认识的三种动机二、通过内省认识自我三、通过他人认识与发展自我四、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与发展自我第三节自尊:自我评价一、自尊概述二、自尊的影响:亲密关系三、自尊的影响:遭遇失败四、不稳定的高自尊:自恋五、如何提升自尊课外作业选题自我认识二十问他人眼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认知(4学时)教学要求:理解社会认知和社会认知的理论架构。要求学生学会观察人们的非言语行为并能据此分析人们的社会心理。掌握印象形成的基本线索、组织结构及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整合理论。掌握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及利弊。掌握归因的有关理论、归因偏差、归因个体差异。教学重点:印象形成的线索,归因理论,归因偏差。教学难点:印象形成的加工整合理论,归因理论。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及其分析二、社会认知的特殊性三、社会认知偏差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一、对他人情绪与表情的认知二、对他人性格特征的认知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第三节印象形成的因素一、第一印象二、晕轮效应三、社会刻板印象第四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一、归因定义二、归因理论三、归因偏差教学建议在学习印象形成、归因及非言语沟通等基本理论的同时,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所想,使感性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第四章人际关系(6学时)教学要求: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假说,掌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关系发展和退化的原因、亲密关系(尤其是爱情•)的分类及相关理论模式。教学重点:人际关系的类型,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教学难点:亲密关系的相关理论。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二、人际关系的界限三、人际关系的作用第二节人际吸引一、相互关注二、变得熟识第三节亲密关系之友谊一、友谊的形成二、好朋友是怎样的三、友谊与性别四、友谊的维护第四节亲密关系之爱情一、爱情及其理论二、爱情的影响因素三、爱情的维护第五章态度及其改变(4学时)教学要求:掌握态度的概念、构成,功能,理解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和相关研究的成果,理解态度变化的儿种理论的主要原理。教学重点:态度变化理论。教学难点:态度和行为的关系。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第二节社会态度的理论一、强化理论二、认知平衡理论三、心理感应抗拒理论第三节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一、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二、两种宣传说服路线三、如何抵制被说服教学建议由于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过程是复杂的,其间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切忌空洞抽象地灌输理论,而要结合心理学家的大量实验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中达到教学要求。第六章偏见:原因、结果与消除(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刻板印象、歧视与偏见的关系,掌握偏见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方法。教学重点:偏见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消除偏见的方法第一节偏见概述一、什么是偏见二、刻板印象:认知要素三、歧视:行为要素四、内隐偏见第二节什么导致了偏见一、从众的压力:规范性标准二、社会分类:我们对他们三、如何赋予意义:归因偏差四、偏见与竞争第三节如何消除偏见接触假说接触减少偏见的六个条件合作与互倚:拼图教室四、教学课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表章节名称课时分配(学时)课堂授课实验上机讨论课外备注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4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611第三章社会认知41第四章人际关系611第五章态度极其改变41第六章偏见:原因、结果与消除2合计2642总授课课时32五、参考书目1、(美)泰勒(Taylor),(美)佩普劳(Peplau),(美)希尔斯(Sears)著,谢晓非等译《社会心理学》(第10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2、(美)戴维•迈尔斯著,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版3、侯玉波编著《社会心理学》(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4、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5、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版6、乐国安著《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7、杨宜音张曙光编著《社会心理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8、(美)韦登等著《人生的心理智慧》(第9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2月版9、(美)阿伦森等著《社会心理学:阿伦森眼中的社会性动物》(第8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8月版10、(美)吉洛维奇等著《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11、(美)达夫著《社会心理学:挑战你的成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12、(美)斯蒂芬•弗兰佐著《社会心理学》(第3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13、(美)斯蒂芬•沃切尔等著《社会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版14、(英)布丽姬特•贾艾斯主编《社会心理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8月版15、(美)巴隆伯恩等著《社会心理学》(第12版),机械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