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心得范文5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f60581987b93ef3c21453c10d47575c/0f60581987b93ef3c21453c10d47575c1.gif)
![《论语》学习心得范文5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f60581987b93ef3c21453c10d47575c/0f60581987b93ef3c21453c10d47575c2.gif)
![《论语》学习心得范文5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f60581987b93ef3c21453c10d47575c/0f60581987b93ef3c21453c10d47575c3.gif)
![《论语》学习心得范文5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f60581987b93ef3c21453c10d47575c/0f60581987b93ef3c21453c10d47575c4.gif)
![《论语》学习心得范文5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f60581987b93ef3c21453c10d47575c/0f60581987b93ef3c21453c10d47575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1《论语》学习心得范文5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论语》学习心得1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开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奉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开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开展。作为学生,要开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开展。(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低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开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开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局部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开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快乐。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开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区分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乱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说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那么。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那么,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根底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表达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那么。在这一教学原那么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局部,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论语》学习心得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什么意思?“士,事也.〞[1]也就是说,一个人被推举出来为大家做事,就是士.既然出来为大家做事,他在社会上就有了一定的地位,有了一个位置,故而《汉书食货志》说“学以居位曰士.〞后来选士用科举的方法.科就是一个方面的才能,举就是推举.就是通过考试看谁有能力,有能力者为士.从乡试开始,一级一级的考上去,乡试考的好的叫中举,就是你可以向上推举的意思.在全国举行的会试中,考的最好的叫贡生,贡生就是等着向皇帝进贡人才的意思.皇帝殿试以后,第一名就是“进士〞.通俗的说,就是进级为士.这就是“学而优那么仕〞这句话的来历.既然被选上了,就有了升迁,就有了官职的大小,“是以为大夫卿士.〞[2]后来把出来做官,叫做出仕.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当公务员吧.做公务员首先是为老百姓办事的.那么古人对于士有什么要求吗?有.在这里曾子为出来作士的人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他说,出来为大家做事的人,不可以不洪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气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坚毅、坚韧、有百折不回的气概和毅力.一个知识分子,走上了仕途,首先要志向远大,即所谓弘大,立大志向,办大事,办好事,坚决不移地向前走.为了老百姓,目标再远,困难再大,也绝不动摇.而且要把自己担负的责任看作是天职.这里的标准是什么?当然是仁,以推行仁政为己任,这是最最重要的.为了推行仁政死而后已!所以当官的不要怕担负责任,你不愿意担负责任就不要当官.当官的就要推行仁政,施仁政,爱人民,用仁德来管理百姓,用仁德来要求自己,用仁德来作为自己为官的原那么和检查衡量能力的标准.在曾子看来,要享福别做官,要发财别做官,不能任重道远,不能吃苦耐劳,不能一丝不苟地为国家办事,为老百姓办事,不能实行仁政的人,真的不如回家卖红薯.人都是要死的,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死,,一心一意地为老百姓办事的人,死了才没有什么懊悔和遗憾,才能做到死而后已,否那么就是行尸走肉,不配士这个称呼.《论语》学习心得3《论语》是孔弟及后人记述孔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它记述了孔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其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的《学而》篇就向人们讲述了关于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特别论述了怎样做人的为人之道。孔夫子的那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依然历历在目。“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是危险的。《论语》中这句格言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牢记。我们在平时学习中,不但要努力学习,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学习《论语》后,使用明白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文明高度开展的今天,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论语》就是文化经典之一,学而思,思而学,必定有益。本书分了7个局部来解读论语: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其中我感觉很多道理是在社会生活中比拟实用的。《论语》强调人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如果做一件事情能够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这个事情一定可以成功。然而“尽人事而知天命〞啊,如果个人已经尽力了还是没有到达预期的结果,那就是人算不如天算的结果,凡事还是要懂得知足常乐吧。有人说过了三十岁就要给自己一种减法生活。这话说得很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拿我来说吧,我总觉得少一件衣服一个包一双鞋,经常为了要买什么样式的而苦恼。这些也不算什么大件的东西,但是说明我的心灵不够平静很空洞,所谓心灵之道即心中有什么就看到什么,我想人还是需要精神的更加丰富,而远离物质的纷杂才是所谓的"减法生活〞吧。不管是怎么生活,人最终还是想追求快乐的。书中讲过一个寓言故事说:三个工匠在造一所宫殿。有人问第一工匠:“你再做什么?〞他说:“我在砌砖〞同问第二个工匠,他答复“你没看到吗?我在干苦力。〞而第三个工匠却愉悦的说:“我正在造一个宫殿啊!〞诚然,第三个工匠是最快乐的。第一个人很现实,目光也很短浅;第二个人是我们常说的那种“祥林嫂〞,在他心中不会有快乐;而第三个人心中充满理想和希望,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难处,而是憧憬着成功后的喜悦。我想这样的人,不管成功与否,至少他的人生充满了阳光和快乐,我想要这样的人生。再说为人处事交朋友这局部,这局部给我的提示和警醒最多。小的时候小朋友之间闹别扭我的父母总是责备我;长大了到社会上交往,他们总是让我觉得我是欠别人的,如果有矛盾,那么错肯定在我。(当然,我不是责怪我的父母。我在孩子小时候教育他也是遵循这个原那么的。按照黑格尔“正、反、和〞的哲学理论,人生是要有这样一个过程才好。这是后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这个哲学论断。)这样下来,刚踏入社会的时候我就觉得十分苦恼,我很谦虚很低调了,但是反而有一些喜欢欺生的人会把矛盾引发到我的头上来。经过几年的滚打,我树立了自己的处事原那么,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不是人们常说的“以德报怨〞,“投桃报李〞。咋听起来孔子这么告诉他的弟子,感觉有些出乎意料。其实孔子是告诉我们处世要把握分寸,他提倡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当然也决不赞成以怨报怨。而是用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态度坦然地面对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了解的这一点,我觉得为人处事仿佛轻松愉悦了很多。有了正确的处世态度,如果你又是个正直的人,那么我想会交到益友的。因为真正的好朋友不会只听得进去赞扬褒奖的话,更应该听的是批评和反面的意见,因为坦老实在的意见是人生进步的动力。人生之道,对于我还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毕竟我刚刚踏入而立之年,经历的事情还很少,我希望能到达书中所说的“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他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我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这就是六经注我的境界,是三十岁这个年纪所应该具备的心灵自信的能力。我还在努力,希望好的学习能导致我的行为改变。《论语》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博大精深。从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是做人,只有学会了做人,才能去做事。做人,有一件事情最重要:就是永不不间断地学习。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子曰:“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孔子说:“爱好仁德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愚昧易欺;爱好智慧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放纵;爱好诚信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伤害自己和亲人;爱好直爽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坚强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论语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困扰已久的问题,那短短的一句又一句话,也许只要读透其中一句都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典范。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呢?答复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现如今,许多人工作压力大,精神负担重,忧郁、牢骚多,工作生活乐趣少。像我们教师又何曾不是这样呢?我几乎天天看到老师的疲惫身影,天天听到老师不满的声音。我一直困惑,为什么会这个样子,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有时还真有误会和矛盾,心情同样不佳。这些都影响了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生活的乐趣。最近看了于丹的心得,感觉很好,有修身养心,去郁闷之效,使人心胸突然开阔。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论语》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现在的我们都有这等心胸吗?人人有了,集体多和谐,校园多美妙!我得修炼。“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拟,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低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这种境界的标准就取自于“大道符合自然〞。“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论语包含的东西,是精神上的追求,值得思考的,还太多。《论语》学习心得4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虽是夸张的说法,但强调了学习《论语》的重要性。时至今日,学习《论语》是否也重要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而孔子是古今中外最有智慧的人物之一,应该说,《论语》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学习《论语》,自然可以学到智慧并且增进智慧。《论语》又是儒家经典著作,儒家提倡“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的很多思想对我们中华民族道德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学习《论语》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可以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个人感触比拟深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生观。《论语》的核心是讲做人,而做人的首要问题是立志。孔子是“志存高远〞的典范,“修己以安百姓〞(即“修养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安乐〞)是孔子向君子提出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而且坚持不懈地要去实现它,周游列国14年之久,力争改变无道的现实,所以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朝闻道,夕死可矣〞,“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等之说。孔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执着追求理想及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是当代很多人所缺少的。价值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即“长久处于贫困中〞)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中的“利〞,是指个人的物质利益,是物质的、自然的方面;“义〞是指反映社会整体利益要求的标准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是人文的、精神的方面。孔子肯定人们都希望富贵,厌恶贫贱,同时又要求按照义的标准来决定对富贵贫贱的取舍,自觉地把义放在第一位,以道义的要求约束自己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孔子还指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和利关系的不同态度,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孔子视为“浮云〞,对其是不屑一顾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是古今中外都适用的道德准那么,当今社会那些“一切向钱看〞、以金钱来衡量人的价值、唯利是图、甚至见利忘义的人难道不应该对照这一准那么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么?孝悌之道。孔子讲究孝悌之道,要求“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悌〞(即“弟子在家要讲孝,出外要讲悌〞),孝悌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渐渐丧失。我们经常能听到老人食不饱腹,衣不御寒,甚至被子女赶出家门等不孝之事。那么,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就是孝了吗?孔子在答复其弟子什么是孝时曾说,赡养父母要“敬〞,如不敬,那就与饲养狗马没什么区别;孝敬父母难的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如果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饭给父兄吃,这样不能算孝。在向孟武伯解释什么是孝时还说道:“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要让你的父母只为你的疾病担忧,不必为自己其他方面担忧。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全部,还要尊重父母,按父母的意愿行事做人,即使事父母竭其力了,但如果在社会上行事不检点,违法乱纪,使父母担忧,也不能算是孝。为人处世之道。《论语》中有很多篇幅是在讲为人处世的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很实用。例如,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和谐是贯穿在孔子仁礼思想中的根本价值追求,为了到达和谐的目标,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和中庸的思想。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组成局部之一,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那么,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不走极端,要恰到好处。“中〞是“和〞的根底,过或不及都不利于“和〞。有人认为中庸之道是不讲原那么的折中主义,其实不然,孔子说过:“乡原,德之贼也〞,乡原是指那些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讲原那么,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可见,孔子是厌恶那些不讲原那么的好好先生的。不讲原那么的折中主义之说实属对中庸之道的偏见,是后人的错误理解。为政之道。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即“如果为政以德,就可以像北斗星那样,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在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加工安装服务合同范本
- 别墅家具购买合同范本
- 公司旧车销售合同范例
- 乙方工地材料合同范例
- 养生馆共享店铺合同范例
- 电源防雷插座板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中国电动拉铆枪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led设备购买合同范本
- 制种水稻合同范本
- 公司外聘员工合同范例
- 2023年上海青浦区区管企业统一招考聘用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3版押品考试题库必考点含答案
- 植物之歌观后感
- 空气能热泵安装示意图
-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检验批填写全套表格示范填写与说明
- 2020年中秋国庆假日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生产检查表
- 昆明天大矿业有限公司寻甸县金源磷矿老厂箐-小凹子矿段(拟设)采矿权出让收益评估报告
- 心有榜样行有力量 -从冬奥冠军徐梦桃身上感受青春奋斗初中主题班会
- GB/T 3860-1995文献叙词标引规则
- 七年级英语下册阅读理解10篇
- 设计质量、进度保证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