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_第1页
医学心理学-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_第2页
医学心理学-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_第3页
医学心理学-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_第4页
医学心理学-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理论第四节人本主义理论第五节心理生物学理论内容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又称心理动力理论,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FreudS,1856~1939一、主要的理论内容(一)潜意识理论(二)人格结构理论(三)性心理发展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主要的理论内容(一)潜意识理论

(二)人格结构理论(三)性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最重要的发现就是潜意识。心理活动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潜意识(unconscious)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主要的理论内容(一)潜意识理论

(二)人格结构理论(三)性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最重要的发现就是潜意识。(unconscious)(preconscious)(conscious)“深层无意识”

“动力无意识”“被压抑的无意识”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主要的理论内容(一)潜意识理论

(二)人格结构理论(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意识使个体保持对环境和自我状态的知觉,对人的适应有重要的作用。1.意识(conscious)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主要的理论内容(一)潜意识理论

(二)人格结构理论(三)性心理发展理论2.潜意识(unconscious)

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

潜意识是整个心理活动中最具动力性的部分。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主要的理论内容(一)潜意识理论

(二)人格结构理论(三)性心理发展理论3.前意识(preconscious)

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即意识边界以外的某些心理内容。

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地带,从事警戒任务,阻止潜意识本能冲动到意识当中。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主要的理论内容(一)潜意识理论(二)人格结构理论(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1.本我(id)又称伊的、原我2.自我(ego)3.超我(superego)

Theoryofpersonalitystructure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主要的理论内容(一)潜意识理论(二)人格结构理论(三)性心理发展理论1.本我(id,伊的,原我)

存在于潜意识,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

性本能也称为力必多(libido,意指欲力或性力)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全部能量的目的——追求快乐。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主要的理论内容(一)潜意识理论(二)人格结构理论(三)性心理发展理论2.自我(ego)

在婴儿期由本我产生,是与外部世界交往的通道,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

是内驱力的执行者,是现实生活的承担者;

自我是否对外界有良好的适应体现着心理健康的水平,标志人格成熟的水平。遵循“现实原则”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主要的理论内容(一)潜意识理论(二)人格结构理论(三)性心理发展理论3.超我(superego)

类似于良心与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是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按照社会法律、规范、伦理、习俗,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遵循“至善原则”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主要的理论内容(一)潜意识理论(二)人格结构理论(三)性心理发展理论(id)(ego)(superego)快乐原则(principleofpleasure)至善原则(principleofperfect)现实原则(principleofreality)各种欲望和冲动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主要的理论内容(一)潜意识理论(二)人格结构理论(三)性心理发展理论本我(Id):生物层面。自我(Ego):心理层面。

超我(Superego):社会层面。

人格是在企图满足本我欲望和争取符合超我标准间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即“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中间起协调作用,保持平衡。“自我”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和病态行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主要的理论内容(一)潜意识理论(二)人格结构理论(三)性心理发展理论1.口欲期2.肛欲期

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期性心理发展阶段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

一、主要理论内容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四、社会学习理论(LearningTheoryofBehavior)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

一、主要理论内容

行为(behavior):

狭义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是个体活动中可直接观察到的部分。广义的行为:新行为学派,斯金纳,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一、主要理论内容

人的正常或病态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和形成。

行为治疗技术实际上是一些获得、消除和改变行为的学习过程。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一、主要理论内容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共同点学习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又叫反应性条件反射,它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的。PavlovIP(1849-1936)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非条件反射建立条件反射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1)食物(US)唾液分泌(UR)非条件反射(3)铃声(CS)唾液分泌(CR)条件反射(2)铃声(CS)食物(US)唾液分泌强化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条件作用过程:

1.强化(reinforcement)非条件刺激US与条件刺激CS反复结合的过程。2.消退(extinction)如果US长期不与CS结合,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

3.泛化(generalization)某些与CS相近的刺激也产生条件反应(CR)的效果。

什么是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学习而获得的,是习得行为,由大脑皮质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不能被个体随意操作和控制,属于反应性的行为。

什么是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学习而获得的,是习得行为,由大脑皮质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不能被个体随意操作和控制,属于反应性的行为。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

经典的条件反射是一切行为的基本单位。

不管是正常或病态的行为,适应性或非适应性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

——华生J.B.Watson(1878-1954)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

强调环境刺激S对行为反应R的影响(S→R)

环境刺激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机制影响行为,并可支配内脏活动(白大衣现象;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正常和异常行为可由经典条件反射作用而获得或矫正。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B.F.Skinner

(1904-1990)

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conditioning)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instrumentalconditioning)。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在斯金纳箱中,安放有一个食物盘。把一只饥饿的鸽子放入箱中,它在寻找食物时可能啄红灯的窗户而获得了食物。如果这种操作偶然重复若干次,鸽子就会主动啄红灯的窗户。也就是说它学会了获得食物的行为,食物是对啄红灯的窗户的奖励,因此也称为“奖励性的学习”。什么是操作条件反射?

如果行为反应R(压杠杆行为或回避行为)出现时总能获得某种刺激结果S(食物刺激或撤消电击),则个体可以逐渐学会对行为反应R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作用(operantconditioning)。

操作条件反射借助对工具操作的学习而形成。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过程: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

行为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使该行为增强。负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

行为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使该行为增强消退(extinction)

行为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减少,使行为反应减弱惩罚(punishment)

行为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增加,使行为反应减弱操作条件反射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为谁而玩?

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四、社会学习理论AlbertBandura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另一种学习形式,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进行的。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ruaA)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建者。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四、社会学习理论宣称模仿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主要途径。第三节认知理论一、主要理论内容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综合了许多不同领域内相互渗透的观点撰写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领域的又一个理论学派,正式登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第三节认知理论一、主要理论内容(一)认知心理学

广义上认知心理学泛指一切以认知过程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狭义专指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通过信息加工的方法研究人怎样凭借感官接受信息、贮存信息、以及提取和运用信息的不同阶段,强调已有的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对人的知觉、记忆、概念形成、推理、问题解决以及语言的形成和运用进行研究。第三节认知理论一、主要理论内容

情绪的产生是直接受认知调节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几乎是同时的。没有不伴随思维的情绪,也没有无情绪的思维。

认知和情感似乎总是交织在一起。

(一)认知的特征:多维性、相对性、联想性、发展性、先占性,整合性。(二)认知与情绪的关系:第三节认知理论一、主要理论内容

认知行为情感抑郁的人…愤怒的人…焦虑的人…第三节认知理论一、主要理论内容(三)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1.Ellis的ABC理论

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Ellis第三节认知理论一、主要理论内容1.Ellis的ABC理论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代表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第三节认知理论一、主要理论内容1.Ellis的ABC理论A(诱发事件)B(自我信念)C1-消极结果C2–

积极结果D(观念调整)第三节认知理论一、主要理论内容1.Ellis的ABC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