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结课论文》_第1页
《公共卫生学结课论文》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的研究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的研究目录摘要 1目录 21.引言 32.学科体系概述 42.1学科简介 4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与健康的关系 62.1人类健康 62.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与健康的关系 63.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的发展趋势 83.1加强研究 83.2开发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 83.3政府加强卫生工作 84.总结 10参考文献 11

1.引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著名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曾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点,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左传》载有“土薄水浅,其恶易觏,……土厚水深,居之不疫。”西晋《博物志》指出“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社会科学发展至今,人类文明要求我们所对健康的关注不能低于古人;学术发展,百家争鸣,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就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和劳动条件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各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加入WTO,贸易技术壁垒协定将安全,环保与健康作为对产品质量与价格竞争的基本要求;以及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和实施,给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工作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在预防医学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显突出,因而对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要求也日益增长。

2.学科体系概述2.1学科简介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OccupationalandEnvironmentalHealth)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是研究劳动条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和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并研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环境因素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对策,预防职业病和与环境有关的疾病,以保障人群健康的一门科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除与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医学基础学科,毒理学、卫生统计、流行病学等预防医学,以及多数临床医学学科密切相关外,还涉及到生态学、气象学、心理学和人类工效学等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大致有以下的研究方向:环境化学毒物的毒理学、环境与职业流行病学,热与毒物耐受的分子机制,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与防治。专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向:环境化学毒物的毒理学、职业安全、环境与职业流行病学、热与毒物耐受的分子机制、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与防治和环境医学监测新技术。其中环境化学毒物的毒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从医学及生物学的角度,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人体和生态系统尺度影响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质对机体可能发生的生物效应,作用机理及早期损害的检测指标,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学科。是环境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职业安全又名工业安全,是一种跨领域学科,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包括工业卫生、环境职业医学、公共卫生、安全工程学、人因工程学、毒理学、流行病学、工业关系(劳动研究)、公共政策、劳动社会学、疾病与健康社会学、组织心理学、工商心理学、科学、科技与社会、社会法及劳动法等领域的关注。环境与职业流行病学则是围绕职业人群(人口学)、个人生活与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工作环境(接触性质、强度、时间,防护等)、健康结局(疾病以及有关健康指标)四方面收集资料,在控制有关因素的影响之后,客观评价工作环境与健康关系。热与毒物耐受的分子机制学就是探讨热休克蛋白、金属硫蛋白等在热耐受与毒物耐受和易感性的作用机制,并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与防治学就是对长江、汉江及武汉东湖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资料,运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饮用水污染对健康危害的机制研究。环境医学监测新技术就是以生物发光分析和生物传感技术为手段,开展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危害的生物监测研究。建立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适合于现场使用的监测方法,研制以生物传感器为探测元件的监测仪器。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与健康的关系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劳动者提供的保护其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工作场所和生产设备。《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具体说来,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如下:工作场所的光线应当充足、噪声、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浓度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建筑施工、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等危险作业场所应当设置相应的防护设施、报警装置、通讯装置、安全标志等。对危险性大的生产设备设施,如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电梯、企业内机动车辆、客运架空索道等,必须经过安全评价认可,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安全使用许可证后,方可投入运行。环境卫生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2.1人类健康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是包括身体、心理、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人体机能最好的状态当属健康状态,可受环境多种影响,还有多种不理想的状态,如亚健康,亚临床,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下,人的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但活力降低,适应能力成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状态现状、生理功能代谢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疾病之间的一种“第三状态”。现阶段调查研究表明,多数社会人的健康状况整体下滑,问题不可小觑。其中当以亚健康人群居多。2.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与健康的关系人类赖以生活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及劳动条件都与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用关系错综复杂态。我国人群健康现状与环境作用研究及其问题分析,以及近年来的环境污染事件增多,职业病的患病增加,这些都说明不良的劳动卫生和环境卫生的持续作用会对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地危害和威胁,后果严重性已表现出来态。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研究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以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环境卫生工作是该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指导下的环境卫生实践工作,其目的是防止环境污染,预防疾病,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环境卫生工作能丰富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内容,是其理论的具体体现;而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源于环境卫生工作实践,但又高于实践,对环境卫生的工作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目前全国正在进行卫生防病体制的改革,以便能够适应中国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要求,提高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也给环素境卫生工作和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新的任和希望。3.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的发展趋势3.1加强研究环境中存在的大量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均可对人群健康产生影响。大量的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明显的危害。由于环境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数量巨大,污染面广,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最大。因此,化学性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仍是今后的研究重点。但不同污染物由于其存在形式,人体接触的途径,暴露量,个体敏感性的不同及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等,对机体的作用模式和效应可能有所不同,这就更增加了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研究的复杂性。3.2开发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由于环境卫生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环境卫生工作中提倡创新性思维,及时创建和引进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对于提高环境卫生工作质量和研究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引进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的研究技术和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对于深刻揭示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内在本质至关重要。引进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技术有利于快速检测有害物质,可增强处理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提高对新化学污染物的识别能力;应用新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可快速检测环境介质中的致病性微生物。总之,及时引进和应用相关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将会给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研究带来崭新的局面。3.3政府加强卫生工作1997年中国政府提出“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今后的环境卫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最近20多年来,由于大量乡镇企业的兴起,城市污染企业的转移,滥施农药化肥等造成的污染以及在村镇建设中缺乏合理的整体规划等,给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带来诸多新的问题。因此,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是中国环境卫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2007年11月6日,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等18个部委局办联合发布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态度与决心,为顺利推进环境与健康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总结本论文以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的研究为课题,详细介绍了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的学科体系,它是研究劳动条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和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并研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环境因素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对策,预防职业病和与环境有关的疾病,以保障人群健康的一门科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大致有以下的研究方向:环境化学毒物的毒理学、环境与职业流行病学,热与毒物耐受的分子机制,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与防治。这些研究都是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劳动卫生与环境健康的发展趋势也就是以人为本,研究人员需要继续加强研究,但不同污染物由于其存在形式,人体接触的途径,暴露量,个体敏感性的不同及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等,对机体的作用模式和效应可能有所不同,这就更增加了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研究的复杂性。根据此,研究人员更要开发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将其应用到环境卫生中,及时引进和应用相关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将会给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研究带来崭新的局面。政府也要积极配合,加强卫生方面的工作,发布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态度与决心,为顺利推进环境与健康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1】郭新彪.环境健康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2】李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3】李鲁.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宋晓明,花小川,郭新彪等.公众对环境与健康工作需求现状的调查分析【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