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程序升温分析技术下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fed2883a498f4965ee7f19ce23994d4/cfed2883a498f4965ee7f19ce23994d41.gif)
![第七章-程序升温分析技术下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fed2883a498f4965ee7f19ce23994d4/cfed2883a498f4965ee7f19ce23994d42.gif)
![第七章-程序升温分析技术下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fed2883a498f4965ee7f19ce23994d4/cfed2883a498f4965ee7f19ce23994d43.gif)
![第七章-程序升温分析技术下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fed2883a498f4965ee7f19ce23994d4/cfed2883a498f4965ee7f19ce23994d44.gif)
![第七章-程序升温分析技术下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fed2883a498f4965ee7f19ce23994d4/cfed2883a498f4965ee7f19ce23994d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TPD法应用实例2.1金属催化剂TPD法是研究金属催化剂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可以得到有关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性质、金属分散度、合金化、金属与载体相互作用;结构效应和电子配位体效应等重要信息。2.TPD法应用实例2.1金属催化剂12.1.1InterruptedTPD法研究金属催化剂的表面性质
金属催化剂(负载或非负载)的表面能量一般不均匀,存在能量分布(即脱附活化能分布)问题,下面介绍用InterruptedTPD(ITR-TPD)法求Ed分布。方法的理论基础仍是WagnerPolanyi的脱附动力学方程,其前提为过程的控制步骤是脱附过程。当表面均匀(只有一个规范TPD峰)时,2.1.1InterruptedTPD法研究金属催化剂的22.1.1InterruptedTPD法研究金属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对作图得到一直线,从直线斜率可求出Ed,从截距可求出γ。如果脱附峰是重叠峰或弥散峰,即Ed存在不同强度分布,这时可用下式来描述。p(Ed)是脱附活化能的密度分布函数(DensityDistributionFunctionofActivationEnergy)。下面介绍p(Ed)的实验测定方法。2.1.1InterruptedTPD法研究金属催化剂的32.1.1.1实验条件的控制在分析TPD曲线时,一定要排除再吸附、内扩散等的影响,如前所述可做如下实验。改变催化剂质量W(0.15~0.05g)或载气流速Fc,如果TPD曲线的Tm不随W或Fc的改变而改变,表明再吸附现象不存在,否则可通过减少W、加大Fc来摆脱再吸附的干扰。改变催化剂的粒度d(0.5~0.25mm)和粉末催化剂做比较,如果两者的TPD曲线一样。表明实验摆脱了内扩散的干扰,否则要继续减小催化剂的粒度。改变升温速率β,将低β和高β测得的TPD曲线做比较,如果在低β时测得的Ed值和高β时所得的Ed值一样,表明实验已在动力学区进行。2.1.1.1实验条件的控制在分析TPD曲线时,一定要排除42.1.1.2实验步骤ITR-TPD示例负载型Ni催化剂:样品先升温到某温度TO,维持该温度直到不发生脱附;降至室温后,做TPD直到测得其Tm并至TPD脱附曲线不变。图1质量分数为7%Ni/SiO2
上H2的
ITR-TPD2.1.1.2实验步骤ITR-TPD示例52.1.2程序升温吸附脱附法以含有吸附质的惰性气体(如含体积分数为5%的H2的N2气)为载气;从室温(或更低温度)开始均匀升温,这时升温过程中将在不同温度区发生吸附脱附过程,这种方法可称为程序升温吸附脱附(TPAD);以N2-H2为载气所得的Pt/Al2O3催化剂的H2-TPAD曲线,见图4。2.1.2程序升温吸附脱附法以含有吸附质的惰性气体(如含体62.1.2程序升温吸附脱附法上述H2-TPAD曲线按下面实验得到,催化剂先用H2还原(Tr=450℃),降至室温后改通N2气,并升至550℃时恒温30min,以赶走催化剂表面的氢,然后降至室温;引入氢气直到吸附达到平衡,然后改通N2-H2(5%H2),在β=10K/min、Fc=30ml/min条件下做TPAD实验。升温开始后,在较低温度区出现吸附氢的脱附峰,在较高温度区出现吸附峰。这显示催化剂发生活化吸附H(有两个吸附峰,Tmax≈360℃的峰为β峰;Tmax≈460℃的峰为γ峰)。TPAD曲线反映恒压下催化剂吸附氢速率随温度变化的规律。TPAD曲线实质上是动态的微分吸氢等压线,经转换可得动态的积分吸附氢等压线(即吸氢量与温度的关系),见图5。2.1.2程序升温吸附脱附法上述H2-TPAD曲线按下面实7
图5是根据TPRD曲线直接转换的,为催化剂的动态的总积分吸附氢等压线。总吸氢量包含不可逆吸附氢和可逆吸附氢量,在惰性气体为载气的条件下,可以用脉冲吸附氢的办法,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不可逆吸附的量(图5b),图5a、图5b之差则是可逆吸附H的等压线(图5c)。TPRD法是研究金属催化剂表面吸附中心类型的好方法,和催化剂反应性能进行关联,即可得到吸附中心和催化剂活性中心之间的对应关系。
82.1.2程序升温吸附脱附法TPD法广泛用于研究金属催化剂(含单晶、非负载多晶的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表面性质,曾用TPD法和低能电子衍射法相结合研究Ni单晶表面渗有C后表面能量的变化情况;研究Pt黑时发现,其表面存在3种不同吸附H中心,对应于Tm1=-20℃,Tm2=90℃,Tm3=300℃以后又发现其余两种吸附中心,对应于Tm4=400℃,Tm5=500℃。除Pt;以外其它金属如Ru、Ni、Co、Rh、Ir、Pd等也存在着多种吸附中心,这些金属表面存在着复杂的能量分布,但大体上有两个区域:
一个是和低覆盖度时对应的高能量区(Ed>83.68kJ/mol),H2吸附在这个区域时发生解离吸附(即脱附级数n=2);另一个区域是覆盖度大于0.3时的低能量区(Ed<83.68kJ/mol),在这个区脱附级数等于1。TPD法还能有效研究合金催化剂表面性质,它不仅可以得到合金中金属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信息,也可以得到金属集团大小和表面组成的信息。2.1.2程序升温吸附脱附法TPD法广泛用于研究金属催化92.1.2程序升温吸附脱附法说明:CO在Pt、Pt3Sn和PtSn上的TPD曲线Pt和Sn形成合金后,TPD峰向低温方向位移,Sn的含量增加后,高温峰消失。该现象表明,
Pt和Sn之间产生了电子配位体效应,Sn削弱了Pt吸附CO的性能。从TPD曲线下面积的变化表明,Sn对Pt还能起稀释作用并于表面富集,由于表面上Pt量减少,使Pt吸CO量也减少,这是Sn对Pt表现出来的集团效应。根据Pt-Sn合金吸附CO量,可以推算合金表面的组成。如果合金中的惰性成分对活性金属不起电子配位体效应,TPD曲线的变化情况将与上述不同。由于吸附分子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用TPD
法应该得到Ed随覆盖度增加而变小,即Tm,
随的增加而变小的信息。反之,Tm,随的减少而变大。2.1.2程序升温吸附脱附法说明:CO在Pt、Pt3Sn和102.2酸性催化剂日本催化学会甚至认为NH3-TPD可作为表征分子筛的标准方法。TPD法表征酸性催化剂常用的吸附物为NH3吡啶、正丁胺等。酸性催化剂中分子筛类催化剂应用最广,分子筛具有比较规整的孔道,表面酸性分布比较均匀,所以TPD法的研究效果很好2.2酸性催化剂日本催化学会甚至认为NH3-112.2.1分子筛类这里介绍的是以NH3为吸附质,从TPD曲线测定分子筛的酸量、酸强度和酸强度分布的方法。实验条件:样品量0.1g;活化条件:在真空中,在773K下加热1h;NH3吸附条件:373K,13.3Kpa,30min;脱除过剩的NH3:373K,30min;载气流量和压力:60cm3/min,13.3Kpa,即真正的流量为8.0×10-6m3/s(在13.3kPa压力下);样品池压力(13.3kPa,β=10K/min,得373~873K的TPD图(见图7),图中r=n(Na)/n(Al)。2.2.1分子筛类这里介绍的是以NH3为吸附质12
说明:对NaMOR(r=1的钠型丝光沸石)只有一个TPD峰(低温峰);H-MOR(r=0.04氢型丝光沸石),有两个TPD峰,即低温峰(L)和高温峰(H),低温峰一般被认为是和由于分子筛中的H键引起的弱吸附NH3相对应,所以它不是酸中心,高温峰才是和酸中心对应的。
132.2.2.1单点法测定酸强度其中Ao酸中心的浓度A0对TPD曲线的影响说明:A0值分别为a:0.2,b:0.4,c:0.6,d:0.8,e:1.0,f:1.2mol/kg。随着A0增加,TPD的最高峰向高温方向位移。
2.2.2.1单点法测定酸强度14
考察对TPD曲线的影响说明:值分别为a:120,b:130,
c:140,d:150,e:160kJ/mol
随着Hd
增加,TPD的最高峰向高温方向位移。考察对TPD曲线的影响152.2.2Al2O3
以NH3为吸附质Al2O3的TPD图,虽然因Al2O3制备方法不同呈现不同的TPD图,但其表现为峰形弥散又相互重叠则是共同的特点。这说明Al2O3表面酸性强度分布很不均匀。从定性来说,低温脱附峰(Tm≈298~73K)相应于弱酸中心,中温峰(Tm≈473~673K)相应于中等酸中心,高温峰(Tm>673K)相应于强酸中心。为了得到定量或半定量的酸强度分布数据,Delmon等提出所谓分段计算脱附峰法,即把NH3全程脱附曲线分成若干温度段(图12),每段相隔50K,例如<373K为第一段,以下依次各段为373~423K,423~473K…每一段温度区有相应的脱附峰面积,将其换算成NH3脱附量(即酸量,mmol/g),作酸量对脱附温度图,此图即为酸强度分布图(图13)。2.2.2Al2O3以NH3为吸附质Al2162.3氧化物2.3.1氧化物催化剂的TPDA类氧化物在823K以下没有氧脱附,B类脱附少量氧,C类脱附极少氧。在823K以下,B、C类氧化物脱附的氧只相当于百分之几的覆盖度,因此推测吸附中心为表面氧空穴。实验证明,A类氧化物为选择氧化催化剂,B类为烯烃完全氧化催化剂,C类即介于A类和B类之间,兼有选择氧化和完全氧化的性能。2.3氧化物2.3.1氧化物催化剂的TPD17
182.3.2还原NO的氧化物催化剂的TPD2.3.2还原NO的氧化物催化剂的TPD192.3.2还原NO的氧化物催化剂的TPD说明:LaxCeyFeO3、LaxCeySrzFeO3和LaxSrzFeO3的NO-TPD图。NO的吸附条件:在500℃下通入0.5%混合气20min,然后降温至室温。La0.5Ce0.5FeO3只有两个TPD峰:一个低温峰(Tm=75℃),另一个为带肩峰的大面积的高温峰,Tm=410℃(图14a)。当Ce被Sr取代,T<250℃的低温峰显著增大,而高温峰变小(图14b);当Sr的取代量继续增加,得到了完全不同于a、b的峰(图14c.),出现了3个分离的大峰及和第3个峰成肩峰的高温峰。2.3.2还原NO的氧化物催化剂的TPD说明:LaxCe20
出现覆盖度大于1的结果,这表明发生次层晶格氧的扩散和脱附O2的脱附量随Sr取代量的增加单调上升。
213.程序升温还原TPR发生还原反应的化合物主要是氧化物,在还原过程中,金属离子从高价态变成低价态直至变成金属态,对催化剂最常用的还原剂是H2气和CO气。双金属组分是否形成合金(或金属簇)即是人们最关注的理论问题,因为此问题乃金属催化的核心理论问题。3.程序升温还原TPR发生还原反应的化合物主要是氧化物,在223.1CuO-NiO/SiO2的TPR研究氧化态的CuO(0.75%Cu)-NiO(0.25%Ni)/SiO2的TPR表明,Tr=200~220℃为CuO的还原峰,Tr=500℃为NiO的还原峰;而还原后的CuO(0.75%Cu)-NiO(0.25%Ni)/SiO2(此时已变为CuO-NiO/SiO2),通入空气500℃焙烧后的TPR,只有一个Tr=200℃的还原峰。这一事实说明还原后Cu、Ni形成了合金。3.1CuO-NiO/SiO2的TPR研究氧化态的CuO(233.2Pt-Re/Al2O3的TPR研究
3.2Pt-Re/Al2O3的TPR研究24
说明:
(1)Pt的存在使Re2O3更易还原;(2)Re含量的增加,TPR峰面积增加。这说明Pt和Re有相互作用。
把图18上所示的催化剂在100℃时再氧化后作TPD得到图19的结果:
(1)ReAl2O3还原温度降为200~300℃(2)Pt-Al2O3还原后再氧化,再0℃时j就能被还原;(3)随着Re含量增加,TPR峰面积增加,还原温度也逐步升高,Pt-Re形成合金
3.2Pt-Re/Al2O3的TPR研究
说明:
(1)Pt的存在使Re2O3更易还原;253.3MoO3、WO3系列催化剂的TPR研究以MoO3为例,MoO3在Al2O3表面的状态比较复杂有以四面体配位状态存在的单分子分散态,这种MoO3和Al2O3的作用很强;有以八面体配位状态存在的多层分散态,这种MoO3和Al2O3的作用较弱;还有结晶态MoO3。配合其它方法TPR法能对上述各种状态MoO3作出判断。单分子层分散态MoO3的还原温度很高(≈670℃),多层分散态MoO3还原温度较低(360~380℃),体相MoO3(即结晶状MoO3)还原温度最高(≈700℃)。3.3MoO3、WO3系列催化剂的TPR研究264.程序升温氧化(TPO)
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活性逐渐下降,其中原因之一是催化剂表面有积碳生成,TPO法是研究催化剂积碳生成机理的有效手段。以TPO法研究Pt/Al2O3催化剂积碳机理为例。积碳后的Pt/Al2O3其TPO图呈现为两个峰,即To1≈440℃,To2≈530℃。当把积碳催化剂部分氧化(即氧化第一个积碳峰)后,催化剂吸附H2的量可恢复到新鲜催化剂吸附H2量的水平,而且催化剂的活性也基本恢复。证明这部分积碳发生在Pt金属表面,由此也可以推断高温氧化C峰相应与载体上积碳的氧化。4.程序升温氧化(TPO)催化剂在使用过程275程序升温硫化(TPS)
HDS过程以Mo(W)-Co(Ni)/Al2O3为催化剂。这种催化剂要预先硫化才有HDS活性。HDS催化剂活性相本质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TPS以H2S-H2为硫化气,从室温开始等速升温,在升温过程中催化剂被硫化,用检测器(热导池、四极质谱)将随温度变化的H2S浓度记录下来即得到TPS曲线。研究证明,硫化温度低的(Ts=400~500K)为HDS的主要活性部位,而硫化温度高的(Ts=500~600K)MoO3归属于体相MoO3,其活性低。5程序升温硫化(TPS)HDS过程以Mo286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
固体表面吸附物和另一种物质发生催化反应,或吸附物发生反应(如脱氢、氢解、脱氢芳构化等)都属于TPSR的研究对象。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揭示活性中心性质和表面反应机理。
Pt/Al2O3催化剂活性中心性质的研究-Pt/Al2O3的正庚烷脱氢芳构化(DHA)活性中心实验Pt/Al2O3上预先吸附正庚烷,然后令其等速升温,得到如图20所示的TPSR图。T=95℃处证明是正庚烷的脱附峰,T=160~260℃处为甲苯峰,T=300℃为苯峰。预先吸附甲苯、苯,从所得的TPD图证明甲苯的脱附温度为110℃,而苯的脱附温度为120℃。T=160~260℃峰是正庚烷脱氢芳构化反应中心的特征峰,而T=300℃即为脱烷基反应中心的特征峰。
上述结果也证明了反应的控制步骤是表面反应。6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固体表面29
说明:A、B、C、D表示在4种Pt表面积不同的催化剂上所得的TPRS图,从A至D,Pt的表面积依次减小。这是由于预处理催化剂的温度依次增高所致,高温使Pt表面烧结,其活性也随之降低,特别是使过强的中心即能进行脱甲基的中心消失。从A至D苯峰依次减小,在催化剂D上没有苯峰证明了上述结论。
30
TPRS法在研究Pt/Al2O3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性质时发现,该催化剂存在两类脱氢环化反应中心:低温中心和高温中心。
TPSR的实验条件:升温速度16℃/min,载气流量30ml/min。以N2气为载气,以正己烷为吸附质,TPSR峰经检验都是苯峰。(1)在室温下预吸附正己烷:其TPSR图只出现一个峰(图21a)(2)从350℃到室温中预吸附正己烷:出现两个与Tm1=330~340℃、Tm2=430~450℃相应的峰(图21b)低温中心Tm1=330~340℃1、高温中心Tm2=430~450℃TPRS法在研究Pt/Al2O3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性质316.2TPSR法研究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TPSR法可用于研究表面反应动力学。预先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物在室温过程中发生了反应,记录下来的TPSR峰的位置(Tr)和峰形由反应动力学参数所决定。表面反应的情况比脱附过程复杂得多,这里只讨论较简单的情况。设反应按如下机理进行:6.2TPSR法研究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TPSR法可用于研326.2TPSR法研究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设反应的控制步骤是表面反应,且,,分别表示反应物的脱附速率常数、产物的脱附速率常数和表面反应速率常数。表面反应的速率方程为如果表面是均匀的,反应为一级,即可用TPD动力学方程一样的推导过程推导TPSR方程,如下:改变不同值得到相应的Tr值,对作图,从所得直线斜率可算出反应活化能Er,由直线截距和Er可算出频率因子k0r。6.2TPSR法研究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设反应的控制步骤是332.TPD法应用实例2.1金属催化剂TPD法是研究金属催化剂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可以得到有关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性质、金属分散度、合金化、金属与载体相互作用;结构效应和电子配位体效应等重要信息。2.TPD法应用实例2.1金属催化剂342.1.1InterruptedTPD法研究金属催化剂的表面性质
金属催化剂(负载或非负载)的表面能量一般不均匀,存在能量分布(即脱附活化能分布)问题,下面介绍用InterruptedTPD(ITR-TPD)法求Ed分布。方法的理论基础仍是WagnerPolanyi的脱附动力学方程,其前提为过程的控制步骤是脱附过程。当表面均匀(只有一个规范TPD峰)时,2.1.1InterruptedTPD法研究金属催化剂的352.1.1InterruptedTPD法研究金属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对作图得到一直线,从直线斜率可求出Ed,从截距可求出γ。如果脱附峰是重叠峰或弥散峰,即Ed存在不同强度分布,这时可用下式来描述。p(Ed)是脱附活化能的密度分布函数(DensityDistributionFunctionofActivationEnergy)。下面介绍p(Ed)的实验测定方法。2.1.1InterruptedTPD法研究金属催化剂的362.1.1.1实验条件的控制在分析TPD曲线时,一定要排除再吸附、内扩散等的影响,如前所述可做如下实验。改变催化剂质量W(0.15~0.05g)或载气流速Fc,如果TPD曲线的Tm不随W或Fc的改变而改变,表明再吸附现象不存在,否则可通过减少W、加大Fc来摆脱再吸附的干扰。改变催化剂的粒度d(0.5~0.25mm)和粉末催化剂做比较,如果两者的TPD曲线一样。表明实验摆脱了内扩散的干扰,否则要继续减小催化剂的粒度。改变升温速率β,将低β和高β测得的TPD曲线做比较,如果在低β时测得的Ed值和高β时所得的Ed值一样,表明实验已在动力学区进行。2.1.1.1实验条件的控制在分析TPD曲线时,一定要排除372.1.1.2实验步骤ITR-TPD示例负载型Ni催化剂:样品先升温到某温度TO,维持该温度直到不发生脱附;降至室温后,做TPD直到测得其Tm并至TPD脱附曲线不变。图1质量分数为7%Ni/SiO2
上H2的
ITR-TPD2.1.1.2实验步骤ITR-TPD示例382.1.2程序升温吸附脱附法以含有吸附质的惰性气体(如含体积分数为5%的H2的N2气)为载气;从室温(或更低温度)开始均匀升温,这时升温过程中将在不同温度区发生吸附脱附过程,这种方法可称为程序升温吸附脱附(TPAD);以N2-H2为载气所得的Pt/Al2O3催化剂的H2-TPAD曲线,见图4。2.1.2程序升温吸附脱附法以含有吸附质的惰性气体(如含体392.1.2程序升温吸附脱附法上述H2-TPAD曲线按下面实验得到,催化剂先用H2还原(Tr=450℃),降至室温后改通N2气,并升至550℃时恒温30min,以赶走催化剂表面的氢,然后降至室温;引入氢气直到吸附达到平衡,然后改通N2-H2(5%H2),在β=10K/min、Fc=30ml/min条件下做TPAD实验。升温开始后,在较低温度区出现吸附氢的脱附峰,在较高温度区出现吸附峰。这显示催化剂发生活化吸附H(有两个吸附峰,Tmax≈360℃的峰为β峰;Tmax≈460℃的峰为γ峰)。TPAD曲线反映恒压下催化剂吸附氢速率随温度变化的规律。TPAD曲线实质上是动态的微分吸氢等压线,经转换可得动态的积分吸附氢等压线(即吸氢量与温度的关系),见图5。2.1.2程序升温吸附脱附法上述H2-TPAD曲线按下面实40
图5是根据TPRD曲线直接转换的,为催化剂的动态的总积分吸附氢等压线。总吸氢量包含不可逆吸附氢和可逆吸附氢量,在惰性气体为载气的条件下,可以用脉冲吸附氢的办法,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不可逆吸附的量(图5b),图5a、图5b之差则是可逆吸附H的等压线(图5c)。TPRD法是研究金属催化剂表面吸附中心类型的好方法,和催化剂反应性能进行关联,即可得到吸附中心和催化剂活性中心之间的对应关系。
412.1.2程序升温吸附脱附法TPD法广泛用于研究金属催化剂(含单晶、非负载多晶的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表面性质,曾用TPD法和低能电子衍射法相结合研究Ni单晶表面渗有C后表面能量的变化情况;研究Pt黑时发现,其表面存在3种不同吸附H中心,对应于Tm1=-20℃,Tm2=90℃,Tm3=300℃以后又发现其余两种吸附中心,对应于Tm4=400℃,Tm5=500℃。除Pt;以外其它金属如Ru、Ni、Co、Rh、Ir、Pd等也存在着多种吸附中心,这些金属表面存在着复杂的能量分布,但大体上有两个区域:
一个是和低覆盖度时对应的高能量区(Ed>83.68kJ/mol),H2吸附在这个区域时发生解离吸附(即脱附级数n=2);另一个区域是覆盖度大于0.3时的低能量区(Ed<83.68kJ/mol),在这个区脱附级数等于1。TPD法还能有效研究合金催化剂表面性质,它不仅可以得到合金中金属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信息,也可以得到金属集团大小和表面组成的信息。2.1.2程序升温吸附脱附法TPD法广泛用于研究金属催化422.1.2程序升温吸附脱附法说明:CO在Pt、Pt3Sn和PtSn上的TPD曲线Pt和Sn形成合金后,TPD峰向低温方向位移,Sn的含量增加后,高温峰消失。该现象表明,
Pt和Sn之间产生了电子配位体效应,Sn削弱了Pt吸附CO的性能。从TPD曲线下面积的变化表明,Sn对Pt还能起稀释作用并于表面富集,由于表面上Pt量减少,使Pt吸CO量也减少,这是Sn对Pt表现出来的集团效应。根据Pt-Sn合金吸附CO量,可以推算合金表面的组成。如果合金中的惰性成分对活性金属不起电子配位体效应,TPD曲线的变化情况将与上述不同。由于吸附分子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用TPD
法应该得到Ed随覆盖度增加而变小,即Tm,
随的增加而变小的信息。反之,Tm,随的减少而变大。2.1.2程序升温吸附脱附法说明:CO在Pt、Pt3Sn和432.2酸性催化剂日本催化学会甚至认为NH3-TPD可作为表征分子筛的标准方法。TPD法表征酸性催化剂常用的吸附物为NH3吡啶、正丁胺等。酸性催化剂中分子筛类催化剂应用最广,分子筛具有比较规整的孔道,表面酸性分布比较均匀,所以TPD法的研究效果很好2.2酸性催化剂日本催化学会甚至认为NH3-442.2.1分子筛类这里介绍的是以NH3为吸附质,从TPD曲线测定分子筛的酸量、酸强度和酸强度分布的方法。实验条件:样品量0.1g;活化条件:在真空中,在773K下加热1h;NH3吸附条件:373K,13.3Kpa,30min;脱除过剩的NH3:373K,30min;载气流量和压力:60cm3/min,13.3Kpa,即真正的流量为8.0×10-6m3/s(在13.3kPa压力下);样品池压力(13.3kPa,β=10K/min,得373~873K的TPD图(见图7),图中r=n(Na)/n(Al)。2.2.1分子筛类这里介绍的是以NH3为吸附质45
说明:对NaMOR(r=1的钠型丝光沸石)只有一个TPD峰(低温峰);H-MOR(r=0.04氢型丝光沸石),有两个TPD峰,即低温峰(L)和高温峰(H),低温峰一般被认为是和由于分子筛中的H键引起的弱吸附NH3相对应,所以它不是酸中心,高温峰才是和酸中心对应的。
462.2.2.1单点法测定酸强度其中Ao酸中心的浓度A0对TPD曲线的影响说明:A0值分别为a:0.2,b:0.4,c:0.6,d:0.8,e:1.0,f:1.2mol/kg。随着A0增加,TPD的最高峰向高温方向位移。
2.2.2.1单点法测定酸强度47
考察对TPD曲线的影响说明:值分别为a:120,b:130,
c:140,d:150,e:160kJ/mol
随着Hd
增加,TPD的最高峰向高温方向位移。考察对TPD曲线的影响482.2.2Al2O3
以NH3为吸附质Al2O3的TPD图,虽然因Al2O3制备方法不同呈现不同的TPD图,但其表现为峰形弥散又相互重叠则是共同的特点。这说明Al2O3表面酸性强度分布很不均匀。从定性来说,低温脱附峰(Tm≈298~73K)相应于弱酸中心,中温峰(Tm≈473~673K)相应于中等酸中心,高温峰(Tm>673K)相应于强酸中心。为了得到定量或半定量的酸强度分布数据,Delmon等提出所谓分段计算脱附峰法,即把NH3全程脱附曲线分成若干温度段(图12),每段相隔50K,例如<373K为第一段,以下依次各段为373~423K,423~473K…每一段温度区有相应的脱附峰面积,将其换算成NH3脱附量(即酸量,mmol/g),作酸量对脱附温度图,此图即为酸强度分布图(图13)。2.2.2Al2O3以NH3为吸附质Al2492.3氧化物2.3.1氧化物催化剂的TPDA类氧化物在823K以下没有氧脱附,B类脱附少量氧,C类脱附极少氧。在823K以下,B、C类氧化物脱附的氧只相当于百分之几的覆盖度,因此推测吸附中心为表面氧空穴。实验证明,A类氧化物为选择氧化催化剂,B类为烯烃完全氧化催化剂,C类即介于A类和B类之间,兼有选择氧化和完全氧化的性能。2.3氧化物2.3.1氧化物催化剂的TPD50
512.3.2还原NO的氧化物催化剂的TPD2.3.2还原NO的氧化物催化剂的TPD522.3.2还原NO的氧化物催化剂的TPD说明:LaxCeyFeO3、LaxCeySrzFeO3和LaxSrzFeO3的NO-TPD图。NO的吸附条件:在500℃下通入0.5%混合气20min,然后降温至室温。La0.5Ce0.5FeO3只有两个TPD峰:一个低温峰(Tm=75℃),另一个为带肩峰的大面积的高温峰,Tm=410℃(图14a)。当Ce被Sr取代,T<250℃的低温峰显著增大,而高温峰变小(图14b);当Sr的取代量继续增加,得到了完全不同于a、b的峰(图14c.),出现了3个分离的大峰及和第3个峰成肩峰的高温峰。2.3.2还原NO的氧化物催化剂的TPD说明:LaxCe53
出现覆盖度大于1的结果,这表明发生次层晶格氧的扩散和脱附O2的脱附量随Sr取代量的增加单调上升。
543.程序升温还原TPR发生还原反应的化合物主要是氧化物,在还原过程中,金属离子从高价态变成低价态直至变成金属态,对催化剂最常用的还原剂是H2气和CO气。双金属组分是否形成合金(或金属簇)即是人们最关注的理论问题,因为此问题乃金属催化的核心理论问题。3.程序升温还原TPR发生还原反应的化合物主要是氧化物,在553.1CuO-NiO/SiO2的TPR研究氧化态的CuO(0.75%Cu)-NiO(0.25%Ni)/SiO2的TPR表明,Tr=200~220℃为CuO的还原峰,Tr=500℃为NiO的还原峰;而还原后的CuO(0.75%Cu)-NiO(0.25%Ni)/SiO2(此时已变为CuO-NiO/SiO2),通入空气500℃焙烧后的TPR,只有一个Tr=200℃的还原峰。这一事实说明还原后Cu、Ni形成了合金。3.1CuO-NiO/SiO2的TPR研究氧化态的CuO(563.2Pt-Re/Al2O3的TPR研究
3.2Pt-Re/Al2O3的TPR研究57
说明:
(1)Pt的存在使Re2O3更易还原;(2)Re含量的增加,TPR峰面积增加。这说明Pt和Re有相互作用。
把图18上所示的催化剂在100℃时再氧化后作TPD得到图19的结果:
(1)ReAl2O3还原温度降为200~300℃(2)Pt-Al2O3还原后再氧化,再0℃时j就能被还原;(3)随着Re含量增加,TPR峰面积增加,还原温度也逐步升高,Pt-Re形成合金
3.2Pt-Re/Al2O3的TPR研究
说明:
(1)Pt的存在使Re2O3更易还原;583.3MoO3、WO3系列催化剂的TPR研究以MoO3为例,MoO3在Al2O3表面的状态比较复杂有以四面体配位状态存在的单分子分散态,这种MoO3和Al2O3的作用很强;有以八面体配位状态存在的多层分散态,这种MoO3和Al2O3的作用较弱;还有结晶态MoO3。配合其它方法TPR法能对上述各种状态MoO3作出判断。单分子层分散态MoO3的还原温度很高(≈670℃),多层分散态MoO3还原温度较低(360~380℃),体相MoO3(即结晶状MoO3)还原温度最高(≈700℃)。3.3MoO3、WO3系列催化剂的TPR研究594.程序升温氧化(TPO)
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活性逐渐下降,其中原因之一是催化剂表面有积碳生成,TPO法是研究催化剂积碳生成机理的有效手段。以TPO法研究Pt/Al2O3催化剂积碳机理为例。积碳后的Pt/Al2O3其TPO图呈现为两个峰,即To1≈440℃,To2≈530℃。当把积碳催化剂部分氧化(即氧化第一个积碳峰)后,催化剂吸附H2的量可恢复到新鲜催化剂吸附H2量的水平,而且催化剂的活性也基本恢复。证明这部分积碳发生在Pt金属表面,由此也可以推断高温氧化C峰相应与载体上积碳的氧化。4.程序升温氧化(TPO)催化剂在使用过程605程序升温硫化(TP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三年级英语下册 Unit 1 Animals on the farm(Again Please)说课稿 冀教版(三起)
- 8的乘法口诀(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京版
-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少年中国说》说课稿 北京课改版
- 16 麻雀 第一课时 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8 木兰诗说课稿 新人教版
- 1 折彩粽(说课稿)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001
- Unit 4 My home Part B Lets learn(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2025楼房承包合同协议模板
- 2025家居装修工程施工合同范文
- 2025房地产销售代理合同范本
- 2024年6月浙江省高考地理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 物业管理服务应急响应方案
- 医院培训课件:《如何撰写护理科研标书》
- 风车的原理小班课件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 含答案
-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
-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数学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2025届数学高二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六年级数学竞赛试题及答案(六套)
-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 电和磁整章思维导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