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物权法定【论文】2000字》_第1页
《试论物权法定【论文】2000字》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物权法定目录TOC\o"1-2"\h\u6789试论物权法定 11832摘要 19143一.物权法定的历史成因 122420二.固守物权法定原则的一个重要原因 219600三.现代物权体系的构想 229777结论 3摘要《物权法》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物权法定原则,但对物权法定问题的探讨仍然具有价值。无论是支持物权法定原则还是主张放弃物权法定转取物权自由主义,或者折中提出采用留有余地的方式表述物权法定的宽松论观点,都没有将物权法定原则所涉及的问题作透切论述,根本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关键词:物权法;物权法定本文通过分析物权法定的成因,探讨法定物权之外存在的物权事实,进而对现代物权体系提出个人的看法。一.物权法定的历史成因所有权规则是民法最古老的财产规则,其本质是国家对社会财产制度的法律安排,是国家管理社会财产关系的制度设计。在罗马,基于政治需要而设立的某项私权利的出现是通过议会法律、元老院决议、执政官告示或皇帝敕令方式宣示的。这种与已有所有权规则相冲突的私权利设计,必须也只能由国家公权力安排,因而这类私权利来源于法律授权,表现为法定。当时的这种法律授权,一是赋予公民一种权利主体资格,诉权的资格,二是权利的主张要遵守特定的对物之诉程序。法国民法典中的财产包括了役权、用益权、使用权和居住权,日本民法典和台湾民法典中都有地上权和永佃权,这些财产权都是延续了罗马时期对财产权关系的双重设计,即所有权规则设计和在所有权规则基础之上对所有权规则的调整补充设计。我国《物权法》中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也是源于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安排下的法律设计,是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变通和调整,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派生出来的一种财产权。二.固守物权法定原则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民法接受了物权和债权的体系结构,在物权和债权结构之下,就应当重新厘清物权和债权架构下的权利归属,将具有物权内容的关系归属物权法调整,将具有合意性质的债权关系归属债法调整。以抵押质押规则为例,在编纂现代民法典时习惯性地将抵押质押相关规则整体归属,要么放置在取得财产的方法编中,要么放置在物权编中,这样做的结果就掩藏了抵押质押规则中两种权利的属性差异。因为后人对《德国民法典》的崇信,延续了抵押权质押权关系是物权关系的观念和认识。三.现代物权体系的构想物权法定有其社会原因,但也有其特定的边界。由于现有物权规则体系是与物权法定原则相对应的,如果突破物权法定原则,就必然改变对现有的物权规则体系的原有认识。从物权种类的角度,可以先将物权分为所有权、使用收益权和处置受偿权。编纂物权编,首先要放弃从功能角度对物权进行的分类,也就是要放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概念,将物权种类在物权概念之下先行划分为所有权、使用收益权和处置受偿权,相应在物权编下分设所有权章、使用收益权章和处置受偿权章等各章;从物权产生原因的角度,可以将物权分自然物权、公共物权、基础物权、法定物权和创设物权。自然物权是指全体公民对自然物所享有的物的利益权利,包括凡是对没有被个体管控的土地、河流、山地、草原、荒原、森林所享有物的利益的权利。公共物权是对城市、乡村公共设施所享有的利用、使用的权利。基础物权仅指所有权,是构建物权体系的基石。法定物权包括因相邻通行利用、地上关系、永佃、土地承包经营、农村宅基地使用等原因由法律确定的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创设物权包括因买卖、担保、典当、租赁、借贷等原因所形成的对标的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借用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概念,在创设物权中分为有名物权和无名物权。有名物权是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规则基本内涵已被世人熟悉的物权事实,如抵押、质押、典当、租赁、借贷、承揽等原因所设立的物权,无名物权是指由当事人自行创设的具有个性内涵关系的物权事实。例如两人将共有标的物物权内容进行分解,一方享有使用收益权,一方享有处分权,双方可以自由约定享有处分权的一方只要发出处分标的物的意思,另一方就要停止对标的物的使用收益,配合对标的物处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在物权概念之下首先是物权的类型,包括所有权、使用收益权和处置受偿权。在此层面以下,是各种社会关系中的物权规则,如使用收益权之中包括来自法定的地役物使用通行权、地上土地的使用权,来自合同创设的典当物使用权、质押物收益权、租赁物的使用收益权、借用物的使用收益权。结论因法定原因产生的物权关系存在更多的法定性特征,在所有权与传统的用益权之间,权益分配具有较强的特定性,但不能因为种类或内容规范具有法定的、特定的特征而推定物权法定是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法定原因之外,至少还有多种自由合意创设的物权种类。合意创设的物权内容,在遵守社会普遍认识和已有法律规范之外,都可以由当事人自由约定。参考文献:[1]董学立.《民法典》担保物权法的进步与不足[J].法治研究,2020(04):37-47.[2]魏莉华.不动产物权制度有了这些新变化[N].中国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