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论语》题解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论”是论纂、编辑的意思,“语”即言语,指“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的内容《论语》的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方面。“为政以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贤贤易色”“色难”

《论语》是反映早期儒家思想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论语》的体制和篇章

体制——语录体。每一段语录就是一章,长的有好几百字,短的只有几个字,每章记一段话(或一件事)。

《论语》全书究竟多少字?《论语》的编纂者及成书年代

《论语》的编纂者为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再传弟子手中编辑成书。最后的编订者很可能是曾参的学生(《论语》中出现“曾子”16次)。

《论语》的成书年代为战国初期,大约在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至公元前402年(子思卒年)之间。《论语》的语言特色

《论语》的语言特色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简而易晓,含蓄有致”(简朴、好懂,含而不露,饶有情趣,耐人寻味)。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逐步发展为格言和成语,对后代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他曾在鲁国做过官,但主要是从事于学术和教育活动。他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大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学说的中心点——“纳‘仁’入礼”

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仁——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

爱人(懂得去关爱别人、关爱大众)

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居则曰[3]:'不吾知也[4]。'如或知尔[5],则何以哉[6]?"子路率尔而对曰[7]:"千乘之国[8],摄乎大国之间[9],加之以师旅[10],因之以饥馑[1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夫子哂(shěn)之[14]。名点,曾参的父亲,孔子的弟子。这两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今依孔安国说,大意是: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就不敢回答我的问题。乎,于。尔,你们。闲呆着,指平日在家的时候。了解。有人,无定代词。等于说: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轻率急忙的样子。兵车。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只能算中等国家。逼近。意为处于大国中间不得伸展。加到……上。指千乘之国。指侵略军队。等于说"继之"。饥,谷不熟。馑,菜不熟。饥馑,泛指荒年。等到了。道义的方向。笑。"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5],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6]。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7]。""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18]。宗庙之事[19],如会同[20],端章甫[21],愿为小相(xiàng)焉[22]。"下文"如会同"的"如"同。这两句是指周围六七十里和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或者。即使民富足。若,至于。等待。我不敢说我能够做,但是,我愿在这方面学习。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指诸侯会盟。指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古人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又叫玄端。章甫,一种礼帽。端和章甫这里都用如动词,即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里指小相所服(依刘宝楠说)。在祭祀或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按:宗庙会同,都是诸侯的事。公西华愿为小相,只是谦词。

"点,尔何如?"鼓瑟希[23],铿尔,舍瑟而作[24],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5]。"子曰:"何伤乎[26]?亦各言其志也[27]!"曰:"莫春者,春服既成[28],冠者五六人[29],童子六七人[30],浴乎沂[31],风乎舞雩[32],咏而归[33]。”夫子喟(kuì)然叹曰[34]:"吾与(yù)点也[35]。"稀。这里是说瑟的声音已近尾声。铿,象声词。铿尔,等于说铿然,这里形容推瑟发出的声音。在古代汉语中,象声和绘景是用同一种构词法,所以加"尔"或"然"(比较:率尔、喟然)。舍弃,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捨"。这里指放下。起,这里指站起来。才具(才干),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伤害什么呢?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莫(mù),后来写作"暮"。暮春,指三月。者,语气词。冠(guàn)者,成年人。古时,到了二十岁的男子,须行冠礼,此后,就算成年人了,所以用冠者称成年人。未冠的少年。沂(yí),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用如动词,吹风,乘凉。舞雩(yú),是古时求雨的坛,在曲阜县东面。唱歌。长叹的样子。赞成,同意。孔子当时知道他的政治主张已经实行不了,所以这样说。三子者出,曾晰后。曾晰曰:"夫(fú)三子者之言何如[1]?"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2]!"曰:"夫子何哂由也?"指示代词。罢了。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是故哂之[4]。唯求则非邦也与[5]?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6]?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7]?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8]?"谦让。等于说"因此"。这句大意是:[子路谈的固然是治理国家的大事,]难道冉有说的就不是治国大事吗?句首语气词,帮助判断。国家。怎见得。语气词。不是诸侯的事情是什么?这是说,那也是国家大事啊!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小相,那末谁能给诸侯做大相呢?之,指诸侯。小,小相。为之小,是双宾语结构,下句同此。古今字:1.希——稀2.舍——捨3.莫——暮争议:“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教材解释为“这两句是指周围六七十里和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把“方”理解为“周围”(方圆),即周长。学界更倾向于把“方”理解为“见方”,即边长。语法: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吾”前置。2.“可使足民”:足,用作使动,使……富足。3.“端章甫”:端,古人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又叫玄端。章甫,一种礼帽。端和章甫这里都用如动词,即穿着礼服,戴着礼帽。4.“风乎舞雩”:风,名词活用为动词,乘凉,吹吹风。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为之小、为之大,双宾语结构;“之(诸侯)”是间接宾语,“小(小相)”、“大(大相)”是直接宾语,意思是“给诸侯当小(大)相”。1、四子排序的依据是什么?《侍坐章》记述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弄清这一点对理解文章的主旨及孔子师徒各自的志向有很大关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颜回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仲由字子路,少孔子九岁;曾参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参父曾点字皙,没有年齿的记载;公西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清朝人金锷认为,公西华少孔子三十二岁为合理,四字是三字之讹。钱穆先生推断发生在鲁定公十一年(前519年)前后,孔子担任鲁国中都宰时期,“时孔子年五十三,子路年四十四,曾皙年当三十,冉有年二十四,则子华年二十一也。”2、孔子期盼怎样的回答?孔子是问弟子想做什么?以孔子当时的身份,孔子口中的“或”并非泛指,而是特指执政者。因此孔子问的是弟子们的志向,尤其是从政志向。而且他还期待弟子们回答想做到什么地步,即能把国家治理到怎样的境地。为此孔子特意强调要畅所欲言,不要因为孔子在场而有所顾忌。徐英《论语会笺》:“盖诱之尽言,以观其志,而圣人和气谦德于此亦可见矣。”3、从子路“率尔而对”能看出什么?子路第一个回答问题未必是不合礼的。首先,子路作为大弟子第一个回答问题是合乎礼的。其次,这是他性格使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陵暴孔子。”其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做过季氏宰(大夫季氏的封底的总管),是在场弟子中唯一有从政经历的,因此更自信。其四,当时子路已到不惑之年,尚功业无成,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特别强。其五,不假思索的回答未必是轻率的。子路这段话阐述施政目标明确,思路清楚,逻辑严密,说明他平时早就深思熟虑“率尔”是一个评价性词汇,并非客观性词汇。是谁对子路的评价呢?从文本中可知,夫子喟然而叹后三名弟子都离开,曾皙与夫子间的问答,应该只有他们二人得闻。自唐柳宗元以来,许多学者多疑心《论语》是由曾参的学生所编定,因为《论语》记录曾参的言行特别多,而且凡提到曾参必称曾子。柳宗元《论语辨》:“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子不然。由是言之,弟子之号之也……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也。”所以“率尔而对”很可能是曾皙或曾参对子路的评价。4、“哂之”是哪一种笑?笑的程度如何?当众讥笑学生合适吗?孔子的笑被谁看见了?看见的人做了什么?哂笑是开怀、愉悦、赞同?还是不屑、冷笑?《說文》:“笑不壞顏曰哂。”“哂”既有微笑义,又有讥笑义。孔子当时的表情可能兼而有之,因为后文中孔子向曾皙解释哂的理由是子路“其言不让”,即不谦虚,一上来就想治理千乘之国,而且想军事、教育一起抓。但《论语·述而》(7.38)记录孔子为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纵使子路轻率,孔子当众讥笑学生符合“温”吗?可能这与孔子对子路的因材施教有关。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因此孔子在教育子路时经常很严格、直接,以“敲打”的方式教育子路要谨慎。孔子为何点明冉求发言?可能因为求和赤在等在场待排行第二的点先发言,也可能因为子路发言被孔子哂之后出现了短暂的冷场,说明孔子的态度被其他弟子捕捉到了,所以之后发言的人一个比一个谦虚。冉有开口“方六七十”立马改口“或五六十”,而且说最多做到温饱,礼乐这种高端工作要等君子来做,言下之意自己还称不上君子。公西华连国家大小也不提,只说自己“愿为小相”做点祭祀、会盟的司仪工作,不敢谈治国。5、曾皙为何最后一个发言?关于曾皙为何最后一个发言,朱熹认为:“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则点当次对。以方鼓瑟,故孔子先问求、赤而后及点也。”《礼记》说:“侍坐弗使,不执琴瑟。”侍坐于尊长者,尊长者不指使自己,就不敢弹奏琴瑟。所以曾皙鼓瑟必定是得到孔子的命令。同时,孔子跳过排行第二点先让求发言,能看出孔子不想打断琴声,侧面表现了曾皙琴技出众。顺便一提,孔子曾当众批评子路的琴技拙劣:“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先进11·14)子路弹的瑟,哪里像是我孔门所教的呢?这句话直接引发“门人不敬子路”。但曾皙在弹琴的时候其实认真听了师兄弟们的回答,因为他不仅观察到夫子哂之,还知道自己的志向“异乎二三子之撰”。6、孔子为何“喟然而叹”?十三经中“喟然”二字一共只出现五处,都是人物的内心情绪产生剧烈波动的时候发出的动作。说明曾皙所说的话击中了孔子的内心。解读一:孔子当时有出世之心。南朝皇侃《义疏》:“吾与点也,言我志与点同也。所以与同者,当时道消世乱,驰竞者众,故诸弟子皆以仕进为心,唯点独识时变,故与之也。”钱穆:“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曾皙乃孔门之狂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与许巢伍哉?然则孔子之叹,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解读二:曾皙描绘的画面正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国。在《论语·公冶长》篇(5.25),孔子道出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与曾皙之志最为接近。曾皙描绘的场景与后世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场景非常相似:“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把人民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曾皙的志向着眼于人民的幸福而非国家的强弱,他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怡然自得,自己与民同乐的画面,这也正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国。解读四:曾皙描绘的是鲁国求雨的雩祭,真正体现出了礼乐治国的理念。王充《论衡·明雩》:“《春秋》,鲁大雩,旱求雨之祭也。旱久不雨,祷祭求福,若人之疾病,祭神解祸矣。……何以言必当雩也?曰:《春秋》大雩,传家左丘明、公羊、谷梁无讥之文,当雩明矣。曾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解读五:孔子对四子之志越听越失望。袁枚评《侍坐章》:“圣人无一日忘天下,而门下子路能兵,冉有能足民,公西华能礼乐。三子之才,虽不言,夫子已素知之。第问之1,试其自信否。既自信矣,倘明王复作,天下宗予2,与三子各行其志,则东周之复,期月而已可也。无如辙环天下3,终于吾道之不行。不如沂水春风,一歌一浴,较浮海居夷4,其乐殊胜。盖三子之言毕,而夫子之心伤矣。适曾点旷达之言,泠然入耳5,遂不觉叹而与之,非果与圣心契合也。如果与圣心契合,在夫子当莞尔而笑,不当喟然而叹。在曾点当声入心通,不违如愚6,不当愈问而愈远,且受嗔斥也。盖叹者有悲愤慷慨之意,无相视莫逆之心7。”1、第:但。2、宗予:尊奉我。3、辙环:喻周游各地。4、浮海居夷:乘船出海,在夷人的地区生活。5、泠然:领会、体悟的样子。6、不违如愚:没有任何的违逆,全盘接受,好像一个愚人。7、莫逆:彼此心意相契合。袁枚认为孔子不赞同曾皙,因为“如果与圣心契合,在夫子当莞尔而笑,不当喟然而叹。”他认为孔子在无奈地周游各地后终于明白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相比于乘船出海,在夷人的地区生活,在沂水边洗澡吹风唱歌的生活已经很快乐了。但这种快乐,是退而求其次的快乐,更衬托了现实的无奈。解读三:四子之志是一个连贯的治国方略。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治国。军事、经济、教育当然也很重要,但治国为了什么?国家的盛衰最后体现在哪里?曾皙比前三人高明之处在于他的目光投到了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上。但曾皙的志向想要实现,必然要经过子路、冉有、公西华的铺垫。所以清朝人张履祥说:“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勘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勘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夫三代之矣,能不喟然长叹?”。弟子志向内涵孔子态度孔子评价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强兵富国外交民生国家崛起小民幸福哂之喟然而叹其言不让谦虚谦虚与7、曾皙为何单独留下来提问?曾皙得到了老师的认同还不够,还要单独留下来提问,问的却不是和自己有关的问题,是问孔子对别人的评价,尤其是想知道子路错在哪里。其动机有三种可能。其一是相当好学,不仅想知道自己的对错还想知道别人为什么错。其二是相当自信,作为最后一个发言的人,他在听了三子的话后用“异乎三子”做开场白,想必心中对三子已有评价,课后提问想验证自己对三子的评价与孔子是否一致。其三是相当有心机,他可能想知道另三个同学在老师心中的地位。8、曾皙是个怎样的人?《孟子·尽心下》14.37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xiāo)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赵岐注:“嘐嘐,志大言大者也。”杨伯峻注:中道,即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一切都恰合于仁义道德。孔子理想中的人格是一切都符合仁义道德的中庸之道,如果做不到,孔子也认同进去的“狂”和有所不为的“狷”。孟子认为曾皙就是孔子口中的“狂者”。曾皙思想进取,立志高远,言大于行,但并不完全合乎道。他不像子路那么轻率,也不像冉有、公西华那么保守。他习惯先观察、聆听,谋定而后动。同时他敢想敢说,在子路因为不谦虚被孔子取消后其他弟子一个比一个保守,但曾皙却不尽不继续后退,反而大步向前。9、孔子否定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吗?《论语·公冶长》(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孔安国注:赋,兵赋也。千室之邑,卿大夫之邑也。孔子认为,子路可以做千乘之国的三军统帅,冉求可以做一个千室之邑规模的国家的行政首长或百乘那样规模的大家族的总管,公西赤锦袍玉带立于朝堂,风度翩翩,善于迎来送往,接待贵宾,有外交之才。将这段与《侍坐章》结合起来看,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评价和他们自己的志向是一致的。因此孔子对三子之志其实是很满意的。其实,求和赤虽然谦虚,但表达的志向与子路差不多,都是治国。因此孔子哂子路并不是笑他自不量力,而是单纯笑他的态度。孔子认为“当仁不让”(《卫灵公》4·14),换句话说应该在“仁”之外的领域保持谦逊。10、课后思考:(1)谦虚是美德,不谦虚是缺点吗?我们的时代应该鼓励谦虚吗?(此题要点在不走极端,取中庸之道)(2)如果你也是侍坐的一员,会怎样回答孔子的问题?(此题要点在假设自己将来要在春秋时期从政)论语——(十五)《季氏》季氏,季孙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

季氏将伐颛臾[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3],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4]。"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6],且在邦域之中矣[7]。是社稷之臣也[8],何以伐为[9]?"冉有曰:"夫子欲之[10];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颛臾(zhuān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见(xiàn),谒见。指军事。恐怕要责备你吧?无乃,这里有"恐怕要"的意思。是,代词,复指宾语"尔"。过,责备。指周之先王。主祭东蒙山神的人。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四十里,西南接费县界。主祭人。指在鲁国疆土里边。代词,指颛臾。代表"国家",这里指鲁国。语气词。指季康子。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11]:'陈力就列[12],不能者止。'危而不持[13],颠而不扶[14],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15]?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16],龟玉毁于椟(dú)中[17],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18],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古代的良史。陈列,摆出来。这里有"量力"的意思。位次,职位。不稳,这里指站不稳。把着。倒,跌。搀着。扶着瞎子走路的人。独角犀。关猛兽的笼子。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