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大纲_第1页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大纲_第2页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大纲_第3页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大纲_第4页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5443005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28适用专业:历史

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中国历史地理》是历史学系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打好牢固的历史专业基础,认识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各时期的历史地理状况及其特点,了解历史上的重要典籍,以及主要人物和主要的文化成就,掌握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科研动态和研究方法,从而使其科研能力得到逐步培养。通过对《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学习,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为弘扬祖国文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努力奋斗。(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本课程大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对本、专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校、院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2、本课程大纲制定的原则与要求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索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按照朝代时间顺序,以历史上的重要典籍和主要人物为纲,贯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从而使学生了解各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在认识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同时,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校和学生的定位,以及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主要想达到如下几点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总体发展历程;2、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地理学各个历史时段的特点;3、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著及其特点;4、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5、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史及相关史料。(二)能力目标1、初步具备综合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能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地理学知识明辨历史事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初步掌握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能力;3、初步掌握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史的能力;4、初步掌握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名著的能力;5、初步掌握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特征的能力;6、具备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初步意识;7、提高学生考研意识及能力;(三)素质目标1、素质目标总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力求避免所谓“真理”式教育,避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和僵化的思维模式;2、培养学生学会包容、理性与客观地对待不同观点,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对待不同观点,具备价值中立、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综合素质;3、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素养;4、培养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素质目标;5、培养“专才”与“通才”相结合的人才素质目标等。三、课程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讲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课程内容:一、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及内容1、概念2、研究对象3、研究内容4、历史地理学研究与历史学的关系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文献研究法2、野外考察法3、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三、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意义四、学习、研究历史地理应注意的问题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概念。教学重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难点: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教学时数:6课时第二讲中国历史地理学史概述课程内容:一、传统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轨迹1、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阶段2、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形成阶段3、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阶段4、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高峰阶段5、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衰落阶段二、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特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中国地理学的成就。教学难点:传统历史地理学的变迁。教学时数:6课时第三讲中国历史气候变化课程内容:一、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意义二、历史时期的气候波动三、气候变迁与历史格局的变化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的特点。教学重点: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教学难点:气候变迁与历史格局的关联教学时数:4课时第四讲历史时期植被与动物分布变迁课程内容:一、历史时期的天然植被状况二、植被类型的变迁三、动物的分布与变迁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植被与动物分布变迁的特点。教学重点:历史时期植被类型的变迁。教学难点:植被类型变迁的原因。教学时数:2课时第五讲历史时期的水系变迁课程内容:一、“七大水系”二、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三、长江水系变迁的基本问题四、历史时期淮河水系的变迁五、海河水系的历史变迁六、济水的湮塞七、运河的发展、变迁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水系变迁的特点。教学重点: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教学难点:淮河水系变迁与生态环境。教学时数:2课时第六讲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课程内容:一、我国海岸的类型二、辽东湾海岸三、渤海湾海岸四、苏北海岸五、长江口海岸六、杭州湾海岸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海岸的类型及其变迁。教学重点:不同类型海岸的特点。教学难点: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教学时数:2课时第七讲历史时期沙漠的变迁课程内容:一、沙漠、沙地和沙漠化是不同的概念二、我国沙漠分布三、历史时期我国沙漠的变迁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沙漠的类型及其变迁。教学重点:历史时期沙漠的变迁。教学难点:荒漠化。教学时数:2课时第八讲历史时期中国疆域的变迁课程内容:一、“中国”释义二、判定疆域的几点原则三、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及其特点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变迁及其特点。教学重点:中国历史疆域的演变。教学难点:历史疆域的形成。教学时数:2课时第九讲历史时期政区沿革课程内容:一、政区与行政区划二、中国历代政区的演变三、历史时期我国政区变迁的规律四、历史时期政区变化的影响因素五、合理的政区有待于改革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我国政区沿革的特点。教学重点:政区变化的综合因素。教学难点:政区沿革。教学时数:2课时四、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鉴于我校《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授课对象均为历史专业学生,且我校属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因此,本课程采用兼具中国古代史学概述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适合历史学专业及其学生特点的实用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既注重中国历史地理内容的讲解,也注重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介绍。考虑到历史学专业以及学生就业特点,本课程教学重点主要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专业知识的讲授,以及初步学术研究方法的引导。讲深了,学生接受不了;讲浅了,达不到授课目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课程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下思路及其方法和手段:1、通过专门知识的讲解,寻求知识背后的学术思想。2、本课程教学内容尽可能贴近和适应学生的专业及其就业需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3、本课程采用学术研究专题教学、课堂讨论、视听资料、读书笔记等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二)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标准体系。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思想深度、价值判断及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等为主要指标体系。以学生和社会为主体,以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欢迎程度和社会对学生的欢迎程度作为重要参照系数。考试成绩不是衡量和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推行学分制更是如此。要避免如下不良倾向:(1)不要简单地以学生考分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和院系要主动打消教师尤其年轻教师顾虑。因为,考试成绩取决于学生素质、试卷质量、难易程度等多种因素,评价教师好坏关键在于平时学生对老师上课的评价以及学校督导、其他老师对教师听课的评价。在大学里,衡量大学好坏、衡量教师好坏,学生考试成绩不是主要因素,甚至起不了作用。无论学校还是教师对学生考分严格点,是好事情。(2)不要过分注重考试成绩的正态分布。考试成绩固然要考虑正态分布,否则会涉及试卷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风等多种因素。但要因课程因教师而异,比如考查课、公共课、某些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等。还要看有些老师命题试卷考试目的和要求等。在统一教学规范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个性张扬和课程的特殊性要求。(3)不要因学分制而可能带来的“拉分”不良倾向,这会助长不良学风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下降。推行学分制既要考虑试卷命题合理,适当考虑学生的分数比例及分数绩点要求;也要加强对学生严格要求,实行淘汰制。虽然这会在一定阶段加剧学校工作开展的难度和复杂性,但从长远来看,有助于学校学风和教风改进,以及学校的良性发展。2、教学评价的方法。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一般包括学生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学校督导员听课评教等。上述方式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但也有值得改进之处。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学生评教。包括如下几点:一是不要仅仅考虑从所谓“好学生”中选取教学信息员。如前所述,学习成绩好坏不能简单衡量一个学生和老师的水平和能力。因而,这类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价标准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学校教务处应当从男女生不同比例、所谓学习成绩好坏的不同比例的学生中抽取教学信息员进行评教。二是尽管院系也组织学生对教师评教,但毕竟存在人情关系等因素,而可能流于形式。因此,建议学校教务处不定期地到学生中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意见。三是建议学校教务处在网站专门开设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地评价教学。四是建议对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不定期随机调查,反馈他们在大学期间所上课程的好坏。(2)教师同行评教和学校督导员听课评教。从目前来看,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教师同行评教多流于形式。要么存在专业差异,要么存在人情关系等因素,从而影响评教效果。同样,学校督导员听课评教固然有其好处,但也因年龄差异、专业知识差异等因素而影响评教效果。因此,一是不要过分注重这些方式;二是建议尽可能在全校组织相同或相似专业的老师进行评教;三是建议组织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院系领导不定期地进行听课评教;四是建议凡是到学校交流访问的客人中,只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就随机组织他们到相关专业老师中听课。这是学校掌握教师教学动态的一种途径探索。(3)社会评价。一是教师所上该门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教学科研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二是用人单位等社会各界对毕业学生评价所涉及的大学期间授课内容。(三)教材选编鉴于我校《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授课对象均为历史学专业学生,且我校属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因此,本课程采用兼具中国古代通史概述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适合历史学专业及其学生特点的实用中国历史地理教材,教材内容既注重通史内容的讲解,也注重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介绍。同时,作为本科院校,为了拓展学生理论视野和思想深度,本课程还选取了一些水平层次较高的教材和专著作为教参资料。1、教材的选用及编写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教参资料的选用[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2]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3]谭其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