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新教案_第1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新教案_第2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新教案_第3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新教案_第4页
部编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部编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新教案17.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熟悉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学习通过自读诗文,结合课文插图和解释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3.在整合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观,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打定:课件三、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语激情

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

(预设: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开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观的风景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美好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看看黄河,去游览江南,去呼吸一下乡村田园的崭新空气好吗?)

【设计意图】:以美观的祖国山水图和激情的语言创设出浓重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解释,试着说说这三首古诗的约莫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读得是否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课文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后斟酌:这三首古诗有哪些一致的地方和不同之处?4.交流读后收获。

(预设:刘禹锡和杜牧两位诗人都是唐代的,王安石是宋代的。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浪淘沙(其一)

》和《江南春》分别是写黄河和江南的,《书湖阴先生壁》写的是乡村的美景)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关注是学习古诗的重要途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三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解释粗知大意的根基上聚焦古诗异同,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举行有效地整合。

三、比较品读,体察诗韵(一)学习《浪淘沙(其一)

》和《江南春》

1.过渡语引入。(请大家专心读读这两首古诗,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2.品读《浪淘沙(其一)

》和《江南春》,想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

(预设:《浪淘沙(其一)

》描写了黄河的来处和去处,使我们看到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江南春》描写江南的美观风光)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预设: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既然你从天涯而来,如今犹如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搜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四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多数的楼台全掩盖在风烟云雨中)

4、体会诗中寄寓的情感。

都是美景,诗中所反映出来的诗人心情一样吗?课件补充出示两位诗人写下这两首诗的背景:

(《浪淘沙》创作背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

《江南春》创作背景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地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地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循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持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进展,大大削减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这首诗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确定程度上缓和了冲突。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概括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风景,故题为《江南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才能。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四、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其次课时

一、复习前两首诗词:

背诵、默写,说体会。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课件出示《书湖阴先生壁》。

1.直奔中心,引导抓住王安石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交流自己对乡村美景的理解。

结合解释及资料理解。

(预设:茅草房庭院经常清洁,清白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畦,都是仆人亲自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养护着农田,并且环围着农田;两座大山开启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2.自由品读,读后交流: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二次罢免宰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也是七里,路程恰好是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亦因此得名。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诗题中"湖阴先生'就是杨德逢)

3.赏读对偶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引读:

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观风景的喜欢读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观风光的无限眷恋之情读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书湖阴先生壁》。

【设计意图】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才能。

三、整体回想,感悟诗情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位诗人表达的情感一样吗?你想说什么呢?自由畅谈,体会三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设:三位诗人的心情不同,描写的景物不同。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古诗,要了解背景,要从诗句中体会到的情感)

【设计意图】在探索理解三首古诗的情感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欢之情。

四、积累诗句,迁移诗境1.读《书湖阴先生壁》的其他四句诗。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2.指导理解诗句: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特别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静静地送过墙头。黄莺几声清亮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犹如依旧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3.推举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如《鹿柴》《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供学生品读积累。

【设计意图】课止而学未止,同题诗文的拓展延迟可以让学生熟悉古诗之浩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诗句。

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前两首古诗词。

2.给《书湖阴先生壁》配画。

教学反思:《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风景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我是这样安置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根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熟读古诗后,用自己热爱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结果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其次首和第三首诗。学生在掌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好多的缺乏,首先是一片面学生的学习热心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斟酌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理由。其次是对教材的解读才能不够。

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得很好,学习完其次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前两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