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医院感染诊断_第1页
XXXX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医院感染诊断_第2页
XXXX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医院感染诊断_第3页
XXXX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医院感染诊断_第4页
XXXX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医院感染诊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任 南 监测内容1全院综合性监测2成人和儿童ICU监测3高危新生儿监测4外科病人监测5微生物耐药性监测 0610112医院感染病例调查的种类全面综合性监测发病率调查现患率调查前瞻性回顾性目标性监测0610113一、目的 2001年、2003年、2005年和2008年的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对全国医院感染的发生状况有了比较准确的了解,为使工作有连续性,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评价,并贯彻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了解抗菌药物使用的状况,了解重要病原体的检出以及耐药情况,进行本次调查。 二、参加调查的医院: 1、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网上医院 2、特邀参加本

2、次调查的医院 3、自愿参加本次调查的医院 4、各省、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参加调查的医院 三、组织方式 1、本次调查是受卫生部医政司委托,由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组织本次调查工作,并负责数据处理程序的开发,调查期间的咨询,数据评估、审核和处理。 三、组织方式 2、各参加调查医院负责组织开展各医院调查工作,调查人员的培训和调查实施由各参加调查的医院负责。 三、组织方式 3、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网将根据调查上报资料对全国的医院感染监测工作进行分析、评估,不公布单个医院资料。各省、市中心完成本省市的分析、撰写报告。 三、组织方式 4、调查完成后将对在调查中成绩突出的省、市中心和参加调查单

3、位进行表彰。全国和各省、市的反馈报告在中国感染控制杂志专刊发表。 四、调查时间 1、各参加调查单位在2010年3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完成本次调查,调查启动时间自行安排,在确定调查启动时间后的一周内完成本次调查。 四、调查时间2、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少的单位,一天不能完成调查者,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将临床科室分成几个区域,每天调查一个区域。每天调查的对象是该区域前一日(该日称调查日)0点至24点期间内住院病人的感染情况(包括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病原菌检出和耐药情况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五、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1、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通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以及各

4、参加调查医院。2、各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向主管院长或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汇报。五、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3、在主管院长或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的指导下开展调查,医务部门协助该调查的组织工作。4、各参加调查医院在调查开始前47天,向各个科室发出通知,说明调查目的,要求各科对住院病人完善各项与感染性疾病诊断有关的检查。六、调查方法 1、人员与分工 管理医院感染的科室负责整个调查的实施工作。至少按每50张床位配备1名调查人员,调查人员由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各病区主治及以上医师组成。34名调查人员为一组,所有临床调查人员随机分配到每一小组,由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任组长(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不够,可将

5、临床科室的调查分批进行,每个科室只查一天),每组负责调查34个病房。每调查小组随机分配调查区域,调查前统一培训。 2、采用现患率调查的方法: 定义:现患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处于一定危险人群中实际感染病例(包括以往发病至调查时尚未愈的旧病例)的百分率。 计算方法: 同期存在的新旧感染病例数感染现患率= 100% 观察期间调查病人数 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应分开计算。 3、调查程序 1)调查人员首先得到该病房住院总人数及名单,包括调查日的出院病人,但不包括该日的新入院病人;分次调查的单位以此类推;应查人数=调查日在院总人数-该日新入院病人数+该日已出院病人数(实际计算时还应考虑到临床科室调查的当天的出

6、入院人数); 2)每调查组中选出一人(最好是医院感染控制医师或内科医师)到病人床旁以询问和体检的方式进行调查,每一病人至少3分钟,主要询问常见感染症状,如畏寒、发热、咳嗽、咽痛、咳痰、腹痛、腹泻、尿频、尿急、尿痛、局部红肿、伤(切)口流脓等,以及必要的体查; 06101117 3)其余人员按名单逐一查看在架病历; 4)每一调查对象均应进行调查并填写调查表格;由于各种原因未调查的对象,可由专职人员补充调查。调查表由调查人员填写;注意追踪病原学检查结果; 5)床旁调查结果应与病历调查结果相结合,按诊断标准确定是否为感染,再确定是医院感染还是社区感染。如有诊断疑问,小组讨论后,组长确定。 抗菌药物使

7、用目的不明确者,可询问病房主管医生。 调查时注意:体温记录,抗菌药物使用原因,入院诊断,实验室报告(尤其是病原学报告),病理学检查结果。着重注意住院时间长、病情严重、免疫力下降和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床旁调查人员应注意询问方法与技巧; 6)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检查每一调查表,是否填写完全;本调查统一使用“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数据网络处理系统(2010版)”处理、报告。该数据处理系统可在网站免费注册后使用。各参加调查单位需首先确定一名注册管理员,注册管理员需由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审核(2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本单位其他录入人员的注册需经注册管理员审核通过后使用。为保证资料安全,请各注册管理员认真

8、审核。具体注册方法,请参看网站的帮助文件。 7)所有资料于2010年11月30日前完全录入数据系统,报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 五、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卫医发20012号)。 六、培训 调查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各参加调查的医院中进行,所有参加调查的人员均应统一培训。 调查前1-2天开始培训,培训期1-2天。 培训内容为诊断标准、调查方法、调查表项目填写说明。 七、调查表 1、调查表1:个案登记表及项目说明 2、调查表2:床旁调查表2010年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个案登记表 1、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即指病人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

9、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社区感染的定义:病人入院时已经存在或处于潜伏期的感染。本次调查社区病毒性肝炎不统计在社区感染中。手术:患者在手术室接受外科医师至少在其皮肤或黏膜上做一个切口,包括腹腔镜,并在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缝合切口。手术后肺炎:患者发生在手术后符合医院感染肺炎诊断标准的肺炎。061011302、编号由各医院调查负责人员决定,可由系统自动生成或在录入系统前统一编写。3、科室:写入其科室名: 呼吸科 消化科 心血管科 内分泌科 肾病内科 血液科 传染科 神经内科 中医科 普外科 骨科 泌尿外科 神经外科 胸外科 烧伤科 肿瘤科 妇科 产科 儿科 耳

10、鼻喉科 眼科 口腔科 综合ICU(各专科ICU列入各专科统计)4、诊断:填写病人当前诊断5、手术:调查对象在入院后的手术,都填为是。6、切口分类:I类切口:即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06101132II类切口:即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III类切口:即污染切口,开放的新鲜切口,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

11、,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 06101133 7、感染包括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 无论社区感染还是医院感染,包括手术后肺炎,“存在”包括:1)调查日新发生的感染;2)过去发生的感染,在调查日该感染仍未痊愈的病人或部位。“不存在”指:1)过去发生的感染,在调查日已经痊愈的病人或部位;2)没有感染的病人。 如调查分次完成,则“存在”和“不存在”指各科室相应调查日期内是否存在感染的状态(包括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8、感染部位:医院感染部位和社区感染部位都按下列分类标准填写;汇总时归类如下:上呼吸道,下呼

12、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包括:感染性腹泻,食道、胃、大小肠、直肠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腹腔内组织(包括:腹膜炎、腹腔积液感染),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血管相关,血液(菌血症、败血症),皮肤软组织(包括:皮肤感染、软组织感染、褥疮感染、乳腺脓肿或乳腺感染、脐炎、新生儿脓疱病、烧伤部位感染),其他胸膜腔感染,病毒性肝炎(仅指医院感染),细菌性脑膜炎,输血相关感染,非手术后颅内脓肿,无脑膜炎的椎管内感染,心血管系统感染,骨、关节感染,生殖道感染,口腔感染以及以上未包括的感染。 如为下呼吸道感染,需判断是否为手术后肺炎。06101135 9、病原体:指感染部位的病原体。一个感染部位若为混合感

13、染则有多个病原体。在感染部位的病原体中特别注意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细菌。 10、细菌耐药情况:指感染部位细菌药敏结果,如耐药(包括药敏结果为中介者)在耐药上划“”,敏感则在敏感上划“”,未做调查中所列抗菌药物在未做上划“”。11、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是指相应调查日(分次调查的单位,注意各科相应的调查日是不同的)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查日之前的不计。不包括抗结核治疗药物;不包括抗菌药物的雾化吸入;不包括抗病毒药物(如无环鸟苷、病毒唑等);不包括眼科(抗菌药物滴眼)、耳鼻喉科(耳、鼻的滴药)、烧伤

14、科(烧伤部位抗菌药物覆盖)等局部用药;不包括抗真菌药物。 06101138 12、目的:单纯用于治疗者归为治疗用药,单纯用于预防者归为预防用药,若两者兼有则归入预防+治疗。不能确定者,可询问病室主管医生。 13、联用:调查当日使用不同抗菌药物的数目。 14、细菌培养:凡治疗用药者(包括“预防+治疗”用药者)均必须注明是否送细菌培养。单纯预防用药和未用抗菌药物者不必填写。 15、调查注意事项1)、注意调查过的患者是否存在转科情况,已经调查过的患者不要重复调查。2)、每一调查对象均需填写个案调查表。3)、细菌培养只须将治疗用药者(包括“预防+治疗”用药者)注明是否送细菌培养,单纯预防用药和未用抗菌

15、药物者不得计入其中,即细菌培养做和未做的合计数应等于(抗菌药物使用人数减去单纯预防用药人数)。4)、所有数据均统一使用“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数据处理系统(2010版)”处理、报告。该数据处理系统可在网站免费注册后使用。5)、有疑问可在QQ群【重庆】群 87498227和“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论坛”中讨论,地址,也可在论坛中查询相应问题。 医院感染的诊断06101144(一)明确感染的含义定义:系指病原体对宿主异常侵袭所致的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生态反应。衣原体 支原体立克次体放射菌真菌原虫寄生虫朊毒体等病原体宿主1、从微生态角度认识2、从病理角度(二)了解感染过程结局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

16、进入机体后被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所清除在病原体少或毒力低或宿主机体抵抗力强的情况下A B、病原携带状态 分潜伏期、恢复期和“健康”携带 “健康”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点是能排出病原体而无临床表现及免疫应答。健康携带者和慢性携带者常不易为人们识别(如MRSA携带者),在医院感染中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C、潜伏性感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或患某一传染病后,病原体寄生于人体某一部位,机体免疫将病原体局限不显示临床表现,也不能将病原体清除,当机体免疫功能明显降低时,病原体又大量复制或繁殖,出现临床表现。如器官移植后的CMV感染D 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仅引起宿主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

17、轻度组织损伤,无明显的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但宿主能排出病原体。医院感染流行的病原体重要来源E、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系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仅引起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和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发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潜伏期较短;持续性感染,病程长,持续存在。慢性感染:反复发作(如L型菌感染),迁延,进行性慢发感染:长潜伏期(HIV、疯牛病),一旦发病,亚急性进展。潜伏感染:单纯疱疹、结核、巨细胞病毒,潜伏状态不排出病原体,与正常一样 激活(活化):排出病原体,免疫增加,与细胞免疫有关,寄生在细胞内。 06101152病原体的清除 携

18、带 隐性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感染 潜伏感染 激活(活化) 急性感染 06101153感染的共同特征 病原体感染性(传染性)流行性感染后有免疫 感染性疾病的共同特点 1、发热: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的区别:中度症状,抗生素使用使症状轻化。2、炎性体征: 06101155感染性疾病的共同特点 3、皮疹:与药疹的区别:用药后7天左右,中毒症状不重,皮肤痒,同一时间的多样性,先躯干后四肢。感染性皮疹:麻疹从耳后发际向下进行,红色;伤寒玫瑰疹;败血症出血疹;单一化 不痒 病毒性疹多见 06101156感染性疾病的共同特点 4、肝脾网状内皮系统变化5、周围血白细胞:细菌升高,病毒下降。 06101157

19、医院感染的特征 非典型多于典型有原发病、基础病掩盖病人免疫状态不同时,表现不同混合感染,病原体可以有更替 (三)熟悉医院感染含义、分类、特点 医院感染定义: A、广义: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 感染地点-医院 感染对象-病人(住院、门诊、急诊) 陪护、探视 医务人员 B.窄义:病人在住院过程中获得的感染。 医 院 A B C 潜伏期潜伏期(1)入院前不存在,入院后获得; (2)住院过程中获得,出院后发病; (3)与诊疗操作相关; (4)与医务人员、医疗设 施、医院环境中的病原体同源; (5)本次感染与上次住院密切相关。分类 按病原体来源分: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医院感染外源性感染:

20、传染性疾病如 (SARS)输注性感染如乙(丙)型肝炎病原体来自于:外环境其它病人污染的医用设施和医务人员手植入物相关感染如人工关节相关感染内源性感染包括: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细菌移位主动移位被动移位潜在活化(HSVCMVTB)细菌移位相关因素 肠道内微生态环境改变 PH值 氧分压 还原电势 肠道内常居菌数量与构成比 失去平衡肠道粘膜通透性 按预防的难易度分: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可预防性感染难以预防性感染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四)诊断程序:确定感染医院感染感染部位诊断病原学诊断同社会性感染1入院至发病时间2 潜伏期3与医院环境医用设施的同源性培养特异性抗体影像学 1 详细的病史 (既往史、现病史

21、) 2 疾病发展过程的记录 3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4 易感因素 5 流行病学资料 6 入院至发病时间 7 该感染平均潜伏期(五)医院感染诊断依据诊断要点发热致病菌与污染菌细菌与病毒导管相关感染脂肪液化输液反应腹泻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四、鉴别 诊断下列属于医院感染(1):1.入院 发病 具有明显潜伏期者平均潜伏期 无明显潜伏期者48小时时间2.诊疗操作所致病原体扩散阑尾炎切除术所致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要点3.与上次住院密切相关如:输血相关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4.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新的病原 体或新的部位感染如 肺炎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曲 菌感染5.分娩过程或出生后发生的感染下列属于医院感染(2):诊断

22、要点下述不属于医院感染 非生物因子所致感染 慢性感染急性发作 病原体自然扩散 (如肝脓肿穿孔所致膈下脓肿) 脓毒血症的迁延病灶 新生儿在宫内发生的感染诊断要点(一)发热定义:正常情况下,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等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程度(口温计) 37.3-38为低热 38.1-39为中等度热 39.1-40为高热 40.1以上为超高热。 短程发热:2周(一)发热机制致热源性发热非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内源性微生物病原体、微生物产物、炎

23、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先作用于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酸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后者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如IL-1,IL-6, TNF-, INF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节点,使调节点的温阈上升,发生重新调节,通过神经-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产热。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产热过多散热减少环境温度过高(新生儿); 出血或梗阻或引流不畅; 大面积损伤; 病变影响体温调节中枢; 中胚层发育不良; 肿瘤(淋巴瘤); 结缔组织疾病; 过敏或热原反应; 丘脑病变或手术损伤; 代谢亢进或癫痫持续状态上述为非感染因素所致发热,需要排除。非感染性发热(二) 致病菌与污染菌标本质量:取材来源量是否有污染存放时间多次培养为同一病原体局部标本与血液分离的一致定量培养:痰106cfu/ml 尿 105cfu/ml组织105cfu/g自身抗体凝集试验 1:40内毒素、外毒素测定粘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