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_第1页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_第2页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_第3页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_第4页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三个区位论 的 内 容及应用一、韦伯工业区位论针对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原则选择厂址,韦伯先后对其作了分析。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

2、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第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运输区位法则。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一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

3、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劳动区位法则。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集聚分散区位法则。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具体推算方法也可利用等费线理论。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应用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1 .

4、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实例:越南辰星水泥厂,位于越南境内建江省,它与瑞士霍尔德班克公司联合投资建了一座新厂即Ho Chong水泥厂。在距新建的Ho Chong水泥厂5-6公里处有三座石灰石矿山,一座粘土矿和一个海运港口,该水泥厂使用的石灰石来自于靠近该厂的三座矿山,其它的原料成份,粘土来自于工厂附近的粘土矿。根据韦伯区位论这是接近原料地,使原料运费最小化。其它的原料例如铁矶土年用量70000t来自于东南省Bien Hoa城氧化铁年用量70000t的石膏来自泰国和来自越南本国北部150000tph的煤,这些原料都是用船运抵现场的。由于靠近海运港口,原材料

5、运费也较低,同时生产的水泥运到港口运费也低。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产业。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是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的行业。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别是京滨工业地带的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二、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

6、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二农业区位论杜能的理论模型即在中心城市周围,在自然、交通、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不同地方农产品纯收益杜能称作“经济地租的大小。纯收益成为市场距离的函数。按这种方式,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的6个农业地带:第一圈称自由农业地带,生产易腐的蔬菜及鲜奶等食品;第二圈为林业带,为城市提供烧柴及木料;第三至五圈都是以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化程度逐渐降低的农耕带;第六圈为粗放畜牧业带,最外侧为未耕的荒野。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乔

7、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纳瓦佛等人的研究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农业区位论在中国农业经济中的现实运用从中国的现实国情来看,农业区位论还存在着巨大的适用空间。首先,中国的城乡关系还基本上体现为农村包围城市,城市为农村提供加工产品,农村为城市提供农产品的这样一种相互依赖的现实情况。例如城市居民日常所需的蔬菜、禽蛋、水果乃至

8、肉类大都来自城市郊区或周围的农村,跨区域的农产品在城市的市场上并不占主导地位。因而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可以实现孤立国的假设。特别是中西部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由于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一些地方还处在刀耕火种的阶段,农产品只能供给就近的城镇。而农村的日用品和工具则通过城镇获得有城镇生产的,也有外部供应的。在这些地区,城乡的距离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这种情况与杜能所处的19世纪初的德国农业状况极为相似,农业区位论在这些地区会普遍适用。其次,从市场特点来讲,中国虽然建立了粮食大市场,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信息不灵通,造成农副产品丰收成灾和资源浪费的例子数不胜数。而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

9、每城每镇的小农贸市场却异常发达,参加交易的仍然是城镇居民和来自城镇周围的农民。现在一些地方还有赶集或者赶墟的习惯,所谓“集或“墟实际上是资源分布在周围的点状市场。这些点状市场的长期存在为农业区位论的运用创造了条件。再次,中国的交通格局非常复杂,交通状况和运输手段的区域差异较大,发达和很不发达交错并存。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特点,多山地和高原,交通运输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农产品运输成本比较高,而且由于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如在山坡地,不同高度要求种植不同作物,对农产品生产的分类和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农业生产要减少成本必然要考虑土地的天然特性、运输距离和农产品种类等因素。东部地区虽然水陆交通发达,但运

10、输手段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特别是大型运输能力差,运输途中的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水平低,如果运输距离和时间过长,途中的损耗可能较大。因此,从中国交通运输的实际状况来看,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最低的农业区位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三、中心地理论一产生背景20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种经济活动如工业,商业,贸易,服务行业等由于集聚效益,开始向城市聚集。因此,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数量和规模等级。与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相似,中心地理论是克里斯泰勒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基础上提出的,他在德国南

11、部所有的城市和农村进行调研,积累大量的基础数据和详细资料。理论的中心内容是论述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二中心地理论概念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首先使用的。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12、。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产,提供给中心地及周围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商品的职能。中心性:是指对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或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在数值上等于中心地供给周围地区中心商品的数量,即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与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C=B1-B2。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

13、商品供给的区域。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就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和下限两种。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决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从理论上说,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为补充区域的边界。商品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需求量,也称为需求门槛,是中心地最小限度的空间范围。经济距离:是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素,是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

14、理距离,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个要素所决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中心地的等级性:中心地主要提供贸易,金融,手工业,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务。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有高低等级之分。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是指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冏品,例如高档消费品,名牌服装,宝石等,而低级中心冏品是冏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例如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提供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例如名牌服装的专卖店和经营宝石的珠宝店是高级中心地职能,而经营小百货的零售店是低级中心地职能。

15、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高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以满足,但要购买高级商品或高档次服务必须到中级或高级中心地才能满足。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分布秩序和空间结构是中心地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中心地三原则: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在市场作用明显的地区,中心地的分布要以利于提供商品和服务为原则。根据均衡模式,每个中心地B级为周围市场提供的商品

16、和服务是通过6个次一级K级中心地来实现的,。因此,每个K级中心地同时接受3个B级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所有,每个B级中心地提供给周围6个K级中心地的总服务量为6X1/3=2,即2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其自身还有1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因此,每个B级中心地共有3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因此,按照市场原则形成不同等级的空间中心地系统,其排列为K=3序列,即在一级中心地所属的3个二级市场内,有1个一级中心地,2个二级中心地,其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区的等级序列为1, 3, 9, 27,81,公式为K=3n-1。而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 2, 6, 18,54交通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在交通影响明显的

17、地区,交通原则制约着中心地的等级系统,各级中心地都应位于高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上。但从均衡模式看,两个B级中心地间的连线不能包括K级中心地,这不符合交通原则,需要调整模式。从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出发,克氏把六边形6个顶点的各级中心地都布局在六边形六条边的中点上,这样任何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都可以把低一级中心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模式。每个B级中心地提供给周围6个K级中心地的总服务量为6X1/2=3,加上自身包括的1个,形成K=4的序列,公式为K=4n-1,其等级序列为1, 4, 16,64。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 3, 12,48。行政原则与中心地等级系统:在行政职能作用明显的地区

18、,行政原则制约着中心地的等级系统。克氏认为每个中心地在行政管理上只能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不能象市场原则或交通原则那样同时受到两个或三个高一级中心地的影响。在一个六边形中有7个行政单位,其中1个高级行政区单位行使对6个基层行政单位的管理,从而形成K=7序列,公式为K=7n-1,行政区的等级序列为1, 7, 49,343。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 6, 42,294。三中心地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地理位置、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资源变形:克氏理论假定:所有城市只履行一种职能,即中心地职能。事实上,许多城市都是在特殊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承担着特殊的职

19、能。如;工矿城市、旅游城市、文化宗教城市、行政中心城市、海港城市和边境口岸城市等。由于区域城市体系是在一、二个枢纽中心的刺激下,经过长期历史时期形成的,因此,在城市布局实践中,总是先把那些严格要求满足某些地理条件的城市固定下来,然后,再围绕这些固定城市点,在其市场区范围内,布局层层的城镇体系。2。交通线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交通变形:中地论假定:区域内存在均一的交通面。事实上,交通线多是呈放射状的,使得中心地及其六边形市场区顺着交通线掌长而形成梯形,从而增加了交通线上的城市密度。此外,中地论认为: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会随着中心地等级的提高而增大。事实上,在短距离内,也可出现高等级的中心

20、地。不过,其扇面的对接则由菱形改为亚铃型,并随着城市化而扩展,最终形成大城市连绵带。3。人口密度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集聚变形:中地论假设:区域内人口分布绝对均匀。事实上,愈接近首要城市,人口密度愈大,居民购买力愈高,各级城市所占据的最小销售范围也相应缩小,城市分布的密度便会提高,从而导致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形成。4。原有城镇分布基础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时滞变形:中地论假设:区域范围内原先没有任何城市。事实上,在已开发的区域中,大都存在着一批城镇和居民点,而且,其位置已经固定。因此,在区域城镇体系的规划布局中,只能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已有的城镇格局加以利用和改造,增补中间环节,而不能

21、机械地按中地论模式另搞一套。即使是按规划新建的增长中心,在选点上,也须考虑利用原有的城镇基础,以求投资少,收效快。四中心地理论在区域规划工业布局中的应用1。经济因子的地区差异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中地论假设:区域范围内经济因素是完全相同的。事实上,经济因素存在着地区差异,其表现为;产品价格、供求关系和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地区生产要素和交通运输条件的不同会导致生产成本和运费率的差异,两者的结合直接导致产品市场价格的差异。价格上升,市场区缩小,价格下降,市场区扩大。影响产品价格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市场区的变动和工业布局的变化。技术水平的地区差异也会导致市场区的变形。技术革新的经济意义在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超额利润的产生。假设一个企业采取技术革新,改进工艺流程,其市场区便会扩大,新产品占据老产品市场,竞争的结果是老企业被淘汰。产品的差别化也会导致市场网络的变形。假设空间的价格差使市场区的缩小成为可能,那么,产品差别化则对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