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成都(周啸天)_第1页
杜甫与成都(周啸天)_第2页
杜甫与成都(周啸天)_第3页
杜甫与成都(周啸天)_第4页
杜甫与成都(周啸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杜甫与成都(上)周啸天杜甫与成都(上)(诗圣杜甫)中国是诗国。诗圣是杜甫(712770)。人们谈到杜甫的时候,完全可以不提他的生地(河南巩县)与死所(湖南耒阳),却不能不提到成都。到成都旅游,有两个不可忽略的去处,一个是武侯祠,一个便是草堂。邓小平一生五到草堂,他对家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到杜甫草堂,就等于没有到过成都。”朱德赠草堂的楹联是:“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一、杜甫为何到成都公元759年在杜甫一生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是杜甫的本命年(48岁),也是杜甫一生中最为颠沛流离的一年。“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发同谷)就在这一年。写“三吏”“三别”也在这一年。如果要为杜甫拍一部传

2、记片,只须拍杜甫在公元759年就行了。正如为列宁拍传记片,只须拍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就行了一样。公元759年是安史之乱第五个年头,杜甫经历了太多的劳累、痛苦、恐惧、意外和失落。他曾经与关辅的难民一起逃难;曾经被安史叛军虏获押解至长安;曾经虎口脱险,投奔肃宗皇帝的行在,为官左拾遗(从八品上);曾经因触怒唐肃宗,贬官华州;曾经目睹战时征兵,充当战地记者,写下了前无古人的“三吏”“三别”;曾经遭遇关辅的饥荒,终至弃官不作。这个期间,杜甫的生活一直是颠沛流离的,动荡不安的。弃官对于杜甫是一个痛苦的选择,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弃官之后,杜甫想找一个适宜居住之地,修建一个草堂。十年前他还怀有“致君尧舜

3、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幻想,现在竟然要想做寓公命运和他开的这个玩笑实在是太大了。华州地处两京之间的交通要冲,又有战乱,又有饥荒。弃官之后,杜甫自然不能再呆在华州了。他必须迁徙,必须投亲靠友。“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秦州杂诗什么是“因人”呢?“因人”就是依靠别人、依靠社会关系。杜甫最先想到的是秦州(甘肃天水)这里离长安近,又有侄儿杜佐和故人赞公和尚,是杜甫最初想“因”之“人”。“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秦州杂诗)杜甫当时就打算把草堂建在秦州。“茅屋”就是草堂,“送老白云边”就是归隐。然而,他在秦州的靠山力量太薄弱了。杜甫这时是一大家人,包括妻子、儿女和仆人,最保守

4、的统计是七口人。夫人杨氏,加上二男二女男孩是宗文、宗武,女儿不知名字就是北征中提到的“床前两小女”,此外应有一个仆人,加上杜甫,一共是七个。杜甫一家在秦州的生计艰难。虽然打算把草堂建在秦州,却没有这个缘份。正在为难时,杜甫又接到来自同谷(甘肃成县,秦州南)县宰(县令)的一封信,这就像一根救命草,杜甫一家赓即就去了同谷。“食蕨不愿余,茅茨眼中见。”(积草岭)杜甫有了一个新的打算,把草堂建在同谷。吃差一点也没关系,只想有一个安居的草房。“蕨”是蕨菜,“茅茨”就是茅屋、草堂。虽然打算把草堂建在同谷,也没有这个缘份。杜甫在同谷的境遇甚至比在秦州还惨。乾元中寓居同谷作歌七首,形象地、淋漓尽致地倾诉了杜甫

5、一家人在同谷的悲苦境遇: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这已是759年的岁暮。这一年的早些时候,具体说是五月、杜甫去秦州的时候,高适获任彭州刺史。六月、裴冕获任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这两个人,一个是杜甫青年时代同游梁宋的旧友,一个是杜甫任左拾遗时的熟人。杜甫在同谷时,一定早已知道了消息。这才做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跋涉蜀道,远赴成都。事实证明,这是杜甫一生最明智的选择。杜甫与成都(下)(草堂碑亭)三、杜

6、甫与高适杜甫到成都后还有一个必须干谒的对象,就是高适。高适(700)是渤海禧(今河北景县)人,长杜甫十二岁。天宝三年(744)他正失意的时候,曾与李白、杜甫相遇于洛阳,同游梁宋,算得上是贫贱之交。高、李年纪相若,诗名都很大,对于杜甫来说是老大哥。杜甫在成都期间,高适先后担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和成都尹等要职。杜甫一到成都,就会主动与高适联系,这一点是不成问题的。正因为如此,高适才赠了他一首诗: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草玄今已毕,此后更何言?(高适赠杜二拾遗)从诗中看,高适对杜甫在成都的情况,已了如指掌。也许送去了一些禄米,也许没有因为裴冕已给以照顾

7、。诗末将杜甫比作汉代的扬雄,是抬举的意思,末句的意思是应该满足了。杜甫就写了酬高使君相赠答他。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关于杜、高这两首赠答诗的顺序,一般认为是高先杜后。从两诗皆结以“草玄”云云看,杜诗应是对高诗的回应。也有朋友认为,杜诗在先、高诗在后,因而认为高适对杜甫的委婉求助,是装做没有看懂。我不作这样看,但也承认,高适对杜甫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只送一首诗,“秀才人情一张纸”。作为一位高官,这显然是不够的。不过还好,杜甫似乎不太介意,他在拜托一位崔侍御转呈高适的绝句中说: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

8、州牧,何时救急难。(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从这种不见外的口气上看,杜甫和高适的关系还是可以的。高适“救急难”没有呢?我认为是救了的。因为在高适改任蜀州刺史后,杜甫还到蜀州拜访他,呈诗赞美道: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奉简高三十五使君)如果高适很简慢,杜甫还能写出这样热情洋溢的诗,是说不过去的。761年人日,高适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寄到草堂: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锺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人日寄杜二拾遗)这首诗有很强的沧桑感和漂泊感,写出了地位悬

9、殊的两个人的同情,没有客气假象,是一首打动过对方的好诗。杜甫在漂泊湖湘时重新翻出这首诗,追酬道: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不过,杜甫与高适的交情总体而言是比较矜持的,而不是亲密的。这从一件事上可以看出来。那就是762年,高适任成都尹,照理说两人的关系应该有进一步发展了。偏偏在这个时候,杜甫因送严武去了绵州,接着举家迁往梓州,依托梓州刺史兼东西川留后章彝去了。对杜甫来说,高适可亲的程度还不如这个章彝。虽然这个章彝是个飞扬跋扈的武人,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但杜甫在他那里不感到拘束。杜甫为他写了不少的诗,就集中所见,在题上或注中标明者就有十一

10、首之多。为什么对高适,杜甫显得拘谨呢?郭沫若说,只须想到唐玄宗和唐肃宗父子之间的矛盾便可迎刃而解了。经过安禄山叛变之后,高适和李白、杜甫已经站在敌对者的方面。高适是肃宗一边的人,李白和杜甫是靠近玄宗的。(李白与杜甫)对李白可以这样说,对杜甫不可以这样说。杜甫在玄宗朝并未获得实际的官职,怎能因为他靠近房琯,就把他说成玄宗的人呢。其实,世上交情的深浅,取决于双方的默契。杜甫对高适,当然是一往情深的。高适呢,他虽然将杜甫视为诗友,但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杜甫的价值。他认识杜甫时,在诗坛已是人五人六,河岳英灵集上就选了他十三首诗,与王维(十五首)、王昌龄(十六首)相差无几,而这本盛唐名家诗选中,尚未收杜甫的

11、诗。十五年过去了,高适本应该对杜甫刮目相看,但他并没有刮目相看。而杜甫对高适的态度,却比过去更加敬畏。杜甫在成都有一首宾至,诗云: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这首诗写得客客气气,与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的真情流露形成鲜明对照的。有人认为这首宾至是写高适造访草堂的,因为高杜二人的关系就是这样客客气气的。四、杜甫与严武杜甫在成都所遭遇的几任长官中交情最深的是严武。严武(726765)是华阴(今属陕西)人,杜甫在行在为左拾遗时,严武与之同列,又比他小十四岁,是杜甫的倾慕者。在政治上,严武与杜甫同是与房

12、琯接近的人,也因房琯的失败而遭受挫折。不同的是,严武被贬为巴州刺史,处分较轻,且不久就恢复了他的宦海航程、一帆风顺。在草堂落成那一年(762)十二月,严武由绵州刺史升任成都尹兼御史大夫。这不能不使杜甫感到意外的惊喜。严武一到成都,就带着小队人马,拜访草堂:“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严中丞枉驾见过)有时还亲携酒馔,竹里行厨,花边立马,一点也不矜持。严武对杜甫不仅在生活上照顾,而且在政治上予以关心,赠诗道: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著殷犍冠。”(寄题杜二锦江野亭)宝应元年(762)年玄、肃父子相继去世,严武奉命监修山陵,七月入朝。杜甫亲送至绵州,由此也可见二人的亲密。徐知道兵变,逾月而定。

13、高适任成都尹,杜甫转赴梓州依靠章彝,就在这个时候。广德元年(763)杜甫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二年(764)携家往阆州,正拟由水路南下出峡,三月闻严武再任东西川节度使,杜甫十分欣喜,于是举家重返成都草堂。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这次严武回到成都,给杜甫弄到了一个头衔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从六品)、赐绯鱼袋,于是杜甫才有了一个“工部”的头衔。这在看来无关紧要,然而对当事人来说,有和没有是大不一样的。至于幕府那份工作,对杜甫来说并不愉快,他和同僚相

14、处得不好,很快辞去了幕府的工作。但杜甫还是非常看重“工部员外郎”这个头衔的,在诗中不断地提到“省郎”、“台郎”、“朱绂”、“纱帽”、“绯鱼”等字面。然而,人生无常。就在杜甫作了工部员外郎的第二年(765),严武英年早逝。杜甫悲痛之余,归心似箭,五月即携家离开成都。杜甫滞留三峡时,作八哀诗,将严武与王思礼、李光弼、张九龄等同列,比以诸葛亮、文翁,表现出由衷的敬爱。同样性质的诗还有诸将之五。用冯至的话说:“这对于在史书里并没有得到多少好评的严武,是一种无上的光荣。”(杜甫传125页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15、。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诸将)五、杜甫歌咏成都“五载客蜀都,一年居梓州。”(去蜀)杜甫在成都实际居住时间为三年零九个月,加上其间在梓州、阆中等地云游的一年零八个月,跨七个年头。实际上是五年多。杜甫在成都,受到了几任成都长官的关心,生活相对安定。甚至产生“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为农)的想法,有点“来了就不想走”的意思。当然,这也不能太认真,因为有些诗句是相互抬杠的,如奉送严公入朝十韵就有“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之句。旧唐书杜甫传说:甫于成都浣花溪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将杜甫在成都的生活,说得十分悠游。可能够不全面,但你不能说他毫无根据。不曾

16、有那一个城市像成都那样,带给杜甫那么多惬意的感受。杜甫刚到成都,写过一首成都府的五古,那首诗对成都还有一点排斥,充满去国怀乡的忧思。只有“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是写观感的,完全找不到感觉。但草堂一落成,杜甫就找到了感觉,于是佳作联翩而出,就是“锦城丝管日纷纷”(赠花卿)那首诗,就比“喧然名都会”两句好得多。它的妙处在于,不作讽刺诗读,实在是对成都的一种赞美,很有兴会。与草堂有关的诗都写得很好,为公元八世纪的成都和锦江的一幅幅珍贵的写真: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

17、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见)遣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这些诗与杜甫以往的名篇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月夜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等等,完全不同。在沉重以外,有了轻逸。“自古文人多入蜀”,杜诗今存一千四百多首,有一千首以上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即到成都以后才写的,有不少诗可以称为王冠上的明珠。如果杜甫没有到过成都,当然也就不可能到梓、阆和夔州,那他最后十年的写作又将如何,不可想象。当然,杜甫回首往事,有很强的挫败感。这表现在以蜀相为题材的一系列诗作中。然而,作为一个诗人,他的关注并不局限于个人的不幸,而是把这种不幸和国家人民的命运联在一起。即使轻逸,依旧沉郁顿挫(此辞首见杜甫雕赋的表文,“沉郁”指内容的深厚,“顿挫”指行文的跌宕)。杜诗的魅力特别表现在善于将对时局的忧伤和对宇宙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