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老子》四章 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老子》四章 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老子》四章 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老子》四章 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老子四章知识点总结一、作者及文章相关知识1.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共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2.老子及其思想主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相传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老

2、子(又名道德经)。3.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强调“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认为事物外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对立,也可相互转化,物极必反。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哲学思想-“道”是事物的本源,对立事物可以相互转化老子认为“道”是事物的本源,一切都由“道”演化而来。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看似对立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如:道生一,一生二,一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翻译】道是独一无二的,由它衍生出万物。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就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

3、荡而成新的和谐体。【解析】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老子认为“道”是事物的本源。“-”“二”“三”是“道”创建万事万物的历程。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由“道”衍生而来,由阴阳构成。而新的个体在阴阳转化中产生。政治思想-无为而治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一切顺其自然。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翻译】如果社会上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就不会相争;不珍爱珍贵的财物,那么就不会有偷窃的人: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

4、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让百姓不要有太高太大不切实际的志向,让百姓有强健的体魄。使其思想单纯,常常令人民没有太复杂的思想,没有未满足的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解析】老子主张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遵循自然规律。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顺应自然,给人们安饱的生活,开阔人们的心思。所谓“无知”,并不是愚民政策,而是让人们没有太多复杂的想法,回归本真。所谓“无欲”,是消除贪欲。只有做到“无为而治”,才能实现天下太平。4时代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处于社会的

5、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而招贤纳士。各个学派也纷纷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其中最有名的是儒、墨、道、法几家。其中,“道”家学派认为社会问题的根源是“妄为”和“贪欲”,只有避世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由此开创出了一套与儒家积极入世截然相反的思想主张。主张以宇审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老子就是秉承这一思想的大哲学家。二、课文内容详解正音:毂(g)埏(shn)埴(zh)户牖(yu)1.第十一章:“有”“无”的辩证法思想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

6、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参考译文】三十根辐条共用一个车毂中,当车毂是空的时候,有了车的功用。揉和黏土做成器具,当器皿中是空的时候,才有了器皿的功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门窗中是空的时候,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把“有”当作是有利的,把“无”当作有用的。【重点词句】三十辐共一毂:辐,车辐,即车条。共,共有、共用。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当其无,有车之用:当车毂是空的时候,有了车的功用。当,当时候。其,代词,代指车毂。有,获得、具备。之,结构助词,的。填以为器:省略句,埏填以(之)为器,揉和黏土(和泥)用它来制作器物(陶瓷)。埏,揉和。填,黏土。以,介词,用。为,

7、当作。凿户牖以为室:省略句,凿户牖以(之)为室,开凿门窗用它建成居室。户,门。牖,窗户。故有之以为利:宾语前置句,故以(有)为利,所以把“有”当作是有利的。有,此处是名词,指“有”这件事。之,宾语前置标志,不翻译。以,介词,把。为,当作。无之以为用:宾语前置句,以(无)为用,把“无”当作是有用的。无,与上面的“有”相对,此处同样是名词,指“无”这件事。内容详解分析:1.提问:文中例举车毂,器皿、户牖有什么作用?1.答案:车毂中间是空的,器物中间是空的,门窗中间也是空的,但正是因为“无”,车、器皿、房子才有了功用。老子借此举例是为了说明,“无”有的时候可以带来“有”,二者并非完全对立。同时对“无

8、”不能全盘否定,有时正是“无”可以让事物拥有功用。2.提问:老子认为“有”“无”有怎样的关系?2.答案:“有”和“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却又相互依存,如“车毂”“埏填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等,正是因为“无”才实现了“有”。“有”和“无”的关系也是“利”和“用”的关系。“有”可以提供便利,但“无”同样可以赋予功用。2.第二十四章:修身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参考译文】踮着脚的人不能笔直地站立,迈着大步的人不能行走,显露自己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得到彰显,自吹自擂的人不能建立功勋,自

9、我夸耀的人不能得到长久/不能得到尊重。(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重点词句】企者不立:企,古今异义,古义,踮着脚;今义,企图。者,的人。立,笔直地站立。跨者不行:跨,迈步,越过。不行,古今异义,古义,不能行走;今义,不允许、不能够。自见者不明:宾语前置句,(见自)者不明,显露自己的人不能得到显明。见,“现”,显露。明,形容词作动词,显明。自是者不彰:宾语前置句,(是自)者不彰,赞同自己的人不能影显,此外可以引申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得到彰显。是,认为正确,赞同。影,形容词作动词,影显。自伐者无功:宾语前置句,(伐自)者无功,自吹自擂的

10、人不能建立功勋。伐,自夸、自吹自擂。功,名词作动词,建立功勋。自矜者不长:宾语前詈句(矜自)者不长,自我夸耀的人不长久/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得到尊重矜,自夸、自恃。长,长久。-说zhng,意思是得到敬重。其在道也:其,代词,代指“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行为。曰余食赘行:余,剩下的,多出来的。余食,剩下的食物,即剩饭。赘,多余的,多而无用的。行,同“形”,形貌。赘行,多余的形貌。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它们(余食赘行)。物,人,他人。或,有时、常常。恶,形容词作动词,厌恶。之,代词,代余食赘行。故有道者不处:处,为、做。内容详解分析:1.提问:老子举“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1

11、.答案:踮着脚的人不能笔直地站立,迈着大步的人不能行走。老子举“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是说踮起脚尖站立、跨大步行走,短期看是有效的,但是并不能持久。老子意在说明欲速则不达,做事应当有度,应当顺其自然的道理。2.提问: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想说明什么道理?2.答案:显霞自己,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显明,彰显。喜欢自我夸耀,自吹自擂,爱慕虚荣的人反而不能建立功勋,不能得到长久(获得尊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对自己无益,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由此强调谦逊的重要性。3提问:这一章老子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答案:老子意在说明做事要有度,欲速则不达。同时

12、需要提升个人修养。虚荣心强,不谦逊会招致失败。3.第三十三章:修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参考译文】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睿智的。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知足的人是富有的,能持之以恒的人是有意志的。不离失适当位置(本分)的人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人活得长久(才是长寿)。【重点词句】知人者智:知,知道、了解。智,智慧。自知者明:宾语前置句,(知自)者明,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明,睿智、高明。胜人者有力:胜,超过、战胜。自胜者强:宾语前置句,(胜自)者强,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强

13、行者有志:强行,古今异义,古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今义:强制进行。不失其所者久:所,适当的位置,此处可引申为本分。久,长久。死而不亡者寿:而,表转折,却。亡,灭亡。死而不亡,身死却不朽,此处指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寿,活得长久。内容详解分析:1提问:老子认为“知人”和“知己”,哪个更重要,为什么?1.答案:老子认为“知己”更重要。老子认为了解别人是智慧的,而了解自己是睿智的。因为了解别人只能说明人观察仔细,有识人之明。而“知己”需要完成个人的自省,是修身。是人的内在修养。所以“知己”比“知人”更重要。2.提问:老子认为“胜人”和“胜自”,哪个更强大?2.答案:老子认为“胜自”更强大。战胜别人

14、是出于力量,是外在的。而战胜自己是由内而生的强大,所以“胜自”更强。3.提问:老子强调为人需要具有哪些品质?3.答案:老子认为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能够战胜自己。有坚持不懈的品质,不失本分。同时,老子还认为“道”对人至关重要,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4.第六十四章:“无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参考译文】那些安然未变

15、的容易掌控,那些没有预兆的容易谋划,那些易折断(脆弱)的容易分离,那些微小的容易分开。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它,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它。要合抱(才能环绕)的大树,要从细小的幼苗长起:九层的高台,要从一筐土建起;千里的远行,要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走起。妄为的人会失败,(强行)把持的人一定会失去把持的东西。所以圣人不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人们做事情,常常在接近成功却失败了。(做事)像对待开始一样谨慎对待结束,这样就不会失败了。所以圣人追求人不追求的东西,不崇尚难以得到的东西,学习别人不学习的学问,弥补众人经常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自然发展目不敢妄为。【重

16、点词句】其安易持:其,指示代词,那、那些。安,安稳的、安定的。持,拿着、握着,引申为掌控。其未兆易谋:兆,预示、显现。谋,考虑、策划。其脆易泮:脆,易折断。泮,同“判”,分离。其微易散:微,细小、微小。散,分开。为之于未有:状语后置句,(于未有)为之,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它。为,动词,做。之,代词事情。于,介词,在。有,发生、出现。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句,(于未乱)治之,在没有混乱的时候治理它。治,治理、管理。生于毫末:状语后置句,(于毫末)生,从毫毛的末端生长,此处引申为(大树)从细小的幼苗(开始)生长。末,泛指物的末端、末尾。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九层之台:之,结构助词,的。

17、起于累(li)土:状语后置句,(于累土)起,从一筐土建起。起,建造。累,同“蔈”,土筐。累土,一筐土。始于足下:状语后置句,(于足下)始,从脚下(第一步)开始。始,开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为,做,此处指妄为。执,控制、把控。之,代词,代妄为的事情/把控的东西。是以圣人无为:是以,所以。无为,顺应自然,不妄为。民之从事:人们做事情。民,此处泛指人们。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从,参与(某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常,经常,常常。于,介词,在。几,接近。而,连词,表转折,却。慎终如始:慎,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是以圣人欲不欲:所以圣人以常人不追求的东西为欲望。第一个“欲”为意动用法

18、,以为欲望。想要。第二个“欲”为名词作动词,想要、追求。不欲,不追求(的东西)不贵难得之货:贵,形容词作动词,崇尚。之,结构助词,的。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学问。学,学习。不学,不学习的学问。复众人之所过:弥补众人所犯的错误。复,弥补、补救。之,结构助词,的。过,过错、犯错误。所过,此处“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所犯的错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以,介词,表目的。辅,帮助、佐助。之,结构助词,的。自然,古今异义,古义,不加以干预、顺其自由发展;今义,天然形成的东西。而,连词,表递进。内容详解分析:1.提问:老子使用“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1.答案:合

19、抱(才能环绕)的大树,要从细小的幼苗长起:九层的高台,要从一筐十建起:千里的远行,要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起。老子使用“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做事要脚踏实地。任何大事业都是从小事情开始的。同时,小的量变在不断积累中会引起质变。2.提问:在荀子的劝学中有和本章相似的内容,试比较老子和荀子的二人的思想主张是否相同。2.答案:相同点:荀子的“积十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与老子这个章节里所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说的道理是相同的,二人都指出事情由小发展到大需要一点点的积累。量的积累才能引发

20、质变。不同点:一者得出的结论不同。荀子的结论是后文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得出做事要专一进取的结论。而老子举例后得出结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三、四章看老子的语言特点1.善用逆向思维,多用否定句老子中大量使用否定句,不仅出于否定句可以增强表达效果,还因为老子辩证的思维方式,即万物相对也可相互转化,有无相生。老子对现实的认识和对未来的判断也多在否定中进行舍弃,从而留下取得部分,用否定包来表达肯定内容,可以是表达更加三富

21、。如,“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用“不明”“不彰”“无功”“不长”一系列的否定句来说明“见自”“是自”“伐自”“矜自”等行为的错误。从而说明修身需要具备谦逊、不虚荣的品质。2.语言凝练精妙老子语言凝练,每章字数虽少却说理清晰。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广者寿”。老子只用了45字就给出了修身需要具备的自省,谦逊,坚持不懈、安守本分等品质。3.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老子在说理中,善于具体形象来进行说明,让抽象的道理更加具象,阐述更加明晰,增加说服力。如,“三十辐共一觳,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在说明有无对立统一关系的时候,没有直接给出二者虽然相互对立,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而是使用了车毂、器皿、门窗这些具体的形象,辅助说理,让道理阐述更加清晰,更具有说服力。4.善用修辞老子中,对偶,排比句式的使用,不仅表意凝练,还可以让句式更加整齐。尤其排比句式的使用,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