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目录一、认识厘米和米认识厘米和米.2一、认识厘米和米身上的“尺子”.12二、表内乘法和除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21二、表内乘法和除法(一)2-5的乘法口诀.27二、表内乘法和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35二、表内乘法和除法(一)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39三、观察物体.47四、平移和旋转.53五、表内乘法和除法(二)6-9的乘法口诀.58五、表内乘法和除法(二)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68五、表内乘法和除法(二)探索规律.74五、表内乘法和除法(二)去游乐场.83六、数学百花园有趣的数.89七、总复习表内乘法和除法.97七、总复习观察物体.100七、总复习平移

2、与旋转.106亠、认识厘米和米认识厘米和米1教学目标1、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遇到问题1灵活解决的意识。2、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3、通过实践、交流提高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学情分析“认识厘米和米”是二年级3册数学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这一单的内容之后,学生基本具备了测量物体的能力,并在课后实践活动“身上的尺子”内容学习中学会用身体帮助自己估测物体长度的方法。在本课中,学生可以通过测量活动巩固测量方法;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健康、体育”老师等活动,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课上汇报交流,提高表达及沟

3、通能力。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在面对问题时,可以认真观察、思考,在现有情况下找到办法,解决问题。3重点难点1.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遇到问题灵活解决的意识。2.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1、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遇到问题灵活解决的意识。2、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23、通过实践、交流提高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4.1.2学时重点1.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遇到问题灵活解决的意识。

4、2.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4.1.3学时难点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4.1.4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活动过程教师导语,引出主题。这节课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下长高的学问。前两天测量组同学测量出他们的身高,调研组也查到了很多资料,但是身高的数据还没有,一会就请测量组同学来用你们最成功的办法帮他们测一下好吗?分组汇报(一)测量组进行汇报测量组同学都用了什么方法测量的呢,我们来听听他们的介绍【1组】我们的任务是:测量本组同学的身高。可使用工具,无。教师追问一:他们没有测量工具,你们觉得他们能完成任务吗?预设1:能完成

5、任务,可以借助“身上的尺子”来估测出同学们的身高。3预设2:不能完成任务。没有尺子就不能测量,即使用身上尺子来估测,测出来的数也不准。教师追问:看来大家对你们是不是能完成任务意见不一样啊!一组同学你们完成任务了吗?(完成了。)快跟大家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吧!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以下是预设发言)在拿到任务单时,我们发现,我们的任务是测量本组同学的身高,但是可选工具是“无”,我们就想:没尺子怎么量啊?后来我们经过讨论,我们想到可以用身上的尺子。我们是这样做的:用先用一庹来量,然后在身上做记号,再接着用拃来量,不够一拃了,就用手掌宽来估一估。(演示)后来我们知道XX的身高是()厘米,让其他同学跟他

6、比个,然后再接着用拃和掌宽来量。(演示)第三种方法:我们觉得在同学身上做记号有点不准,手老是动,不好量,后来我们又让同学靠墙,在墙上做记号,再用拃和掌宽来量。(快速演示)【教师小结:他们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用心思考,想到之前课上学习的“身上的尺子”的内容,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如此,他们还能通过观察,不断修改,最终选择出更好的办法。也许有人质疑他们测出的数据不太准,但是在特殊情况下,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对吗?】那就请你们用你们这种好办法给调研组的一个同学来测一下好吗?请下一组来介绍一下你们的任务是怎样完成的吧!【2组】4任务:测量本组同学身高可用工具:米尺我们是这样做的:预设:开始我们

7、是这样侧的(图片),米尺立在同学面前的地上,用手做记号,然后再接着向上,后来发现这样做有问题,中间做记号的手总是动。后来我们想到让同学靠墙站,量出一米在墙上做个记号,这时找到同学最高处在哪,然后再做个记号,最后用米尺,从之前一米的位置接着量就可以了。不过这样做我们觉得可能还是不太准,因为用手比着同学的高,手还是有时高有时低,后来我们又用直尺放在那个同学头上,开始放不平,我们又由一个人来监督尺子平不平,这回再在墙上做记号,这样再量就准多了,也比较容易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和思考,不但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能不断修改原来的方法,更好的解决了遇到的问题!让我们用掌声鼓励一下这组善于动

8、脑的同学们】那也用你们最成功的办法,给调研组的一个同学来测一测吧!【3组】还有一组测量组的同学,快来说说你们是怎样的任务吧:我们组的任务也是测量本组同学身高。可选用的工具有:直尺米尺皮尺三角尺。师追问:你们听他们这么说有什么想法吗?预设:不公平,他们有这么多尺子,我们都没有/就只有米尺。师:他们有这么多尺子可以选择,是不是在完成任务时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呢?在测量中,我们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过经过我们动脑筋想办法还5是把问题解决了。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开始是选择用皮尺测量,结果在量时尺子贴着同学身体,没有拉直。后来我们改从同学后面量,并且让一个同学来监督,这样就觉得好多了。然后又出现了第

9、二个问题:尺子拉直后,我们看同学身高就是拿眼睛看,或者用手来比。老师说这样数据会不准,让我们再想想别的办法。后来我们就想起来,在家里时,爸爸妈妈给我们量身高经常让我们靠墙站,用一本书之类的压着头,所以我们就让同学靠在墙上,然后用一把直尺放在同学头上。但是这样做,直尺总是不平,我们也像2组一样让一个人来监督,就好多了。后来老师说还可以用三角板帮忙,然后我们就这样做了(图),让一个同学靠墙站,把三角板放在他头上,然后看到哪,就在墙上做一个记号,然后我们就用皮尺去量从地上到记号是多少厘米就可以了。【师小结:这一组同学虽然可以使用的工具比较多,但同样会遇到一些问题。非常好的是他们也像前两组一样,在遇到

10、问题时,积极思考,寻找办法,并不断修改办法,最终选择出最好的办法来完成任务。】一组同学,你们还觉得不公平吗?(有那么多工具,老师还帮着出主意)你们能用三组这种好办法来给调研组同学来测一下身高嘛?(一组给最后一名调研组同学测身高)调研组汇报现在,每个同学的身高数据都有了,我们来看看资料调研组搜集了哪些与我们身高有关的信息。我们的任务是搜集资料,任务一:查找7、8岁儿童身高的健康标准。6我们通过上网搜集了一些信息,又找到卫生老师和体育老师咨询,得到的数据是这样的,请看大屏幕:1、发展等级中国69岁男童身高参照值(cm)年龄组下等中下等中等中上等上等7.0岁1121181241301358.0岁11

11、7123129135140中国69岁女童身高参照值(cm)7年龄组下等中下等中等中上等上等7.0岁1121171231281348.0岁116123128134139影响身高的因素可能影响身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1)身高与营养有关,营养均衡很重要。(2)身高与睡眠有关。儿童要保证每晚至少要睡足8个小时(3)身高与爸爸妈妈身高有关。8(4)身高与体育锻炼有关,锻炼的小学生比不锻炼的要高一些。(5)身高与精神因素有关。每天要开开心心地学习和生活。3、对于7、8岁儿童,经常做哪些运动有助于身高的发育。1、爬墙摸高:用双手手指沿墙升高,两脚跟抬起,尽量向上伸展2、单杠悬垂注意:做此项运动需要有老师或

12、家长陪同才可以93、摆臂伸展两脚分开,两腿伸直,右手触左脚,左手触右脚,交替摆臂转体,头部向上转动。同学示范一下4、上体前引5、卧床伸腰就是我们体能测试的体前驱。睡前或早上醒来时,在床上可多做几次伸懒腰的活动。要使手和脚尽量向最远的地方引伸。其实,很多运动都有助于我们个子长高,认真做广播操,经常练习跳绳、向上纵跳等运动都是很好的锻炼方法。以上是我们为同学们提供的信息,希望大家都能健康长高。三、填写成果单我们手里有一份成果单,请你根据自己的身高,对比调查组的数据,分析一下自己的身高水平处于什么等级,完成表格。下面是资料组搜集的有助住我们长高的信息,大家拿回去和家长一起好好学习学习,希望每个同学都

13、能健康成长。四、拓展测量出身高,不仅可以了解我们生长发育情况,知道自己的身高还可自己做很多选择。这是中小学生课桌椅型号与身高的对照表,你知道自己应该坐号桌椅吗?这是一张校服订购单,如果下次再定校服,你能根据自己的身高选择适合自己的校服号码吗?这是什么地方?在去游乐场时,有些项目是对身高有规定的,分析一下,这项游乐设施你能玩吗?测量出我们的身高,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还能帮助我们10做很多选择。可见数学问题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留心就能发现。五、总结收获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问题要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过程中不断修改,最终选择最好的办法才能更好地解

14、决问题。11、认识厘米和米身上的“尺子”1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巩固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方法。(2)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自己身上的“尺子”的长度,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长度。(3)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经历运用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4)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

15、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与小组合作意识。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尺子进行测量,用“身体尺”测量长度。难点:运用尺子进行测量时做到尽量准确,减少误差。4教学过程4.1I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12活动1【导入】初步了解“身体尺”,体会它在生活中的用处1.激趣导入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并学会了用米尺或直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你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1有几个小朋友到植物园玩,发现了一棵古树,有的同学说:“这棵大树到底有多粗呀?”师:可是她们身边没有尺子怎么量呀?(抱一

16、抱)看图这棵树要几个同学才能围抱的过来呀?是几庹?他说4庹,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或者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4庹是多长?这些小朋友和你们年龄差不多,你知道4庹是多长吗?预设:我的一庹是1米多一点,他们和我们差不多,4庹大约有四米多。谁听明白了,想再说说?我们同学的一庹都比1米多。过渡:我们用一庹这把“身体尺”测量出大树的粗,看来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就可以用“身体尺”大致的测量一下,是不是很方便呀?那你知道我们身上还有哪些“尺”吗?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身上的尺子。板书:身上的尺子活动2【讲授】正确运用尺子测量“身体尺”的长13度,通过分析数据了解“身体尺”之间的关系以及“身体尺”与1米之间的关系

17、第一次测量:正确测量“身体尺”介绍身体尺:一拃、一庹、一拳长、一脚长、一步长。一庹这把尺你们认识吗?两臂伸直,两个中指指尖的距离是一庹。师示范,生模仿。一拃先看这把“尺”你们认识吗?伸出小手,手指用力张开,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是一拃。师示范,生模仿。拳头一圈的长(现场演示测量的方法)看这把身体尺,你们可能比较陌生,这是拳头一圈的长。一脚长老师这还有一把“身体尺”呢,是一脚长。孩子们实际测量一脚长应该脱了鞋量,才更准确,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就不脱鞋了。步长最后一把尺子是,一步长,要求我们正常的迈步象平时走路一样,不要过大,或过小。你们想知道你的这些特殊的尺子到底有多长吗?那怎么办?14(1)

18、出示测量“身体尺”的视频(2)开展测量活动活动要求:1.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2.测量尽量准确,减少误差。3.先合作再分开测量,节省时间。4.填写好活动记录单。(解释分工测量:一庹需要四个人合作量,一拳长需要两个人合作、一拃长、一脚长、一步长可以自己测量,先记录在自己的表中再汇报给组长。)看看哪个组量的准确并且安静、速度快。汇报交流分析数据同学们量的很认真,都量出了自己“身体尺”的长度。老师收集了一些,我们来看看。这是我们班一个同学的“身体尺”她的身高、一拃、一庹、一拳的周长、一脚、一步长是多少厘米?比较这几把尺哪把最短,哪把最长,哪两把尺子的长度比较接近?,我们的“身体尺”之间也藏着许

19、多小秘密,比如:我们的身高大约有7个脚长,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研究这些小秘密。出示:这一组的数据我们以一拃为例,他们的一拃分别是。你的一拃是多少厘米呢?15为什么每个人的一拃长度不一样呀?像你们这个年纪的小朋友一拃长大约是13厘米观察这组数,你发现哪把尺子超过了一米?身高和一庹超过1米,其它的尺都不到1米以一个同学为例,孩子们你的一拃是15厘米,2拃是多少厘米?3拃呢?那么你的几拃大约是1米呢?你的几脚大约是1米呢?你的几步大约是1米呢?想知道吗?有什么办法?预设:量一量。(2)第二次测量:研究“身体尺”一拃长、一脚长、一步长与1米之间的关系。我的几拃是1米?视频要求:如果剩下的部分比一拃短

20、就舍去不算,如果比一拃长就按一拃计算。我的几脚是1米?视频注意:脚跟要紧贴脚尖。我的几步是1米?16注意:走平常步。这是测量的方法,刚才有的同学说可以算一算,我想这种方法也是可以的,有时间,你们选择算的同学也可以量一量验证一下,看自己算的对不对?开始活动填写数据汇报测量结果(1)1米大约有几拃?说说你的几拃大约是1米?请你记住它。(2)1米大约有几脚?说说你的几脚大约是1米?请记住它。(2)1米大约有几步?说说你的几步长大约是1米?请记住它小结:1米大约有几拃、几脚、几步,记住这些我们就能用“身体尺”测量物体的大概长度了。以一个同学为例他的一拃长大约是14厘米,一米有他的8拃,;如果:量一个物

21、品是2拃是多长?,四拃是多长?(一米的一半50厘米,),9拃呢?活动3【活动】用“身体尺”量过度:孩子们我们平时是老带着尺子出去玩吗?在生活中我们不需要特别17精确的时,我们就想知道这条路大概有多长,这个桌子大概有多高?我们就不再用尺子了,就可以用我们的“身体尺”,下面请你们用身体尺,试着测量这间大教室里,你感兴趣的物品的长。你想用“身体尺”测量什么?自由发言看来“身体尺”的作用还是蛮大的。如果测量黑板你选择哪种“身体尺”课桌长、地砖长等测量要求:1想想准备测量什么,选用哪种“身体尺”;2仔细测量,尽量减少误差;3填写活动记录单;4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汇报测量的结果:优化测量的方法,黑板都是两米

22、用的单位可能不太一样。课桌长大约几拃?是多少厘米?课桌高一块地砖长18黑板长几庹?大约是几米?门高(够不着估一估)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选择合适的“身体尺”进行大概的测量,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活动4【活动】回顾反思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身体尺”;两次测量“身体尺”;用“身体尺”测量物品的长度回顾测量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没带尺子的时候,“身体尺”方便、快捷。会有误差,要想准确还得用尺子。我知道了我的“身体尺”有多长了。活动5【练习】应用拓展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呀!的确,“身体尺”很有用,小故事:科里亚埋东西,体现身体尺随着年龄增长。今天我们测量了二年

23、级时的“身体尺”,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随时记录下自己的“身体尺”,这是我们的成长记录。当我们不需要准确测量的时候就可以用,我们的“身体尺”了。19二、表内乘法和除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2.在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渗透分类的思想,对应思想等,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

24、学情分析1.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能正确地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2.虽然是第一次学习乘法,但学生对乘法这个词语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究竟乘法有什么涵义,作用是什么,学生并不了解。3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难点: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20(1)发现、解决数学问题谈话导入:每天我们都在教室里上数学课,你在教室里寻找过数学问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在教室中找一找。如:我发现前面的窗台上有2盆花,后面也有2盆,前面的桌子上还有1盆,一共有多少盆花?(学生列算式

25、师板书)花:2+2+仁5师生共同提问题、列式师板书如:班级人数:7+7+7+7+6+6=40磁珠:3+3+3=9桌钉:4+4+4+4+4+4=24手指:5+5=10设计意图:通过寻找教室中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感受数学问题源于生活。(2)观察分类请你小声读一读,有什么发现,能给这些算式分分两类吗?学生分类师板书:不同加数、相同加数21(3)认识几个几分别找一找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数一数是几个几。师: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呢?(板书:3个3相加)设计意图:“几个几”相加是乘法的生长点,通过对连加算式进行分

26、类,引导学生把“几个几”相加的算式从组加法算式中分离出来,有利于学生感知乘法的实质。再通过找相同加数、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为学习乘法做好准备。2.认识乘法(1)谈话:刚才同学们一起听得非常认真,你是用什么听的?摸一摸自己的小耳朵,你有几只小耳朵?我可以说健康的人,人人都有2只小耳朵。人人都有2只耳朵是什么意思?(学生说一说)请一组同学请立,揪着自己的耳朵说一说“我有2只小耳朵。”(2)全班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只耳朵?你能列式算一算吗?(3)学生写算式。(4)展示交流你为什么开始不写算式?你觉得算式太长,写起来太麻烦没有写,你看这儿有写的。展示2+2+2+2的

27、情况写了半天也没有写完,有什么感觉吗?你准备写多少个2相加呀?老师偷个懒吧,板书2+2+2+2+2=80(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这一共是多少个2相加)评价:虽然他写的算式很长,但很清晰。2240+40=80他是把每个人的2只耳朵加在一起,就能算出40人一共多少只耳朵,你这样列式是什么意思?(我是先算每人的一只耳朵,再加上每人的另一只耳朵。)评价:我明白了,你是先算的一只耳呀,再算另一只耳。很有想法,比他的算式要简便多了。2X40=80师:下面咱们看这个同学的,他的算式也很简单。(乘法)师:对,他的算式不但简单,而且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8、)师:你列的乘法算式是什么意思?你这个简短的算式就能表示40个2相加了吗?(学生说一说)2在加法中找到了吗?40在哪儿?师:乘法中的2就是加法中的相同加数2,乘法中的40是通过数一数数出来的。师:这是什么符号?(乘号)手势由加号变乘号(介绍: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认为乘法由加法而来,所以他把“+”斜过来成“X”,表示乘法与加法的关系。(5)感受乘法的简便这个简单的乘法算式也表示40个2相加,和这个长长的加法算式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6)认识乘号和各部分名称。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写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人类创造和发现“乘法”原始过程的认识状态,强烈的对比中,学生23真切地感受到用

29、加法算“太麻烦”,用乘法算“简便”,从中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乘法的含义。在这样设计,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二)巩固概念现在我们对乘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你再看一看上前面的加法算式,还有哪些可以用乘法表示呢?(1)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学生说教师及时板书(2)追问:这两个加法算式为什么不能改写呀?小结:看来,含有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开始时的加法算式,判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在区别中加深学生对乘法的认识。(三)巩固概念1.找一找:我们身边可以用乘法解决的

30、问题。(1)学生找一找,同桌交流。(2)写一写。(3)全班交流。2.古诗颂读(学生颂读古诗,发现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刘老师也是咱们的古诗诵读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古诗一起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师:看来,我们可以横着看,表示4个7是多少;还可以竖着看,就表示247个4是多少。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下去后,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家中的事物,看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对爸爸妈妈说一说。251、表内乘法和除法(一)2-5的乘法口诀1.通过直观演示,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明确比较方法,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2.亲身经历“倍

31、”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3.渗透比较的思想方法和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2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倍”有一些认识,如“我要加倍努力”、“倍儿香”等俗语中出现过,但具体什么含义是不清楚的;对数学中“倍”的数量关系及对按“份”来进行比较是没有概念的。在一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对应的比较方法,二年级又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这些都是学习“倍”概念的基础。学习“倍”的认识时首先要突破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学习按“份”进行比较的方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所以在课堂上运用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概

32、念的构建过程中,才能形成自己对“倍”概念的理解。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倍”的关系。教学难点:明确比较方法,理解“倍”的含义。4教学过程26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引出概念;1.引入主题图。2.看图回答问题:小院里养了几种鸡,数一数每种鸡有几只?板书:8只小鸡2只公鸡4只母鸡【阅读点提示:读懂图意是低年级学生必备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按照一定的方法读出图意。先明确有什么?再点数有多少?数学的阅读不仅要读出在哪?有什么?还要读出有多少?这些数量信息,更突出数学味道。把图上信息,变成文字信息,有条理的表达出来是读懂图意的标准。】3.根据这三个条件提一

33、个数学问题。复习:小鸡和公鸡比,小鸡比公鸡多几只?师边说边贴图:几只公鸡?(2只公鸡)几只小鸡?(8只小鸡)多几只?你是怎样比的?总结概括出一个对着一个地比,得出相差关系。【阅读点提示:根据已有的两个信息提问题,可以从多角度思考,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可以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提出用减法解决的问题,甚至是除法解决的问题。阅读提问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良好习惯的方法。针对求差问题复习比较方法,渗透-对应思想,训练学生出言有本的分析问题能力。】4.揭示课题:小鸡和公鸡比,不仅可以比多比少,还有一种新的比较方法,你们想知道吗?27【阅读点提示:本环节充分利用书上的情境,从已有的比多少(一个一个

34、比)知识入手,理解“倍”的产生,一种新的比较方法(一份一份比)。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心理准备,也是对新知识完整认识地开始。有思想准备,不唐突。】活动2【讲授】新授初步感知倍。还是这幅图,可以说谁和谁比?(两方面:公鸡和小鸡比,小鸡和公鸡比)结合着图,认真读一读这两句,想一想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想法。【阅读点提示:“公鸡和小鸡比”与“小鸡和公鸡比”这两句话的对比,是对学生阅读理解的一个挑战,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却有着深层次的含义。“小鸡和公鸡比”是以公鸡的只数为标准,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小鸡有这样的多少,比较的结果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倍数关系;“公鸡和小鸡比”是以小鸡的只数为标准,把小鸡的只数做

35、为标准时,公鸡的只数不够这样的一份,是我们今后要学的分数。所以在学习“倍”的概念时,首先要明确的是谁和谁比,然后再进行比较。】3.感知比较过程。小鸡和公鸡比,怎么比呢?请你仔细听,认真看。【阅读点提示:这句话,既是承上启下的过度,又是在有效地组织教学;它在提示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说话,认真看老师示范,也是课堂阅读的一部分。】(1)定标准:把2只公鸡看成一份。(教师一边板书集合圈,一边叙述,)追问:一份是几只公鸡?圈圈的目的是什么?【阅读点提示:课堂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生要认真看老师示范听28老师讲解。这里的把字句要重点理解,它是根据具体情境,人为规定的一个标准。所以说“把2只公鸡看成一份。”】

36、(2)比较:8只小鸡是这样的几份?请你独立思考,在作业纸上写一写。你是怎么知道有这样的4份?请把你的思考过程展示给大家。【阅读点提示:阅读学生的作品是互相学习的良好手段。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认真阅读同学的作品,知道他是怎么做的?然后动脑分析,他这样做有道理吗?做得对吗?再后深入分析,错,错在了那里?怎么错的?应该怎样思考?对,同意他的做法,说出同意的根据。最后把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抓本质。】师:小鸡有这样的几份?板书:小鸡有这样的4份追问:“这样的”指那样的?【阅读点提示:这里从“份”的这个角度进行比较是学生第一次尝试,每个学生会有自己的阅读理解,所以会出现很多状况,会有不同的形式。教师在执

37、教这个环节过程中一定要学会等待,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充分理解后再往下进行。】回顾:刚才,我们是怎样比的?【阅读点提示:在这要把前两个环节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比较过程,形成比较方法:小鸡和公鸡比,把2只公鸡看成一份,小鸡有这样的4份。让学生边读边感悟比的方法。】(4)得结论:小鸡的只数是公鸡的4倍。追问:为什么说小鸡的只数是公鸡的4倍?29【阅读点提示:在比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有根有据的推理能力。】(5)小结板书课题: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得到了倍数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倍的认识。【阅读点提示:在比较过程中,自主感知比较的过程。通过具体直观的画批,得到形象直观的图示,板书记录了比较

38、过程的标准、方法、结论,整个记录了这一形成过程,从直观到抽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理解倍。1.追问:这个4倍是怎么来的?【阅读点提示:回顾比的过程,认真阅读板书也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2.追问:为什么说小鸡的只数是公鸡的4倍?【阅读点提示:在比较的基础上,沟通“倍”与“份”的关系,理解倍数关系就是一份一份进行比较得到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3.变式练习:(1)过渡:刚才我们8只小鸡和2只公鸡比,小鸡是公鸡的4倍。(2)3倍一一(演示)去掉2只小鸡。现在小鸡的只数是公鸡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3)2倍一一(演示)再去掉2只小鸡。比一比。(4)1倍一一(演示)再去掉2只小鸡。会比较吗?(5)

39、提升:在比较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比的标准、比的方法30都没变)(6)小结:小鸡和公鸡一份一份的比,小鸡有这样的几份,小鸡的只数就是公鸡的几倍。【阅读点提示: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变式练习,突出比较方法,建立清晰地比较模型,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7)改变比的标准,深入理解“倍”下面要发生重大变化了,请注意,增添1只公鸡,如果还让小鸡的只数是公鸡的4倍,你打算怎么办?说说你的理由。【阅读点提示:这次的变式练习,首先要读出是标准变了,要想得到4倍的数量关系,小鸡每份的只数也要跟随变化,才能使“有这样的4份成立”,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活动3【活动】(

40、三)巩固倍。1.全面观察主题图:在2只公鸡、4只母鸡、8只小鸡这三个数量中,除了小鸡和公鸡比,有倍数关系。谁和谁还有倍数关系?2.有序寻找其中的倍数关系。小结:像这样和谁比不同,比的标准就不同,比的结果也不同,为了更清晰的表示数量关系,一定要说清谁是谁的几倍。【阅读点提示:在几个数量之间进行选择、比较,学生的思维的空间大了,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随意找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量后,引导学生有序比较,培养学生有序阅读、进而进行有序思考,以此31加强对概念的理解。】3.渗透辩证的倍数关系,体验标准不同比的结果也不同。小鸡和公鸡比,小鸡的只数是公鸡的()倍。小鸡和母鸡比,小鸡的只数是母鸡的()倍。

41、同样是小鸡为什么得到的结果不同?活动4【练习】三、巩固练习。练习一第一排画4个eqoac(,O),第二排的个数是第一排的3倍。1.读题,看清要求。2.怎样画,一眼就看清的个数是O的3倍。(先独立画,在交流中改进)3.学生到黑板演示:OOOO想一想,像这样一份一份地摆好在哪?你是怎么想的?练习二第一排摆3个eqoac(,O),第二排摆随意是第一排的几倍。1.读题,看清要求。2.学生自主尝试。3.按“第一排3个O为一份,第二排摆了这样的几份,是O的几倍?”汇报4.想象:如果还有足够多的,你还想摆几倍?那得摆这32样的几份?练习三:任意摆一摆,但是第二排必须是第一排的3倍。1.读题,看清要求。2.学

42、生自主尝试。3.说出第一排摆几个,让大家猜猜第二排一共摆多少个?33二、表内乘法和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只讲一种分法: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2学情分析班中45名同学,35名同学对乘法口诀掌握较好,对学习平均分基础较好。所以利用实物操作理解平均分对少数学情较弱的孩子帮助更大。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平均

43、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激趣导入,理解平均分十一假期里我们班的同学都应该去采摘秋天里各种成熟的果实了,老师也知道黄土坎的大鸭梨香甜可口,我也采摘去了,拿回来六个大鸭34梨,要分给两个小朋友,我可以怎么分给他们俩呢?你们想想有几种分法?1、请学生说一说。估计:第一种1,5第二种2,4第三种3,32、然后根据汇报用课件演示不同的情况。3、师:这几种分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同样多)为什么?(公平)这样把每份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活动2【讲授】二、动手实践,

44、学会平均分。师:老师听说同学们这次采摘的水果可多了,不光有黄土坎的大鸭梨,还有平谷的大桃呢,老师带领大家亲自到桃园去看看,(出示课件)看到枝头上又大又红的桃子,你想怎么样?那就伸出你的小手与老师一起来摘桃子吧。出示15个桃和5个盘子。示题:考考你把15个桃平均分在5个盘子里,每盘是()个。2、问:一共要分多少个桃?(15个)平均分在几个盘子里?(5个)要平均分在5个盘子里,每盘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呢?(一个一个的分;一份一份的分)3、请你用圆片代替桃,动手分分看。分后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35每盘分得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4、请学生口述分的过程,师演示平均分的过程:注意追

45、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最后还是每盘5个,同样多)把15个桃平均分到3个盘里,每盘是(5)个。4、小结:像这样把每份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活动3【活动】三、巩固平均分:(一)判断平均分通过刚才分苹果老师看出来了你们都很公正,做到了平均分,其他班的同学也采摘了许多水果,想让你们看看他们分时做到了平均分没有。投影:出示水果图让孩子判断是不是平均分?判断中说平均分定义动手操作独立进行平均分1、我听说假期里同学们除了采摘果实还有野花的呢,你们看,这有12朵花,要奖励给几个同学随你们定,但有一个要求,必须做到平均分。就是每个同学分到的花要怎么样?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朵花平均

46、分。2份6个3份4个4份3个6份2个12份1个活动4【练习】四、巩固练习1,为了奖励你们这么棒的表现,老师决定奖给大家我米摘的栗子。请各小组商量好每人要几个,组长需要领取多少个。领取后,快速平均36分。2,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看到你们能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小红花要去找你们,优胜组一共奖励多少个,要平均分,每人分几个?活动5【测试】五、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叫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371、表内乘法和除法(一)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能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2、通过摆、画、圈、说等活动,帮助学

47、生分析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深化理解“倍”的意义;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3、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本课时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乘除法、了解了乘除法的含义,具备了认识“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倍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提高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时期心智上的局限往往会成为学生理解抽象数学问题的障碍,以致对数学失去兴趣和信心。本课的重难点是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

48、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比较抽象,有着一定的思维跨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表征和分析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深化对“倍”的认识。38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在求“一个数里几个另一个数”,突出标准量,揭示“倍”的本质特征。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拍手游戏,激趣导入1、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玩一个拍手的小游戏。请听:(老师拍两下)老师拍了几下?请你拍出我的3倍。问:怎么拍的?为什么停顿?2、还想玩吗?仔细听。我拍几下?(4下)请你们拍出我的2倍?你

49、拍了几下?怎么拍的?为什么?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和倍有关问题。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齐读课题设计活动: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奠定一个快乐学习的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活动2【讲授】二探究活动(一一)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新知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师:猴子家今天要来客人,热情的猴子摘了一些水果招待他们。我们一39起去看看吧。(出示下图图)(5个苹果、10个桃子)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生:我发现了5个苹果,10个桃子师: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预设:学生1:苹果和桃一共多少个?学生2:桃比苹果多几个?学生3:苹果比

50、桃少几个?学生4:桃子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比较,不仅发现了桃子和苹果个数之间存在着相差关系、求和关系,还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呢!真了不起2、理解题意,尝试解决教师:桃子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想一想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学生尝试解决。(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3、全班交流,沟通联系教师:说说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预设:学生1:我先摆5个苹果图片,再摆10个桃子图片,摆的时候一个对一个,我从摆的图片中发现了桃子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40追问: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把5个苹果看成一份,10个桃子有这样的2份,所以桃子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其他同学也试着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2:

51、我用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知道了桃子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展示学生的画的图,让学生说想法。学生3:我用写一写的方法知道了桃子的个数是苹果的0-5=22倍。1教师:我们用摆一摆、画一画和写一写的方法表示了自己的想法,桃子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边说边圈图)我们把5个苹果看成1份,10个桃子里有几个5?(10个桃子里有2个5)求桃子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就是在求什么?(10里面有几个5.)教师:.猜一猜得数的后面是什么?让学生明白:表示的是苹果和桃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位名称,不写在得数的后面。追问:为什么用105=2表示?(求桃子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就是在求10里面有几个5)教师小结:(沟通算式和图之间的联

52、系)我们用摆一摆、画一画和写一写的方法表示了自己的想法。那么算式中的10、5、2在哪儿呢?你能从图中找出来吗?你会用这个算式编一个数学故事吗?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摆、画、写等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在画、圈图、说理中初步理解“几倍”的意义就是“几份”就是求“一个数里包41含几个另一个数”,学生在动手实践探索和编数学故事中问题得到解决。4、变式比较,深入学习“倍”的概念。教师:(出示15个桃子图和5个苹果图)猴子发现客人喜欢吃桃子,又摘了5个桃子,现在有多少个桃子?现在桃子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出来。全班汇报:你用的什么方法表示的桃子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学生1:

53、摆一摆。学生2:画一画学生3:列式HHiIMMH4UWWWM教师:课件呈现下面的两幅图,*教师:这两幅图的桃子都在和5个苹果比,为什么一会儿是2倍,一会儿是3倍呢?预设:学生:第一幅图中是以5个苹果为一份,桃子的个数有这样的两份。也就是说10里面有2个5,所以桃子数是苹果的2倍。而第二幅还是以5个苹果为一份,但桃子数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说15里面有3个5.所以桃子数是苹果的3倍。教师小结:这两个倍数关系都是把5个苹果看成一份作为标准,桃子的个数有这样的几份就是苹果的几倍,也就是说:桃子个数里有几个5就是几份。设计意图:凸显“倍”概念的实质,体会标准量不变,被比较的量发生42变化,倍数也跟着变化

54、。活动3【活动】三、手指游戏课件出示:手指游戏我最棒!师:请你们伸出2个手指,再看老师伸的手指数。(分别伸出4个,6个,8个,10个)说一说:我伸的手指数是你们的几倍?设计意图:让学在手指游戏中放松心情,感悟、巩固新知。活动4【练习】四、巩固练习(一)同步练习,巩固新知教师:我们的朋友小狗在来的路上遇到几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吗?(1)白板出示第一个基础题“圈一圈、填一填”3个苹果和9个梨图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白板出示:)倍。,4,丫曲少悄T学生尝试解决。教师订正,让学生说是怎样想的设计意图:封闭型的习题考查学生根据给定的信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能力。(二)拓展练习,发展

55、能力1、教师:为了感谢你们的帮助,小狗还给你们带来一些礼物呢。出示下图,答对问题才能得到啊!你能选择其中的两种玩具提出一个和倍有关43的数学问题吗?馆元$元9元预设:火车的价格是小汽车的几倍?18火车的价格是飞机的18-9=2飞机的价格是小汽车的丄厂+3=6几倍?几倍?9-3=3指名回答,教师订正2、(1)出示“小小设计师”和圆圈图。请你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给下面的两行圆圈涂上两种颜色,使第2行的个数是第1行的2倍。00&000000000000000|ooooooooooooooooeo|展示学生的作业:都是2倍为什么画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共同点?全班交流(2)你会设计出不同的倍的问题吗?试一试

56、。分别展示一份数一样,几份数不一样的作业,一份数不一样,几份数一样的作业,交流:为什么倍数不一样呢?设计意图:开放型的问题,通过放手让学生给圆片涂两种颜色,找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倍数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巩固新知。443、下面我们一起和它做一个“我的心思你来猜”的游戏吧,我写一个数12,你写一个数,我的数必须是你的倍数。说说我写数是你写的数的几倍?。(2)思考:你们写的这些数为什么和老师写的数会有不同的倍数关系呢?(3)小结:这个一份数作为标准非常关键。设计意图:我的心思你来猜”,加深了对“倍”的理解体验,达到发展能力的目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函数思想。活动5【活动】四、

57、总结回顾,自主生成你有什么收获?活动6【作业】作业检测出示图画:18个苹果,9个梨,3个香蕉,6个西瓜你能提出不同倍数问题并列式计算吗?三、观察物体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使他们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兴趣,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452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相关知识,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物体的基础。本

58、节课学生第一次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不同的观察结果与不同的观察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定困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从正面和从后面观察同一物体相对简单,部分学生在从左面和从右面观察同一物体比较困难。他们容易在观察的过程中会把观察者的左右和被观察物体的左右相混淆。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教学难点:学生在感知不同的观察结果与不同的观察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判断一个物体的侧面图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4教学过程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观察体验1、师:科学课上,同学们观察恐龙模型。出示恐龙的图片(图略)2、都是在观察

59、模型,为什么结果不同?生:他是从不同的角度照的照片。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464、板书课题。5、出示水杯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水杯,你来想一想怎样从正面观察这个水杯呢?6、示按点1:从正面观察,你认为哪种观察方法是正确的?(出)7、谁来示范:怎样从正面观察水杯呢?其它同学观察他示范的对不对。8小结观察方法:我们从正面观察物体,眼睛要正对着物体,和物体的高度要保持一致。9、从左面观察水杯:同学们,请你思考一下怎样从左面来观察水杯呢?伸出你的小手指指哪是左边呀?10、谁愿意来前面示范?其它同学观察他示范的对不对。学生示范从左面观察水杯。11、小结观察方法:我们从左面来观察物体,

60、是要从自己的左手边来观察。12、从右面观察水杯:同学们,练习刚才从左面观察水杯的方法,想一想怎样从右面来观察水杯呢?13、谁愿意来前面示范?其它同学观察他示范的对不对。学生示范从右面观察水杯。14、小结观察方法:我们从右面来观察物体,是要从自己的右手边来观察。15、总结从左面观察和从右面观察的方法:我们从左面来观察物体,47是要从自己的左手边来观察。我们从右面来观察物体,是要从自己的右手边来观察。活动2【讲授】活动探究,获取新知1、出示实物小熊师: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生:小熊。2、我们已经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物体。有四个小朋友还不会观察呢?你愿意帮助他们吗?下面的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请你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