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2课孟子三章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朗读训练认识生字词,通过翻译积累文言词语,提高词汇量;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作者说理的过程,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认识人的力量,学会明辨是非,坚守仁义;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以及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教学重点:孟子说理的过程的分析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课时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情境导入:牧野之战视频万人如何战胜17万敌人?让敌人不再成为敌人,得到他们的帮助,武王的成功和商纣王的失败告诉我们得人心是很重要的,在千年之后的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对此发表了看法。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孟子,请同学们填一填你对孟子

2、的认识。知人论世作者介绍: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 ,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初读课文朗读训练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标准、停顿适当、重音转折读出节奏,分段跟读。从容不迫的语气:(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 不 胜(慢速转折)。(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四个排比句,连贯读)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3、非不坚利也,米粟(su小米)/非不多也,(失望转折)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5)(停顿)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感慨语气)(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自信的语气)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请同学单独朗读;学生齐读,教师略作指导。细读课文翻译理解(一)师生共译,理清重点字词(预习之后,由小组长回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

4、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地利还包括有利于作战的物质条件,武器粮食等)里:从周代开始中国传统里制为一里300步,这次里制为一里150丈,而以营造尺的五尺为步、二步为一丈,则150丈恰为三百步。译文: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夫:用作语气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议论开始或概述事物,为发端词。可不翻译。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矣:了。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的情形译文:(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必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

5、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抛弃,陈太丘与友期行)而去(离开)之,是(这)地利不如人和也。(双重否定句)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域:限制,名作动;固:巩固;威:震慑)5.

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6.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二)学生互译,原文译文互译(抽问)思考探究论证过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争鸣,不同流派都积极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然而诸侯争霸,富国强兵是当时统治者的追求,如何打胜仗,兼并更多的

7、土地和人民是统治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孟子在本文中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请先找出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论点:(在战争之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战争事实论证过程:先是提出观点,然后分析问题。把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两两比较,小城被包围说明攻城者占有主动权这包含天时的条件,“天时”与“地利”比较结果是“不胜”,得出“天时”不如“地利”的结论。接下来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极力铺陈守城方的地利优势,把“地利”与“人和”比较”,结果是“委而去之”,得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接着用三个“不以”进一步强调治国安邦不能只依靠物质条件,从反面说明“人和”的重要性。要做到“人和”,统治者

8、就要施行仁政,在前面事实论证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讲道理。把“多助”与“寡助”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施行仁政的君主每战必胜的结论,和本文开头的结论一致。这就是孟子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结语:孟子是反战主义者,爱好和平,只是在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崇尚武力。孟子的思想并不受欢迎,为了宣传自己治国的主张,孟子以战争为喻来吸引统治者的注意,其本质还是为了宣传仁政思想。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文!拓展延伸具有现实主义关怀的儒家代表两千年前孟子这样描述他的理想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但是我们看到他理想的社会两个方面:丰富而良好的物质基础,高尚的道德情操。孟子的理想国在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