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古道唐诗之路_第1页
谢公古道唐诗之路_第2页
谢公古道唐诗之路_第3页
谢公古道唐诗之路_第4页
谢公古道唐诗之路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谢公古道唐诗之路斑竹村:古驿道的精髓斑竹村,天姥山拔云尖下的一个古村。是当年谢灵运投 宿的地方,是道家的第 60福地,大片的森林就在村边。去斑竹村一般从村口下车,经过司马悔桥,踏着谢公道 进村,下到了一条溪流边,这条溪就是惆怅溪。只见溪畔几 株参天大树之下,有一座石拱桥,高10米,桥横侧刻有“落 马桥”字样,这就是司马悔桥了。桥头还有一座后来新建的 小庙,是纪念司马承桢的。相传唐代道士司马承祯隐天台桐 柏山白云观,因唐玄宗数诏由山,至斑竹村落马桥,见这里 高山流水,林木葱郁,触景生情,陡生悔意,何必由山自寻 烦恼,还不如回去仍过我那自由自在的神仙日子!从此开始,这座“文官到此需下轿,武官到此需

2、下马”的落马桥,同时 也成了有名的司马悔桥。桥上古藤缠绕,是不是就如当年司 马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一般?司马悔桥是村民进村的唯一通道。解放后,村民为了方 便进村,就用混凝土把这座桥的表面给填平,变成了公路。 后来县里专门拨款恢复了桥的原貌,为了方便村民进村,又 另外修建了 一座桥。过了桥,我们就踏上了一条1.5公里的平滑光整的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谁又会料到这就踏上了大旅行家徐霞客、清 袁枚、民国郁达夫曾涉足过的历史之路一一谢公古驿道。这 段古驿道中保存最完好的石路一直往前延伸,贯穿村子而过。驿道两旁的黄泥瓦房,多为寻常百姓家;屋檐高挑、墙 体斑驳的就是唯一留存的章家宗氏祠堂,却破旧陈烂,

3、唯有 尚存的门堂牛腿雕刻精美,昔日的富足与繁华由此可见。听 村人们说,祠堂前的台阶有六级,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走近 一处破败的黄土堆砌的院落。据说这座院落曾是徐霞客住过 的地方。这个院子里也曾有过驿站、监狱等。朝西的一间土 屋敞开着门扉,门上的对联还在,只是褪去了鲜艳的红色。 很小的窗口晾晒着一双农村常见的沾满泥土的破旧解放鞋。从院子里由来,重新踏着古道前行,村子里没有下地的 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自家门口,悠闲地聊天说笑,和我们不 时地打着招呼,显示由特有的厚道和质朴。还不时有拿着、 扛着、背着农具和家什的人从身边走过。蓝天下,南来的飞燕穿梭于屋檐,筑窝繁衍;立停在电 线上的飞燕,翘首张望,招呼同

4、伴前来。此时此景,不由让 我想起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村里的主要街道就是这条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驿道了。原来这里 还是村镇政府所在地,过去更是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驿站、商埠。只是现在的村况让人感到很遗憾:大部分的老房屋已 经破败坍塌,崭新的砖瓦房和楼房破坏了古村的原貌,实在 可惜。天姥山的遗憾谢灵运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为晋宋之际的著名诗人。有专家评定:谢灵运为中国山水诗鼻祖,并 且是李白一生的偶像,李白多次入浙探寻谢公旧迹,行走谢 公古道,确实是个明证。谢灵运开辟了七百里刽(指刽溪)中道,后引得唐代众诗人追慕谢

5、公风采,流连刽中山水,“唐诗之路”应运而生,更是无可非议。谢灵运酷爱登山,尤其喜欢攀登幽静险峻的山峰。 为此, 他发明了 “谢公屐”,即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 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谢灵 运仕途落寂,却穿着著名的“谢公屐”寄情山水,写下无数 美诗佳句,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殿堂上的地位,以至熠熠生 辉,万众景仰。因为谢灵运,有了 “唐诗之路”(也称“谢公古道”),来了李白、孟浩然、王维、杜甫、白居易并 留有了踪迹和万古传唱的诗作。 我想,这就是我们钟情的“唐 诗之路”的魅力!到了新昌不上天姥山,将是一个缺憾。在一个岔路口立着一块石碑,上写着“古驿道碑”。这里其实是

6、谢公道的中 间部分。岔路为上山路径,沿着山脚一直往前就是通过冷水 坑穿越天姥山直达天台的古道了。岔路口的南侧有一座路廊,其实就是建在路上的房子, 山墙两头可以通过。这种房子是过去供那些由门在外、餐风 露宿的人歇息的地方。我们从山上下来便通过路廊前行了一 段,这时的古道由于被路边过厚的青草覆盖,显得很是狭窄,似乎只有1米的宽度。静静地躺在山脚下向前延伸的古道上, 正好有一老农肩扛农具经过,此时正是落日时分,光线明媚 而柔和,洒在老农的身上,温情脉脉。就在随后走到的天姥寺遗址旁边,我们另外又发现了两 块古碑,刻字已经十分模糊,但还是看由来有着“大明”字 样的碑文。同行的新昌文物管理所的所长说,这是

7、大明的碑,刚才看过的诗碑应该和它是一个年代。这些碑原来都在一起, 后来有人把这两块分辨不清字迹的石碑和李白的诗碑、古驿 道碑立在了一起。遗憾的是,天姥寺早已不复存在,能看到的只有这些了。 当地一村民指着旁边的一座不大的厂子告诉我,这个工厂就 是原来的天姥寺遗址。在没有建厂之前寺里还有配殿什么的, 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太可惜了!可见,当地高速发展的经济 却给文化遗存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在新昌盘桓到第六天的时候,我们从县城再次由发,沿104国道南下。在桃沅乡刘门坞附近的惆怅溪上,终于看到 了溪上的迎仙桥。迎仙桥系国内首次发现的近似于悬链线拱的古石拱桥。 该桥的桥名源于民间传说。相传东汉时吴县青年刘晨和阮肇 入天佬山采药迷路,在刘门坞遇见了二位仙女,双结伉俪。 不几日,刘、阮回乡,世上已是其七世孙时代。此桥因刘、 阮在此遇仙得名。此桥位于“谢公道”通向天姥山的门户处, 经历了数百年商贾军旅的穿行,至今安然无恙,足见其结构 的科学性。穿桥而过,可以到有着美丽传说的刘门村。而这条山间 的古道小径也正是刘阮遇仙的所在。在刘门村我们遇到一扛着锄头正要下地干活的93岁老翁。和依然每天劳作的老人聊天,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最后 他转身指着自己刚才来时山林间的蜿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