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与应用经典试题_第1页
透镜与应用经典试题_第2页
透镜与应用经典试题_第3页
透镜与应用经典试题_第4页
透镜与应用经典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8 HYPERLINK 人教新课标版(2012教材)八年级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经典例题一、对透镜的认识典型例题1:下列有关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凸透镜有焦点,凹透镜没有焦点B凸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C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D薄透镜就是凹透镜思路点拨:本题考查透镜的种类、作用和有关感念,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解答。解析:透镜分两类:凸透镜和凹透镜。从透镜的外形可以判断透镜的种类,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不论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是是焦点,凹透镜的

2、是虚焦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不同:凸透镜对光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透镜是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制成的光学元件,初中阶段研究的是薄透镜。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C答案:C 规律方法:判断透镜种类有两种方法: 可以从透镜的外形可以判断透镜的种类,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要确定透镜的类型,要比较中间与边缘的厚度,不能单单看表面是凸还是凹。典型例题2: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AaBb、dCcDa、b、c、d思路点拨: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特点,特别是判断光线是会聚还是发散,再利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来作出选择。解析:从四个光线通

3、过透镜的情形可知,a、b、d的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发散的,所以都是凹透镜;只有c是凸透镜,且入射光线是从凸透镜的焦点以内发出的,折射光线变得会聚了。故选C。答案:C规律方法:我们所说的会聚和发散,不是指光线是否会相交,而与原来的光线相比,传播范围变大了还是缩小了,如果变大,我们说是发散了,如果变小,我们说会聚了。(虚线表示光原来光的传播方向,实线表示光后来光的传播方向)(1)会聚了,填凸透镜(2)会聚了,填凸透镜(3)发散了,填凹透镜(4)发散了,填凹透镜典型例题3:在下图中画出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思路点拨:利用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解析: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会聚于异侧焦

4、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变得发散,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同侧焦点。故作图如下图。答案:见下图 规律方法:三种特殊光线如下图: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其传播方向不改变;2、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会聚于异侧焦点,(利用这一点可测凸透镜的焦距)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变得发散,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同侧焦点;3、对凸透镜来说,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主轴射出;对凹透镜来说,延长线过焦点的光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主轴射出。二、凸透镜成像:典型例题1:如图,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5cm。(1)在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其目的

5、是为了。(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所示时,移动光屏的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选填“倒立”或“正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3)若固定凸透镜不动,向左移动蜡烛,为了还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选填“右”或“左”)移动,其所成的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思路点拨: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因此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像与实物对比,确定成像的性质和位置;通过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判断像距。在做题时,利用图示的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确定成像的性质是解决

6、此题的思路。解析:(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因此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2)物距u=35cm,焦距f=15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要成清晰的像,物像同向移动,物体向左移动,物距增大,像变小。答案:(1)同一高度让像成在光屏的中间(2)倒立缩小照相机(3)左边变小规律方法: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应用U2f2fV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U=2fV=2f倒立等大实像2fUfV2f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U=f不成像,得到平行光平行光源U2f,f u2f,u f三种情况下,凸透镜成像的性质是解答问题的前提;由成像性质,建立不等式确定u与f的关系是解答此

7、类问题的关键典型例题5:用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同学拍照,底片上成一清晰的全身像,若要改拍半身像,则应该( )A、照相机靠近该同学,镜头向前调节 B、照相机远离该同学,镜头向后调节C、照相机远离该同学,镜头向前调节 D、照相机靠近该同学,镜头向后调节思路点拨:明确照相机照相原理,根据原理分析正确答案。解析:照相机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u2f时称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先拍的是全身像,又拍了半身像,同样大的底片上,半身像相对于全身像来说,像是变大了,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像变大时像距变大,镜头向前调节,远离底片,物距变小,照相机靠近该同学。所以答案应是A。答案:A规律方法:像这类如何调节物距,像

8、距的题型,在考试中可以说是一个难点,只要掌握工作原理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就能顺利解决这类题。典型例题6: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B、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思路点拨:明确各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结合题图分析出正确答案。解析:A选项幻灯机是应用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像位于凸透镜的异侧的原理工作的,

9、从图上看 c点位于2fuf,A选项正确;照相机是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像位于凸透镜的异侧的原理工作的,d点位于uf,不符合要求,B选项错;放大镜是应用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的原理工作的,a点位于u2f,不符合要求,C选项错误;人眼成像情况与照相机相同,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A。答案:A101小贴士:照相机、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实像投在屏幕上,并且投影片要倒插。物距在一倍焦距内时,凸透镜成放大正立的像,且当物体离焦点近时,成的像较大。三、眼睛和眼镜典型例题1:人眼结构中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 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晶

10、状体可在视网膜上成 (选填“倒立”或“正立”) 的(选填“放大”或“缩小”) (选填“虚”或“实”)像。思路点拨:可以从眼睛的结构和成像原理分析答题。解析: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答案为:凸;倒立;实答案:凸;倒立;缩小;实。101小贴士: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可以改变焦距的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典型例题2:同学们学习很辛苦,很多同学的视力发生了变化,影响学习生活,需进行矫正。请你从

11、下面两幅图中正确选出:矫正近视眼的是_;矫正远视眼的是_。(选填“甲”或“乙”) 思路点拨: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入手分析,结合透镜的作用就能正确作答。解析: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前,需要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后,需要戴凸透镜进行矫正。答案:乙;甲规律方法: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远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

12、。四、望远镜和显微镜:典型例题1:如图所示是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_的实像,落在目镜_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_像。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_(填“近视”或“远视”)镜片来代替。思路点拨:从望远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分析答题。解析:望远镜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是长焦距凸透镜,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是短焦距凸透镜,把物镜成的实像进一步放大。答案:倒立缩小1倍焦距内放大的虚远视101小贴士:望远镜的物镜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靠近眼睛,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放大的虚像。典型例题2: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显微镜和望远镜都由物镜和目镜组成B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都成放大的实像C显微镜的物镜成像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成像,目镜则相当于一个放大镜D望远镜的物镜成像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成像,目镜则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思路点拨: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域和成像原理,对比分析即可。解析:对于显微镜和望远镜而言,靠近物体的一组透镜都叫做物镜,靠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