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诗词比较阅读_第1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诗词比较阅读_第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诗词比较阅读_第3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诗词比较阅读_第4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诗词比较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诗文比较阅读一、陋室铭与爱莲说比较阅读【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 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 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 矣。22【甲】文中“惟吾

2、德馨” 的“惟”是什么意思? 【乙】 文中“惟”的同义词是哪一个?( 2 分)23【甲】文中“吾”指的是谁? 【乙】 文中“吾”的同义词是哪 一个?( 2 分)答:24请用答:【乙】 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甲】 文的文意。( 1 分)25从文章的线索来看, 【乙】 文以为情感线索来呈现内容, 【甲】 文以 的立 意贯穿始终,两文线索各具特色,但他们仍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围 绕作者的主观感受而展开的。( 2 分)26、甲文表达了作者 安贫乐道 的情趣和 高洁傲岸 的情操。乙文表达了作者 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 和正直品德的 生活态度。27、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人的品德修养,其中的

3、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志趣。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 的选择,更应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 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28、两篇文章中都存在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中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 宜乎从矣,试分析他们的言外之意: 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庸俗的官僚们 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表达

4、作者对追 逐功名富贵世风的鄙视。29、内容拓展:1)、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答:我喜欢梅花。因为它绽放在百花凋谢的寒冬,让我明白了做人应 不怕困难,坚韧顽强的精神。2)、积累表现淡泊明志,不慕富贵品质的事例、名言名句。 答:事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宁死不接受元朝高官厚禄。名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甲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

5、云:何陋之有 ? 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 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阅读题: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 分)谈笑有鸿儒 鸿: (2)无案牍之劳形 劳:(3)可爱者甚蕃 蕃: (4) 亭亭净植 植:翻译下列句子。 (4 分)(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

6、 (结合三种花 的象征义 )作简要分析。 (4 分 )简述甲、 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 ?在写法上有 什么相同之处 ?(3 分 )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4 分)(1)鸿: 大 (2)劳:使 劳累 (3)蕃:多 (4)植:立(4 分)(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它玩弄啊 !(4 分)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 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富贵享受。 (指出象征义占 2 分,分析出正衬 与反衬各占 1 分 )(3 分,志向情操各占 1 分,写法占 1 分

7、)陋室铭: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爱莲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相同的写法:托物言志。二、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陶 渊明像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8、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讲信修睦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8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甲文中哪些词句所 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29大同社

9、会的总特征是什么?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 “大同社会” 的特征的?大同社会的总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三方面说明的: 1. 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二)(分)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比较阅读答案 甲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 ?礼运) 乙 林尽

10、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大道之行 也桃花源记比较阅读答案】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比较 阅读答案。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分)(1) 选贤与( )能 (2) 货恶( )其弃于地也(3)故( )外户而不闭 (4)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 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 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分)答案(1)“与”通“举”,选拔( 2)憎恶( 3)所以( 4)类(4 分,每小题 1 分,意思对即给分)田间小路交

11、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2 分,意思符合即给分)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2 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字词句小测班级:名:学号:成绩:、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一空 2分,共 30 分)1、仿佛若有光:2、才通人:3、豁然开朗:4 、便要 还家:5、无论魏晋:6 、皆叹惋:7、便扶向路:8、寻向所志:9、欣然规往:10、后遂无问津者:11、选贤与能:12、故人不独亲其亲:14、女有13、矜、寡、孤、独、归:15、盗窃乱贼而不作:二、翻译下面的句子:(各题 4 分,共 40 分)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

1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8、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9、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10、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三、比较阅读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13、光。便舍船,从口 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11. 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11、(1) 选贤与( )能 (2) 货恶( )其弃 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两文反映了古人对人类 的追求 , 不同的是 , 前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后文则是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甲文 中 一句所表达 的内涵是相同的。 甲 文中阐述的 “大同社会”与 乙文中描绘的 “世外桃源” 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比较桃花

14、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两者对理想社会看法的异同16桃花源记 和 大道之行也 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答案:一、 1、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2、才:仅。 3、豁然:宽阔明亮的样子。 4、要:通“邀”,邀请。 5、无论:不要说, (更)不必说。 6、叹惋:感叹、惋惜。 7、扶:沿、顺着。 8、志:标 记。 9、规:计划。 10、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11、 与:通“举”,选举。12、亲:用如动词, 以, 为亲。 13、矜: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 14、归:女子出嫁。 15、贼:指害人。二、 1、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2、(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

15、排整齐的房 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3、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 处可以听到。 4、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5、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6、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7、(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 边的人说啊 ! ”8、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 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9、(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 不是为了独自享用。10、(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三

16、、比较阅读11. ( 1)“与”通“举”,选拔( 2)憎恶( 3)所以( 4)类 12. 和平共处 详细描写 述说 13. 老有所终,幼有所长14.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反映的社会都是大同化, 理想化,和谐化 15. (1)、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追求的是像桃花 园一般的没有苛刻的税收,官兵的欺压的安逸的 社会,但他比较消 极;而后者则是对着大同社会一种美好的构想,是相对积极的态度 ( 2) . 桃花源记追求世外桃源,追求脱离社会的自 由。 大道之行就是和孔子思想一样,天下为公。桃花源记 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 , 描绘出一幅没有 剥削,没有压迫 , 人人安居乐业 , 彼此

17、和睦相处的图景 , 表现了作者追求 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世外桃源 一词已成为 理想社 会的代名词 .而大道之行也 中的大同社会 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关 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其核心是 天下为公 : 一切为公 ,选贤举能 , 讲 求信义, 追求和睦 ,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 幼有所长 ,残疾人皆有所养 , 男 女各有分工 , 没有偷盗窃贼 ,夜不闭户 .因此,两文在思想内涵上很有联系 ,设想将两文进行比较阅读 , 在疏 通文意的基础上 , 辨别两文作者及其 理想社会 的异同 .(三)比较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和大道之行也,回答 问题。( 15 分)【甲】土地平旷,屋舍俨

18、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 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19、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 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小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4 分)(1)阡陌交通()( 2 )便要还家。()(3)选贤与能()(4)盗窃乱贼而不作()小题2:. 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A芳草鲜美鲜为人知B 便舍船屋舍俨然C复前行不复出焉D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小题 3:. 、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小题 4:.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源中人“皆叹惋”,你认为 他们因何而“感叹惋惜”?( 2 分)(2)陶渊明描绘的

20、“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绘得“大 同”社会有何异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3 分)同:异:答案小题 1:(1)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 2)便要还家。( 同 邀 邀 请)(3)选贤与能( 同 举 推举 )( 4)盗窃乱贼而不做(兴 起)小题 1:C小题 1: (1)(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 不指导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2)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小题 1: (1)桃花源中的人为桃花源外世道的变迁、百姓生活的苦 难以及战乱不断的世道而叹惋。2)同:物质上富有 精神上文明、和谐 ,如关爱子女,孝顺老人,勤劳耕作,和平相处等。异:

21、用自己的话 或 引用原文皆可。示例:世外桃源:土地平旷 怡然自乐。 或 环境优美,风尚纯朴,热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谐相处。大道之行: 老有所终 己。 或: 人人都得到关爱, 人人安居乐业,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三、陋室铭与爱莲说比较阅读【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 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 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22、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 矣。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孔子云:“何陋之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比【甲】文 【乙】 文,比较其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点与不 同点。( 3 分)相同点 答: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志趣。不同点答:甲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 的情趣和 高洁傲岸 的情操。 乙文 表达了作者 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 德的生

23、活态度。【甲】 文是“铭” ,这种文体有怎样的特点? 【乙】文是“说” , 古代它又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2 分)答:“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是用韵的;“说”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5在商品经济的今天,【甲】文与 【乙】 文带给我们怎样的的启 示?( 2分)答: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志趣。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 的选择,更应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 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四、秋词 与陋室铭比较阅读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

24、碧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2用“ /”给下列句子断句。( 2分)自 古 逢 秋 悲 寂 寥, 我 言 秋 日 胜 春 朝。无 丝 竹 之 乱 耳,无 案 牍 之 劳 形。13解释加点的词语:( 2 分)寂寥()排云()德馨()素琴()14翻译句子:( 4 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15陋室铭中表现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1 分)16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

25、含义?(2分)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 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17刘禹锡的诗文总是给人以别出心裁的感觉,请结合上面诗文 加以简要赏析。(也可举其它例子)( 2 分)答:有哲理性。积极向上。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五、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2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6. 【甲】文作者是南朝齐梁的 ,【乙】 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 2分)7解释加点的词语:( 2 分)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8读下列句子,用“ /”标出停顿( 2 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9【甲】文写水的清澈用“清流见底”, 三峡 则用来写水的清澈。10翻译句子:( 2 分) 庭下如

27、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1两文章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 以说明。( 3 分)答:【甲】文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乙】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郁闷,只有 到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寻找解脱六、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

28、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 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 分)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湖中人鸟声俱绝()是金陵人,客此()19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4 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0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

29、琢之感。甲 文中苏轼所描写的承天寺夜色有(空明澄澈)特点;乙文中作者写出 了雪后西湖之景(悠远脱俗)的特点。( 2 分)21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 分) 答:甲文旷达。乙文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七、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_ ;,_ 。_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30、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0. 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 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是日更定() 31【甲】文写水的清澈用“清流见底” 三峡则用 来写水的清澈。在【甲】文横线上填入原文。( 2 分) 32选出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3 分) 请将词义解释写在横线上 A高峰入云 重岩叠嶂 B 晓雾将歇 朝发白帝C青林翠竹清流见底月33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释写在横线上 A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将:晓雾将歇C是:实是欲界之仙都D自:自康乐以来34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项(D夕日欲颓 不见曦)(3分) 请将词义

31、解选贤与能出郭相扶将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李唐来)(1 分)A古来共谈(谈论)B五色交辉(交相辉映)C夕日欲颓(坠落)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怪)35翻译句子:( 2 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6【甲】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用自己的语言分析其美在何处。提示:可从语言、结构、意境或景色等方面入手)( 4 分)37【乙】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本句包含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1 分)答:38两文章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 说明。( 2 分)【甲】乙】39两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骇,无一句

32、之虚,无一字之冗请从两文中各选择相关词语加以分析。( 2 分)40简答: TOC o 1-5 h z 从表达方式上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 绪并不相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八、三峡与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 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 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巘 多

33、生怪柏,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注 五色:形容“石壁”色彩缤纷。歇:消散。 康乐:指山水诗人谢灵运。 与:参与,引申为赞赏。4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6 分)(1) 或王命急宣() (2) 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3) 哀转久 绝 () (4) 四时 俱备()(5

34、) 沿溯阻绝() (6) 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4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4 分 )4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 的气氛。 (4 分)4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 分)(1)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45从观察景物的角度看,三峡和答谢中书书两文中的 画线句有哪些相同之处?两文在写景状物时,都致力于描给“水”, 请问:两文中的“水”分别有哪些特点?46两文所表现的思想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相同点:不同点:九、江雪与湖心亭看雪比较

35、阅读【甲】 江 雪唐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 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 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 似相公者。”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日更定 莫衷一是 B.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深夜色半人家C.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 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座谈 D.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请将【乙】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乙】文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感受?( 1)从【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