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和训练语感_第1页
怎样培养和训练语感_第2页
怎样培养和训练语感_第3页
怎样培养和训练语感_第4页
怎样培养和训练语感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说语感的训练和培养 高乐元关键词 语感 训练 途径 方法内容提要:“语感”是衡量一个人语言能力水平高低的一块标尺,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语感是某种语言文字或与之相对应的语音刺激源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映,通常说法是人们对语言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叫语感。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放在美国,他就会优先获得英语的感受能力;放在法国,他就会优先获得法语的感受能力;放在中国,他就会优先获得汉语的感受能力。因此,一个人只要其先天的生理基础具备,即具有视或听的能力,那么后天就可以对其语感能力进行培养和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训练和培养语感的途径和方

2、法,以期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衡量一个人语言能力水平高低的一块标尺,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不少教师认真实践并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下面我也就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训练和培养作些粗浅的探究。语感是某种语言文字或与之相对应的语音刺激源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映,通常说法是人们对语言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叫语感。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放在美国,他就会优先获得英语的感受能力;放在法国,他就会优先获得法语的感受能力;放在中国,他就会优先获得汉语的感受能力。因此,一个人只要其先天的生理基础具备,即具有视或听的能力,那么后天就可以对其语

3、感能力进行培养和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着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以期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第一、加强视听的感官刺激和口舌物理器官的训练。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写,对学生的感受运用言语的各器官反复进行文字符号和语音信号的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各区域的神经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这种训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训练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这种积累主要以字、词、句为对象。指导学生运用眼、耳、口、手识字辨形,正音析义和背

4、记名言警句以及精练优美的句子等。这种活动形式比较多,因时因地灵活运用。方法有制作字词积累卡片、编辑阅读文摘、抄录名言警句、搜集惯用语、歇后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指导学生进行吟咏训练。吟咏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吟咏呢? 发挥老师吟咏的示范作用。记得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咏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吟咏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

5、然于心,人们在一读一听中,便可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正如叶圣陶说的:“吟咏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因此,我十分重视发挥老师吟咏的示范作用。当然,教师在范读的时候,需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比如,在教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法庭诉讼一场时,就成功地利用了范读来启发学生对语言的情趣敏感。课文中同样一句赞美鲍西亚的话,那“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当它出自夏洛克之口时,我读得稍快,语调上扬,重音在“法官”,这么一读,夏

6、洛克那浮滑不实,阿谀奉承的丑态便活生生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当它被葛莱西安诺用来“回敬”夏洛克的时候,我读得意味深长,语调稍慢,中间稍作停顿,“法官”二字重音轻读,教师这样一略加改变,同学便轻松地悟出了,这里葛莱西安诺在对鲍西亚表达深切的理解和叹服之情。不难理会到,同学们在聆听范读中,已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绝妙的语感教育。 指导学生吟咏。指导学生吟咏就是指导学生依据对文章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好“高低,强弱,缓急”这三类语调正确读出文本材料,这一方面叶圣陶先生的意见我们可以借鉴。他指出:“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是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

7、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是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含有庄重、敬畏、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第二、指导学生留心生活,体验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因此,指导学生留心生活,体验生活也是培养语感的一个方法。教学中

8、,将文本材料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起来,促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其意义和情味,这样可激起学生体验生活的主动性;同时结合教学指导学生感受不同的生活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历,提高学生体验生活的自觉性。如朱自清的春、郑振铎的猫、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等文章都是进行这方面指导的好材料。第三、培养语感分析能力。“所谓语感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叶圣陶语)。据此,我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如下方法培养学生语感。其一,抓住关键词。以赏析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吧,引导

9、学生指出这两句诗中的关键词是“直”和“圆”。然后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啊!”抓住了对这两个字的品味,“旷远,荒凉,静寂”的大漠宛然就在我们的面前。这里并没有作任何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人们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其二,细细吟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叶圣陶指出:“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足以奠定全幕的基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致

10、看那下文的发展”,“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的结尾是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象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象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细细吟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如叶圣陶读鲁迅的秋夜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时指出,“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并不寻常的说法,拗强而特异,足以引起人家的注意,而以下文章的情调差不多都和这一句一致。”可见,把握了文章的开头,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同样,领悟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则能把握全文的中心。其三,揣摩、了解作者的心境。我们还以上面秋夜的

11、开头为例。从字面看,是介绍墙外有两株枣树,意思很平常;从修辞手法看,这里用的“反复”修辞格似乎也没有必要。然而,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一定不难领悟到这句话的语境意义,这里正隐含着作者孤独寂寞的心理感受。又如,我们在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一句时,不难发现,这里用的三个逗号,使文句变得断断续续,罗罗嗦嗦,然而,正是这样的语言形式向人 们揭示了鲁迅先生当时极度悲痛的心境。其四,把握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叶圣陶以读孔乙己为例说:孔乙己的故事是从“才可以笑几声说起,以下一连串说到笑。孔乙己一到“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众人都哄笑起来

12、,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说了两回。在这些时候,小伙计“可以附和着笑”。此外还有好几次说到笑。整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穿着的,取义何在呢?“这不是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叫人窒息的地步吗?为什么会冷漠无情到这样地步,故事里并没有点明,可是咱们从这一点想开去,不是可以想得很多吗?”叶先生这里启发我们去想些什么呢?意思是再明白不过了:无非是要我们从“笑声”中去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社会;就是吃人的并使人毫不觉悟的封建科举制度。此外,还有诸如辩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的;揣摩语序的变异和超常搭配的;分析语言的空白处(包括虚笔、无言、休止、省略、残缺等)的隐含意义的等等语感分析训练,都是培养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第四、培养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培养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也是培养语感的一个方法。说,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说就要说完整的话、通顺的话、清楚的话、简洁的话;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不说一句用词勉强的话,不说一句用词凑合的话,不乱用一个连词,不多用或少用一个助词。说一句话,一定要在应当那么的地方才那么 ,应当然而的地方才然而,需要吗的地方不缺少吗,不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