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_第1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_第2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_第3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_第4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者简介者简介 李贺(约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 李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象,运用传说,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故后人称他为“诗诗鬼鬼”。此外,他还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代三李。作背景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

2、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文文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黑云压城城欲摧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陵开甲光向日金陵开角声满天秋色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

3、色中凝聚着紫气。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霜重鼓寒声不起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作探究作探究1.雁门太守行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

4、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请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

5、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5.请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

6、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

7、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 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 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 学之处。堂小结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

8、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夏完淳(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明亡之后取别名为灵胥),明亡之后取别名为“复复”。汉族,明松江府华亭。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词人、散曲家、县(现上海市松江)

9、人,明末著名诗人、词人、散曲家、骈赋作者,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骈赋作者,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隐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隐匿故居,试图再起。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辗转跟随吴匿故居,试图再起。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辗转跟随吴易,在太湖一带继续抗清,再次失败后,避居嘉定岳父易,在太湖一带继续抗清,再次失败后,避居嘉定岳父家中,为参与策反清松江提督吴胜兆,秘密回到故乡松家中,为参与策反清松江提督吴胜兆,秘密回到故乡松江。吴胜兆事败,导致通海案也被清廷发现,夏完淳因江。吴胜兆事败,导致通海案也被清廷发现,

10、夏完淳因为是其中首领之一,受到缉捕,于南明永历元年六月底为是其中首领之一,受到缉捕,于南明永历元年六月底 七月初之间在家乡被捕,遗母与妻,九七月初之间在家乡被捕,遗母与妻,九月月 十九就义于南京,年仅十七岁十九就义于南京,年仅十七岁。著有著有南南 冠草续幸存录别云间等。冠草续幸存录别云间等。者简介者简介作背景公元公元1645年(顺治二年),夏完淳(时年年(顺治二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

11、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清活动。1647年(永历元年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

12、遥授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

13、书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报仇在来世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岁。别云间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文文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三年羁旅客,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14、?谁言天地宽?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已知泉路近,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欲别故乡难。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毅魄归来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灵旗空际看。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试分析本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别云间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

15、信念。作探究作探究2.分联赏析本诗。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

16、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

17、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