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术出版社书法第4课隶书知识与赏析教案_第1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书法第4课隶书知识与赏析教案_第2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书法第4课隶书知识与赏析教案_第3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书法第4课隶书知识与赏析教案_第4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书法第4课隶书知识与赏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4课隶书知识与赏析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通过介绍和赏析从古至今的一系列经典隶书书迹,使学生初步了解隶书的发展演变历史以及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而丰富学生的书法文化知识,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二)内容结构按照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本课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1 .什么是隶书2 .隶书的发展3 .隶书的基本特征4 .隶书赏析本课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课文中选用的隶书书迹、 相关的插图以及“知识窗”、“思考与讨论”等栏目,都是依据上述内容而设置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的重点:使学生了解隶书的一些相关知识,培养他们对隶书艺术的兴趣,提高 他们对历代

2、隶书名作的鉴赏能力。在今天这个电脑日渐普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隶书早已不再是主要的实用字体,但是隶书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此,今天的青少年应该有起码的了解。2 .教学难点:隶书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实用字体,隶书书迹大多显得沉厚古拙,又不像 楷书、行书那样应用广泛,所以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隶书的美便成了本课教学的难 点所在。二、教学内容资料(一)作品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欣赏隶书, 本课选用了相当数量的隶书佳作。 它们或为碑刻 或为墨迹,大体上显示出了隶书的发展脉络, 展示了隶书的艺术特点。 引导学生赏析这些隶 书佳作,有助于培养他们对隶书观赏和临习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热爱我国的传

3、统文化。甘谷汉简(局部)东汉甘谷汉简1971年底出土于甘肃省甘谷县的东汉墓中,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共计23枚。这些木简长23厘米,宽2 6厘米,松木质地。每枚木简书字两行,文辞 前后连贯,其内容是当时的官方文书。这些木简写于东汉桓帝延熹元年(公元158年)。其书写者应该是当时的令史、书佐之类的人。甘谷汉简字字波磔分明、笔力刚健,每个字都结构紧凑,而主笔又往往伸得很长,因而两行字看上去似乎相互穿插。甘谷汉简中的字虽写得不大,但却给人以飘逸的美感。刘熊碑(局部)东汉此碑原在河南省延津县,原石久残,碑阴残石现藏河南省延津县文化馆。刘熊碑,隶书,无书年月。中唐诗人王建有题 刘熊碑诗一首:“苍

4、苔满字土埋龟, 风雨销磨绝妙词。 不向图经中旧见,无人知是蔡邕碑。”此碑书风与礼器碑相近,但没有证据表明此隶书出自蔡邕之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北宋欧阳修集古录等都有此碑的记录,南 宋洪适在隶释中详细记载了其碑文。传世的全拓本刘熊碑计有2件:一是清末刘鹦旧藏本,二是范懋政旧藏本。它们现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李业阙东汉李业阙建成于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汉阙。该阙立于四川省莘潼县,原在县南门外李节士祠中,上世纪60年代移至祠外,建亭予以保护。该阙今仅存其身,形似碑碣。阙高250厘米,宽100厘米。李业阙点画精到,粗细变化不大; 结字宽博雄伟,字距、行距

5、都比较接近,是已经成熟的汉隶。韩仁铭(局部)东汉此碑立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 175年),金哀宗正大五年(公元 1228年)荥阳令李天翼 发现此碑,现存荥阳县第六中学。此碑今仅存上半截,高 228厘米,有字8行,每行17 19字不等。韩仁铭书法点画劲健,用笔流畅,结字宽博,字距不大,是成熟的汉隶。张景残碑(局部)东汉此碑又称张景造土牛碑,刻于东汉延熹二年(公元 159年)。1958年春,河南省南 阳市群众在修路时发掘出此碑,1959年该碑移置于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内。此碑碑身四周皆残缺,残碑高125厘米,宽54厘米。碑文共11行,行23字,其中清晰可读的文字有 225 字。碑文记述的是地方政府同意

6、张景包修土牛等各种设施以免除张家劳役的有关情况。张景残碑笔画秀雅温润,粗细均匀;字形宽扁开张,结构严谨;字距较大而行距较小,通篇 作品平和舒展,落落大方。张景残碑是汉隶中的优秀之作。王舍人碑(局部)东汉此碑立于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1982年出土于山东省平度市侯家村,现存平度市博物馆。此碑上段已残,存石高 110厘米,宽78厘米。共有字12行,每行字数不等,清 晰可读的字计有 200个。王舍人碑点画温润,字形宽博,字距、行距都不大,是东汉隶 书成熟时期的佳作。韩愈诗轴郑(清代)郑(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今江苏南京)人。郑 是个医生,终生不仕。 他数十年坚持学习汉碑,

7、是清初的隶书名家。郑一改元、明书家从唐人那里学习隶书的习 气,开辟了学习隶书直接取法汉碑的崭新风尚,在当时反响很大。郑 的隶书韩愈诗轴,纸本,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这件作品,用笔有轻重主次变化,结字方正而不古板,字距较 大而行距相对较小,整幅作品富有书卷气息。隶书八言对联万经(清代)万经( 16591741),字授一,号九沙,浙江堇B县人。康熙年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 林院编修,后罢官回乡。幼承家学,饱读经史,尤好金石,更擅隶书。他的这副隶书八言对 联,纸本,现藏于江苏省徐州市博物馆。整幅作品用笔沉稳厚重,结字平和端严,深得汉碑 的浑穆朴茂之气。题跋朱彝尊(清代)朱彝尊(16291709),字锡

8、图,号竹,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朱彝尊毕生博览群书, 学识渊博。作为清初著名的诗人、词人和学者,他五十岁时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 后罢官归里,潜心著述。朱彝尊平生喜好金石文字之学,于商周秦汉的器物、碑版,无不尽 力搜求,并考辨其源流。 他这样做的初衷是为自己研究经史,但长久熏修,其书写也出手不凡。他的这件隶书题跋,于曹全碑得益颇多。整幅作品笔画扎实而又舒展,结体典 雅而又灵动,给人以平和古雅、飘逸端秀的美感。石门颂(局部)东汉石门颂全称为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亦称杨孟文颂。摩崖隶书。高 327厘米,宽254厘米。全文22行,行30或31字不等。石门颂刻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 148年),原

9、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20世纪60年代,该地修建大型水库,所以此刻石便被移置于汉中博物馆。石门颂文辞为汉中太守王升所撰,其内容是称颂故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便利交通的事迹。石门颂用笔放纵,有草书情趣,一向有“隶中草书”的美称;结字大小不一、洒落自然,毫无雕琢造作之感;字字纵横挺拔、气势开张, 字里行间多有篆意。清代张祖翼说过这样的话:“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在评碑记中这样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康有为认为,石门颂“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乙瑛碑(

10、局部)东汉乙瑛碑全称为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又称汉鲁相请置百石卒史碑、孔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 153年)立。碑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大成殿东庞,南向而立。 碑高260厘米,宽129厘米。计有字18行,每行40字。碑末有北宋人楷书题字:“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北宋欧阳修集古录云:“汉碑在者多磨灭,此幸完可读,录之以见汉制三公奏事如此,与群臣上尚书者小异也,又见汉祠孔子其礼如此。”南宋洪适隶释云:“予家所藏石刻,可以见汉代文书之式者,有史晨祠孔庙碑、樊豫复华租碑、太常耽无极山碑,与此而四。此一碑之中,凡有三式:三公奏于天子,一 也;朝廷下郡国,二也;郡国上朝廷,三也。”清代方

11、朔这样评价此碑:“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 林太守称雄古,翁覃溪阁学谓为骨肉匀适,情文流畅, 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杨守敬在评碑记中则认为“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云: '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折已开唐人庸俗一路,史惟则、梁升卿诸人未 必不从此出,或以比礼器,则过誉矣。”可谓见仁见智。临写乙瑛碑,自然应该取其 妙处而避其甜俗,才算得法。礼器碑(局部)东汉礼器碑全称是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亦称韩明府孔子庙碑、鲁相韩敕复颜氏繇发碑、韩敕碑等。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立。碑今存山东省曲阜市孔庙。 碑阳16行,每行36字;碑阴3歹U,每列17行;碑左侧3

12、歹U,每列4行;碑右侧4歹U,每 列4行。碑文内容是赞颂韩敕修饰孔庙、制造礼器的事迹。碑阴、 碑侧则记载了当时资助立碑的官吏姓名及其捐资情况。礼器碑书法历来被认为是隶书极则。郭宗昌金石史这样评价此碑:“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神助,弗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 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接也。”清人王潮则说:“书到熟来,自然生变,此碑无字不变。鲁字、百字,不知多少,莫有同者。此碑无意于变,只是熟故。若未熟便有意求变,所以数便辄穷。吾以孔、韩敕、史晨三碑,举似学者,以为遒古莫如孔,清超莫如韩敕,肃括莫如史晨,三碑足以概汉隶。其实,孔、史晨二碑,皆

13、各就一篇,而诣其极。唯韩敕无美不备, 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则此碑实足 并有孔、史晨之胜,千变万化而不矩,更非孔、史晨所能尽。”杨守敬评碑记云:“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 密,所以难也。”前人的评价真可谓推崇备至。不过此碑也确实如此。西岳华山庙碑(局部)东汉西岳华山庙碑,简称华山碑。碑高254厘米,宽119厘米。计有文字 22行,每 行37字。碑额题有篆书“西岳华山庙碑”6字。此碑原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明初尚存,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

14、5年)毁于地震。清人顾炎武金石文字记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地震碑毁。”清人翁方纲在两汉金石记中这样说:“今华岳庙中刘升碑有明河滨李楷叔则题云:地震后,古碑大为俗人所损,所存于庙者寥寥数种耳。据此,则是碑毁于地震之说,盖为可信。”在嘉靖地震之前,华山碑传世的拓本仅有三本,清人阮元商邱 本跋记载:“海内华山碑三本,商邱本最前,故字全。四明本次之,山史本又次之,皆缺百字矣。”商邱本是宋人所拓, 据说现为日本人所收藏;四明本据说在台湾;山史本今藏故宫博物院。又有华山碑原拓共有四本的说法,另一本是玲珑山本,据说目前被香港 人收藏。应当说,华山碑是最优秀的汉碑之一,人们对它的评价向来很高。清人朱彝尊 说过:

15、“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 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清人方朔更是赞赏有加:“字字起棱,笔笔如涛,意 包千古,势压三峰,竹老人谓为汉隶第一,不自禁其惊心动魄也,良无欺哉。”晚清刘熙载又说:“磅礴郁积,淋漓顿挫,意味犹不可穷极。”不过,也有人认为,华山碑时或肉胜, 乃是隋唐隶书的始作俑者。曹全碑(局部)东汉曹全碑全称汉阳令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公元 185年)10月立。明朝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省 阳县(今合阳县)莘里村,后移入阳县孔庙,1956年再移入西安碑林。此碑初出土时犹字字清晰如新,清康熙年间中有断裂,不过大多数字依然保存完好。碑阳隶书2

16、0行,每行45字;碑阴5列:第一列1行,第二列26行,第三列5行,第四列17 行,第五列4行。此碑内容系王敞等人歌颂曹全“功德”的,文中宣扬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 德观念。曹全碑是汉碑中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以风格典雅秀丽和结体匀整而著称于世, 在现有汉碑中,是保存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 清人万经认为,曹全碑“秀美飞动,不束缚, 不驰骤,洵神品也”。清人孙承泽评价此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 汉石中之至宝也”。清人朱履贞云:“惟碑阴五十余行,不及碑文之整饬,而潇散自逸, 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清人方朔认为“此碑波磔不异乙瑛,而沉酣跌宕直 合韩敕。正文与阴侧为一手,上接石鼓,旁通

17、章草,下开魏、齐、周、隋及欧、褚诸 家楷法,实为千古书家一大关键。 不解篆籀者,不能学此书,不善真草者,亦不能学此书也。” 而杨守敬又这样评价曹全碑:“前人多称其书法之佳,至比之韩敕、娄寿,恐非其伦。尝以质之孺初,孺初日:分书之有曹全,犹真、行之有赵、董。可谓知言。”史晨碑(局部)东汉史晨碑系两碑并刻于一石。碑阳刻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亦称史晨前碑;碑阴刻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亦称史晨后碑。前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公元 169年), 后碑刻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此碑现藏山东省曲阜孔庙。碑高 231厘米,宽112厘米,前碑隶书17行,每行36字;后碑隶书14行,每行36字(第9行、第11行各

18、35 字)。前后碑风格一致,当是一人手笔。清代毕沅山左金石志记载:“此碑下一层字嵌置趺眼,向来拓本难于句读,自乾隆己酉冬,何梦华将趺眼有字处凿开,从此全文复显。”史晨碑是著名汉碑之一,前人对此多有赞誉。清万经认为,史晨碑“修饰紧密,矩度森然, 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韩敕之右。”孙承泽评价此碑“字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世楷模,汉石之最佳者也”。方朔认为,史晨碑“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杨守敬评碑记云:“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张迁碑(局部)东汉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此碑立于东汉中平三年 (

19、公元86年), 原在山东省东平县,现在藏于山东泰安岱庙。碑高 314厘米,宽106厘米。碑文15行,每 行42字,碑阴凡3歹U,上两列各书19行,下列只有3行。张迁为谷城长,多有惠政,后改 任荡阴令,故吏韦萌等追念其德,立石记之,这便是张迁碑碑文的内容。清初顾炎武曾 怀疑此碑系后人重刻,针对顾炎武的说法,杨守敬指出:“此碑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的是原石。顾氏善考索而不精鉴赏, 故有此说。”杨守敬又说:“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 亦一格也。碑阴犹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张迁碑用笔以方笔为主,朴拙

20、刚劲,笔力雄健;结体方整而又变化错综。 通篇端严朴茂、古拙凝重, 因而向来为世人所重。明人王世贞评价此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清人孙承泽认为 张迁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清人方朔则称张 迁碑“雄厚朴茂”。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秦代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十二座战国末至秦代的墓葬,并从 其中的第11号墓出土了总数多达1150余枚的秦代竹简。这些竹简大多保存完好, 具有重要 的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睡虎地秦简使我们看到了从战国末期的秦国就开始使用的“古隶”的面目。这种“古隶”是残存着篆意的尚不成熟的隶书。马王堆帛书(局部)西汉19

21、7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帛书文字多达 12余万,内容极其丰富。这批帛书的书写时间估计在西汉初年,现藏湖南省博物馆。就字体而言,马王堆帛书也属于“古隶”。从这些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字由篆向隶的渐变 过程。马王堆帛书与战国秦简一脉相承,但隶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江陵凤凰山木牍(局部)西汉1973年和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纪南城,考古工作者先后出土了 6批共计数百枚木牍。 这些木牍内容丰富,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极其宝贵的资料。其字体属于西汉初期的隶书, 与马王堆帛书的风格比较接近。五凤刻石西汉五凤刻石又名鲁孝王泮池刻石,西汉五凤二年(公元前 56年)亥I。

22、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孔庙时出土此石,原石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此石略成方形,刻有隶 书3行13字。五凤刻石属于古隶,多有篆意,在原本就不多的西汉刻石中显得弥足珍贵。 武威仪礼木简西汉1959年7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县磨嘴子6号汉墓,共469枚。简长55厘米,宽0 75厘米。这批木简写于西汉晚期, 虽然出于多人之手,但书写风格比较统一,已经是完全成熟的隶书了。仪礼木简中的文字,笔画形态变化丰富,字结构比较方正但又不乏变化,每 简书字一行,字距较大。武威仪礼木简是汉简中的优秀之作,是学习汉简书法艺术的极 好范本。莱子侯刻石西汉莱子侯刻石又名天凤刻石、莱子侯封田刻石,刻于王莽天凤三年(公元

23、16年),石在山东省邹城市卧虎山下。乾隆五十七年(公元 1792年)被人发现,嘉庆二十二年 (公元1817年)被移入孟庙保存。该刻石有文字7行,每行5字,共计35字。莱子侯刻石虽仍是古隶,但较之五凤刻石,有些字的波画表现得更明显了些,似乎有了更进一步的隶化趋势。莱子侯刻石笔画瘦挺如铁,结构奇肆开张,通篇作品大气磅礴、高古脱 俗。清人杨守敬这样评价 莱子侯刻石:“是刻苍劲简质,汉隶之存者为最古,亦为最高。” 大吉买山地记东汉大吉买山地记又名建初买山刻石、大吉碑等,因在浙江省会稽(今绍兴市)东南25公里处的跳山,故又称跳山摩崖。大吉买山地记刻于东汉建初元年(公元76年), 是摩崖刻石,隶书 22字

24、。该刻石笔画圆浑苍厚,多有篆意,字大盈尺,是存世的汉代石刻 文字中字径最大者,整个刻石给人以雄伟大气、古质朴茂的感觉。永寿二年陶瓶东汉陶瓶上的文字书于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三月,共有隶书 20行,每行912字不等。汉代的带字陶瓶已经出土不少,多为朱书。永寿二年陶瓶上的文字,不仅数量较多, 而且字迹清晰。这些字点画凝重而笔势流畅,字形饱满而不显臃肿,有些字的末笔故意拖得很长,类似于汉简的笔法。安国墓祠题记(局部)东汉此刻石立于东汉永寿三年(公元157年),1980年春出土于山东省嘉祥县,现藏于山东省石刻博物馆。刻石长 107厘米,宽68厘米。计有隶书10行,每行20字左右。这些题记 文字的

25、笔画,粗的很粗,细的又很细,而以细瘦的笔画为多。这些字大多结构方正,不少字 横平竖直,流露出楷书的意味。此墓中另有石刻隶书1行16字,字字波画较长,字形飘逸舒放,书风与甘谷汉简相近。郑固碑(局部)东汉郑固碑全称汉郎中郑固碑,东汉延熹元年(公元 158年)立,隶书,今存于山 东省济宁市博物馆。此碑计有文字15行,每行29字。郑固碑字体方整,字距、行距都比较疏朗。杨守敬在评碑记中是这样评价此碑的:“是碑古健雅洁,在汉隶中亦称佳作, 尤少习气,礼器之亚也。”康有为则认为:“郑固端整古秀,其碑侧纵横,姿意尤远, 皆顽伯所自出也。”封龙山颂(局部)东汉封龙山颂又称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公元 164年)

26、立,隶书。此碑原在河 北省元氏县西北22 5公里王村山下,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 1847年)元氏知县刘宝楠访 得此碑,即命差役将其移置城中文清书院。差役恶其笨重,竟将此碑一分为二;事后虽再次 拼接嵌合,但裂痕犹在,终究无法复原。封龙山颂颂词渐损字数不多,文字还算清晰可读。通篇笔画雄健,结字方正,气势开张,风格豪迈。杨守敬称赞封龙山颂“雄伟劲健,鲁竣碑尚不及也。汉隶气派之大,无过于此。 ”夏承碑(局部)东汉夏承碑又称夏仲兖碑,东汉建宁三年(公元 170年)立,北宋元祐年间出土于 四川资州。碑高267厘米,宽128厘米。此碑明朝嘉靖年间毁于地震,嘉靖二十四年(公元 1545年)重刻。今通行的拓本便

27、来源于此,计有隶书13行,每行30字。此碑书法笔画温润秀雅,字字结构舒展,字距、行距都比较紧密。整篇作品有浓浓的篆意。有人认为此碑为 蔡邕书,但并没有可靠的证据,所以此说并不可信。西狭颂(局部)东汉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李翕颂、惠安西表,系摩崖隶书,刻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 171年),在今甘肃省成县境内。摩崖高290厘米,宽198厘米,计有文字 20行,每行20字。西狭颂笔画厚实朴拙,结体宽博开张,布白匀 整、疏密有致,通篇遒劲浑穆,气势恢弘,是东汉隶书的优秀代表作之一。清人杨守敬评价 此碑“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也。”梁启超则认为此碑“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

28、杨淮表记(局部)东汉杨淮表记又称司隶校尉杨淮表记,东汉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亥I。杨淮表记 系摩崖隶书,原在陕西褒城西门石壁,现已移置汉中博物馆。计有字 7行,每行25、26字 不等。杨淮表记的用笔、结体特征及其整体的格调都与石门颂非常接近,多用圆笔,笔画粗细变化不大,结体疏朗,格调高古。康有为说:“杨淮表记润泽如玉,出于石门颂孙仲隐墓志(局部)东汉孙仲隐墓志立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 175年),1973年出土于山东省高密县,现藏 于高密市文管所。墓志高 88厘米,宽34厘米,计有隶书6行,每行9字。孙仲隐墓志 点画朴拙凝重,结体方整,行距紧密,字距很大,通篇显得疏朗有致。白石神君碑(局部)东

29、汉第6页/共8页白石神君碑 立于东汉光和六年 (公元 183 年) , 现在河北省元氏县。 碑高 180 厘米,宽 109厘米。隶书 16 行,每行 35 字。 白石神君碑笔画劲健,字形方正,字距、行距都比较接近。整篇作品略显得板滞而少变化。杨守敬在评碑记中认为: “此碑在汉隶中,诚为最下,然亦安知非魏晋滥觞,且今所存魏晋分书,亦皆风骨棱峋,尚未庸俗至此。大抵书手有工拙,镌刻有高下,石质有佳恶,未可一概论也。 ”康有为认为,东汉末期的隶书,“淳古之气已灭,姿质之妙无多” ,此碑便是一派汉末书风。樊敏碑(局部)东汉樊敏碑全称汉巴郡太守樊敏碑 ,隶书,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 年)立,原碑现在四川

30、芦山。碑高近250 厘米,宽约120 厘米。 樊敏碑点画厚重,结字方正,字距、行距都比较小, 整体上显得朴茂浑厚、 遒劲古逸。 杨守敬在 评碑记 中评价 樊敏碑 “石质粗,锋芒多杀,无从定其笔法之高下,而一种古穆之气,终不可灭。 ”(二)名词解释1. 隶书隶书萌芽于战国时代。为何称之为隶书呢?东汉班固艺文志认为,原因在于隶书原是“徒隶之书” 。西晋卫恒认为: “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书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汉因行之。 ”近人唐兰又说: “这种通俗的、变了面目的、草率的写法,最初只通行于下层社会, 统治阶级因为他们是贱民, 所以并不认为足以妨碍文字的统一, 而只用看不起的态度把它们叫做隶

31、书 ,徒隶的书。 ”2. 佐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载,新莽时期有六种字体,它们是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和鸟虫书。这里的“左书”就是“佐书” 。 “佐书”其实就是隶书。西晋卫恒认为:“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书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 隶字 , 汉因行之。 ” “佐”是辅佐、帮助的意思。之所以叫“佐书” ,乃是因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 。 (参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3. 今文字今文字是与古文字相对而言的。 所谓 “古文字” , 从文字学的角度说, 一般泛指甲骨文、金文、 古帛文和小篆等。 与此相对应, 人们一般把隶书、 草书、 行书和楷书称为 “今文字” 。4. 碑刻碑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碑有石碑也有木碑。 西汉时, 刻有文字的石碑开始出现。书法史上所说的碑,当然是指刻有文字的碑。这种刻有文字的碑,又称碑刻。如东汉的礼器碑 、 曹全碑 ,唐代的颜勤礼碑 、 玄秘塔碑等。在很多时候,人们往往也把古代的刻石、摩崖、墓志等统统称为碑刻。因而可以说,凡是古代的刻有文字的石头,便可以称为碑刻。5. 蔡有邻蔡有邻是唐代隶书名家,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生卒年不详。蔡有邻是汉代书法家蔡邕的十七代孙, 官至左卫率府骑曹。 他的存世的隶书书迹有 庞覆温碑 、尉池迥庙碑 等。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这样的诗句: “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