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设计(王)_第1页
《论语》教学设计(王)_第2页
《论语》教学设计(王)_第3页
《论语》教学设计(王)_第4页
《论语》教学设计(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第一周论语学而篇第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2、熟读论语·学而篇第一中的前四则,并能做到当堂成诵;3、初步了解孔子对学习、做人、修身的一些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论语·学而篇第一中的前四则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2500多年前,在我国山东省,诞生了一位我国最伟大的教师。这位教师勤奋学习,博学多能,一生致力于教育,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甚至影响了全世界。美国曾经出版一本名人年鉴手册,其中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他被排在第一位。这位伟大的教师就是

2、孔子。(出示孔子像)孔子一生有弟子3000人,其中特别优秀的有72人。孔子用他自己的言行给了他的弟子们深远的影响。孔子去世后,他的这些弟子将他和弟子们的言行整理编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论语(板书:论语,提醒注意“论”的读音),这本书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本书,学习其中的部分内容。(板书:四则)(二)学习第一则1、讲述故事:一天,孔子正在家里读书,他时而大声朗诵,时而低头思考,时而为书中的内容拍案叫好。读着读着,孔子感觉到一种快乐的情绪在自己的心中慢慢荡漾开来,于是他取出一札竹简,在其中一片上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课件出示这个句子)放下毛笔,他突然

3、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是我的朋友们来看我了吗?”他一阵欣喜,又拿起笔,在竹简上写下另一行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课件出示这个句子)“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管来的是谁,我都可以把我读书的心得、体会告诉他,他也可以和我谈谈他最近的收获,这不也是人生的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孔子静静地等待着,沉浸在一片幸福之中。可是,马蹄声并没有停下来。孔子叹了叹气,默默地在第三片竹简上写下又一行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课件出示这个句子)他想,我日积月累地做学问,可是有谁能够理解我呢?哪怕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我都要宽厚待人,不恼怒,不怨恨,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君子啊!2、(出示完整的第一则)这

4、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则论语。3、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今天学习的内容和我们平常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4、引导学生汇报。5、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1)朗读速度慢;(2)停顿多;(3)语气词多;(4)字数很少,但是意思很丰富。6、师领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板书:停顿)7、师再次领读,指导学生在停顿的地方画上“/”,并告诉学生:朗读时的停顿不是截然断开,一定要有气相连。8、(出示标有停顿的句子)学生齐读,注意停顿。9、引导学生提问,相机解释“子”、“曰”、“说”、“愠”的意思,解释“说”的读音。(板书:说悦,说:喜悦,愠:恼怒)10、指导学生注意句子的语气大家一定注意

5、到了,这三个句子中都有一个“乎”字,这其实是表示一种语气(板书:语气),请大家看看,这里的“乎”是表示一种什么语气?(问的语气)问谁?(问自己)所以朗读的时候还要读出自己问自己的语气来。11、师范读一遍,然后引读两遍。12、全班齐读两遍。13、全班背诵。(三)学习第四则1、(课件出示这一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请大家看看这一则论语,和刚才我们学习的一则论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问句,都有“乎”这个语气词)2、学生自由读读。3、指名学生读。4、师简单介绍曾子(曾子名叫曾参,是孔子的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提醒学生注意“省”的读音,

6、并解释意思。(板书:省:反省)5、师范读,学生在书上标好停顿。6、(出示标有停顿的句子)学生根据标好的停顿再次齐读。7、全班齐读两遍。8、引导学生猜猜这一则的意思。9、师简单说说这一则的意思:曾子是一个非常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的人,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我帮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我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用?老师教过的知识有没有复习?曾子的这种勤于反思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10、师生齐读一遍。(四)学习第二则1、孔子还有一位弟子,叫有子,他对于孝,对于礼,对于学,得到了孔子的真传,他曾经这么说(出示第二则: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7、,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学生自由读读。3、师提示“弟”、“好”、“鲜”的读音,(板书:弟悌)解释“悌”、“好”、“鲜”的意思。(板书:好:爱好,鲜:少)4、学生再读。5、师范读,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停顿,在书上标出来。6、学生齐读三遍。7、教师简单说说这一则的意思: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而喜欢触犯上级的人很少;不喜欢触犯上级,而喜欢造反的人还没有。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有了。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8、自由朗读,力争背诵下来。9、全班试背。(七)总结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学习论语,我们可以获取很多很多知识,而且论语

8、能教给我们的知识还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多。希望大家课后能继续读论语,背论语,学论语,让我们在论语的陪伴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示这个句子,全班齐读,在朗读中结束教学。) 第二周 论语·学而篇第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2、熟读论语·学而篇第一1.51.7,并能做到当堂成诵;3、了解1.51.7三则论语的意思,体会孔子对学习、修身的一些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论语·学而篇第一1.51.7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论语·

9、;学而篇中的前四则,请大家一起来背一背。2、谁能说说前面我们学习的四则论语都讲了什么?3、指名学生分别说说前面学习的四则论语的意思,其他同学和教师一起进行补充、点评。4、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学而篇中的三则。(板书课题:论语·学而篇1.51.7)5、学生齐读课题:论语·学而篇第一(二)学习第一则1、课件出示这则论语: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先听老师读一读,注意老师的读音。3、师范读一遍,然后学生一起读一遍。4、提示“乘”的读音:刚才大家注意了吗?老师在读这个字(板书“乘”字)的时候,是怎么读的?5、学生查字典了解“乘”的意思

10、:为什么在这里读shèng?查字典,说说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6、学生查字典,汇报:乘在这里读shèng,古代的乘是指四匹马拉的一辆车。(教师板书:乘:四马一车)7、引导学生理解“千乘之国”和“道”的意思:那“千乘之国”又是什么意思?“道”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道千乘之国”又是什么意思?8、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道:治理。9、引导学生推想其他词语的意思:那么,“敬事”是什么意思?“信”呢?“节用”、“爱人”又是什么意思?“使”是什么意思?“时”呢?10、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点拨。11、引导学生自己说说“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意思。

11、1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这则论语的意思。13、指名说说意思,大家评议、补充。14、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出停顿: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文言文的停顿非常重要,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对这则论语的理解画出停顿。15、全班交流画出的停顿,教师适当点拨。16、自由读这则论语三遍,争取背诵下来。17、全班试背这则论语。(三)学习第二则1、课件出示这一则论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自己读两遍。3、听老师读一读,看看你读的读音和停顿是否准确。4、教师范读一遍。5、学生齐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6、四人小组互相讨论本则论语的意思,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12、,留待全班交流。7、各小组将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一起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8、引导理解整则论语的意思:指名说说整则论语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说说。9、引导学生体会进德的重要性:今天我们都认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为什么孔子却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0、讲述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叫张师德的人,出身名门,家世不凡,而且非常有才能,他两次去当时的宰相王旦家拜访,王旦都没有接见他,他以为可能是有人在背后说了他的坏话,于是托人替自己向王旦说个明白。后来,朝中大臣商议推荐一个大官的重要人选,王旦叹息说:“唉,张师德可惜了!”一位官员便问他:“为什么这么说?”王旦说:“本来我已经多次在皇帝面前夸奖他有

13、才有德,想不到他两次到我家要见我,是不是想建立什么亲密的关系,以便贪图什么好处呢?这样就不好了。本来他只有恪守自己的本分,静静等待就可以加官进爵,可是他却想要用这种拉关系的方法来竞争,那对那些不懂门路、没有关系的人不是太不公平了吗?”可见古人对品德的重视,也正因为这样,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好的品行然后才去学习知识。11、全班齐读这则论语三遍,争取背诵下来。12、全班试背这则论语。(四)学习第三则1、课件出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2、听老师读一读,注意停顿。3、教师范读一遍。4、学生自由读三遍。5、全班齐读一遍。6、

14、学生自己尝试说说这则论语的意思。7、学生汇报自己对这则论语的理解,教师适当进行点拨:(1)“贤贤易色”中,第一个“贤”是“敬重”的意思,第二个“贤”的意思是“贤德的人”,“易”是“代替、交换”的意思,“色”指美色。(板书:贤:敬重,贤德的人;易:代替。)那么,“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呢?(2)“事”是什么意思?那么“事父母”呢?“事君”呢?(板书:事:侍奉)8、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论语的意思。9、讨论:为什么子夏认为只要能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他也认为他学习过了?10、自由朗读这则论语,争取背诵下来。11、全班齐背这则论

15、语一遍。 第三周论语·学而篇第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论语·学而篇第一1.111.13,并能做到当堂成诵;2、了解1.111.13三则论语的意思,体会孔子对孝和礼的一些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这三则论语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1、回顾前面学习的与孝有关的几则论语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中的前十则,请大家想想,前十则中有哪些是讲“孝”的?(指名学生背诵前面关于“孝”的几则论语,大家补充或纠正。)2、大家齐背前面学习的关于“孝”的几则论语。3、由曾子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引入新论语的学习曾子曰:“慎终追

16、远,民德归厚矣。”曾子的这句话既是对一个人的“孝”的要求,同时也强调了丧葬之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学而篇第一,继续了解孔子及其弟子对于“孝”和“礼”的一些观点。(板书:论语·学而篇1.111.13)(二)分组学习三则论语1、提出分组学习要求:(1)各小组所有成员必须熟读要学习的一则论语,做到朗读流利,停顿准确。(2)各小组必须根据老师给出的注释,共同合作,大致了解这则论语的主要意思,并能够流利地表达出来。(3)如果遇到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留待全班交流的时候解决。(4)学习后各小组必须派一个代表把自己本组学习的论语准确、流利地朗读出来,并解释意思。2、教师出示三

17、则论语的相关注释。1.11:没:去世。 道:主张,规矩。1.12:先王:过去的君王。 斯:这。 由:用。 不行:行不通。1.13:信:承诺。复:实践诺言。 因:依靠。 宗:遵奉,学习。3、各小组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认真自学,教师参与学习,了解学生自学状况,适当进行点拨、引导。(三)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各小组按照教师的安排各派一个代表汇报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形式:先朗读,后解释意思,可以在解释后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各小组汇报的时候,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对理解不正确的进行点拨。(四)选取小老师讲解这三则论语1、根据刚才汇报的情况,大家推选三个朗读最好,表达流利、准确地同学担任小老师,给大家讲解这三则论语。

18、2、教师对小老师提出要求:(1)带领大家朗读三遍,朗读时要求读音正确、停顿准确;(2)把每一句的意思解释清楚,并能够流利地连贯起来说上两遍,使大家都能够理解。(3)可以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帮助大家尽量把自己教的论语背诵下来。3、小老师根据要求给大家讲解这三则论语。(五)教师检查小老师讲解成果1、教师随意指名三名同学分别朗读这三则论语,大家适当点评。2、教师随意指名六名同学说说这三则论语的意思。3、全班推选优秀小老师,并说说理由。4、全班自由说说这三则论语的意思。5、全班齐读这三则论语。(六)教师总结1、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三则论语,大家又有了哪些收获?(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2、今天,我们不

19、仅学习了三则论语,懂得了一些孔子关于“孝”和“礼”的观点,而且尝试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那就是以大家为主,老师在旁边做一个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种方式,并积极地参与到我们这样的学习中来,使我们的论语学习更有效。 第四周论语·学而篇第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论语·学而篇第一1.81.10这三则。2、了解孔子对君子的看法,了解曾子对孝道的“慎终追远”的看法以及子贡对孔子温良恭俭让的品格的赞扬。二、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这三则论语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的七则

20、,现在请大家一起背一背。(不会背的教师适当提示。)2、谁能说说通过前面的学习,自己有什么收获?(指名两到三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3、这节课我们一起再学习论语·学而篇中的三则,继续了解孔子。(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二)学习第一则1、(课件出示第一则)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一则,请大家自由读一读。2、学生自由朗读这则论语一遍。3、在朗读时遇到什么困难没有?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学生汇报,估计很多学生都不认识“惮”字)4、请大家利用自己的字典,给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最好能够在旁边写上它的意思。(学生查字典,写上字义。)5、谁愿意把这则论语朗读一遍?(指名一生朗读)请大家注意听他朗读时的

21、停顿。6、一生朗读这则论语一遍。7、大家注意刚才他朗读时的停顿了吗?请用铅笔把停顿画出来。8、(指名刚才朗读的学生)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停顿吗?(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没有不同意他的看法的?或者有不同的停顿的?(指名说说不同的看法或停顿)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9、教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其实文言文的停顿并不难,因为它是一个意思停顿一次的。刚才几位同学的停顿就是这样,隐隐约约知道一点意思,就按照自己所知道的意思停顿了,现在请大家按照刚才画好的停顿一起把这则论语读两遍。10、出示画好停顿的句子,学生齐读两遍。11、大家的朗读停顿很准确,说明大家心里已经大概知道一点意思了,谁能说说?知道哪句就

22、说哪句,猜一猜也行。12、指名学生说意思,教师相机指导:(1)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重:庄重;威:威严;固:坚固;主:以为主;惮:害怕。(相机板书)(2)理解“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以及“过则勿惮改”的意思。13、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意思,指名说说意思。14、对“无友不如己”这一点,你是怎么看的?(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交朋友的看法。)15、孔子曾经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也。”他认为有了过错,只要改正了就不能算是过错了;越是经常检讨自己的过错,那么这个人的过错就越少。孔子自己是这么做的,他的很多弟子也是这样做的:他的弟子颜回总是能检讨自己的过错,所以同样的错他不会犯

23、第二次;他的弟子仲由闻过则喜,也留下了美名。我们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犯错以后都能改正呢?假如我们都能向孔子学习,不断检讨自己的过错,那么我们同学之间,朋友之间一定会更加和谐、更加友爱。16、现在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则论语,争取背诵下来。17、咱们试着背一背?(学生一起试背。)(三)学习第二则1、(出示这一则)请大家自由读读,多读几遍。2、全班一起读一遍。3、这则论语,大家能猜猜意思?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点拨:(1)“慎”是什么意思?“终”呢?那么“慎终”就是说当父母的寿命到了,应该小心谨慎地为他们举行丧葬之礼,不要违背礼法。(2)“追”是什么意思?“远”呢?“追远”就是说祖先虽然已

24、经去世很久了,但是也要按时对他们进行祭拜,表达对他们的追思。(3)“民德”指的是什么?“厚”呢?“民德归厚”就是说老百姓如果能够做到“慎终追远”,那么他们的道德就会很淳厚了。5、古人对于丧葬时的礼法也是非常重视的。有一个名叫陈元方的人,他的父亲去世了,他非常悲痛,一连哭了好几天,整个人都瘦了。他的母亲看他可怜,就偷偷地拿了一床丝被给他盖上。正好有一个叫郭林宗的人来吊唁,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叹了一口气说:“你是一个有才有德的人,怎么可以在父亲去世的时候盖着这么好的被子呢?孔子曾说:穿着丝绸衣服,吃着大米饭,你的心怎么能安宁呢?我真看不起你。”说完以后,就走了。后来,宾客们都不来了。陈元方是一个非常

25、受人尊敬的人,可是他在父亲去世的时候盖锦被,虽然不是故意的,但却违背了“丧尽其礼”的礼法,所以很多人都没有办法接受他的这个无心之过。可见,古人是非常注重丧葬时的礼法的。6、(引读)所以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当官的人如果能做到“慎终追远”,那么就会“民德归厚”了。7、一起再读一遍。8、试着背一遍。(四)学习第三则1、(出示这一则)听老师读一遍,注意老师读的时候的停顿。2、老师范读一遍。3、再听老师范读一遍,边听边画下停顿。4、全班一起读两遍。5、领读“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一句两遍。6、(出示这则论语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请给这些字组词:求 与 温 良 恭 俭 让7、在学生

26、组词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单音节词的意思(并板书):求:请求;抑:或者;与:给予,主动告知;温:温和;良:善良;恭:恭敬;俭:俭朴;让:谦让。8、一边引导学生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一边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1)“必闻其政”是什么意思?“求之与”与“抑与之与”又是什么意思?(2)“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又是什么意思?(3)这一则中有四个“与”,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与”作为语气词时表达的不同语气:疑问的语气;肯定的语气。)9、指名说说这则论语的意思,如有困难,教师适时进行引导。10、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那里的国君往往会主动向他请教一些政治上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指明两生

27、回答。)11、是啊,这些国君除了被孔子渊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智慧所吸引外,更多的是被孔子温、良、恭、俭、让的涵养和品格所感动、所吸引,这就是孔子每到一个国家,人家都要向他请教的道理。不明白的人,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还以为孔子是巴结他们,一心想知道人家国家的政治呢!所以也就难怪他的弟子子禽会这么问了,而子贡恰恰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到了孔子的崇高的品格的力量。所以,一个人如果具有了温、良、恭、俭、让的崇高品德,那么人人都会乐于亲近他了。12、让我们一起跟随子贡再去体会一下孔子的这种人格魅力吧!一起再把这则论语读两遍。(学生齐读两遍。)13、大家自由地再读一读,争取能够背诵下来。(五)三则合诵1、今天我们一

28、起学习了三则论语,它们分别在修身、孝道方面给了我们一些启示,让我们一起把这三则论语读一读,把它们记在我们的心间,去指引我们孝顺父母、锤炼自己的品格吧!2、学生三则合诵。 第五周论语·为政篇第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论语·为政篇第二2.12.4,并能做到当堂成诵;2、了解上述四则论语的意思,体会孔子对为政的一些观点,了解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以及对自己一生的概括。二、教学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这四则论语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第一,对孔子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论语的第二篇为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到第

29、四则。(二)反复朗读1、先请大家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四则读两遍,注意听老师的读音和停顿。2、老师朗读这四则论语两遍。3、引导发现老师朗读中的读音的变化:刚才老师朗读的时候有两个字的读音和我们今天的读音不一样,哪个细心的同学发现了?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共:同“拱”;道:同“导”。5、引导学生回顾学而篇第一的第一则中的“说”,体会“共”、“道”两个字的用法。6、引导学生理解“共”、“道”的意思:那么,你认为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7、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共)环绕;(道)引导。8、学生自由朗读这四则三遍,注意读音和停顿。9、全班齐读这四则一遍,老师根据学生的朗读相机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读准字

30、音和停顿。10、全班再次齐读一遍,做到读音正确,停顿准确。(三)大致了解意思1、教师板书出示这四则论语的注释:2.1北辰:北极星。2.2蔽:概括。 无邪:不邪恶,纯正。2.3政:法令制度。 齐:约束。 免:免除罪过。 格:匡正言行。2.4天命:指人应尽的道义和职责。 逾:越。2、学生根据老师给的注释,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了解这四则论语的意思。3、指名说说自己对这四则论语的理解,教师相机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4、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每则论语的意思。5、指名四名学生分别说说这四则的意思,大家评议。6、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孔子为政的思想:了解了这四则论语的意思后,我们大致了解了孔子的为政思想,

31、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一下?指名学生简单谈谈自己对孔子的为政思想的理解,教师相机进行引导。(四)熟读成诵1、学生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全班试背这四则论语。(五)总结孔子一生主张为政应以“德”为本,从这四则的学习中,我们就能够了解一二,今后的学习我们还会对孔子的这一思想有更充分的了解,通过不断的了解,我们一定能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光芒。 第六周论语·为政篇第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论语·为政篇第二2.52.8,并能做到当堂成诵;2、了解上述四则论语的意思,了解孔子对孝的不同看法,体会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这四则论语,了解孔子对孝的不同看法

32、。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昨天是母亲节,这是全世界妈妈的节日,你们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的?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表达母爱的方式。3、大家都是非常孝顺的孩子。大家看这个“孝”字(板书:孝),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表示孩子扶着老人行走,多么形象啊!我们的祖先多么聪明啊!其实,我们中国文化非常讲究孝道,西汉以后,魏晋时代正式提倡以孝道治天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都是“以孝治天下”,唐宋以后甚至“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可见我们中国文化多么重视孝道!那么,你们又是怎样看待孝道的呢?4、指名说说自己对“孝”的理解。(二)学习第一则1、孔子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

33、已经非常有名气了,当时鲁国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就曾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孔丘年纪不大,就懂得很多了,并且熟悉礼节。我是快要死的人了,我死了,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啊。”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果然拜了孔子为师。有一次,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是怎么回答他的呢?2、请大家看第一则。先听老师把这一则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注意听好读音和停顿。3、老师范读这则两遍。4、老师简单介绍樊迟: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5、大家自由地把这则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6、全班齐读一遍,老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适当的点评,如有不正确的,及时给予纠正。7、指名三个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进行指

34、导。8、在这则论语中,孔子认为什么是孝道?9、学生讨论:孔子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孟懿子之间的对话告诉樊迟?10、指名汇报讨论的结果。11、教师归纳点拨:孟懿子是当时非常有地位的一个人,他既是孔子的学生,又是孔子的朋友,孔子非常尊敬他,所以回答问题非常含蓄,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由孟懿子自己去体会。但是他又想到孟懿子未必会懂,所以就借樊迟的口去慢慢传话,作间接的教育,所以就有了孔子和樊迟在车上的一段对话。12、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说说。13、大家一起再把这则朗读一遍。(三)学习后三则1、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子游和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可是他们在向孔子请教孝道的时候,孔子每一

35、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他的回答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看后三则。2、自己自由地把这三则朗读三遍。3、全班一起把这三则朗读一遍,老师相机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拨。4、现在我们已经熟读了这三则,下面请大家与自己的小伙伴一起试着说说每一则的意思。5、在理解这三则的意思时有什么困难吗?6、老师根据学生理解的困难适当给予点拨,引导他们体会每一则的意思。7、学生再次与自己的小伙伴说说意思。8、指名说说每一则的意思。9、讨论:为什么孔子对不同的人关于孝道的回答都不一样呢?10、指名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适当进行点拨。11、教师归纳:孔子是一个非常智慧的老师,孟懿子是从政的人,孔子只说:“不要违背”,不要违背什么呢?这

36、就需要孟懿子自己去体会了,作为一个从政的人,不违背自己的父母,按照礼节去侍奉父母,这是孝道,但是能够视天下人为父母,不去违背人心,这才是大孝、真孝;孟武伯是一个霸道无礼的世家子弟,不能体会民间的疾苦,所以孔子就告诉他,要去体会父母看到孩子生病时的那种担心、忧愁,将来如果要从政,要爱天下人,就要知道天下人的疾苦;子游和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就从更细的方面去引导他们:孝顺父母,除了要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还要从心底里敬爱自己的父母,脸色上要愉悦和婉。12、从这里,大家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引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聪慧,体会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四)联系实际1、读着孔子关于孝道的这些言论,大家是不

37、是想到了自己?我们在孝顺父母的时候还有哪些做得不够的地方?2、指名说说自己对父母的孝顺还有哪些做得不够的地方,今后应该怎样改进。3、是啊,我们常常认为父母爱我们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也常常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爱,可是在享受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同时,我们也常常忘记了父母也需要爱,常常忘记了回报父母的爱。孩子们,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重新做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爱吧!让我们再次重温孔子的教诲,让它们牢记在我们的心中!4、学生一起朗读这四则论语。 第七周论语·为政篇第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论语·为政篇第二2.92.11,并能做到当堂成诵;2、了解上述三则

38、论语的意思。二、教学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这三则论语,了解意思。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论语·为政篇的前八则,现在请大家分组接力背诵前面的八则论语。2、学生分组接力背诵前面学习的八则。3、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政篇。(板书课题:论语·为政篇第二2.92.11)(二)反复朗读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先试着把这三则论语读一遍,画出不认识的字。2、交流划出的生字,估计学生划出的字是“廋”字。3、学生查字典,了解“廋”字的读音和意思。4、再次朗读这三则论语,注意停顿。5、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朗读,用铅笔划出自己朗读时的停顿。6、教师范读两

39、遍,学生对照自己划出的停顿,进行修改。7、学生反复朗读,力求读准字音和停顿。8、学生以组为单位,展示朗读,大家一起评议。9、全班齐读,教师对朗读不准确的地方进行指导。(三)理解意思1、学生与自己的小伙伴一起探讨这三则论语的意思。2、学生汇报自己在探讨过程中的困难,教师给予点拨。估计学生在下列字词的理解上存在困难:回、发、所以、所由、安3、指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体会每则论语的意思。4、同桌互相说说意思。(四)指导朗读、背诵1、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过的语气词,体会文言文语气词多的特点。2、学生找出这三则论语中的语气词,并说说分别表示什么语气。3、指名说说应该怎样读出这样的语气。4、学生试着读出这样的

40、语气。5、指名朗读,要求读出适当的语气。6、全班齐读。7、全班试着背诵。 第八周论语·为政篇第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论语·为政篇第二2.122.16,并能做到当堂成诵;2、通过自学,了解上述五则论语的意思。二、教学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这五则论语,了解意思。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论语的第一篇,请大家回顾一下,其中谈到君子的有哪几则?指名学生说一说。2、全班一起背诵第一篇中论述君子的几则论语。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政篇,学习的内容是第12则到16则(板书课题:论语·为政篇第二2.122.16)。(二)学生自学1、今天

41、学习的五则都非常短小,主要以大家自学为主,自学之前,先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论语的方法。2、指名学生概括前面学习的方法,教师相机板书。3、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完成自学第一步:准确、流利地朗读(1)小组内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这五则论语,教师巡视,了解朗读情况,相机进行指导。(2)指名学生展示朗读,大家评议。(3)全班一起朗读一遍。4、小组完成自学第二步:理解意思(1)交流汇报自己理解意思时可能遇到的困难。(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理解这几则论语的意思。(重点理解“器”、“周”、“比”、“罔”、“殆”的意思。)(3)讲述“邯郸学步”的故事,

42、帮助学生理解“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4)介绍一些国学研究者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不同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无穷魅力,体会论语的魅力,从而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5、小组完成自学第三步:熟读成诵(1)小组内熟读这几则论语,争取背诵下来。(2)指名3生背诵,大家评议。(3)全班一起背诵一遍。(三)拓展总结1、读了这五则论语,我们不妨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指名学生说一说。)2、总结:我们今天学习论语,是为了让论语指导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道德修养和实践,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妨多想想我们身边的人,这样可能会使你对论语理解得更深刻,也可能会使你得到新的启发,所谓“温故而知新,可

43、以为师矣。” 第九周论语·为政篇第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论语·为政篇第二2.172.19,并能做到当堂成诵;2、通过自学,了解上述三则论语的意思。二、教学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这三则论语,了解意思。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全班一起背诵前面学习过的1216则。2、导入今天三则的学习。(二)熟读1719则1、学生自由朗读1719则,要求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期间,了解学生朗读情况。2、正音:知、阙3、全班齐读一遍,教师针对朗读情况适时评价。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一边朗读一边画出自己朗读的停顿。5、指名三名学生朗读,大家对照他们的朗读停顿和自己画的停顿有

44、没有不同,如有不同说说自己停顿的理由,教师适时引导。6、全班画出正确的停顿。7、全班齐读一遍。8、分组接力朗读三遍。9、师生分角色朗读两遍。(三)理解意思1、教师介绍涉及到的人物:子张、哀公、由2、教师出示一些注释,学生根据注释自己理解三则论语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帮助其理解。4、拓展:论语·颜渊篇“樊迟问仁”章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孔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观点,进一步理解第19则。5、指名说说意思,大家评议。(四)熟读成诵1、学生自由反复朗读这三则,力求能背诵。2、全班一起背诵。(五)总结 第十周论语·为政篇第二教学设计一、教学

45、目标1、熟读论语·为政篇第二2.202.22,并能做到当堂成诵;2、通过自学,了解上述三则论语的意思。二、教学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这三则论语,了解意思。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请大家回忆一下,前面我们学过的论语中,关于“信”和“孝”的有哪些?(指名学生说一说。)2、教师总结导入:我们知道,在前面我们学习过的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到了“孝”,他认为孝,“其为仁之本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则也谈到了“信”和“孝”。(二)反复朗读1、读准字音(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2)教师出示生字(奚、輗、軏),学生齐读,读准生字的读音。(3)全班齐读这三则论语,读准字音。

46、2、读准停顿(1)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画出停顿。(2)教师范读一遍,学生对照自己画出的停顿,比较与老师的停顿有什么不同,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停顿。(3)学生修改自己的停顿。(4)学生根据新画出的停顿自由朗读这三则论语,教师巡视了解情况。(5)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不正确的停顿予以纠正。(6)全班齐读两遍,读准停顿。(三)理解意思1、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义项。2、指名学生汇报通过查字典,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輗”、“軏”、“劝”、“奚”的意思。)3、学生自己说说每一则的意思。4、指名学生说说意思。5、

47、教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老师为什么这样停顿。(四)熟读成诵1、全班齐读一遍。2、引导读出最后一句的反问语气。3、学生找小伙伴分角色朗读。4、指名两个小组展示朗读。5、拓展延伸:建议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学习的论语改变成故事。 第十一周论语·为政篇第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论语·为政篇第二2.232.24,并能做到当堂成诵;2、通过自学,了解上述两则论语的意思。二、教学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这两则论语,了解意思。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初次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则论语。2、正音:殷、谄,并简单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3、全班齐读一遍,做到读准每一个

48、字的字音。(三)理解意思1、学生默读,发现自己理解中可能遇到的困难。2、学生汇报自己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适时板书。估计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因、损、益3、学生查字典,试着解决自己的困难。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对刚才所提出的问题的理解,并说说自己的理由。5、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全班同学共同解决上述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理解意思。6、在引导学生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则论语的意思,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运用,如:现代生活中沿袭的古代的礼制或传统,以及生活中的见义不为的现象。(四)熟读成诵1、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朗读的停顿。2、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画出的停顿,大家评议。3、全班同学自

49、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4、全班齐读一遍。5、学生自由朗读,争取背诵下来。6、指名三名同学背诵。7、全班一起背诵一遍。(五)总结 第十二周 论语·八佾篇第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论语·八佾篇第三3.13.5,并能做到当堂成诵;2、通过自学,了解上述五则论语的意思。二、教学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这五则论语,了解意思。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介本篇的主要内容: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所以孔子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八佾篇就是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2、

50、释题:八佾,佾,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二)学习第一则1、自由朗读这一则两遍,读准字音。2、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3、老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画出朗读的停顿。4、学生根据画出的停顿自由朗读这一则两遍。5、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6、教师简介季氏: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是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仲孙氏、季孙氏中的一家。7、学生自己试着了解意思。8、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9、全班一起再次朗读这一则一遍。(三)学习第二到五则1、学生自由朗读这

51、四则三遍,做到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2、指名四名学生分别朗读这四则,大家评议他们的读音是否准确。3、全班齐读这四则,读准字音。4、学生试着画出这四则的停顿,然后自己读一读。5、学生尝试自己说说这四则的意思。6、指名学生说说这四则的意思,教师适当点拨:(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仲孙氏、季孙氏。(2)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5)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 (6)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孔子认为

52、,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7)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8)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9)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7、全班一起再读这四则一遍。(四)总结1、今天我们学习的五则论语,讲的都是孔子对于礼的一些看法,联系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果孔子生活在现在,不知道要感慨到什么程度。现在我们对于礼是怎样的态度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2、所以,礼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即使在今天,我们还是应该遵守、维护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礼法制度和规矩的。3、最后再让我们一起把今天学习的五则读一遍。 第十三周论语·八佾篇第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论语·八佾篇第三3.63.9,并能做到当堂成诵;2、通过自学,了解上述四则论语的意思。二、教学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这四则论语,了解意思。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前一节课学习的五则论语。2、导入课题。(二)朗读今天学习的四则论语1、自由朗读这四则论语两遍,做到读准每个字的字音。2、老师范读,学生对照老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