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课堂实录北京课改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课堂实录北京课改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课堂实录北京课改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差不多先生传师:我们来学习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 (生:“差不多先生传”)大家都预习过了吧?我 来请一位同学评价下“差不多”这个人。生:不很清楚、不很分明、不很讲究、不很精明、不很细密,总之是个马马虎虎的人。 师:既然“差不多”是个马马虎虎的人, 又为什么称他为“先生”?“先生”是一种尊 称呀!生:应该是一种讽刺的手法吧。 师:准确的说,是“反讽”的手法。 反讽,也就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从语言技巧运用的角度反讽可以用夸大叙述、正话反说 等方式。师:课文是在为“差不多先生”立“传”,既然是“传”,就得有人物事迹,课文记叙 了差不多先生几件事?生:五件事。 师:我来请五位同学分别读前四件事,我来读最后一

2、件。(生读第一件事)师:既然是“反讽”,你读的时候就要有点反讽的味道,夸张一点,像点“唐唐老鸭”(范读)。其实,还可以用镇江话来读。(一生用镇江话读,毕,掌声。) (生依次读第二、三、四件事;师读第五件事,毕,掌声。) 师:第一件事,哪位同学来概括下? 生:他小的时候买糖,买错了,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说“红糖白糖差不多”。 师:你这不是“概括”,是“复述”,概括只要交代好什么人、什么时候、在哪里、干 了什么事就行了,不要细节。生:小时候,差不多先生买错了糖。(师:更简洁点,3个字,试试?) 生:“买错糖!”师:“买错糖”是什么不分?时间、还是色彩?(颜色不分) 师:现在我们就按照这样的句

3、式:“买错糖颜色不分”,给另外四件事做概括。(生概括,约一分钟后,组对交流,再一分钟后,学生汇报,最后老师出示ppt)1.买错糖颜色不分2.答错题东西不管3.写错字多少不 清4.不守时早晚不分5.寻错医生死不明师:大家看这五件事,它们的排列有什么密码?生:从小时候写起,最后到老了死去。(师:更简洁的说是从小 生:到大。) 生:因为小时候 “颜色不分” ,才导致最后 “生死不明” 。(师:这是内在的因果关系。 从轻 生:到重。)师:为什么不全部写“颜色不分”,而是还有“东西不管”“多少不清”“早晚不分” “生死不明”?生:多角度为差不多先生立传,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性”,让人物更加立体。 师:看来

4、这五件事的排列有三组密码: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一元到多元。有人拟了 一幅对联上联:不分红白、不分东西、不分十千、不分时间、不分生死,谁说你是圆通;下联: 不很清楚、不很分明、不很讲究、不很精明、不很细密,原来是个懒人。横批:差得多但是 ,差不多先生身上的这些劣根性 (板书:劣根)是他个人的 ,还是整个民族的? (板书:个人、民族)生:民族的。师:我们一起来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请大家在文中找找,并批注。 (生找,约1分钟后, 出示ppt文本1、2段)生: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还有“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可以看出, 胡适不仅是在批判差不多,更是在指出这是整个民族的劣根。(出示3、4段)

5、2生:这段中“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是在说,“差不多先生”随处可见。(出示第11段)生:这一段有“牛医王大夫”,说明“差不多先生”已经影响到别人。师:“牛医王大夫”的错误在于(生:不该“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师:医生这个职业的特点是(生:最谨慎、小心的职业)也是最不能(生:差 不多的职业)否则就是 (生:草菅人命!)师:这一段还出现了一个人物(生:家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个人物的出现? 生:“家人”和“差不多先生”具有亲情关系,应该最懂得人命关天,但“却把西街牛 医王大夫请来了”,由此可见,差不多先生的劣根性已经“深入人心”,超越了亲情、超越 了生死!师:太棒了!差不多先生终于死了 ,

6、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给了这个世界以警示 ,但是, 大家接受教训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两段。(生读) 大家看看,这两段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的劣根性?生:“大家都很称赞”他,“大家都说他”“有德行”,还“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 最后“都学他的榜样”。师:我们来看看刚才找到的关键词和短语,这些无一不在正话反说或夸大叙述,也就是(生:“反讽”)的手法。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表面上胡适先生 在反讽差不多先生身上的“差不多”的劣根 ,其实是在讽刺国人身上“差不多”的劣根以及 对于“差不多劣根性”的浑然不觉。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同样指出的一样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

7、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 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师:今天为我们揭示国人劣根性的作家是胡适,我们来看简介胡适(18911962) ,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 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先生同期还写了一些揭示劣根性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苟且同样著名 (ppt)我这“白话”的第三篇 ,说的是苟且 。这苟且二字 ,便是随随便便的意思 ,说得深一层, 便是上海人说的撒烂污,呀呀糊。唉!我想起这苟且二字,在我们中国真可以算得一场大瘟 疫了。这一场瘟疫,不打紧,简直把我们祖国数千年来的文明,数千年来的民族精神,都被 这两个字瘟死了

8、。唉!好不伤心呵!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最后两段,大家发现我少了一句(生:“一一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大家想想,这一句有什么作用?生:突出主题、点明题旨。师:这种回答有点贴标签的意思,要关注原句并结合全文来回答。 生:这句指出了危害,要成为“懒人国”,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师:还有吗?)全 文都是反讽,很搞笑,这一句很严肃;亦庄亦谐吧。(师:很好!)3师:王老师再补充一点:如果没有这句话,就是一篇“传”,人物传记;有了这句话, 文章就成了“小品文”,或者说是“寓言”了。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反讽、概括、多事件的排列密码、抓关键词解读等方法;更透视 出了胡适先生的良苦用心 。胡适先生台北去世后 ,他的好友毛子水先生为他题写了 墓志铭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