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弋j_ 摘要 a b s t r a c t t oe x p l o r et h ef i l i p i n o c h i n e s e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e t h n i ci d e n t i t yf e a t u r e sa n d t h o s ev 砸a b l 船( g e n d g r a d e ,f a t h e r so c c u p a t i o n , m o t h e r s o c c u p a t i o n ,c h i n e s e l e a r n i n ga t t i t u d e ) m f l u e n c e so nf i l i p i n o c h i n e s e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e t h n i ci d e n f i 坝 t h i s s t u d yd e v e l o p e d “t h eq u e s t i o n i a i 托o fp h i l i p p i n ec h i n e s et e e n a g e r se t h n i c i d e n t i t y a n d c h i n e s el e a r n i n ga t t i t u d e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t od ot h ef o l l o w i n g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 t h er e s e a r c hi n d i c a t e st h a t :( 1 ) t h ed e g r e e so fe t h n i ci d e n t i t y a n dc h i n e s el e a r n i n ga t t i t u d ea m o n g f i l i p i n o - c h i n e s e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r e m a i na t t h el e v e lo fa b o v e a v e r a g e ;( 2 ) 耶1 ef i l i p i n o - c h i n e s e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e t h n i c i d e n t i t yi s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g e n d e r g i r l s s c o r e so fe t h n i ci d e n t i t y so v e r a l ll e v e l e m o t i o n a ld i m e n s i o na n dc o g n i t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d i m e n s i o nw e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h i g h e rt h a n b o y s ,b u tt h e r ei sn o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o nt h eb e h a v i o r a lt e n d e n c i e sd i m e n s i o n ;( 3 ) g r a d eh a sn os i g n i f i c a n t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f i l i p i n o c h i n e s e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g t h n i c i d e n t i t y ;( 4 ) t h ef a t h e r so c c u p a t i o n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i n f l u e n c e st h ee t h n i ci d e n t i t y st o t a l s c o r eo ff i l i p i n o c h i n e s e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b u tm o t h e r so c c u p a t i o nh a sn o s i g n i f i c a n ti n f l u e n c e t h ee t h n i ci d e n t i t y st o t a ls c o r e so ft h o s es t u d e n t sw h o s ef a t h e r s o c c u p a t i o ni sb u s i n e s s m a na n dw h o s ef a t h e ri sd i e dw e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h i g h e rt h a nt h o s e s t u d e n t sw h o s ef a t h e r so c c u p a t i o ni s e m p l o y e e s ;( 5 ) t h e r ei ss i g n i f i c a n tp o s i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e t h n i ci d e n t i t ya n dc h i n e s el e a r n i n ga t t i t u d e ;( 6 ) f a t h e r so c c u p a t i o n , g r a d e ,a n dc o g n i t i v ef a c t o r ,b e h a v i o r a lt e n d e n c i e sf a c t o ro ft h ec h i n e s el e a m i n g a t t i t u d ec o u l db er e g a r d e da se f f e c t i v ep r e d i c t o r so ft h ef i l i p i n o c l l i n e s em i d d l es c h o o l s t u d e n t s e t h n i ci d e n t i t y k e y w o r d s :f i l i p i n o - c h i n e s e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c h i n e s el e a r n i n ga t t i t u d e ,p h i l i p p i n e , e t h n i ci d e n t i t y i 0删3 姗4m 60舢8 删1脚y , 峨,i ,婚渗一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移民数量的增加,族群认同日益引起人类 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等各方学者的研究兴趣。另外,中国经泌的蓬勃发 展,尤其是中国在2 0 0 8 年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突出表现,世界各角落的华人华侨重新 掀起一股华族认同的热潮。菲律宾华侨作为世界华人华侨的一个重要乡成部分,经 过2 0 世纪7 0 年代的菲华运动,已经成为菲律宾的一个少数族群一皇族。华族占 菲律宾人口的l ,但却控制了菲律宾一半以上的国民经济。因此,菲律宾华族的 族群认同现状不仅可以为菲律宾政府的华族政策提供相关信息,而i 也可以为我国 的菲律宾侨务工作提供重要启示。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菲律宾公 o 。族群认同是华 文教育这一目标的基奠,只有了解华族青少年的族群认同状况,f 有可能切实有效 地提高华族青少年对华族的感情,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菲律宾公民。另外,语 言是族群文化的一部分,中文是华族文化的载体。中文学习与华族青少年对华族的 认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文的习得和运用必然受到族群认同的重要影响。苏曼 的文化合流模式认为大量的文化因素存在语言中,语言的习得由学习者与所学语言 的族群文化之间的社会及心理距离决定。华族青少年对华族的认同越高,心理距离 越小,其中文学习效果也越好。这对于目前目前绩效不彰的j 乍律宾华文教育有着不 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已有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首先编:4 了具有可接受信、效度 的菲律宾华族青少年族群认同问卷与菲律宾华族考j 年中文学习态度问卷 以探讨菲华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以及被试特征、中文学习态度对族群认同的影响。 其中,被试特征主要涉及到性别、年级、父、母职业四项。其次,采用随机抽样的 方法抽取菲律宾四所华校中一至中四年级各一个班,共4 9 0 位菲华中学生为被试进 行调查分析。第三,对有效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总体上了解菲华中 学生的族群认同与中文学习态度现状g 分析被试特征、中文学习态度对菲华中学生 族群认同的影响;以被试特征、中文学习态度各因子对菲华中学生的族群认同进行 逐步回归分析,以确定被试特征、中文学习态度与族群认同的确切关系。 根据以上研究,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v 福建师范大学x x x 硕士学位论文 ( 1 ) 本研究编制的菲律宾华族青少年族群认同问卷与菲律宾华族青少年 中文学习态度问卷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两份问卷的信效度均可接 受。菲华青少年的族群认同主要由情感、行为倾向、认知评价三个维度组成,中文 学习态度也包含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三个因子。 ( 2 ) 菲华中学生的族群认同总体水平位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菲华中学生族群 认同的情感维度与认知评价维度得分高于中等水平,但行为倾向维度得分低于中等 水平。 ( 3 ) 菲华咔学生的族群认同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族群认同总体水平、 情感维度与认知胡价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但行为倾向维度上不存在差异。 ( 4 ) 菲华中学生的族群认同不存在年级差异。 ( 5 ) 菲华中学生的族群认同总分在父亲职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父亲职业为商 人及父亲死亡学生的族群认同总体得分均显著高于雇员;在母亲职业上不存在差异。 具体而言,菲华中学生族群认同的情感维度得分在父母职业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族群认同行为倾向维度上,父亲职业为商人以及父亲死亡学生的得分均比父亲职 业为雇员的学生高,母亲职业为商人学生的得分既高于母亲为雇员的学生,也高于 母亲为家庭主妇的学生;在认知评价维度上,父亲职业为商人学生的得分高于父亲 职业为雇员的学生,母亲职业则不存在差异。 ( 6 ) 菲华中学生的中文学习态度总体水平位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菲华中学生 中文学习态度的情感因子与认知因子得分高于中等水平,但行为倾向因子得分低于 中等水平。 ( 7 ) 菲华中学生的中文学习态度与族群认同呈极其显著性正相关。 ( 8 ) 父亲职业、年级以及中文学习态度的认知因子和行为倾向因子是菲华中学 生族群认同总体水平的有效预测因素。具体而言,中文学习态度认知因子、年级以 及中文学习态度行为倾向因子是菲华中学生族群认同情感维度的有效预测因素;中 文学习态度行为倾向因子、认知因子和父亲职业是菲华中学生族群认同行为倾向维 度的有效预测因素;中文学习态度认知因子和父亲职业则是菲华中学生族群认同认 知评价维度的有效预测因素。 根据上述结论,本研究也为菲律宾华校与中文教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菲 华中学生对华族的认同:( 1 ) 中文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归属感、课堂行为准则遵守 情况与学习表现三方面来警惕自身族群认同对学生的影响;( 2 ) 菲律宾华校与中文 v i k 瞌 中文文摘 教师应该向菲华中学生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促使他们对华族形成良好印象; ( 3 ) 多开展中文班级活动,注重同伴对菲华中学生族群认同的重要影响;( 4 ) 加强 家校合作,巩固华校教育成果。 当然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本研究所选的对 象主要是大岷区和吕宋区的华校学生,取样范围不够广,因此,对于菲律宾其他两 个地区未狮耶区和棉兰佬区,上述研究结论是否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 本研究只考察了菲华中学生的族群认同,而菲华小学生与成人学生的族群认同研究 尚未见诸笔端,需要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探索。第三,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 法对菲华学生的族群认同状况进行研究,被试可能受到社会赞许倾向性的影响,从 而使问卷得分出现偏高的现象,因此今后可以通过现场观察法来增加调查结果的真 实性。同时,族群认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后续研究还应该采用纵向追踪 研究方法来考察菲华学生族群认同的变化发展情况。第四,族群认同是一个受到多 方面因素影响的动态系统。虽然本文考察了性别、年级、父母职业、中文学习态度 对菲华学生族群认同的作用,但范围有限。今后研究不仅可以探讨家庭教育方式、 教师教学策略、课堂管理方式等变量对菲华学生族群认同的作用,亦可以将族群认 同作为自变量考察其对菲华学生自尊、学校适应等的影响。 i l , 、 l v ,龄 k 往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目录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i 。i v - 1 1 7 - 1 7 1 7 一、预试问卷的编制 二、研究对象 1 7 一1 8 一 三、问卷发放- 1 8 一 四、数据处理1 8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1 8 - 一、问卷项目的区分度分析 二、因素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菲华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讨论 2 4 2 5 _ 第三章建议与研究不足之处- 4 1 - 第一节建议4 1 第二节研究不足之处4 3 第四章结论 附录1 4 7 附录2 。- 4 9 一 参考文献一5 1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5 9 致谢 个人简历一6 3 一 i x v 一l,my 0l、,; 绪论 绪论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移民数量的增加,族群认同( e t h n i ci d e n t i t y ) 日益引起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等各方学者的研究兴趣。西方学者对 族群认同的关注始于2 0 世纪6 0 年代的民权运动。那些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低下、饱 受歧视和攻击的少数族群成员在民权运动的大背景下,族群意识空前高涨,由此也 加剧了种族冲突。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并帮助政府制定政策,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与族 群相关的各方面因素,尤其是族群认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因为,族群认同为理解 那些面对威胁的族群成员的心理提供了一种途径( w e i n r e i e h , 1 9 8 3 ) t 1 1 。例如,加拿大 制定了清晰的多元文化政策,并且大力支持与族群相关问题的研究( b e r r y , k a l i n , & t a y l o r , 19 7 7 ) t 2 1 。 随着族群认同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 g u r i n e p p s ,1 9 7 5 ;m a l d o n a d o ,1 9 7 5 ) 声称族群认同对族群成员的自我概念、心理幸福感等心理功能有决定性作用【3 】 4 】。 c h e n ,l i f e n g ( 2 0 0 0 ) 对中国青少年移民的研究表明,高族群认同与较高的生活满意 度、良好的社会表现及较低的精神疾病发病率联系在一起 5 】。e f r o s i n ig a v a k i ( 2 0 0 4 ) 认为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良好的族群认同有助于少数族群成员形成良 好人格和适应力的公民;假如少数族群成员没有形成对所属族群的认同,其犯罪率 较高,社会经济政治地位也较低 6 】。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中国在2 0 0 8 年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突出表现, 世界各角落的华人华侨重新掀起一股华族认同的热潮。菲律宾华侨作为世界华人华 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 0 世纪7 0 年代的菲华运动,已经成为菲律宾的一个 少数族群,简称华族 7 1 。菲律宾华族占菲律宾人口的1 ,但却控制了菲律宾一半以 上的国民经济。因此,菲律宾华族的族群认同现状不仅可以为菲律宾政府的华族政 策提供相关信息,而且也可以为我国的菲律宾侨务工作提供重要启示。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菲律宾公民。族群认同是华 文教育这一目标的基奠,只有了解华族青少年的族群认同状况,才有可能切实有效 地提高华族青少年对华族的感情,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菲律宾公民。另外,语 陈君楣菲律宾华校学生中、英、菲语言态度、语言学习动机的比较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0 0 6 ) , 1 福建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言是族群文化的一部分,中文是华族文化的载体。中文学习与华族青少年对华族的 认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文的习得和运用必然受到族群认同的重要影响。苏曼 的文化合流模式认为大量的文化因素存在语言中,语言的习得由学习者与所学语言 的族群文化之间的社会及心理距离决定 。华族青少年对华族的认同越高,心理距离 越小,其中文学习效果也越好。这对于目前目前绩效不彰的菲律宾华文教育有着不 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 二、研究综述 2 1 族群概念辨析 人类社会开始社会分工和合作之时,族群就应经存在了。但族群研究却始于2 0 世纪3 0 年代赫胥黎和哈顿( a c h a d d o n ) 提出用族群( e t h n i cg r o u p ) 代替种族( r a c e ) , 以明确在研究涉及社面层面的群体行为时文化性和生物性的区别【引。 纵观族群研究的历史,“民族 ( n a t i o n ) 、“种族和“族群是三个极易混 淆的概念,但这三个概念的区分对族群研究的意义十分重大。具体而言,民族( n a t i o n ) 主要是与国家有关的概念,具有政治性;种族涉及的主要是血缘、体质等生物性的 特征;族群则是文化性与生物性的混合,一般与国家边界无关。 不同学者对族群概念提出许多不同的定义。目前比较广泛使用的族群概念是马 克斯韦伯于1 9 6 1 年给出的定义:“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 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面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这种信念对于非 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另一位学者巴斯则从群 体的排他性和归属性来界定族群。他认为一个族群最主要是其”社会边界,是由其 本身组成成员认定的范畴,而非语言、文化、血缘等”内涵”。在生态性的资源竞争 中,一个群体通过强调特定的文化特征来限定我群的“边界 以排斥他人回。同样地, t h 埃里克森也指出,“族群是经由它与其他族群的关系而确定,并通过它的边 界而明显化,但族群边界本身即是一种社会的产物” 。 总的来说,族群是其一群体成员在与其他群体的接触下,在自识和他识的过程 中形成的,它是一种边界式的主观心理归属感。 沙平汉语研究三视角【m 】新香港年鉴出版社,1 9 9 9 :1 1 2 张永红,刘德一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c 】民族学人类学,第一辑,雷振扬等编民族出版社,2 0 0 6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版) 2 0 0 1 :2 3 ( 2 )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 绪论 2 2 族群认同概念 2 2 1 认同概念 “认同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心理精神分析理论中,弗洛伊德从心理防御机制 角度提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埃里 克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同一性 ( s e l f i d e n t i t y ) 和“群体同一性 ( c o l l e c t i v e i d e n t i t y ) 的概念,并着重阐述个体水平上的自我同一性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意 义,由此掀起了一股个体自我认同的研究热潮。 2 0 世纪7 0 年代,t a j f e l 和t u n n e r 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 s o c i a lt h e o r y ) ,认为社 会认同是“个体认识到他( 或她) 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 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o 。张剑峰进一步提出认同分为三个层次:自我认同、社 会群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其中,“自我认同是指个体价值认同,社会认同是个体对 人类社会成员这一身份的认同,社会群体认同介于两者之间,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 最早产生的认同 。 2 2 2 族群认同 许多学者认为族群认同是社会认同( s o c i a li d e n t i t y ) 的一部分,例如t a j f e l ( 1 9 8 1 ) 认为族群认同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是由个体对所属社会群体的知识衍生而出,其 与所属群体的价值观以及依恋等情感紧密联系 9 1 。j e a ns p h i n n e y 和a n t h o n yd o n g ( 2 0 0 7 ) 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族群认同是在社会经验中形成的,由一 个群体的民族意识、一种文化和一种特殊情境衍生而出【1 0 1 。张剑峰认为族群认同属 于社会群体认同,其主要由三方面组成:“体质的、先赋的文化特征,如肤色、母 语、宗教、风俗习惯等;对本族族群的心理归属及划分我族和异族的意识标准;日 常行为和文化实践 。e f r o s i n ig a v a k i ( 2 0 0 4 ) 认为族群认同是个体在与其他群体的 接触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经常与被文化习俗和社会期望所引导的生活方式 联系在一起。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族群认同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 以给个体或他人一种方向性的导引作用 1 l 】。 当今大部分学者也赞成族群认同是一个与自我概念紧密联系的多维复杂结构。 如菲) 雹( p h i n n e y ) 认为族群认同是动态多维的,自我识别、归属感和自豪感是族群认 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8 8 3 7 5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 0 0 6 ,1 4 ( 3 ) :4 7 5 - 4 8 0 张剑锋族群认同探析学术探索,2 0 0 7 年第l 期p 9 8 1 0 2 福建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同众多成分中的共有核心成分【1 2 】。万明钢、王舟( 2 0 0 7 ) 认为族群认同包括自我认 同、归属感、对参照群体的认知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价值分享等不同的维度,是动 态的多维度的结构【1 3 l 。 2 2 3 族群认同的成分 族群认同成分的探索为族群认同与其他种类群体认同的比较提供了框架。例如 族群认同和种族认同都包含个体对群体的一种归属感以及学习群体价值观、行为准 则的一个过程;两种认同都与文化行为、价值观、个体对群体的态度有关;两种认 同的重要性和突出性都会随时间和内容的改变而改变。但是,族群认同和种族认同 从定义和研究侧重点来说是不一样的。如h e l m 所说,种族认同主要关注种族歧视, 其主要评估使种族歧视内在化的体验。相反,族群认同大多是研究个体对某一族群 的归属感。在这一方面,族群被定义为是一种文化遗产的产物,它包括价值观、传 统习俗和语言等。从被试方面来说,种族认同较多是黑人,白人被试相对比较少, 而且主要是大学生;族群认同的被试则主要是来自各种不同族群和种族的青少年、 大学生【1 4 1 。 至今为止,学者对族群认同的成分还未形成统一意见。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 出发,分别挑选一些族群认同成分进行研究。有些学者强调族群认同中自我识别的 关键作用;其他一些学者则着重研究族群认同中的归属感和承诺感( s i n g h ,1 9 7 7 ; t i n g - t o o m e y , 1 9 8 1 ;t z u r i e l & k l e i n ,1 9 7 7 ) ,群体共有的价值观及态度( w h i t e & b u r k e , 1 9 8 7 ,p 3 11 ) ,或者对其他群体的态度( e gp a r h a m & h e l m s ,1 9 8 1 ;t e s k e n e l s o n , 1 9 7 3 ) 等【1 5 】【1 6 】【1 7 】【1 8 】【1 9 1 。与上述关注族群认同态度与感觉的研究不同,另外一些研究 着重强调族群认同的文化性:例如,语言、行为、价值观和族群历史的知识( e g ,r o g l e r , c o o n e y & o r t i z ,19 8 0 ) 等 2 0 】。 下面,本文主要讨论自我分类、个体对所属族群的承诺与依恋、探索程度、行 为卷入、对内群体的态度,族群价值观和信念、族群成员关系的重要性这几个族群 认同成分的含义及理论实践研究意义。 ( 1 ) 自我分类( s e l f - c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 ) 自我分类是个体将自己归为某一特殊社会群体的成员的过程【2 1 1 。自我分类是群 体认同的一个基本成分,是族群认同测量中首先必须考察的一个基本问题。c r o s s ( 1 9 7 8 ) 提出错误的标签可能与不良的自我概念相联系【捌。然而,这种分类或贴标 签对个体来说,其自身的意义更大于其心理学上的意义。例如,有研究显示当为来 绪论 自不同背景的青少年贴族群标签时,族群身份本身对学业成绩有极大的作用( f u l i 蹦i , w i t k o w ,& g a r c i a , 2 0 0 5 ) t 2 3 1 。 多族群社会中的个体更可能进行族群识别。这种识别多半是社会强加进行的自 我分类,因为不同族群之间体质上( 肤色) 和文化上( 语言、穿着或习俗) 的差异。 不管个体对族群的识别是选择还是强加的,人们可能会觉得单一的标签是错误的, 因为很多人认为自己可能从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少数族群成员可能既认同所 属族群,也部分认同于主流群体。u l l a h ( 1 9 8 5 ) 研究发现英国的第二代爱尔兰青少 年移民将近一半认为自己一部分是英国人,一部分是爱尔兰人【2 4 】。a l i p u r i a 和 p h i n n e y ( 1 9 8 8 ) 提出那些父母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族群的个体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识 别将更为困难。他们有可能会忽视自己的部分血统,将自己称为混血儿【2 5 1 。个体可 能还会根据情境选用几种不同的自我标签或分类;例如,同一个人可能同时用下列 几种标签:中国人,菲律宾华裔,亚洲人等。 ( 2 ) 承诺和依恋( c o m m i t m e n t & a t t a c h m e n t ) 承诺( 归属感) 是族群认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a s h m o r e 及其同事( 2 0 0 4 ) 认为依恋 或情感承诺是群体认同的一个核心成分【拘。当族群认同研究越来越流行,承诺最普 遍的含义就是个体对自己属于某一群体的情感归附。 此外,根据发展模型( 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 l ) ( m a r c i a , 19 8 0 ;p h i n n e y , 19 8 9 ) ,承诺 不能简单地定义为是一种自信、成熟的达成式认同( a c h i e v ei d e n t i t y ) ;有时个体 对所属群体的承诺仅仅是个体对自己父母或其他行为榜样进行认同的结果,它并没 有内化。这种承诺称为“可改变的承诺 ( f o r e c l o s e d ) 2 7 1 2 8 1 。拥有“可改变承诺 的个体其典型表现是对其承诺的意义缺乏清晰的理解。相反,拥有安全稳定自我的 个体会拥有达成式的族群认同,而这是建立在探索过程的基础上。 ( 3 ) 探索( e x p l o r a t i o n ) 探索一般被定义是个体寻找与所属族群相关的信息及行为体验。探索包含一系 列的活动,例如阅读族群相关书籍、与他人交流讨论本族群,族群文化事件的参与 等。个体对所属族群的探索在青春期非常普遍。它可能会持续很久,有些个体甚至 一生都在探索,这主要依赖个体的经验( p h i n n e y , 2 0 0 6 ) 2 9 1 。探索在族群认同的过程中 非常重要。假如个体在族群认同形成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探索,那么他对所属族群 的承诺可能是易变的。 ( 4 ) 族群行为( e t h n i cb e h a v i o r ) 福建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族群行为是各个族群特殊性的典型表现,体现了个体族群认同的行为特征,其 包括族群语言的使用、喜欢吃具有族群特色的食物、与其他族群成员的联系、参与 族群特色的活动等。有些研究者认为族群语言的使用是族群认同的一个核心方面【3 0 1 。 ( 5 ) 评价( e v a l u a t i o n ) 从理论上说,对某一群体的强烈归属感应该包括个体对所属族群及族群成员关 系的积极感觉( p o s i t i v ef e e l i n g ) ( t a j f e l & t u r n e r , 1 9 8 6 ) t 3 1 1 。在群体认同的相关文章 中,尤其是种族认同, “私人集体”( p r i v a t er e g a r d ) 经常被看作是一种积极的内群 体态度( 如l u h t a n e n & r o c k e r , 19 9 2 ;s e l l e r s ,s m i t h , s h e l t o n , r o w l e y , & c h a v o u s , 1 9 9 8 ) 3 2 】【3 3 】。个体对所属群体和群体成员关系的积极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些经 常遭受歧视的少数族群成员对自己的族群会形成一种消极的评价,并由此可能形成 消极的自我概念。 事实上,基本所有的少数族群成员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歧视。例如,少数族群成 员经常自我报告出想要成为优势群体的渴望。研究者从发展的角度提出已经形成的 族群认同一般会导致个体拒绝对自己群体而言消极的刻板印象( p h i n n e y ,1 9 8 9 ) 3 4 1 。 c r o s sa n df h a g c n - s m i t h ( 2 0 0 1 ) 指出,许多黑人年轻人在认同自己是黑人的过程中发 展出许多积极的含义,并指出已经形成的族群认同不仅仅只是个体简单地把其他人 的想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它意味着个体可以独立的考察和评价自身对所属群体的 态度 3 5 】。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积极的态度( 如自豪感) 是良好族群认同的一个部分 ( p h i n n e y , c a n t u ,k u r t z ,1 9 9 7 ;r o b e r t se ta 1 ,1 9 9 9 ) 3 6 】【3 7 1 ,而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评 价被显示为是日常幸福感的一个预测变量( k i a n g , y i p ,g o n z a l e s ,w i t k o w ,& f u l i g n i , 2 0 0 6 ) 3 8 1 。 u m a f i a - t a y l o r 及其同事( u m a f i a - t a y l o r ,y a z e d j i a n , & b a m a c a - g o m e z ,2 0 0 4 ) 认 为个体对所属族群的评价是族群认同的一个独立成分。个体可能认为自己属于某一 族群,但他对本族群的评价却是消极的,并且希望能够成为其他群体的成员。 u m a f i a - t a y l o r 及其同事通过因素分析也发现,评价因素可以同族群探索和承诺成分 区分开【3 9 1 。但这结论是不清楚的,因为其关于评价的条目都是消极的措辞,而且 比例非常少。所以,今后的研究应该多使用积极的条目测量个体对所属族群的评价。 ( 6 ) 价值观和信仰( v a l u e sa n db e l i e f s ) 许多研究者提出价值观和信仰是族群认同必须考察的因素。但是,价值观和信 仰应该考虑不同族群类别的影响。例如,拉丁美洲人的家庭主义、亚洲人的孝心和 绪论 美国黑人的黑人文化都是每个族群特有的价值观。许多研究显示价值观、信仰与承 诺( 归属感) 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价值观是个体与所属族群亲近程度的重要指标。但 是由于不能确定一个量表应该包含哪些群体的价值观和信仰,因此对其的测量受到 限制。即使当能够确定一个群体具体的价值观和信仰,但这些也只是针对某一特殊 群体,不能对不同的群体进行比较。另外,价值观和信仰对每个族群成员的认同( 或 归属感) 的作用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评估个体的价值观和归属感时应该进行更 清楚的考虑。 ( 7 ) 重要性和突出性( i m p o r t a n c ea n ds a l i e n c e ) 不同个体和群体对族群认同重要性的看法各有千秋。般认为少数族群成员比 主流群体成员更为看重自己的族群。族群的突出性同样显示出这一特点。例如,y i p a n df u l i g n i ( 2 0 0 2 ) 研究发现高度族群认同的个体拥有更高水平的对本族群突出性的 认同【4 0 1 。这些研究者也发现拥有高水平族群认同的个体其突出性与积极的幸福感相 关。今后的研究应该关注这些变量是如何与族群认同的其他因素相联系的。 上述对族群认同成分的探索可以归为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其中, 自我分类、评价、价值观与信仰、突出性与重要性属于认知评价成分,承诺和依恋 属于情感成分,探索和族群行为属于行为倾向成分。 2 3 族群认同的相关理论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的社会认同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研 究的共同课题文化适应和文化冲突以及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族群认同形成过程 理论是大多数族群认同研究的理论基础。 2 3 1 社会认同理论 许多族群认同的研究是在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l e w i n ( 1 9 4 8 ) 是最早对 社会认同的重要性进行阐述的学者之一。他认为个体主观幸福感的维持需要对某一 群体稳固的归属感【4 1 1 。这一观点后来经f l 了t a j f e l 和t u r n e r ( 1 9 7 9 ) 发展成为社会认同 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个体对某一群体的归属感对积极的自我概念很重要。 持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者强调个体对所属群体共同意义理解的重要性,并认为 族群成员关系受到不可渗透的群体边界、积极或消极的群体比较过程和族群独特性 的影响。 族群认同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认同。假如主流群体大环境对低自尊的少数族群持 有稳固的看法,那么这一族群成员将面对一种潜在的消极社会认同。个体对位于较 福建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低地位群体的认同可能导致较低的自尊,例如有项研究讨论了美国黑人这样被歧视 的族群群体的自我仇恨( s e l f - h a t r e d ) 心理【4 2 1 。 很多研究讨论了个体对处于社会低阶层族群群体的认同与低水平自我概念之间 的关系。t a j f d ( 1 9 7 8 ) 认为处于较低地位的族群成员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升他 们的社会地位【4 3 1 。个体可能通过舍弃自己族群,认同主流群体来提高地位。但是, 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消极的心理结果。具体来说,这种方法对那些拥有明显种族特 征以及被他人归类为某一族群的个体来说是无效的。另一个方法是发展对所属族群 的自豪感( c r o s s ,1 9 7 8 ) ,重新解释那些被认为是下等的族群特质( b o u r h i s ,g i l e s , t a j f e l ,1 9 7 3 ) ,以及强调自己族群的独特性( c h n m a i l ,g a d f i e l d ,g i l e s ,t a y l o r ,1 9 7 6 ; h u t n i k 19 8 5 ) 删【4 5 】m 【4 7 】。 社会认同理论也探讨了那些处于两种文化情境的个体的族群认同问题。i 上w i n ( 1 9 4 8 ) 和t a j f e l ( 1 9 7 8 ) 都讨论了个体对两种不同群体的认同可能会造成混乱的感 觉,因为少数族群和主流群体之间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各方面往往存在冲突。 那么个体是否可以建立适应性的二元认同还是只能选择对某一群体的认同? 旧有的 学者认为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最近一项通过对来自1 3 个移民国家( 美国、加 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和8 个欧洲国家) 2 6 个文化背景5 0 0 0 多名青少年移 民的大型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青少年移民的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 n a t i o n a li d e n t i t y ) 之间的关系十分不一样,相关系数从3 2 到2 8 ,而且其中很多非常相近【4 8 1 。 2 3 2 文化适应理论 认同只有在与不同族群群体的接触中才能凸显其意义。在一个单一种族的社会 中,族群认同实质上并没有多大意义。持有这一观点的研究者强调族群认同的文化 适应性,认为族群认同是复杂流动的,是在社会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改变的。这 些学者强调意义的表达对族群认同的形成和调节有显著影响;这种意义的表达不仅 包括语言,还包含符号特征、非言语行为、规范和标签( a b r a m se ta 1 2 0 0 2 ) 。他们 认为族群认同是个体对某一族群文化的各个方面主观象征性的使用,个体用它来区 分所属群体与其他群体【4 9 1 。 有时,学者将族群认同与“文化适应( a c c u l t u r a t i o n ) 两个概念混作一谈。文 化适应概念主要涉及的是个体接触两种明显不同文化时产生的文化态度、价值观和 行为。它更关注群体而非个体,关注少数族群或移民群体与优势群体或居住国之间 的关系。从这一角度而言,族群认同更多被认为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 绪论 文化适应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族群成员在面对不同文化冲突时的选择以及在 这一选择过程中的心理调适过程。线性两极模型( l i n e a r - b i p o l a rm o d e l ) 和二度空 间模型( t w o d i m e n s i o n a lm o d e l )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模型对个体面对文化冲突时的 选择问题进行了讨论。线性两极模型认为个体的族群认同是从对所属族群的强认同 到对主流群体的强认同,认为对某一群体的强烈认同必然意味着弱化对其他群体的 认同;那些已经被主流社会同化的个体不可能拥有较强的族群认同;文化适应的结 果不可避免是弱化个体对本族的族群认同【鲫。 二维模型则与线性模型不同,它认为文化适应既包含个体对本族群文化和传统 习俗的认同,也包括对新的或优势文化的认同,这两个过程是独立的。根据这一观 点,个体可能对本族群和主流文化的认同都拥有强烈或较差的认同;对本族群强烈 的认同并不意味着弱化对优势文化的认同。b e r r y 及其同事对1 3 个认同文化变量的聚 类分析表吲5 1 】,个体存在四种明显的文化适应形态( a c c u l t u r a t i o np r o f i l e ) 。其中有 三分之一的被试是整合型( i n t e g r a t i o np r o f i l e ) :他们两种认同都比较积极、强烈; 第二种是族群型( e t h n i cp r o f i l e ) ,占被试的四分之一:其特点是拥有较强的族群认 同和较弱的对所在国的认同( 国家认同) ;第三种是对所在国的认同( n a t i o n a lp r o f i l e ) , 低于五分之一的被试是这种类型的,其特点刚好与第二种相反;第四种是弥散型 ( d i f f u s ep r o f i l e ) ,其特点是两种认同都非常低。四种类型与适应成效的关系不同。 其中,整合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地最好。 2 3 3 族群认同形成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和文化认同模型都承认族群认同是一个随着时间和情境不断改变 的动力过程。另外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认为族群认同是个体在自我评价 和自我决定的积极过程中形成的。w e i n r i e c h ( 1 9 8 8 ) 提出族群认同是个体不断进行种 族划分的复杂过程【5 2 1 。然而,社会认同理论和文化适应模型并没有从个体发展的角 度考察族群认同的形成过程。 e r i k s o n ( 1 9 6 8 ) 提出了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发展阶段论。根据e r i k s o n 的观点【5 3 1 , 同一性( i d e n t i t y ) 是一种关于自我的持续性稳定主观感受,它可以为个体在主要生 活领域的各种选择提供指导。个体并不会自动形成同一性。更准确来说,同一性是 个体在不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