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是加速健康老龄化的第一基石.doc_第1页
转变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是加速健康老龄化的第一基石.doc_第2页
转变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是加速健康老龄化的第一基石.doc_第3页
转变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是加速健康老龄化的第一基石.doc_第4页
转变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是加速健康老龄化的第一基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变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是加速健康老龄化的第一基石转变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是加速健康老龄化的第一基石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老年学学会 李凤舞关键词:转变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 健康老龄化 第一基石内容摘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转变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是健康老龄化的第一基石这一观点。全文分为大部分:一、膳食对健康的影响;二、膳食不合理引起多种慢性非传染疾病;三、预防慢性病应调整膳食结构。-俗话说“病从口入”,以前是指引发传染性疾病的病大多是由于吃了不卫生的食品所致。近年来,营养学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引发我国居民死亡的前三位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前两位与膳食结构不合理有明显关系,也就是说: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大多是吃出来的!这些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一、膳食对健康的影响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从1950年到1985年是一路下降,到1985年时已经接近于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粮食消费、碳水化合物摄入、传染性疾病都在不断下降,而动物性食物消费增长,禽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使居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不断上升。特别是上世纪的80年代以来,心脏病、脑血管病、冠心病、肿瘤、癌症等“生活方式病”“富贵病”的死亡率却在不断增加,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1、膳食结构不合理影响人类健康。朝鲜战争时期,曾经有人对年龄在20岁左右的美、朝死亡士兵进行尸检,结果惊讶地发现,两者的动脉硬化程度竟然存在很大差别。究其原因,就在于自幼年开始,膳食结构的差异给美国兵体内埋下了“定时炸弹”,使他们日后患心血管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隐患大大增加。说明饮食结构不合理是疾病之源。所以许多人在中老年时患“文明病”,并非完全由于发病前一段时间饮食不合理所致,而是年轻时就已扎下了祸根。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动物性食物增加,植物性食物下降,脂肪摄入量增加,碳水化合物下降,与此相伴而来的则是相关的慢性病随之增加。 据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与膳食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迅速,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缺乏在我国城乡普遍存在。分析表明,肥胖等引致慢性病的重要因素的发生率还会大幅增加。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的健康素质、健康寿命,加重疾病负担,并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民以食为天。饮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饮食也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影响人类健康的众多因素中饮食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的膳食对人体有保健作用,而不合理的膳食则对健康有消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体会到饮食与健康的这种密切关系。对许多疾病而言,饮食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和预后等方面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目前已经证实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肿瘤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饮食的合理性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国内有许多家长反映:一些男孩不到6岁就出现了第二性征,女孩子三四年级就来例假。究其原因,很可能就出在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多!一些家长认为吃肉才有营养,特别是许多孩子爱吃炸鸡,天天不离,所以肯定会造成上述恶果! 2、常见慢性病大多是吃出来的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饮食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很多人仍缺乏饮食卫生方面的知识。目前对待饮食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为只要肯花钱吃鸡鸭鱼肉、山珍海味、高级补品,就能保证高营养和使身体健康,殊不知营养过剩和不科学的饮食结构反而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另一种倾向则是对饮食禁忌过多,加之传媒对某些事物的负面作用过分渲染,使有些人对某些食物产生畏惧,这也不吃,那也不吃,结果必然导致营养失调。以上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认为个体化的平衡膳食才是最合理的。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根据自身需要而言,不多也不少;对于健康而言,有利而无害,同时就我国目前的实际生活水平来说,既经济又实惠。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况且饮食这东西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膳食方面的常识无疑对改善我们的饮食质量,保持身体健康,防治疾病大有裨益。3、饮食问题引发过早死亡。2013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数字表明我国已有2.6亿慢性病患者,目前,八成的死亡者死于慢性病,在过早死亡和寿命损失中,慢性病占多数,其中在过早死亡的494万人中占75%,膳食不合理是导致死亡最主要的原因。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中国人好美食,目前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动物性食物增加,植物性食物下降,脂肪摄入量增加,碳水化合物下降,与此相伴而来的则是相关的慢性病随之增加。早死导致的减寿人数(即所有早死者与人均寿命差距总和)1亿中,慢性病占49%,为4900万人。英国政府公布的最新分析报告指出,英国每年因饮食问题引发的过早死亡人数达7万人,三分之一心脏病和四分之一癌症病人患病原因与饮食有关。报告指出,如果人们每日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增加到136克,过早死亡人数可减少42万人;如果人们能将每日摄入盐的量由9克减少至6克,则能减少约两万个过早死亡的人;如果人们把每日摄入总能量中饱和脂肪的比例降低25,可以再减少3500例过早死亡。胃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经北京肿瘤研究所统计称,北京市每10万人中就约有18人患胃癌,而且这种态势居高不下。经卫生部组织的全国第二次死因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因胃癌的死亡人数占所有因癌症死亡人数的23.2%。饮食结构不合理、家族遗传等多种原因会导致胃癌的发生,而其中,喜食熏烤、高盐、辛辣、腌制以及嗜好饮酒的人胃癌的发病率则更高。此外,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导致胃癌的诱因之一,有些人吃饭狼吞虎咽,食物在胃中消化困难,加重了胃的消化负担;有些人不吃早饭,午饭对付,就等着晚饭的大鱼大肉;有些人有时不吃饭或有时吃得太饱,如此“饥一顿、饱一顿”的无规律生活,都会给胃癌的“成长发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4、“三高”与肥胖是“生活方式病”。医学证明,八成以上的疾病与吃的食物有关。几乎一切非传染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癌症等,都可以从饮食方面找到原因。 高血脂可以引起血管栓塞;高血压可以引起脑出血和脑血管破裂;高血糖可以引起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明确提出,防止心血管病的第一道防线就是减少“三高”和控制“三高”。“三高”对机体构成的危害是巨大的,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来预防“三高”。由于饮食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疾病群体的迅速扩大。有资料统计,在中国人的十大死亡原因中,与代谢疾病相关的死亡率就高达35.7,与“三高”相关的死亡人数也占总死亡人数的27。卫生部营养所的专家指出,现今在我国有高脂血症患者16亿,高血压患者也是16亿,超重者2亿,肥胖者8000万人。这些数据已经显示出,在我国饮食习惯有两大误区:一是儿童偏食,造成缺钙、缺铁、缺碘;二是成年人贪食或嗜食,造成高血脂、脂肪肝、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富贵病”。这些都是影响国人寿命的致命武器。 二、膳食不合理引起多种慢性非传染疾病1、慢性病致死突然呈现急剧上升态势。据2012年5月国家公布的统计数字,我国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8%,患病人数将近两亿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确诊患者2.6亿,慢性病导致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主要原因包括社会老龄化、城镇化加剧,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当,再加上不爱运动,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就造成了慢性病致死突然呈现“井喷”。所以我国慢性病的防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2、不合理膳食结构造成多方面危害。一方面,肉类和油脂消费过多,油脂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30%的上限,导致营养过剩;另一方面,粮谷类食物消费下降,微量营养素缺乏,其中以钙、铁、维生素 A 的缺乏最为突出。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 的合理范围。不科学、不合理膳食结构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隐性食物浪费加剧。肉、蛋、奶和油脂的生产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需要更大的粮食转化,如果丢掉是显性浪费的话,那么超需求的过量摄入则是看不见的隐性浪费,其危害性甚至超过显性浪费。二是恶化了居民的健康状况。食物的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和低微量元素,直接导致了人体的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和贫血等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膳食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缺乏营养卫生知识。从厉行节约和保障健康的角度出发,必须切实转变消费观念,认清“过犹不及”的道理,合理膳食。3、“富贵病”患病率呈“井喷”式发展。由于食物健康营养知识缺乏,膳食不平衡和营养过剩所造成的营养性疾病“富贵病”呈现“井喷”式发展。据卫生部门监测统计,按照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判定标准,201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0.6%,肥胖率12.0%,城市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农村;全国有2.6亿人口被确诊为慢性病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9%。这些年来,部分人群在市场琳琅满目的美食诱惑下,加上缺乏食物营养知识,普遍存在肉类油脂等动物性食物消费过多等不合理的膳食行为,尤其是在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谷类食物消费明显下降,动物性食物消费快速上升,人群中偏离均衡营养的食物消费行为日益突出。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几次大规模人群抽样调查,我国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呈“井喷”式发展。“19581959年,在全国13省(市、自治区)范围内进行了高血压病调查,患病率为5.11%;而到2002年在全国30省(市、自治区)的高血压病调查显示患病率为18.8%,目前更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介绍,目前我国1564岁的劳动人口中,慢性病的发生率已经达到52%。高血压病患者每年增加1000万人;糖尿病患者9240万,10人中约有一个,另外还有1.4亿人处于糖耐量受损期。心脑血管疾病超过2亿人,因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数13。三、预防慢性病应调整膳食结构有关专家针对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变迁和健康、疾病状况,制定了目前的膳食结构调整方案,“稳定主食,保证蔬菜,增加奶类,调整肉类”。1、稳定主食。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提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指出,日常膳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无论什么场合,肉类菜肴再多,亦不可食肉超过食谷、食菜。这一论述框定了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而且此膳食模式一直流传至今。说明后人从生活实践中,已经悟出这一理论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从现代营养学观点来看,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可以避免欧美等发达国家“三高一低”(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的缺陷,对预防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有益。所以,在膳食中,粮食的消费不能再降了。2、保证蔬菜水果。蔬菜是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多种矿物质的重要来源,在体内有多种功能。特别是近年来对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的抗氧化作用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一般认为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对预防癌症和心血管病有好处。 3、增加奶类。奶类是优质蛋白质和钙的重要来源,特别是钙,不仅含量高,而且吸收、利用率也高,对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阻止中老年的骨质疏松有重要意义。 4、调整肉类。即调整肉食结构。中国人绝大多数食肉以猪肉为主。而猪肉与禽肉相比,蛋白质含量较低,脂肪含量较高。因此,应调整为以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