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篇 从分子到细胞 2 2 生命的化学基础生命的化学基础 2.1 构成生命的元素 q在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是O、Si、Al、Fe q在生物体内最丰富的元素是C、H、O、N q在生物体中共发现25种元素 q根据各元素的重要性和存在情况分成4类: 第一类元素:C,H,O,N 在生物体中占96%以上 第二类元素:S,P,Cl,K,Na,Ca,Mg 第三类元素:Fe,Cu,Co,Mn,Zn 第四类元素:Cr,Ni,F,Sn,I,Mo,Se,Si,V 0.01% 常量元素(11种) qC,H,O,N,含量最高96% qP、S分别是核酸和蛋白质的重要组分 qCa是牙齿和骨骼的重要组分,还具有生物信息传递功能 qCl,K,Na,Ca,Mg对保持生物体内水盐平衡至关重要 微量元素(14种)0.01% Fe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 Mn,Zn一些酶的必要成分 I甲状腺素的必要成分 CrCr 葡萄糖耐量因子(GFT)的必要成分,是胰岛素的辅助 因子,可增加胰岛素的效能 ,促进机体利用葡萄糖。 相当一部分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 者,是因为铬摄入不足或利用不良,表现出糖尿病症 SeSe 有抗衰老、抗癌等功效 对防止克山病(地方性心肌病)、大骨节病有效 摄入过多会造成中毒甚至死亡 大骨节病大骨节病 l发生于儿童,以关节软骨、骺软骨和骺软骨板变性坏死为基本病变 的地方性骨病。又称柳拐子病。 l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至西藏的一个狭长高寒地带(阿坝州)。 病因至今不完全清楚。 l在本病流行区,土壤、粮食和人发中偏低的硒含量与病情有非常明 显的负相关系。 l水中腐殖酸总量和腐殖酸(OH)与病情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系。 l本病发病年龄较小,一般为3-15岁儿童,手、足和踝部发病率高。 生物大分子的碳链骨架生物大分子的碳链骨架 细胞中几乎所有的分子都是碳的化合物 碳原子的同位素有12C、13C、14C 12C、13C为稳定同位素 14C半衰期为5570年 根据14C/12C比例可确定生物死亡年代 14C测定适用于年龄在6万年前范围内的化石 误差为40年 生命分子生命分子 q生命过程的碳源和能源糖类 q生命体的重要构件和储能物质脂类 q遗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者核酸 q遗传信息的表达者蛋白质 q生命过程的催化剂酶 q维持生命的重要小分子物质维生素 2.2 糖类 糖:含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 醛 酮 主要由C、H、O组成,其分子式通常以Cn(H2O)n表示, 旧称碳水化合物。 醛基酮基 实际上符合这一通式的不一定都是糖 如:乳酸CH3CHOHCOOH 可写成C3(H2O)3但不是糖 鼠李糖(C6H12O5)、脱氧核糖(C5H10O4)等单糖又不符合这 一通式 有的糖还含有N、S 1927年改称碳水化合物为糖族,现称为糖类 按结构特点可分为按结构特点可分为 c单糖 c寡糖 c多糖 c复合糖 1、单糖 l构成糖分子的基本单位,不能再水解为更简单的糖。 重要的单糖 丙糖:甘油醛、二羟丙酮 戊糖:核糖、脱氧核糖 己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1)甘油醛、二羟丙酮 甘油醛(二羟丙醛) 二羟丙酮 最简单的单糖 D-甘油醛L-甘油醛 甘油醛(二羟丙醛) 分子中C为不对称C原子,4个取代基各不相同,可 以形成互为镜像不能重叠的异构体,分为D型和L型。 n其它单糖可以看作是由甘油醛的C链延伸衍生而成。 D-葡萄糖 天然存在 L-葡萄糖 链状结构式 (2)葡萄糖 最重要的单糖 C6H12O6 半缩醛 有还原性 v当链状式中单糖分子C-1醛基和C-5羟基形成半缩醛时, 形成六元环结构(氧环式结构) 有还原性 葡萄糖 葡萄糖 v根据C1上的羟基与C2上的羟基是否处于同一平面, 可分为型和型。 其它单糖 单糖性质: v所有单糖都是白色晶体,易溶于水,且 多具有甜味。 v单糖上的醛基、酮基、半缩醛上的羟基 具有还原性,为还原糖。 2、寡糖 v由220个单糖组成的聚糖,以双糖最重要。 v单糖的半缩醛羟基与另一配体(可以是糖也可以是非 糖)的羟基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糖苷,其间的连接 键称为糖苷键。 v两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成双糖。 v常见的有麦芽糖、乳糖、蔗糖。 (1)麦芽糖 2分子葡萄糖通过1,4糖苷键相连而成 -1,4- 糖苷键 麦芽糖 有还原性 (2)乳糖 由 半乳糖和葡萄糖通过1,4糖苷键相连而成 -1,4- 糖苷键 半乳糖 有还原性 (3)蔗糖 不存在半缩醛羟基,为非还原糖 果糖 由葡萄糖C1和 果糖C2上的半缩醛羟基通过糖苷 键连接而成。 非还原性末端 1,2糖苷键 (4)纤维二糖 两个-葡萄糖单元 由-1,4 键连接 3、多糖 l由多个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多聚糖 均质多糖(同型多糖):如淀粉、糖原 非均质多糖(异型多糖) 组成 来源 植物多糖:纤维素 动物多糖:几丁质 微生物多糖:葡聚糖 淀粉 g直链淀粉 -1,4-糖苷键 g支链淀粉 -1,4-糖苷键和-1,6-糖苷键 非还原性末端 非还原性末端 还原性末端 -1,4-糖苷键 -1,6-糖苷键 糖原 俗称动物淀粉 肝糖元、肌糖原 具有类似支链淀粉的结构,但分子更大,支链更短 每一个非还原性末端都是收储和支取葡萄糖的窗口。 对调节葡萄糖的供求平衡,缓冲稳定血糖浓度有重要 意义。 纤维素 q 由葡萄糖以1,4糖苷键相连而成,没有分支, 分子量大。由1000015000个葡萄糖残基构成。 q植物界中的糖类物质有一半以上以纤维素的形式存在, 是储藏量最大的植物多糖资源。 l大多数生物体内所含有的淀粉酶不能水解1,4糖苷 键,所以不能消化纤维素. l只有某些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可产纤维素酶 l比如: l某些反刍动物肠道中共生着能产生纤维素酶的细菌, 白蚁后肠寄生着能产生纤维素酶的鞭毛虫 l因此食草动物和白蚁能消化纤维素 几丁质(几丁质(chitinchitin) 甲壳质甲壳质 化学组成:C、H、O、N 分布:真菌、绿藻、昆虫、甲壳类动物等的甲壳中 产量:年产1百亿吨,位居第二,仅次于纤维素 组成单位:N-乙酰氨基葡萄糖 结构单元:甲壳二糖 几丁质的衍生物: q壳聚糖:几丁质脱去55% 以上的N-乙酰基 q用途: D环保中处理吸收污水中重金属离子 D制造人造皮肤治疗烧伤病人 D具有降血脂、刺激免疫等保健功能 4、复合糖 由糖和非糖物质结合成的复合物。 糖+蛋白质 糖蛋白 糖+脂类 糖脂 q糖蛋白、糖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q糖蛋白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如激素、免疫球蛋白等等。 糖的生理功能糖的生理功能 1提供能量。 1是机体重要的碳源。 1组成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成分。如糖蛋白、糖脂是细 胞膜的组成成分。 1特殊生理功能的糖蛋白,如激素、酶 、免疫球蛋白等 等。 2.3 脂质 脂质是一大类物质的总称 这些物质的结构差别很大,但性质上却有共同之 处,即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按化学组成将脂质分为:按化学组成将脂质分为: 单脂脂肪 蜡 复脂磷脂 糖脂 衍生脂质 固醇类 萜 其他脂质 1、脂肪(甘油三酯甘油三酯TG) 4甘油三酯中含较多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固态称为脂肪 4甘油三酯中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液态称为油 甘油三酯中所含的某些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 硬脂酸CH3(CH2)16COOH 软脂酸CH3(CH2)14COOH 不饱和脂肪酸 油酸CH3(CH2)7CH=CH(CH2)7COOH 亚油酸CH3(CH2)4CH=CH(CH2)7COOH 亚麻酸 CH3CH2CH=CHCH2CH= CHCH2CH= CH(CH2)7COOH DHA二十二碳六烯酸 EPA二十碳五烯酸 亚油酸、亚麻酸为人体必需脂肪酸 2、蜡 q由饱和或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和高级醇构成的酯 q比甘油三酯更为疏水 q成为水果和叶片有效的天然覆盖层,防止水分 流失 3、磷脂 l甘油三酯中-C 上的脂肪酸,若 被磷酸取代则变 成磷脂酸 q当磷酸基OH位置连上胆碱、胆胺后,就分别形成: 卵磷脂 脑磷脂 4、甾醇类(固醇类) q其结构与中性脂肪或磷脂均不同,但由于它不 溶于水而溶于非极性溶剂,故将其归于脂类。 q甾醇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环戊烷多氢菲, q不同的甾醇所带的侧链或基团不同 蛋黄 卵磷脂 胆固醇 雌激素 雄激素 VitD3促进钙吸收 人体每天从膳食中摄入0.30.8g外源性胆固醇外,自身可合成约1g 内源性胆固醇 在人体分布不均匀,1/4存在于脑和神经组织 甘油三脂 磷脂 胆固醇 胆固醇酯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极低密度脂蛋白 乳糜微粒 血液中含的脂质称血脂 血液中的脂质以脂蛋白形式存在 血脂血脂 甘油三脂 磷脂 胆固醇 胆固醇酯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极低密度脂蛋白 乳糜微粒 血液中含的脂质称血脂 血液中的脂质以脂蛋白形式存在 a复合体中甘油三酯含量高,密度低 a其中: a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甘油三酯含量最多 a低密度脂蛋白(LDL)含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最多 aLDL和 VLDL高是引起动脉硬化的元凶 a如果人体内LDL受体缺乏或缺少,胆固醇代谢受阻,沉积 在血管壁上,造成动脉硬化,该病称为高胆固醇血症 q复合体中甘油三酯含量少,密度高,称为高密 度脂蛋白(HDL) q高密度脂蛋白可以将低密度脂蛋白或甘油三脂 分子带到肝脏进行降解,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 血液中的“清道夫”或“环卫工人”,它的数量决 定着血液中的脂代谢是否平衡。 5、萜类 q特点:由非极性、疏水的异戊二烯聚合而成, 有的成链状、有的成环状结构 生理功能各异,其中某些成分在人体内具有很强的抗 氧化性,具有抗衰老、抗辐射的功能 如:-胡萝卜素、维生素E等 -胡萝卜素 番茄红素番茄红素四萜化合物四萜化合物 在分子结构上有11个共轭双键和2个非共轭双键组成的直链型碳氢化合物 植物中,多数萜类具有特殊气味,而且是各类 植物特有油类的主要成分。 如柠檬苦素、薄荷醇、樟脑分别是柠檬油、薄 荷油、樟脑油的主要成分。 脂类的生理功能 q构成生物膜的骨架 q主要能源物质 q构成身体或器官保护层 q是某些重要生物分子组分 习题习题 1、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是什么?生物体中含量最丰 的元素是什么? 2、为什么要将糖的称呼由碳水化合物改为糖类? 3、写出葡萄糖D型、L型,、的构型 4、胆固醇等在结构上与甘油三酯差别如此之大,为什么 还要把它们划入脂类? 5、为了防止动脉硬化应注意哪两类脂质成员摄入? 2.4 遗传信息的表达者 蛋白质 氨基酸 蛋白质的结构 蛋白质的性质 蛋白质的功能 2.4.1蛋白质的构件分子 氨基酸 氨基酸的通式 氨基酸的特点 必需氨基酸 1、氨基酸的通式 qR不同,组成的氨 基酸就不同 q组成蛋白质的常见 氨基酸有20种 通式 2 2、特点 qL-型氨基酸 q属-氨基酸 (Pro为-亚氨基酸) q具旋光性 q属两性电解质 两性电离及等电点 l氨基酸在结晶形态或在水溶液中,并不以游离的羧基 或氨基形式存在,而是解离成两性离子 3、必需氨基酸 q20种氨基酸中有8种不能由人体合成,必须从外界 摄取,称为必需氨基酸 q8种必需氨基酸为 qMet Trp Lys Val Ile Leu Phe Thr “假 设 来 借 一 两 本 书” q甲硫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 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 2.4.2 蛋白质的结构 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 三级结构 四级结构 蛋白质的空间作用力 1、蛋白质一级结构 氨基酸排列顺序 肽键:酰胺键 肽链:N端、C端、主链、侧链 多肽、氨基酸残基 H2N CH CO NH CH R1R2 CO NH CH R3 CO NH CH R4 COOH 主 链 侧 链 N末端 C末端 q1954年英国生化学家Sanger报道了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是世界上第一例确定一级结构的蛋白质。 qSanger由此在1958年获Nobel化学奖。 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 界上第一例人工合成蛋白质。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由遗传信息决定 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但一级结构并不是决定蛋白 质空间构象的唯一因素。 2 2、二级结构、二级结构 l肽链的主链在空间的走向 螺旋 折叠 转角 蛋白质蛋白质螺旋结构螺旋结构(-helix)(-helix) Pauling and Corey提出。 右手螺旋 螺旋通过氢键维持稳定。第一个肽键的NH 和第四个肽键的CO形成氢键,第n个肽键的 NH和第n+3个肽键的CO形成氢键。 肽链的主链形成紧密的螺旋,侧链伸向外 侧,每一圈包含3.6个氨基酸残基,每个残 基跨距为0.15nm,螺旋上升一圈的距离(螺 距)为3.60.15=0.54nm. 稳定结构 折叠(折叠(-pleated sheet-pleated sheet) l平行式 N端 N端 q平行式 q反平行式 N端 C端 折叠靠肽链之间的肽键上CO与NH形成氢键而得以稳定。 反平行式比平行式稳定。 l转角( -turn): 折叠反平行式的转 折处。 l无规卷曲(random coil ):没有确定的规律性。 C N l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 间位置,即整条肽链的三维构象。 l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为侧链间的相 互作用 3 3、三级结构三级结构 q氢键、离子键、疏水键及二 硫键 q结构域:在蛋白质结构中形 成一紧密的结构,具有特殊 的功能,多为蛋白质的活性 部位。 4 4、四级结构、四级结构 l四级结构:各亚基的空间排布。 l亚基(subunit):有的蛋白质分子由两条以上的肽链通 过非共价键相连聚合而成,每条多肽链称为一个亚基。 l维持四级结构稳定的因素为各亚基之间的作用力如氢键、 离子键、疏水键。 l含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单独的亚基一般没有生物学功能 ,只有完整的四级结构才有生物学功能。 四级结构 5、蛋白质的空间作用力 氢键 盐键(离子键) 二硫键 疏水键 范德华力 盐键 (离子键 ) 氢键 二硫键 疏水键 氢键 氢键 疏水键 6、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l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l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A、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许多先天性疾病是由于某一重要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发生了差错引起的。 如血红蛋白亚基6位Glu被Val代替(基因突变),即 表现为镰刀状贫血,为世上最常见的血红蛋白病。 若亚基6位Glu被Lys取代引起另一类贫血:血红蛋白 C病。 正常红细胞 镰刀型红细胞 镰刀型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C C(HbCHbC) l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 l血红蛋白链中第6位谷氨酸被赖氨酸所替代 l此种异常血红蛋白主要发生在西非的加纳和布基纳法 索,该地的发病数约为1428 l美国的黑人发病数为23 l我国未有发现 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的意义 比较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一级结构可以帮助 了解物种间的进化关系,物种间越接近,则细 胞色素C的一级结构越相似。 B、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DNA聚合酶活性位点 聚合酶 DNA 4蛋白质在重金属、酸、碱、有机溶剂、尿素,以及 加热、紫外辐射等因素作用下,空间结构破坏,导 致蛋白质变性 2.4.3 2.4.3 蛋白质变性和复性蛋白质变性和复性 l不可逆变性 l可逆变性(复性) l蛋白质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溶解度下降, 粘度增加。 l大豆蛋白质的浓溶液加热,并加入少量盐卤制 豆腐的方法就是利用蛋白质变性来沉淀蛋白的 一个例子。 2.4.4 蛋白质的性质 l两性解离性质 l胶体性质 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蛋白质水溶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亲水胶体 这是因为: 蛋白质颗粒表面带有很多极性基团(亲水基团向外翻,疏水基 团向内钻),在蛋白质颗粒外面形成一层水膜(水化层) 另外蛋白质颗粒在非等电点状态时带的相同电荷,使蛋白质颗 粒间相互排斥,不致相互凝聚沉淀 结构功能 防御功能 信号功能 调节功能 运输功能 运动功能 其他功能 2.4.5 蛋白质的功能 2.5 生命过程的催化剂 酶 2.5.1 2.5.1 酶的概念 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 和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质。 2.5.2 酶的分子组成 单纯酶:仅由单纯蛋白质构成的酶 如脲酶,淀粉酶,脂酶 结合酶:全酶=酶蛋白+辅助因子 辅助因子:金属离子、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酶蛋白和辅助因子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活性,只有全酶有 催化作用。 l辅酶(coenzyme)非共价键与酶蛋白疏松结合,可用透析、 超滤分离 l辅基(prosthetic group):共价键与酶蛋白牢固结合, 不易分离。 l金属离子多为酶的辅基 l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有的属辅酶,有的属辅基 辅助因子辅助因子 2.5.3 2.5.3 酶的催化特点酶的催化特点 1 1、高效性、高效性 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 酶促反应速度比非催化反应高1081020倍,比一般催化 反应高1071013。 从初态转化为过渡态需要能量,即为活化能,活化能越大, 中间产物越难形成,反应越难进行。 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2 2、专一性、专一性 q反应专一性 q底物专一性 A A、反应专一性反应专一性 q酶一般只能选择性的催化一种或一类相同类型 的化学反应 q酶催化的反应几乎不产生副产物 B B、底物专一性底物专一性 结构专一性 手性专一性 几何专一性 结构专一性结构专一性 有些酶对底物的要求非常严格,只作用于一个特定的 底物,称为“绝对专一性” 如脲酶只能催化尿素水解,对尿素的类似物没作用。 有些酶的作用对象不是一种底物,而是一类化合物或 一类化学键,称为“相对专一性” 如:酯酶 手性专一性手性专一性 q胰蛋白酶只能水解L- 氨基酸形成的肽键 q淀粉酶只能选择性的 水解D-葡萄糖形成的 1,4-糖苷键 D-葡萄糖 天然存在 几何专一性几何专一性 l有些酶只能选择性催化某种几何异构体底物的 反应 延胡索酸(反丁烯二酸) L(+)苹果酸 3 3、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条件温和 易失活 常温、常压 中性 2.5.4 2.5.4 酶的活性调控酶的活性调控 4活性中心 4抑制剂和激活剂 4抑制作用类型 4酶共价调节 1 1、酶的活性中心、酶的活性中心 q酶的活性部位 酶分子中肽链折叠、螺旋或缠绕形成 酶的活性空间-酶的活性部位 q按照酶活性中心的功能分为: 结合部位 催化部位 调控部位 酶的活性中心 结合部位酶的专一性 催化部位酶的高效性 酶的活性中心 酶底物酶-底物复合物酶+产物 2、酶的作用机制 钥匙 3 3、激活剂的调节激活剂的调节 1 1)酶的激活剂)酶的激活剂 l使酶由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 的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activator) q大多为金属离子,如Mg2+、Mn2+ 、 K+ q少数为阴离子如Cl- q也有的为有机化合物,如胆汁酸盐 l必需激活剂:对酶促反应不可少。与酶、底 物结合参加反应。 l非必需激活剂: 有些激活剂不存在时,酶 仍有一定的催化活性。 酶原的激活酶原的激活 l酶原(Zymogen):有些酶(绝大多数为蛋白酶 )在细胞内合成及初分泌时,没有活性 l酶原的激活: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可转化成有活 性的酶。 酶原激活的机制 q分子内肽键一处或多处断裂,使分子构象发生一定程度改变, 从而形成酶的活性中心,同时生成一些肽或碎片。 酶原激活还存在级联反应 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 + 六肽 胰凝乳蛋白酶原-胰凝乳蛋白酶 + 2个二肽 胰蛋白酶 肠激酶 意义意义 q消化道内蛋白酶以酶原的形式分泌,避免细胞 产生的蛋白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使酶在特 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 q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酶类以酶原的形式在血液 循环中运行,一旦需要便转化为有活性的酶 q酶原可视为酶的贮存形式 4 4、酶的抑制作用、酶的抑制作用 酶的抑制剂(inhibitor):凡能使酶的催 化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 q不可逆抑制 q可逆抑制 、不可逆性抑制:、不可逆性抑制: (irreversible inhibitionirreversible inhibition) q抑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团以牢固的共价键结合, 从而使酶活丧失 q不能用透析、超滤等去除抑制剂 路易士气巯基酶失活的酶 q低浓度的重金属离子Hg2+、Ag+、As3+ 可与酶分子 SH结合,使酶活抑制。 +重金属盐引起的巯基酶中毒可用二巯基 丙醇(BAL)解毒。 BAL g农药敌百虫、敌敌畏等有机磷化合物能特异地 与胆碱酯酶(Choline esterase)活性中心丝 氨酸残基的羟基结合,使酶失活。 + RO P O O X R HOE RO P O O O R X HE 有机磷化合物羟基酶 失活的酶 q乙酰胆碱为生物体内传递神经冲动的重要物质。 q胆碱酯酶为羟基酶,有机磷杀虫剂中毒时,此酶活受抑制 q结果造成乙酰胆碱的堆积,造成神经过度兴奋直至抽搐而死 可用解磷定来治疗。 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 可逆性抑制可逆性抑制 CH2COOH CH2COOH + FADCHCOOH CHCOOH + FADH2 琥珀酸脱氢酶 琥珀酸 延胡索酸 COOH CH2 COOH COCOOH CH2COOH COOH CH2 CHOH COOH 丙二酸 苹果酸草酰乙酸 丙二酸、苹果酸、草酰 乙酸为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A、竞争性抑制 Glu PABA(对氨基苯甲酸) 喋呤 H H NHCH CH2 COOH CH2 COOH N NN N CH2NHCO OH H2N SO2NHRH2N 磺胺药 二氢喋呤+ PABA+Glu FH2合成酶 FH2FH4 q磺胺药与PABA结构相似,可与PABA竞争FH2合成酶的活性中心 FH2合成受抑制,FH4随之减少,使核酸合成障碍,细菌生长繁殖受 到抑制。 q而人体可直接吸收叶酸。 FH2还原酶 叶酸四氢叶酸 N NN N CH2NCO H2N H2N CH3 NH CH CH2 COOH CH2 COOH H H 喋呤 PABA(对氨基苯甲酸) MTX 氨甲喋呤(MTX)是FH2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人体 内FH4的合成,阻碍核酸合成,以致抑制肿瘤的生长。 FA FH2合成酶 FH2 FH2还原酶 FH4 B B、非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 别构抑制 5 5、酶共价调节、酶共价调节 l某些酶分子的基团可以在另一种酶催化下发生 共价修饰作用,从而引起酶活性的激活或抑制 ,这种作用称共价修饰调节 激酶 ATPADP 磷酸化酶 b (无活性) 磷酸化酶a P (有活性)磷酸酯酶 -OHH2OP 2.5.5 2.5.5 酶定义的补充酶定义的补充 1981年,托马斯 切赫(美)在四膜 虫rRNA前体中发现 了与蛋白质无关的 拼接过程 即在鸟苷和Mg2+ 存在下,可发生自 我催化作用,将 rRNA前体中存在的 链长414个核苷酸 的内含子切下 切下的内含子( 核酶) l切割下来的L19RNA具有 很强的酶的活性,即能使 核苷酸聚合成多核苷酸, 又能将多核苷酸切成不同 长度的片段,被称为核酶 。 Cech等人因此荣获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4核酶(ribozyme)是具有高效、特异催化作用的核酸 ,主要作用参与RNA的剪接 2.6 遗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者 核酸 1 1 、 核酸研究历史核酸研究历史 q1868年,瑞士外科医生Fridrich Miescher从 脓细胞核中分离到核酸样物质。 q1944年,Oswald Avery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 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q极少数的病毒以RNA为遗传物质 如天花病毒、流感病毒等。 T核酸分为DNA和RNA TDNA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内 TRNA存在于细胞质 2.2.核酸的分类核酸的分类 核酸在核酸酶作用下水解为核苷酸, 核苷酸由碱基、戊糖和磷酸组成。 核苷酸 磷酸核苷 碱基戊糖 核酸 核糖 脱氧核糖 嘌呤 嘧啶 3 3、 核酸的组成核酸的组成 戊糖戊糖 核糖 脱氧核糖 嘧嘧 啶啶( (pyrimidine)pyrimidine) 胞嘧啶 (2-氧,4-氨基嘧啶 ) Cytosine(C) 酮式 烯醇式 尿嘧啶(2,4-二氧嘧啶) Uracil(U) 胸腺嘧啶(5-甲基尿嘧啶) Thymine(T) 嘌嘌 呤呤( (purine)purine) 嘧啶环和咪唑环 稠合而成 腺嘌呤(6-氨基嘌呤) Adenine(A) 鸟嘌呤(2-氨基6-氧嘌呤) Guanine(G) 嘌呤嘧啶核糖磷酸 DNAA,GC,T脱氧核糖磷酸 RNAA,GC,U核糖磷酸 两类核酸分子的组成比较 核苷核苷= =核糖核糖+ +碱基碱基 碱基和核糖通过糖苷键连成 核苷。 连接方式是嘌呤环上的N-9 或嘧啶环上的N-1与糖的C-1 以糖苷键相连。 腺嘌呤核苷(腺苷) 胞嘧啶脱氧核苷(脱氧胞苷) 核苷酸核苷酸= =核苷核苷+ +磷酸磷酸 4、核酸的结构 q一级结构 qDNA的双螺旋二级结构与功能 qDNA的超螺旋结构 A A、 一级结构一级结构 l一级结构指其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l由于核苷酸间的差异主要是碱基不同, 也称碱基序列。 5末端的磷酸基团 3,5-磷酸二酯键 3末端羟基 3,5-磷酸二酯键 线条式缩写 文字式缩写 3,5-磷酸二酯键 DNA的书写顺序是53 l在一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 形成高级结构。 lDNA和RNA在高级结构方面差别很大。 B、DNA的双螺旋二级结构与功能 qDNA的二级结构的研究史 q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qDNA结构的多样性 q物种的多样性 qDNA的二级结构的研究史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Levene研究了核酸的化学结构并提出了 四核苷酸假说。他认为DNA分子是由A、G、C、T4种核苷酸 不断重复延伸而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Chargaff采用层析和紫外吸收分析等 技术研究了DNA分子的碱基组成,发现不同物种的DNA碱基 组成不一样,并总有A=T;C=G。当量定律 Chargaff用有说服力的数据彻底否定了四核苷酸假说。 1953年,Watson和Crick以 Chargaff的当量定律, Wilkins和Franklin进行DNA晶体的X-射线衍 射图谱 为基础研究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1962年, Watson(美)和 Crick(英)与 Wilkins共享Nobel生理医学奖. Watson(美)和 Crick(英)最幸运的科学家。 qq DNA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DNA是一反向平行的互 补双链结构。 两条链反向平行 糖-磷酸骨架居外侧 碱基位于内侧, 两条链之间的碱基以氢键 相结合。 碱基互补配对,A=T,GC DNA双螺旋为右手螺旋。 螺旋直径为2nm 螺旋每旋转一周为10对碱基 螺距为3.4nm 每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 0.34nm,并形成大沟和小沟 A=T GC qq DNADNA结构的多样性结构的多样性 lDNA的右手螺旋并不是自然界DNA唯一存在的方式。 l右手螺旋结构是在生理盐水溶液中提取的DNA的结构 ,目前将这种结构称为B-DNA。 l1979年,Alexander Rich发现了左手螺旋,称为Z- DNA l另外也有A-DNA的存在。 vB-DNA 92%相对湿度( 活细胞) vA-DNA 75%相对湿度, 其碱基平面倾斜20度, 每转一圈碱基数目发生 变化。 vZ-DNA 左旋,没有大 沟,只有小沟,骨架像Z 形 DNA双螺旋的构像类型 A-DNAZ-DNA qq 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 l核苷酸的数目 l碱基的排列顺序 l不同生物的DNA具有自己独特的碱基顺序 l同种生物不同的器官、组织具有相同的碱基序列 lDNA的碱基序列不受环境、营养和年龄的影响 DNA种类各不相同 C C、DNADNA的超螺旋结构的超螺旋结构 原核生物:大部分原核生物的DNA是共价封 闭的环状双螺旋,这种双螺旋还可以再次 螺旋化形成超螺旋。 真核生物:DNA和蛋白质组装成染色体,染色 体的基本单位是核小体。 核小体由DNA和组蛋白构成。 组蛋白有H1,H2A,H2B,H3和H4。 H2A,H2B,H3和H4各两分子构成核小体的核心,称为组蛋白八 聚体。 DNA双螺旋分子缠绕在八聚体上构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 核小体的核心颗粒之间再由DNA和组蛋白H1构成的连接区连 接起来形成串珠状结构。 核小体进一步旋转折叠形成棒状染色体,将近1m长的DNA分 子容纳于直径只有数微米的细胞核中。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核小体 组蛋白 八聚体 组蛋白H1 DNA DNA 染色体 核小体进一步旋转 折叠形成棒状染色体 ,将近1m长的DNA分 子容纳于直径只有数 微米的细胞核中。 D D、 RNA RNA的结构的结构 单链 信使RNA(mRNA) 核糖体RNA(rRNA) 转运RNA(tRNA) mRNAmRNA结构特点结构特点 l 线状单链结构,携带DNA信息,作为指导 合成蛋白质的模板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mRNAmRNA比较比较 mRNA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加工修饰 不必需带“帽”,加“尾” 时空 合成和表达在同一时空合成、加工在核中, 表达在细胞质中 顺反子 多顺反子单顺反子 半衰期 3min平均3h l单顺反子:只编码一条肽链的mRNA,称 单顺反子 l多顺反子:编码多条肽链的mRNA,称多 顺反子 l四环四臂 l倒三叶草形 laa臂与反密码臂 是识别aa与密码 的重要结构 tRNAtRNA的结构的结构 额外环 反密码环 AA接受臂 TC环 2HU环 局部碱基能配对形成双螺 旋,不能配对的区域形成 突起(环) rRNArRNA的结构的结构 l原核生物的核糖体 16S、23S、5S rRNA l真核生物的核糖体 5S、5.8S、18S、23S、28S rRNA 核糖体的组成核糖体的组成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核糖体70S80S 小亚基30S40S rRNA16S(1542个核苷酸)18S(1874个核苷酸) 蛋白质21种(占总重量的 40%) 33种(占总重量的 50%) 大亚基50S60S rRNA23S(2940个核苷酸)28S(4718个核苷酸) 5S(120个核苷酸)5.8S(160个核苷酸) 5S(120个核苷酸) 蛋白质31种(占总重量的 30%) 49种(占总重量的35%) 2.7 维 生 素 水溶性 q维生素C (抗坏血酸) q维生素B 脂溶性 q维生素A (视黄醇) q维生素D q维生素E q维生素K (血凝维生素) 维生素A 维生素A又称视黄醇 视网膜中的杆状细胞含有 视紫红质 光明亮时视紫红质分解为 视蛋白和视黄醛 光暗时联合为视紫红质 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夜盲症 -胡萝卜素 维生素维生素 D D 维生素D有D3和D2两种。 在人体内存在的维生素原有VitD3原和VitD2原 ,经紫外线照射可以转化为VitD3和VitD2。 人的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责暴露相关试题及答案
- 药剂学中的重要实验过程介绍试题及答案
- 药剂学一级考试专题试题及答案
- 站长申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设计技术员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10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限时训练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一章静电场1.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课后强化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1
- 育婴师如何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试题及答案
- 申请人权利与义务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项目发展计划
- TSDPIA 05-2022 宠物猫砂通用技术规范
- 2023年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单招面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国企治理三会一层详解
- GB/T 788-1999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
- GB/T 756-2010旋转电机圆柱形轴伸
- GB/T 6172.1-2000六角薄螺母
- GB/T 19189-2011压力容器用调质高强度钢板
- 公司合格供应商清单
- 2022年物流仓储行业REITs研究
- 政治学基础课件全部终稿
- 朱兰质量手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