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第一节氮和磷氮和磷 化学说课稿:化学说课稿:氮和磷氮和磷说课稿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在高一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的知识后,已经介绍了氧族元素,碳族元素 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生对于运用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方法已经 了解。本节从学生熟悉的化肥引入,介绍氮和磷的单质。旦气的化学性质在大 纲中的要求为“掌握,是教学重点。关于磷,在大纲中的要求是 B 层次。 1、教学重点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上的相似性,递变性和特殊性,并能用物质结构和元素 周期律等知识加以解释。 (2)氮气及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及有关计算 (3)白磷和红磷的结构和性质 2、教学难点 (1)混合气体(NO、NO2、O2 等)与水反应的综合计算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 技巧 (2)氮元素的化学活性与氮气稳定性的区别 (3)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为何不属于酸酐 (4)如何证明白磷和红磷是同素异形体 二、教学目标 1、是学生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使学生理解氮气的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磷的性质 4、使学生了解非极性分子的概念 5、使学生掌握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 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学习本章绪论:氮族元素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位 于碳族和氧族之间的第 VA 族元素也是主族元素,它包括氮、磷、砷、锑、铋 五种元素,我们称之为氮族元素 (1)练写氮族元素的元素名称、符号 引入竞争意识,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清写准 (2)分析总结得出氮族元素的相似性,递变性和特殊性 1) 相似性 a、最外层电子,与金属、氢气反应 b、最高价,最高氧化物及对应的水化物 c、氧化物通式 R2O3,对应水化物的通式 HRO2 或 H3RO3 d、气态氢化物通式 RH3 2)递变性 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 3) 特殊性 (3)总结氮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及递变规律 2、具体讲氮和磷 氮气 一、 氮气的存在 1、游离态:大气中 N2 占 78%(体积比)75%(质量比) 2、化合态:有机物(蛋白质,核酸等) ,无机物(KNO3 等) 3、观察周围空气存在的氮气 二、 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比空气稍轻 三、 氮气的化学性质 1、氮气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由于氮氮三键的键能大,很牢固,不易断裂,多余氮分子稳定,通常情况下性 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在高温或放电等苛刻条件下,氮气可与氢气、金属、氧气等反应 (1)与氢气反应 注意:条件、是可逆反应、是工业合成氨的方法。 (2)与金属镁反应 (3)与氧气反应 雷雨中的反应 四、 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硝酸 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填充灯泡、保存粮食、水果) 五、 氮的固定 1、定义 2、方法 (1)自然固氮 (2)人工固氮 3、总结扩展 a) 氮族元素包括氮氮、磷、砷、锑、铋五种元素。最外层均有 5 个电子。位 于第 VA 族。能获得 3 个电子,显示一定的氧化性,最高正价为+5 价,负价为- 3 价 b) 氮族元素的变化规律 c) 通过本节学习应注意掌握“位构性”三者关系的系统学习法,及 学习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程序 d) 小结氮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 化学说课稿:化学说课稿:氨氨 铵盐铵盐说课稿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 理论,第二章碱金属 、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 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 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 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 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 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 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 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 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 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 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 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 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 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 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 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 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 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 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 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 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2)多媒体 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 “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 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 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 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 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 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 2、实验探究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 3、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 突破教学难点。 4、演绎推理法 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 5、讲解法 四、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 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 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 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 。如 抓住“氨易溶于水” (果)探求“氨的结构” (因) ,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 (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 (果) 。 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 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 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 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 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 AB3 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 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 五、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 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 共分为五个环节: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课后研究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使学生从中提炼出氨的物化性质, 采用一段新闻视频导入新课。这段新闻介绍了本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 过。 (见图 1) 另外,还可从这段新闻中截取一些能够体现氨的物理性质的图片,放在下面的 教学环节中使用。 (见图 2) 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为了使“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线索更明确,把本课题的知识内容 分解成以下四个模块。 溶解性 氨水 结构 碱性 铵盐 还原性 硝酸 结 构 性 质 用 途 (1)结构 运用多媒体 突破难点 学生在新闻中了解到氨易溶于水,很自然想到: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先学习氨 的结构。从氮的原子结构和氨的分子组成入手,使用球棍模型,分析氨的分子 结构。 氨是三角锥形结构,为什么就易溶于水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什么是极性分 子。这里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瓶颈,使用多媒体。 先展示分子模型的图片,通过类比、对比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极性 分子,并能够根据已知分子结构进行判断(见图 3) 。然后使用 ACDLABS/3D viewer 软件绘制分子结构的三维动画,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 “AB3、AB4 型分子如为非极性分子,它们可能的结构” ,从而达到对知识的 深层理解和运用。 (见图 4) 在这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抽 象出事物共同属性的能力。分组讨论这种形式可使学生发挥群智群力,在精心 设置的问题台阶的帮助下,顺利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2)溶解性 验证性分组实验 学习了分子的极性后,由相似相溶规律,很容易解释氨为什么易溶于水。当然, 教师还应向学生说明,氨易溶于水,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为以后学习氢键埋 下伏笔。 氨易溶于水,能否在课堂上通过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呢?由学生设计实验,并分 组完成喷泉实验。 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结氨的物理性质,并讲解氨水的有关问题。刚才 新闻中截取的图片应用于此。 (3)碱性 探究性对比实验 氨溶于水呈碱性,氨能不能与酸反应,答案就很明显了。这个模块中的演示实 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进。一是改进了操作方法,使用集气瓶,使 现象更集中,更易于观察;二是增加了实验内容,先后使用难挥发性和易挥发 性酸与氨气反应,形成对比实验,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 (见图 5) (4)还原性 补充演示实验 氨还有没有其他性质呢?学生从化合价入手,猜想氨有还原性。学生的猜想对 不对呢?补充两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 一是氨与氯气的作用,将一瓶氯气倒扣在滴有浓氨水的集气瓶上,出现了大量 白烟。 二是氨的催化氧化。使用氧化铬作催化剂,先用酒精灯对催化剂进行预热,同 时缓慢鼓入空气,待催化剂红热后,撤走酒精灯,加快鼓入空气。这时可以看 到,随着空气鼓入的节奏,催化剂出现了一亮一暗的现象,并且,集气瓶中出 现了红棕色气体。 (见图 6) 第三个环节 课堂小结 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再次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线索,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第四个环节 巩固练习 使用课后习题,进行知识的巩固。 第五个环节 课后研究 分为三个方面: 1、实验探究 2、网上寻宝 3、身边的化学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氨 铵盐 一、氨的结构 电子式 结构式 三角锥型 二、氨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1:700) ,易液化,可用作致 冷剂。 三、氨的化学性质 1 2 下一页 1、与水的反应 NH3+H2O NH3.H2O NH4+OH 微粒:NH3、H2O、NH3.H2O;NH4+、OH、H+ 2、与酸的反应 NH3+H+=NH4+ 检验 3、与氧化剂的反应 8NH3+3Cl2=6NH4Cl+N2 4NH3+5O2 4NO+6H2O 制硝酸 小结:溶解性、碱性、还原 第三节 硝酸 硝酸硝酸说课稿说课稿 杨庆涛 (沂水一中 山东 沂水 276400) 1 说教材说教材 1.1 地位和作用地位和作用 氮族元素是在学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最 后一个主族,氮是氮族元素作重要的代表元素,而硝酸不仅是氮的重要化合物, 也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有着广泛的用途。硝酸的性质不仅是本章的重点, 而且贯穿中学化学的始终,也是各类考试常常涉及的热点。学好本节内容,能 使学生系统掌握硝酸的性质,进一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理论的认识和 理解。 1.2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确定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 A 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B 了解硝酸的用途 (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3)情感目标)情感目标 教学过程中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特殊到一般以及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1.3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虽然硝酸的部分性质在初中化学中曾经介绍过,但作为浓、稀硝酸的氧化 性只是简单提及,而且浓、稀硝酸的氧化性不尽相同,还原产物也不相同,这 就使得硝酸的氧化性与浓硫酸的氧化性更复杂,更难掌握,因此硝酸的氧化性 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2 说程序、说教法说程序、说教法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六步教学程序和相应 教学方法。 2.1 联系实际问题,创设悬念引入新课联系实际问题,创设悬念引入新课 我先展示了一个实际问题情境:最近媒体经常有关于有人用黄铜仿制“黄 金”行骗,被骗者后悔不迭的报道。然后提出,假如是你,你会上当么?你能 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识别黄金的真假?学生思索一阵,感到以前所学的知识 对该问题无能为力。此时,我顺势提出:识别的方法就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 内容中,学好了这一节课我们就有了鉴别的本领。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望着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我深深地体会到好的引课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么 的重要。 2.2 新授课的教学方法新授课的教学方法 2.2.1 用实验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用实验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 2.2.2 通过学生阅读自学、教师演示实验及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硝酸的通过学生阅读自学、教师演示实验及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硝酸的 不稳定性不稳定性。 具体做法如下: 先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展示一瓶在无色试剂瓶中久置发黄的浓硝酸,引导 学生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演示浓、稀硝酸受热的对比实验,让学生 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评判自己的推测,在让学生根据对现象的分析讨论下列 问题: 分析加热浓、稀硝酸的不同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写出相关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如何消除久置浓硝酸的黄色?哪种方案最好? 实验室应如何保存浓硝酸?为什么? 从环保角度考虑,应对硝酸的加热装置作怎样的改动? 学生讨论完后,我再点拨疑难点,以加深学生对硝酸不稳定性的认识和理 解。 2.2.3 新旧知识迁移、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相结合突出重点新旧知识迁移、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相结合突出重点 新课的中心内容是硝酸的氧化性。硝酸是继硫酸之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酸, 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复习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知识类比迁移,推测铜与浓 硝酸反应的产物,再演示实验 17 。演示之前,我先提出了观察的目标: 反应的剧烈程度;生成气体的颜色;反应前后溶液颜色如何变化。引导 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为了更顺利地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 是 NO 而又尽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我将实验加以改进,具体如下:将单孔塞 换成双孔胶塞,并在塞子上安装一个能自由开关的玻璃弯管,开始时先关闭此 管,等看到试管中产生无色气体后打开此管,向试管中鼓入空气,便出现明显 的颜色变化: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这样既便于学生确定生成的是一氧化氮 气体,又能防止有毒气体散失到空气中。根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很容易 就能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2.4 用问题研讨和对比的方法突破难点用问题研讨和对比的方法突破难点 分析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本质上的异同点是揭示硝酸氧化性的核心所在。 。于是,我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比较浓、稀硝酸的氧化性并说出判断依据。 总结不活泼金属与浓、稀硝酸反应的规律。 比较 Cu 与浓、稀硝酸的反应,若要制取一定量的 Cu(NO3) 2,采用那种 方法更好,为什么?能否设计一条最佳途径? 联系浓硫酸的氧化性,试推测硝酸氧化性的其他表现。 通过具体反应,说出盐酸的氧化性和硝酸氧化性的本质区别。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相互间取长补短,加深对硝酸 氧化性的理解。此时,我便大面积分层次辅导学生学习,并注意收集反馈信息, 现场二次备课,抓住最佳点拨时机精讲疑难点。我发现学生争论的焦点是浓、 稀硝酸氧化性强、弱的比较,存在两种观点:甲方:稀硝酸的氧化性强。依据 是稀硝酸的还原产物是 NO,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幅度大;浓硝酸的还原产物是 NO2,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幅度小。乙方: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依据是从比较氧 化剂氧化性强弱的方法上寻找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乙方同学 想到: FeS FeS,2FeCl2 2FeCl3,根据铁在生成物中的价态,可得出氧化性: Cl2S,而硫的化合价降低 2 价,氯的化合价只降低 1 价。经过乙同学的提醒, 甲同学也想到了在比较钠、铝的还原性强弱时也是根据它们得失电子的难易而 非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 判断正确的同学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做错的同学也觉得输得心服口服。 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 了学生的立即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参与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3 总结硝酸的性质总结硝酸的性质 讲授完硝酸的强氧化性后,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能全面的掌握硝酸的性 质。 2.4 巩固练习巩固练习 将四张蓝色的石蕊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稀硝酸、65 的浓硝酸、98.3的浓硫酸和新制氯水,观察试纸颜色各有什么变化。发生上 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此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浓、稀硝酸氧化性强弱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比 较浓、稀硝酸及氯水性质上的异同点。通过本题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 活性、严密性和整体性。 2.5 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 2.6 学生进行自我测评学生进行自我测评 3 说学法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向活动,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有成效。一堂课是否成 功,除了要看教师如何教,更要看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学,在这方面我主要采 用以下方法: 3.1 重视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依据学案自学本节内容。重视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依据学案自学本节内容。 3.2 课堂上指导学生探究新知识。课堂上指导学生探究新知识。 在学生掌握浓、稀硝酸合同反应的方程式后,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指导学生分析硝酸强氧化性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3 指导学生完成巩固练习,及时纠正他们在概念上或思维上出现的漏洞。指导学生完成巩固练习,及时纠正他们在概念上或思维上出现的漏洞。 总之,本节课通过巧妙设疑、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类比迁移、分析归纳、 学习指导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教 学目标。 附:学案导学实例附:学案导学实例 第三节第三节 硝酸硝酸 点燃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2 能力目标: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思维自学和创新能力 学习重点和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内容学法指导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演示展示浓、稀硝酸各一瓶,将少量导入试管中 观察:硝酸的颜色、状态、挥发性、气味 小结:硝酸的物理性质 。 思考:发烟硝酸和发烟硫酸有何异同? 。 练习:分别将盛有一定量浓硝酸、浓硫酸、浓盐酸的试剂 瓶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其质量分别有什么变化? 。 如何操作 归纳总结 对比分析 针对性练习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练习:写出硝酸的电离方程式 。 1、具有酸的同性 练习:完成下列方程式: 氧化铜硝酸 氢氧化铝硝酸 碳酸钙硝酸 2、不稳定性 思考:浓硝酸久置为什么显黄色? 。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农、稀硝酸 问题探讨: 分别加热浓稀硝酸,各有什么现象?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反应方程式是 。 如何消除久置浓硝酸的黄色?哪种方案最佳? 。 实验室应如何保存浓硝酸?为什么? 。 从环保角度分析,应如何保存硝酸的加热装置? 。 推测硝酸的化学 性质 复习回顾 观察现象 推测性质 独立思考后回答 小组讨论 性质决定保存方 法 先思考,再小组 讨论 3 强氧化性 练习:写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上述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 实验 17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实验现象:(从反应剧烈程度、气体颜色、反应前后溶液颜 色变化三个方面总结)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问题探讨: 比较浓、稀硝酸氧化性的强弱并说明比较的依据。 总结不活泼金属与浓、稀硝酸反应的规律。 比较上述两个反应,若制备一定量的 Cu(NO3)2, 用那种方法好?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请总结盐酸氧化性与硝酸强氧化性的本质区别。 巩固练习 将四张蓝色的石蕊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然后按顺序分别 滴加稀硝酸、65的浓硝酸、98.3的浓硫酸和新制氯水, 观察四张试纸颜色各有什么变化。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什 么? 复习回顾 类比迁移 推测铜与硝酸反 应的产物 对比实验现象 巩固氧化还原反 应知识 先分组讨论 后点拨释疑 对比现象 探究原因 三、硝酸的用途阅读自学 性质决定用途 知识整理构建知识体系, 全面掌握硝酸性 质 自我测评: 1 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了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的是( ) A.铜与硝酸 B.木炭与浓硝酸 C.氧化亚铁溶于硝酸 D.氢氧化铜与硝酸 2 为了除去镀在铝表面的铜镀层,可选用的试剂是( ) A.浓硫酸 B.浓硝酸 C.浓盐酸 D.稀硝酸 3 下列试剂中,需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的是( ) A 浓硝酸 B 浓盐酸 C 氨水 DAgNO3溶液 4 下列反应,不能产生 H2的是( ) A.ZnH2SO4 B.Al稀 HNO3 C.Fe稀 HCl D.Zn浓 HCl 5 常温下物质的量相同的铜片、银片、铁片和铝片分别置于 足量的浓硝酸中,同温同压下,生成 NO2体积最大的是( ) A.Cu B.Ag C.Fe D.Al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6 6.4g 铜与足量的浓硝酸反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应中有 0.4mol 硝酸被氧化 B.反应中有 1.2041023电子发生了转移 C.反应中有 25.0gNO3发生了反应 D.反应中生成了 22.4LNO2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 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 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 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 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能力,训练了学 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 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 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 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 合价的变化,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 1、例 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 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 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 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 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 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 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 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 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 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 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 (浓) 氧化产物是 而不是 或 ,还原产物是 而不是 。 氧化产物 的 还原产物 。 第五节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育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服务摊位租赁合同
- 煤矿高压电工聘用合同
- 2024商铺物业管理与租户服务标准合同3篇
- 2024年度文化旅游景区特色餐饮区租赁协议书3篇
- 2024年度新一代智能手机技术研发与授权协议3篇
- 2024年度企业职工劳动合同解除及补偿条款2篇
- 2024年度房地产开发路牙劳务分包合同2篇
- 2024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劳动合同书3篇
- 2024年度企业质量管理咨询协议2篇
- 2024年教育培训机构前台聘用合同范本3篇
- 建筑面积及计容建筑面积计算核定原则及实例分析
- 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措施
- 初中数学 单项式教学设计
- 供应商管理的目标及战略
- GB 190-2009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高清版)
- 商品进销存明细表
- 鄂尔多斯盆地煤矿分布图2014
- 销售人员心态培训-销售人员心态培训
- 高中物理知识点讲解-高中物理中常用的数学知识
- 高等数学D7_5可降阶高阶微分方程
- 污水管网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