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_第1页
吉林省松原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_第2页
吉林省松原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_第3页
吉林省松原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_第4页
吉林省松原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松原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为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推进职称制度分类改革,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 部决定在我省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试点工 作。为使改革试点工作科学、平稳、规范、有序进行,根据关 于印发的通 知(人社部发200913 号)和关于印发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29 号) 精神,现就松原市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 照国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总体要求,以健全制 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为改革内容,以充分 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 目的,逐步建立起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 接的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为全面实施素质教 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改革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统一制度、分类管理的原则; 2坚持按需设岗、自由择岗、竞争上岗的原则; 3坚持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 4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原则 5坚持积极推进、稳慎实施、分级负责的原则。 三、改革实施的范围 这次改革试点实施的范围包括,松原市行政区域内普通 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及市县 教研室和校外教育机构中,已核定编制的在编在岗和未核定 编制的在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 四、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一)建立统统一的中小学教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师职称(称(职务职务)体系和制度。)体系和制度。 1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 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原中学教师职务系 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 (职务)系列。初级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设副高级和正高级。 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 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 2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 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中聘任 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 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 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 教师。 3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专业技术岗位的 对应关系。正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高级教 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一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 八至十级,二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三级 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二)制定和(二)制定和执执行新的行新的职职称(称(职务职务) )评评价基本价基本标标准条件准条件 根据国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的基本 标准条件,综合考虑松原市不同地域教育发展情况,结合各 类中小学校的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统筹兼顾其它系列评价 标准,注重向特别优秀教师、一线教师、农村教师适当倾斜, 研究制定符合松原市新的中小学教师人才评价的标准条件。 (三)改革和(三)改革和创创新中小学教新中小学教师评师评价价监监督机制督机制 1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按照分 类改革、分类管理的要求,扩大评委会组成人员的范围,遴 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建立健全 同行专家评审制度。认真总结我省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 职务评聘工作的成功经验,继续探索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实现 形式,改革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工作。 2健全完善评聘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和 广大教师的监督作用。主动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参与改革试点 的全过程;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改革试点的监 督工作;要保障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行“六 公开”、“两监督”制度,即:向教师公开岗位数额、评价基本标 准条件、评聘程序、参评人员业绩、评聘结果、监督电话,主 动接受纪检和广大教师监督,保障评聘工作的客观公正、规 范透明。 (四)(四)实现实现中小学教中小学教师职务师职务聘任和聘任和岗岗位聘任的位聘任的统统一一 1按照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及中小学人事制 度改革的要求,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 度,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 任和岗位聘任的统一。 2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要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具 有空岗的情况下进行,不再进行岗位结构比例之外、与岗位 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中小学教师竞聘高一级职称等级的 岗位,按照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空岗数的一定比例(即差 额)由学校推荐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评审,评审通过后,学校 择优聘用,聘用上岗人员享受相应工资待遇。建立健全考核 制度,加强聘后管理,严格执行聘用合同,在岗位聘用中实 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3中小学教师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 暂按关于印发全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办法的通 知(吉人字200157 号)文件规定执行。正高级教师结构比 例数按国家宏观指导意见确定。在我省未推行原国家人事部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前,暂不分高级、中级、 初级岗位内部各等级的结构比例。 (五)中小学教(五)中小学教师专业师专业技技术职务术职务聘任的基本程序聘任的基本程序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应在有岗位空缺的 前提下进行。各学校要组建评聘委员会,制订竞聘工作方案, 竞聘方案经学校全体职工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同级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经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后实施。按照 个人申报、考核推荐、专家评审、学校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 1个人申个人申报报 各学校评聘委员会按照本单位核定的各级别岗位结构 比例,公布拟聘岗位数额及竞聘条件。正高级教师申报按我 省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执行,评聘数额按 照国家规定执行。中小学教师竞聘副高级教师及以下相应岗 位,其竞聘条件应不低于我省相应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 平评价标准条件,按照自愿的原则,向学校聘委会提出申报。 学校聘委会对竞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拟定竞聘人选。 2考核推荐考核推荐 学校聘委会对参加竞聘的教师进行综合考核。可从职业 道德、学术成果、表彰奖励、业绩能力等方面,采取说课讲课、 面试答辩、专家评议、民主测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中小学 教师进行有效评价,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根据考核结果, 由学校聘委会根据核准的教师岗位结构比例空岗数择优推 荐拟聘人选参加各级别专业技术水平评审,并在学校公示推 荐人选。 3 专专家家评审评审 正高级教师职称的评审工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厅、省教育厅组建吉林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 评审委员会,负责全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评 价工作。评委会根据国家下达我省正高级教师岗位数额,择 优确定正高级教师人选,经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上报国家批准。 副高级以下教师职称的评审工作。副高级以下教师 职称的评审按隶属关系由市、县(区)组建专家评审委员会, 负责所属中小学副高级以下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价工作。 评委会按专业技术水平确定拟聘教师人选。试点阶段小学高 级教师首次评聘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在小学专任教师的 1.2% 比例之内(即除去现有小学中评聘的中学高级教师外,新增 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控制在小学专任教师的 0.37%)。评审 结果经公示后,由同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行政 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确认。 凡已取得中小学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经学校评聘 委员会推荐拟聘任到相同级别岗位的教师人选,不再参加同 级别的专业技术水平认定(专家评审),可由学校评聘委员会 在本单位核定的岗位结构控制比例数额内,由学校直接聘任 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报当地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 事)、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4学校聘用学校聘用 中小学根据同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行政 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确认结果,按照我省事业单位聘用 制度的有关要求,聘任教师到相应的岗位。由学校颁发聘书, 省颁发统一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证书。 民办中小学教师可参照本程序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技 术职务的聘任工作。 五、改革的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 改革试点工作时间为一年左右,为确保改革试点工作的 积极推进、稳慎实施、分级负责,改革试点分为五个阶段开 展工作,各阶段工作任务明确如下: 第一第一阶阶段:改革段:改革试试点筹点筹备备工作(工作(2009 年年 23 月)月) 1成立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为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 导,保证改革工作的平稳推进,按照国家要求向省政府汇报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成立吉林 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 府有关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 育厅领导及相关人员组成(具体名单见附件)。各市、县两 级都要成立由市政府或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改革试 点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改革试点的领导和指导工作。改革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政策指导 和监督检查工作。改革试点工作实行分级负责的原则,省、 市、县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要根据职 责要求,既要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又要密切配合,确 保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2做好调查摸底工作,为改革试点提供真实依据。按照 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等级体系和岗位设置管理的有 关要求,进一步调查摸底,核清各学校人员素质情况、人员 年龄学历结构比例、岗位聘任空缺情况,摸清底数,掌握情 况,为改革试点提供准确数据。 第二第二阶阶段:制定方案及配套政策(段:制定方案及配套政策(2009 年年 4 月月-5 月末前)月末前) 1根据国家试点指导意见和试点方案,在充分调查 研究和广泛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意见的基础之上,制定我省 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中小学教师人员过渡办法、评审办法、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基本标准条件以及松原市具体的 实施办法。 2上报松原市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及相关政策规定,经两 部联合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三第三阶阶段:段:动员动员部署部署阶阶段(段(2009 年年 8 月)月) 1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在松原市召开深 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传达国家改革试 点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改革试点工作。 2加大对改革工作的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各种会议、 下发文件、政策讲座、学习讨论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向广大教 师宣传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向广大教师介绍改革的范围、 方法、步骤及具体要求等。通过宣传发动,让每一名教职员 工理解支持改革,积极投身改革,努力营造促进职称改革的 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四第四阶阶段:段:组织实组织实施施阶阶段(段(2009 年年 9 月月11 月)月) 1核定专业技术岗位。按照国家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规 定和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厅确定松原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岗位数额,松原市人力 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所属各县(区)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人事)部门按管理权限,分别核定改革单位副高级以下各 级教师岗位比例及数额。 2开展人员过渡工作。根据学校聘任教师情况和核定的 岗位结构比例,由学校统一登记过渡人员,按照隶属关系报 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教育部门核准,并在学校 集中公示无异议后,由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教 育部门联合发文公布。 3开展考核推荐工作。各学校根据已核定本校教师岗位 结构比例空岗情况,按有关程序向专家评委会推荐拟聘人选。 4公布专家评审结果。按管理权限组建专家评委会,开 展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价工作,公布评审结果。 5学校择优聘用。根据评审结果,按政府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人事)部门核定的岗位空额数,由学校择优聘用,并 按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部门的有关规定程序,办 理相关手续。 第五第五阶阶段:段:检查验检查验收收总结总结( (2009 年年 12 月)月) 全面总结改革试点工作。各改革单位评聘工作结束后, 要对整个工作进行总结,对试点工作过程中关于相应政策规 定、工作程序的操作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特别要对存在的 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办法,形成书面材料上报教育行政主管 部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行政部门。省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共同组织检查验收松原市改革试点工 作实施情况,总结做法和经验,形成改革试点工作报告,上 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 六、改革试点工作的几点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 涉及人数多,社会影响大,改革试点本身涉及人员过渡、标 准制定和评审等诸多环节,工作十分复杂,必须按照国家的 统一要求和部署开展试点工作。 (一)提高(一)提高认识认识,加,加强领导强领导。 。要充分认识改革试点的重大 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各级人力资源和保障(人事)部门、教 育部门要密切配合,按照职能分工,做好相关工作。人力资 源和社会保障(人事)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工作的 综合管理,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学校 要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和工作安排,认真做好评聘工作。 (二)(二)结结合合实际实际,周密部署。,周密部署。各改革单位和县(区)要根据 省改革工作方案和市改革的实施意见,抓紧制定本地改革试 点方案,分别报省、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 作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各改革单位和 县(区)要统筹规划,分工协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要统筹 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深入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舆论宣 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要 认真总结改革试点经验,为整体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