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探讨_第1页
小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探讨_第2页
小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探讨_第3页
小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探讨_第4页
小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小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探讨 摘要: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 主房屋建筑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体系的占绝大多数,其承载能力除受设 计因素影响外,还与施工质量密切相关。 本文就钢筋混凝土框架施工中经常遇到 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论文网 /2/view-12909138.htm 关键词:房屋建筑钢筋混凝土框 架结构 1 前 言 梁柱节点核心区水平箍筋不放、 少放、间距不满足设计图纸要求;钢筋的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过大或过小;钢筋连接 的接头位置不符合规范要求,是钢筋混凝 土框架结构施工中常见的几个问题。通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过对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分析,提出现场施 工中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施工中 的一些细节,实际上正是它们得不到合 理的施工处理,就给房屋造成严重的质 量隐患,因此工程建设项目有关各方都 应当引起重视,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不 断提高。但有相当一部分施工技术人员 却误认为施工中只要保证各构件的截面 尺寸准确和配筋量足够就不出现问题, 忽略了构造措施的作用,其结果在地震 或风荷载等反复水平力的作用下,构件 会因关键部位构造不当而首先失效。例 如柱由于箍筋弯钩的锚固长度不足(只 作 90弯钩而未弯成 135,使直锚段不 足) ,在水平荷载的反复作用下混凝土 保护层会先剥离,接着是箍筋裸露被绷 开,受压纵筋自由长度增大提前压屈, 导致柱构件在未达到设计内力的情况下 就丧失其应有的承载能力而发生倒塌。 2 梁、柱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该厚度通常是指主筋的保护层厚 度,有些施工人员按字面将其误解为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件最外侧钢筋到模板(即箍筋外侧) , 甚至是拉筋外侧到模板的距离。 钢筋保护层的作用一是确保混凝 土握裹钢筋,使两者共同工作;二是考 虑耐久性即钢筋的保护,防止因混凝土 开裂后钢筋被氧化锈蚀,且满足耐火极 限的需要。但保护层太厚会导致构件有 效截面 bo ho)削弱过多 bo 也可理解为 另一方向受弯时的 h。 ) ,而太薄则降低 上述两个作用。目前, 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中 9 . 2 . 1 条已按环境类别对 不同构件保护层的最小厚度作出新的规 定,其含义也十分明确, 具体施工中应 严格执行。但考虑到每个工程都有不同 的具体情况,所遇到的问题也各式各样, 以下将分别探讨。 (l)对一类环境的 C25 混凝土梁, 其主筋保护层厚度为 25mm ,箍筋均 应包含在其内,实际箍筋外侧保护层厚 度为 17mm 箍筋 8 ,保护层厚度 15mm ) 。 (2)当箍筋在 10 以上或有其外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拉筋时,主筋保护层取 25mm 就未免 偏小,此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将原构 件增大 1020mm,同 时增大保护层厚度,使 bo 、ho 保持不变。 (3)当建筑物的防火等级要求较高 时,可根据防火规范的要求适当增大钢 筋保护层厚度,但应与设计方共同协商, 确定是减小 bo 、ho。值,还是保持该 两值不变而增大构件截面尺寸。 (4)当构件截面尺寸较大时,如结 构转换层梁、梁式筏形基础、条形基础、 箱形基础的梁、板等,可通过减小 b0、ho 的方法来增大保护层厚度,因此 时该两值的缩减量在 b 、h 值中占的 比例较小,对构件截面尺寸及承载力影 响很小。施工人员可在保证安全或设计 认可的原则下根据具体工程、构件及部 位灵活运用。 3 梁与柱的一边平齐时梁、柱主 筋相交处的施工 从构件受力方面考虑,梁中线宜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尽量对准柱中线,尤其是地震区的房屋, 但实际工程中外墙框架梁则很难做到, 目前从建筑外型和实用功能考虑,有相 当一部分构件无法做到梁柱无偏心相交, 这就需要设计人员考虑柱的偏心受力及 交代梁柱主筋交错。从结构受力上看是 梁支承于柱上,故柱梁主筋相交时亦应 优先保证柱主筋位置的准确,具体做法 是梁外侧纵筋在柱的位置稍加弯折,如 图 1 所示。 此做法使梁端箍筋尺寸稍有变化, 施工难度也稍大,前提是柱纵筋位置必 须准确,此时梁纵筋的向内弯折距离仅 为 ld 柱纵筋。在实际工程中当柱外侧 纵筋向内偏差较大时,便形成了图 2 的 情况。如果仍按图 1 的办法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施工,则不仅梁施工困难,而且 梁端不少区段仅填充了素混凝土,柱、 梁截面均有所削弱,给整个工程留下隐 患,所以监理人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 坚决要求施工人员将已绑扎好的柱筋拆 除重做。 4 矩形柱、异型框架柱纵筋的搭 接 按照规范和规程,容许搭接的 矩形、异型柱纵筋应优先采用机械连接 或对接焊,但有些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 或贪图方便,更愿意采用搭接。这种做 法往往会造成柱在纵筋搭接部位的 b。 、 h。过小,因该部位箍筋尺寸并未 变化,使柱纵筋难以紧靠箍筋(相差柱 主筋 ld 的距离,其直径通常在 18 以 上) 。这一问题在柱截面较大时还不太 突出,随柱截面的减小就显得较为突出。 特别是异型柱通常柱宽仅 200mm, 如 端部配 225 纵筋,减去钢筋保护层 50mm,则此时两根纵筋的净距仅 100mm。若采用搭接,则搭接处两根纵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筋的净距如按搭接 1 根考虑也仅 75mm, 若两根同时搭接则只剩下 50mm,显然对柱有效截面削弱太大, 使钢筋搭接末端延伸部位成为柱的薄弱 点。 在按规范柱纵筋容许搭接时(三、 四级框架 d22) ,施工人员应在下部柱 筋搭接部位末端延伸 150mm, 并向外弯折 1d,使上部柱纵筋通 过此弯折段与下部柱纵筋轴线对齐,并 宜在弯折段增加构造焊,可较好地解决 这一问题,同时增加的工作量又不算大, 详如图 3 所示。 5 正确制作梁、柱等构件中箍筋、 拉筋 随着对建筑物抵御水平荷载能力 要求的提高,结构构件中箍筋的作用越 来越重要,通过对大量地震灾害的调查, 发现许多在地震中倒塌的建筑物梁、柱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中箍筋的破坏不是被拉,而是在弯钩搭 接处被拉开,从而造成构件在该处解体, 在柱构件的承截能力未完全发挥就已破 坏,这说明传统的箍筋弯钩 900 的做 法已不能适应目前建筑物的抗震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均规定构件中的箍 筋弯钩 1350 , 同时其直段应伸入核心 区内 510d,详见图 4 。箍筋、拉筋的 作用除承受斜面产生的剪力外,还有固 定及减少柱和受压区梁纵筋自由长度的 作用,所以复合箍中拉筋的弯钩一定要 将柱筋、箍筋同时钩住。目前不少施工 人员认为箍筋并不重要,弯钩的最后一 道工序需人工逐一完成,既费力又耗时, 思想上不重视,做起来也较马虎。特别 是当构件纵筋配筋量大,在节点内纵筋 交错或配置多排纵筋时,箍筋及其弯钩 的制作就非常困难,箍筋及其弯钩的制 作质量亦很重要。此外,有些施工技术 人员由于材料采购困难,擅自将箍筋、 拉筋由 I 级钢改为 II 级钢,使它们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最后一道工序即人工用扳子将弯钩弯成 1350 因 II 级钢硬度大而变得相当困难, 结果很难满足图 4 的要求。 基于以上原因,当构件纵筋配筋 量很大且箍筋为二级钢时,节点内的柱 箍筋应采用焊接封闭箍筋,另外对于受 扭梁的箍筋,传统做法是将箍筋在弯钩 处搭接 35d ,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并 不理想。有些新版构造手册认为箍筋弯 钩只要满足图 4 的要求,其效果就比传 统做法要好。 6 顶层梁节点构造 按以前的抗震节点构造做法,是 将梁的负筋分几次锚入柱内,该做法使 得顶层柱不能一次施工,也较麻烦。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混凝土结 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 构造详图的做法是当二四级抗震等 级时梁上部纵筋弯至梁底,柱纵筋锚入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梁板内,施工方便但施工时应注意柱顶 纵筋应锚固在顶层梁内,当柱宽大于梁 宽,梁宽范围外的柱纵筋无法锚入梁内 时,应将这部分纵筋锚入现浇板中,无 法锁入的应互相焊接,此时柱纵筋的锚 固和焊接位置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