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3031-2018北方寒区闸坝混凝土病害诊断、修补与防护技术规程_第1页
DB21-T 3031-2018北方寒区闸坝混凝土病害诊断、修补与防护技术规程_第2页
DB21-T 3031-2018北方寒区闸坝混凝土病害诊断、修补与防护技术规程_第3页
DB21-T 3031-2018北方寒区闸坝混凝土病害诊断、修补与防护技术规程_第4页
DB21-T 3031-2018北方寒区闸坝混凝土病害诊断、修补与防护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3.160

P55

备案号:61327-2019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3031—2018

北方寒区闸坝混凝土病害诊断、修补与防

护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diseasediagnosisandrepairprotectiononconcreteof

sluiceanddaminnorthcoldarea

DB21/T3031-2018

前言

本规程按照GB/T1.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程由辽宁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主要由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起草。

辽宁江河水利水电新技术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江海水利工程公司参与起草。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为汪魁峰、王健、周凯、汪玉君、张永先、宋立元、夏海江、宗兆博、徐志林、

刘波、刘世鹏、袁兴泽、赵明、邵大明、杨勇、张黎、邹建飞、宫旭、富天生、张欣、王俊达、姜子南、

华玉多、关凯伦、艾存峰、黄广玲、李日芳、李淑霞、邹俏俏、马忠华、郑向荣、孙会堂、刘宗博、刘

先峰、姜洋、王岩、徐强、宋兵伟、刘芃呈、武迪、蔡吉伟。

规程中涉及专利的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保证,他们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

款和条件下,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关信息可

以通过以下联系方式获得:

专利持有人姓名:汪魁峰、张永先、宋立元等。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十四纬路1号。

1

DB21/T3031-2018

北方寒区闸坝混凝土病害诊断、修补与防护技术规程

1总则

本规程对混凝土病害诊断与评估、病害修补、混凝土表面防护、质量控制与验收、安全和环境保护

等程序进行了基本规定,本规程适用于寒区闸坝类混凝土病害诊断、修补和防护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规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

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DL/T5251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缺陷检测和评估技术规程

DL/T5315水工混凝土建筑物修补加固技术规程

DL/T5317水电水利工程聚脲涂层施工技术规程

JGJ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T23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JGJ/T259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修复与防护技术规程

JTJ275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SL27水闸施工规范

SL5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SL75水闸技术管理规程

SL191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230混凝土坝养护修理规程

SL677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3术语

3.1修补、修复repair

通过灌浆、填补、封闭、加固等技术措施,使损伤的结构或其构件恢复到可以正常使用的状态,为

恢复既有结构设计工作性态所采取的处理措施。

3.2防护protection

为避免闸坝混凝土遭受阳光、大气、水、化学物质、温度等外因破坏而采取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3.3混凝土憎水浸渍concretehydrophobicimpregnation

用有机硅等憎水材料浸渍混凝土表层,使其具有低吸水率、低氯离子扩散率。

2

DB21/T3031-2018

3.4界面处理材料interfaceprocessingmaterial

用于混凝土修复区域界面处增强相互粘结力的材料。

4基本规定

4.1寒区闸坝混凝土常见病害表现形式为裂缝、渗漏和剥蚀,修补防护前应按本规程要求对病害进行

检查、检测与评估,分析产生的原因。

4.2本规程所指病害诊断评估、修补与防护的对象是指病害现状不影响结构安全的情况,对于影响结

构安全的病害,应在复核计算和安全评价的基础上,依据相应规程进行补强加固处理。

4.3受寒区环境和温度的影响,裂缝和结构缝类的检测、修补和防护原则上应选择低温季节开展工作。

4.4病害诊断与评估工作宜按图4.4.1的程序框图进行。

基本调查

检测

复核计算

是否满足

补充调查、检测、计算

要求

是是否满足

病害识别与成因分析

要求

病害评估否

专题研究

确定处理原则

图4.4.1闸坝混凝土病害诊断与评估工作程序框图

5病害诊断与评估

5.1一般规定

5.1.1闸坝混凝土病害诊断与评估分为基本调查、检测、成因分析与评估等过程。

3

DB21/T3031-2018

5.1.2病害调查可采用踏勘现场、搜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咨询有关人员等方法。搜集资料主要包括工

程勘测与设计、地质与水文、竣工验收、施工及质量控制、运行维护及监测、环境温度及气象资料等。

5.1.3对于影响结构安全的病害,应先进行安全鉴定(复核计算和安全评价),再进行加固处理。

5.2裂缝检测与评估

5.2.1检测

5.2.1.1检测项目宜包括下列内容:

a)常规检测包括裂缝长度、宽度、深度、位置分布、特征和状态描述等。

b)专项检测包括抗拉强度、内部缺陷、碳化深度、埋设钢筋、结构位移和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

等。

5.2.1.2检测方法及依据:

a)裂缝深度可采用超声法、面波法、凿槽法和钻芯法等检测。

b)混凝土强度可采用回弹法、超声法、超声回弹综合法、钻芯法等检测,碳化深度检测按JGJ/T23

执行。

c)混凝土内部缺陷可采用雷达法、超声法、冲击回波法、弹性波CT法、钻孔法等检测。

d)钢筋可采用电磁感应法、雷达法、半电池电位法、凿槽法等检测。

e)结构位移、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检测按JGJ8、SL52执行。

f)对处于廊道顶拱或构筑物顶部结构下表面及冬季或现场没有水源的条件下钻芯取样时,可采用

无尘干钻法,钻芯装置详见附录C。

5.2.2成因分析

a)混凝土裂缝常见成因及分类见附录A1。

b)根据裂缝成因判断裂缝类型、发展阶段和裂缝的特征(活缝、死缝等),指导修补处理。

c)当根据上述成果仍无法推断裂缝成因时,应进行专题研究。

5.2.3等级评估

裂缝等级宜按裂缝宽度和深度进行分类,分类标准按DL/T5251执行,对于裂缝宽度和深度不能同时

符合标准指标时,应按靠近、从严的原则进行归类。

5.2.4处理原则

a)混凝土裂缝处理原则按DL/T5251执行。

b)面板堆石坝、土石坝迎水侧混凝土防渗面板,对于宽度大于0.2mm或判定为贯穿性的裂缝,应逐

条进行处理。

c)对于特别重要部位,应着重处理。

5.3渗漏检测与评估

5.3.1检测

5.3.1.1检测项目宜包括下列内容:

a)常规检测包括渗漏量、渗漏特征、渗漏状态、渗漏源及渗漏通道等。

4

DB21/T3031-2018

b)专项检测包括混凝土抗压强度、密度、抗渗等级、弹性模量,混凝土内部缺陷、钢筋锈蚀情况、

有无埋设管路、线缆等。

5.3.1.2检测方法及依据:

a)渗漏量可采用容积法、量水堰法等进行测量。

b)渗漏通道及渗漏源可采用示踪法、水质分析法、雷达法、电法、钻孔观测扬压力法、孔内电视

法、压水试验等检测。

c)示踪法检测时宜使用对水体无污染的氯化钠溶液等作为示踪剂。

d)钻孔观测扬压力法检测应沿顺水流方向至少布置3个观测孔,且布置在防渗体系下游侧。

e)混凝土抗压强度、密度、抗渗等级、弹性模量等宜采用钻芯法检测。

f)混凝土内部缺陷、有无钢筋、管路及线缆、钢筋锈蚀等宜采用雷达法、超声法、冲击回波法、

弹性波CT法、半电池电位法、钻孔法等检测。

5.3.2成因分析

a)混凝土渗漏常见成因及分类见附录A2。

b)根据渗漏原因,查找渗漏源、渗漏通道,指导修补和加固。

c)当根据上述成果仍无法推断渗漏来源、渗漏途径时,在充分调查分析工程防渗体系(如帷幕、

防渗墙、止水、基础排水管网、基岩裂隙处理、地基不透水层位置等)设计、施工及运行监测资料的基

础上,进行专题研究。

5.3.3等级评估

混凝土渗漏可分为裂缝与结构缝渗漏、集中渗漏、散渗漏等,其分类标准按DL/T5251执行。

5.3.4处理原则

a)混凝土渗漏处理原则按DL/T5251执行。

b)面板堆石坝、土石坝迎水侧混凝土防渗面板,发生裂缝和结构缝渗漏时,应逐条进行处理。

5.4剥蚀检测与评估

5.4.1检测

5.4.1.1冻融剥蚀和碳化、磨损和空蚀、钢筋锈蚀引起的混凝土剥蚀,宜检测以下项目和内容:

a)常规检测包括损伤面积、深度、外形尺寸及损伤速率。

b)混凝土检测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动弹性模量、抗冻性能、抗渗性能、气泡间距系数、碳

化深度、内部缺陷、损伤深度、黏结强度等。

c)钢筋检测包括保护层厚度、间距、数量、锈蚀概率等。

d)专项检测包括水质分析、土质分析、混凝土中有无埋设管路和线缆等。

5.4.1.2检测方法及依据:

a)混凝土强度、碳化深度、混凝土内部缺陷、钢筋检测见5.2.1.2。

b)混凝土抗冻性能、动弹性模量、气泡间隔系数、抗渗性能可采钻芯法检测。

c)混凝土黏结强度检测按DL/T5251执行。

d)水质分析按相关规程执行。

5.4.2成因分析

5

DB21/T3031-2018

a)混凝土冻融剥蚀、钢筋锈蚀、磨损和空蚀常见成因及分类见附录A3~A5。

b)根据剥蚀类型和成因,指导修补和加固。

c)当根据上述成果仍无法推断剥蚀的成因时,应进行专题研究。

5.4.3等级评估

混凝土冻融剥蚀、钢筋锈蚀、磨损和空蚀、碳化深度按其对建筑物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其分类标准

按DL/T5251执行。

5.4.4处理原则

混凝土冻融剥蚀、钢筋锈蚀、磨损和空蚀、碳化深度等处理原则按DL/T5251执行。

6病害修补

6.1一般规定

6.1.1裂缝、渗漏、剥蚀等病害常见修补材料见附录B,在材料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寒区环境和温度

的影响。

6.1.2裂缝、结构缝、施工缝及其渗漏修补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尽量选择低温季节施工。裂缝原则上

应选择稳定期和低温季节进行修补施工。

6.1.3混凝土渗漏处理宜选择渗漏早期在渗漏迎水面处理,应遵循“上堵下排、堵排结合”的原则。

当不具备迎水面处理条件时,在不影响结构安全的情况下可在背水面封堵,背水面封堵时应遵循“先排

后堵、排堵结合”的原则,并做好渗漏水冬季冻胀预防工作。

6.1.4剥蚀、磨损、空蚀、碳化修补应遵循“凿旧补新”的原则。

6.2裂缝修补技术

6.2.1裂缝常见修补方法有涂刷法、粘贴法、填充法、灌浆法等。

6.2.2涂刷法施工按SL230执行,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涂刷区域宜扩展至裂缝两侧各5cm~15cm,顺延裂缝端部走向宜延伸10cm~30cm。

b)聚脲施工执行DL/T5317的规定。

6.2.3粘贴法施工按SL230执行,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粘贴范围宜扩展至裂缝两侧各10cm~20cm,顺延裂缝端部走向宜延伸20cm~40cm。

b)片材接头宜采用搭接形式,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cm。

6.2.4填充法施工按SL230执行,同时凿槽长度宜顺延裂缝端部走向延伸5cm~20cm。

6.2.5内部灌浆法施工按SL230执行,灌浆结束后宜采用涂刷法或粘贴法进行表面封闭。

6.2.6潮湿环境下裂缝修补采用的渗透型界面处理涂层施工方法按附录D执行。

6.3渗漏处理技术

6.3.1常见渗漏处理包括集中渗漏处理、缝渗漏处理和散渗漏处理,常见修补材料见附录B。

6

DB21/T3031-2018

6.3.2集中渗漏根据渗漏水压不同可采用直接堵漏法、导管堵漏法、木楔堵塞法或灌浆堵漏法等方法

进行处理,按SL230执行。

6.3.3缝渗漏包括裂缝与层间缝渗漏和结构缝渗漏,可采用涂刷法、粘贴法、锚固法、凿槽嵌填法、

灌浆法、钻孔隔离法、引排止漏法、补灌沥青法和综合法等方法进行处理,按DL/T5315执行。

6.3.4散渗漏可采用涂刷法、粘贴法、锚固法、防渗面板法、灌浆法等方法处理,按DL/T5315执行,

喷射混凝土(砂浆)法按SL230执行。

6.3.5开槽法渗漏处理中预防二次开裂修补工艺按附录E执行。

6.4冻融剥蚀及碳化修补技术

6.4.1冻融剥蚀及碳化修补按SL230执行,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基面处理后,根据修补厚度不同选择不同的修补材料,当修补厚度小于0.5cm时,宜直接涂刷防

护涂料修补。

b)用于修补的混凝土设计指标应按建筑物设计要求确定,抗冻等级不应低于F200,且满足SL191

规定,修补材料与基层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强度应大于1.0MPa,且满足设计要求。

6.5磨损和空蚀的修补技术

6.5.1磨损和空蚀的修补按DL/T5315执行,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砂浆或混凝土类修补材料与基层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强度应大于2.0MPa。

b)表面抗冲磨防护涂层应选择具有防渗、耐水、耐老化及抗冲磨等特性的材料,其抗拉强度应大

于20MPa,涂层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强度应大于2.5MPa。

6.6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剥蚀的修补技术

钢筋锈蚀引起的混凝土剥蚀的修补按SL230执行。

6.7混凝土结构水下修补技术

混凝土结构水下修补和病害处理按SL230执行。

7混凝土表面防护

7.1一般规定

7.1.1常见混凝土表面防护技术包括防冻融侵蚀、防碳化与氯离子侵蚀、防化学侵蚀、防渗漏、防磨

损和空蚀等技术,适用于新建和已建混凝土工程。

7.1.2防护材料的选择原则按附录B执行,要充分考虑寒区环境和温度的影响。

7.1.3防护涂层与基底黏结强度不得小于1.5MPa,且满足设计要求,防护涂层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7.1.4结构缝防护施工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受温度影响的结构缝应尽量选择低温季节施工。

7.2冻融侵蚀防护技术

7.2.1防护对象主要为混凝土构件浪溅区、水位变化区、结冰区、冬季积水(雪)区等易受冻害侵蚀

的部位,宜选择涂层法、憎水浸渍法及工程辅助措施进行防护。

7

DB21/T3031-2018

7.2.2涂层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在迎水面或积水区混凝土表面涂刷抗冻、抗渗、耐冲击、耐低温、抗老化性防护涂层。

b)涂刷区域宜扩展至冻融影响区外侧30cm~50cm。

c)潮湿环境下渗透型界面处理涂层防护施工方法按附录D执行。

7.2.3憎水浸渍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硅烷浸渍适用于水工和海工建筑物水位变化区(浪溅区)混凝土结构表面的防腐蚀保护。

b)浸渍区域宜扩展至冻融影响区外侧50cm~80cm。

c)硅烷浸渍施工按JTJ275执行。

7.2.4保温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在新建混凝土表面覆盖能够有效防冻害、保温隔热的EPS板(普通苯板)、XPS板(挤塑板)、

PU聚氨脂泡沫板、PUR现喷硬泡聚氨酯、GRC复合保温板、GRC复合保温永久性模板、玻化微珠保温砂浆

等保温材料。

b)覆盖GRC复合保温板的最小厚度不宜小于10.0cm。

7.2.5工程辅助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a)工况运行情况下,冰冻期排干给水,保持混凝土表面干燥。

b)可采用人工或机械破冰方式,减轻混凝土表面冰冻害,施工按SL75执行。

c)在混凝土结构前安装手动或自动控制的防冰冻装置,保持水面不结冰。自动控制防冰冻装置宜

采用压缩空气泡吹气法、潜水泵射流法等方法,当采用吹气法时,亦可按附录F执行。

7.3渗漏防护技术

7.3.1防护对象主要为混凝土挡水建筑物施工缝、越冬缝、结构缝等,宜选择涂层法、憎水浸渍法、

嵌填锚固法、综合法等进行防护。

7.3.2涂层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宜选择防渗型涂料在缝口表面进行防渗处理。

b)涂刷区域宜扩展至缝两侧各15cm~20cm,扩展至防渗影响区外侧30cm~50cm。

7.3.3憎水浸渍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a)硅烷浸渍适用于地表以下及水下混凝土结构表面防渗。

b)浸渍区域宜选择混凝土构件迎水面或与湿性环境接触面。

c)硅烷浸渍施工按JTJ275执行。

7.3.4嵌填锚固法宜用于混凝土面板防渗坝结构缝处理。

7.3.5混凝土接缝部位渗漏防护胶条组件按附录G执行。

7.4磨损和空蚀防护技术

7.4.1防护对象主要为混凝土溢流堰面、水闸底板、泄洪洞、输水隧洞及下游沿程消能工,宜选择涂

层法、表面覆盖法及综合法等进行防护。

7.4.2防护涂层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8

DB21/T3031-2018

a)宜选择防渗、抗冲磨型涂料,在过流混凝土表面涂刷防护涂层。

b)防护涂层施工应按产品指南和设计规定执行,聚脲施工按DL/T5317执行。

7.4.3表面覆盖法宜选用高抗冲耐磨材料、高抗空蚀材料进行防护,包括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复合

材料、钢板等材料进行防护。

7.5碳化与氯离子侵蚀防护技术

7.5.1防护对象主要为混凝土梁、柱、墩、槽、墙、板等主受力小截面构件。

7.5.2宜选择涂层法、憎水浸渍法。梁、柱、墩、槽构件应全面防护,墙、板等构件外露部分应全面

防护,预制件在安装前应完成防护施工。

7.6化学侵蚀防护技术

7.6.1防护对象主要为受化学侵蚀的混凝土区域。

7.6.2宜选择涂层法和工程辅助措施。优先采取排污、清污等工程措施清除和切断污染源。

7.7其他防护技术

延缓混凝土碱骨料反应防护应采用混凝土表面憎水浸渍法和表面涂层防护法,按JGJ/T259执行。

8质量控制与工程验收

8.1质量检查

8.1.1材料要求

a)原材料进厂应进行质量检测,应满足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

b)应选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等,应满足设计要求。

c)细骨料、粗骨料品质应满足SL677、SL27规定,同时满足设计要求。

8.1.2工艺控制

a)混凝土和砂浆类材料抗压强度、抗渗性能、抗冻等级应满足设计要求。

b)修补防护施工过程中重点检查和检测内容、质量控制标准及检测方法按本规程及相关规程执行。

8.1.3施工环境及养护

a)裂缝、结构缝修补防护施工宜在低温季节或裂缝开度较大时期进行。

b)修补防护施工环境温度宜在5℃环境以上,同时满足修补材料对环境温度的要求。

8.2工程验收

8.2.1施工单位按合同规定的范围,完成全部修补防护任务后,应及时办理验收手续。

8.2.2项目法人单位应组织相关单位,对其进行检查和验收,并应确认下列内容:

a)施工范围和内容符合合同规定。

b)工程质量符合设计文件、本规程及相关规范的规定。

c)施工质量不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规定时,应将修补或返工的记录纳入工程验收文件中。

9

DB21/T3031-2018

8.2.3工程竣工验收时,应提供下列资料:

a)修补防护实施方案和现场施工方案。

b)原材料的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或复验报告。

c)施工配合比报告和施工配比记录。

d)设计变更单、材料代用单。

e)修补防护部位记录(必要时提供照片等影像资料)。

f)施工过程记录、质量检查记录。

g)修补防护施工质量检测、试验报告。

h)竣工图。

i)修补或返工记录。

j)交工验收记录。

9安全和环境保护

9.1安全规定

9.1.1施工现场应立安全警示牌和安全措施常识牌。

9.1.2在室内或封闭空间作业时,应采取抽排风等措施保持空气流通。

9.1.3采用吊篮、吊筐等措施时应配置安全带、安全锁、辅助安全绳等,应符合高空作业相关安全规

定,且满足设计要求。

9.1.4现场作业人员应遵守以下安全规定:

a)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穿劳保鞋和工作服;打磨时应佩戴护目镜、口罩等。

b)涂刷材料有刺激性较强或有一定毒性的材料,必须佩戴经认证的呼吸防护设备。

c)作业现场应配置必要的医用材料和工具,包括医药箱、洗眼器等。

d)应满足相关规定和规范要求,保证施工人员安全。

9.1.5现场施工应做到防火、用电等安全。

9.2环境保护

9.2.1施工现场应符合下列环境保护要求:

a)喷涂作业前,应采取遮挡等措施避免飞散物污染作业面及以外的设施。

b)清洗液、废弃原材料和处理剂按要求回收处理。

c)施工过程产生的废弃垃圾要做好搜集和清理,严禁现场随意丢弃、倾倒、排放对环境有害的物

质。

10

DB21/T3031-2018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混凝土损坏的主要原因及分类

A.1混凝土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分类见表A.1。

表A.1水工混凝土裂缝主要成因及分类

分类原因

水泥的非正常凝结

水泥的水化热

水泥

水泥的非正常膨胀

水泥含碱量高

原材料

质量低劣

骨料

材料使用了碱活性骨料

拌和水拌和水含有氯化物

外加剂使用不当

配合比设计不合理

混凝土混凝土的沉降及泌水

混凝土的收缩

掺合料拌和不均匀

拌和

拌和时间过长

运输时改变了配合比

浇筑顺序不合适

运输浇筑

浇筑速度不当

振捣不足

混凝土硬化前受到振动或加荷

施工养护初期养护时急骤干燥

初期冻害

温控设计不合理

浇筑温度过高

温控

通水冷却不及时

新浇混凝土气温骤降无保温措施

钢筋被扰动

钢筋

保护层厚度不足

模板变形

摸板漏浆

施工模板

支撑下沉

过早拆模

11

DB21/T3031-2018

续表A.1水工混凝土裂缝主要成因及分类

分类原因

环境温湿度的变化

构件两面的温湿度差

物理温湿度反复冻融

火灾

使用与环境

表面加热

酸碱盐类的侵蚀

化学侵蚀碳化引起的钢筋锈蚀

氯离子侵入引起的钢筋锈蚀

运行中的荷载在基本组合之内

基本组合

运行中的荷载超过基本组合

作用(荷载)

运行中的荷载在偶然组合之内

偶然组合

运行中的荷载超过偶然组合

结构及作用

断面及钢筋用量不足,受力钢筋直径过粗

(荷载)

构造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当

钢筋接头、锚固、构造筋等设计不当

不均匀沉陷

支撑条件

冻害(地基冻胀)

其他其他

A.2混凝土渗漏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分类见表A.2。

表A.2混凝土渗漏主要成因及分类

分类原因

水泥水泥品种选用不当

原材料骨料骨料的品质低劣、级配不当

止水材料品质低劣,耐久性指标差

勘察坝址的地质勘探工作不够,基础有隐患

混凝土抗渗等级低

设计

结构坝基防渗排水措施考虑不周,帷幕深度或厚度不够

结构缝尺寸、止水结构不合理

配合比配合比不合理

浇筑浇筑程序不合理、间歇时间过长、层面处理不符合要求、振捣不密实

施工

养护养护不及时或时间不够、养护措施不当

温控温控措施不当

12

DB21/T3031-2018

续表A.2混凝土渗漏主要成因及分类

分类原因

防渗设施(如帷幕灌浆)施工质量差

坝基防渗岩石的强风化层及破碎带未按设计要求彻底清理

施工

基础清理不彻底,结合部位施工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接触灌浆质量差

止水位置偏离、周边混凝土有蜂窝孔洞、焊接不严密、密封材料嵌填质量差

运行条件改变基岩裂隙发展、渗流的变化、冻害、抗渗性能降低、水位与作用(荷载)变化

管理养护维修不善

运行管理

物理、化学因素帷幕排水设施、变形缝止水结构等损坏,沥青老化,混凝土与基岩接触不良,

的作用流土、管涌、冻害、溶蚀等

其他地震等

A.3混凝土冻融剥蚀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分类见表A.3。

表A.3混凝土冻融剥蚀主要成因及分类

分类原因

气温环境气温的正负变化使混凝土遭受反复的冻融

环境条件处于水位变化区

饱水条件

天然降水或渗漏水积存

水泥水泥品种选用不适当

掺合料掺用不适当

混凝土原材料

骨料品质低劣

外加剂未掺引气剂或引气效果差

设计抗冻等级抗冰等级偏低,水灰比过高

混凝土配合比现场控制不当

拌和

拌和时间短、不均匀,含气量不足

运输、浇筑过程改变了混凝土配合比

运输、浇筑过程中含气量损失过多

施工运输浇筑

浇筑振捣不密实

施工工艺不当

初期养护时急骤干燥失水

养护

早期受冻

其他运行管理不善等

13

DB21/T3031-2018

A.4混凝土磨损和空蚀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分类见表A.4。

表A.4混凝土磨损和空蚀主要成因及分类

分类原因

建筑物几何形状不合理

体型

建筑形式复杂(弯道、跌坎、变坡、收缩、扩散渐变段等)

进水口进口曲线不合理

门槽矩形门槽宽深比不合理

岔洞主支洞夹角、出口收缩比、岔尖形式不合理

建筑物的设计轮廓

出口出口断面收缩不合理

曲线(体型)

消能工布置不合理

消能工池内设消力坎、消力墩、趾墩等不合理

挑流鼻坎体形不合理

设计护面材料的抗磨损、空蚀能力低,抗磨损、空蚀材料与基底

护面

混凝土温度变形不一致

悬移质悬移质冲刷磨损

含沙水流推移质推移质冲击磨损、空蚀

杂物杂物磨损

过水面施工质量差

护面与基面粘结不牢固

施工质量

模板变形

施工泄水建筑物进口、消力池或水跃区内的石渣、施工残余物未清除

施工表面与设计不符

不平整度过水面有升坎、跌坎、凹陷、凸起

过水面上有钢筋头或预埋件露头

闸门开启方式不合理

水流

运行管理泄流流速偏高

维护表面破损未及时修补

14

DB21/T3031-2018

A.5混凝土中钢筋锈蚀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分类见表A.5。

表A.5混凝土中钢筋锈蚀主要成因及分类

分类原因

钢筋保护层碳化或中性化

有害介质钢筋保护层被氯离子侵入

水中的有害介质侵入

环境条件

温度冻融

湿度干湿循环

水流冲刷磨损

水泥水泥品种选用不当

掺合料掺用不适当

砂石料中含泥土杂质

混凝土原材料骨料

砂石料的氯盐含量超标

外加剂所用外加剂引入了过多的氯盐

水水质不符合规范要求

构件的几何形状不佳,保护层厚度不足

设计构件

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指标偏低

混凝土配合比现场控制不当

拌和

混凝土拌和时间短,不均匀

运输、浇筑过程改变了混凝土配合比

施工

运输、浇筑浇筑振捣不密实

钢筋错位,保护层厚度不足

养护早期养护不充分

超载、温度应力、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运行条件运行条件改变

应力疲劳作用使微裂缝扩展

15

DB21/T3031-2018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混凝土修补防护常用材料

表B混凝土修补防护常用材料

分类名称主要用途

干性预缩水泥砂浆嵌填混凝土裂缝或用作小面积混凝土剥蚀修补

水泥防水砂浆混凝土结构表面防水处理

补偿收缩水泥砂浆混凝土表面剥蚀薄层修补

丙乳胶乳水泥砂浆

混凝土裂缝嵌填,混凝土构件表面防水处理,混凝土

氯丁胶乳水泥砂浆

薄层剥蚀修补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防护处理

环氧乳液水泥砂浆

高强水泥石英砂浆含悬移质高速水流对混凝土磨损破坏的修补

水泥砂浆、

聚合物水高强硅粉铸石混凝土(砂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