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篇一:魏晋隋唐政治制度练习课时冲关练 1.(XX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卑微,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则更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秦汉到魏晋时期( )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解析 材料中先秦名臣出生卑微,魏晋则强调出身,反映了魏晋时期选官注重门第,说明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故 C 项正确;宗法思想涉及血缘关系,与材料无关,故 A 项错误;儒学强调仁,注重礼治,与材料无关,故 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官吏的选任,与天下大同无关,故D 项错误。 答案 C 2.(XX陕西质检)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 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解析 魏征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反映出唐朝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议,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与中书省的相互制衡,故 A 项正确;门下省的设立有利于君主集权,与皇帝昏庸无关,故 B 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议,不具有监察政府政令实施的职能,故 C 项错误;分割相权,最终达到君主集权的目的,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3.(XX江西鹰潭二模)武则天通过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 ,修改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后族武氏为一等” 。对这一举措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姓氏开始成为科举的隐形门第 B.使武则天完成光宗耀祖的初衷 C.顺应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需求 D.有悖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大诉求 解析 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士族贵族已经衰落,此次修改氏族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可知士族人群增多,地位下降,故 C 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正是突破了原先九品中正制下以门 第作为标准的选官方式,故 A 项错误;武则天修改氏族志目的不仅仅是光宗耀祖,故 B 项错误;氏族志的修改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故 D 项错误。 答案 C4.(XX湖北天门期末)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决,不任群臣?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唐太宗吸取此教训,主要的做法是( ) A.发挥三省监督牵制作用 C.明晰六部的行政职能 B.完善朝议谏诤制度 D.开科取士广纳人才 解析 从材料“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专断,不重视纳谏所致,因此唐太宗吸取此教训,注意纳谏,完善谏议制度,故 B 项正确;唐朝的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唐朝六部的行政职能是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误;D 项材料没有涉及。 答案 B 5.(XX福建漳州质检)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要解决中国社会之积弊,则当使知识分子不再集中到政治一途,便该奖励工商业,使聪明才智转趋此道。 ”其中使知识分子“集中到政治一途” ( ) A.繁荣了春秋战国文化 C.有利于贵族垄断政权 B.维护了秦汉政治统一 D.推动了官僚政治发展 解析 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推动官僚政治发展,故 D 项正确;使知识分子“集中到政治一途”是指科举制。科举制出现在隋唐时期,故 A、B 两项错误;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故 C 项错误。 答案 D 6.(XX贵州贵阳质检)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官僚的选拔和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两大问题。围绕这两个问题,在制度方面有重大突破的朝代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 隋朝在官僚选拔方面开创了科举制,在权力制衡方面开创了三省六部制,故 A 项正确;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但这两项制度的开创者是 隋朝,故 B 项错误;宋朝沿袭科举制,在权力制衡方面开创了二府三司制,故 C 项错误;元朝不实行科举,权力制衡没有新的举措,故 D 项错误。 答案 A7.(XX河北邢台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 ,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述评) 解析 第一步,归纳材料中秦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央决策结构的基本史实。第二步,比较概括尚书省职能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期君主集权的措施。 答案 材料表明:秦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亲信参与国家大事,尚书地位日渐重要,成为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分割相权,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转化为执行机构。 以上内容表明:尚书省由中枢机构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丧失了决策职能;秦至隋朝通过分割相权及任用亲信取代丞相以加强皇权。 篇二:隋唐政治制度思考题隋唐思考题 1、需要掌握的概念:三省六部、枢密使、翰林学士、政事堂、集体宰相、科举制、府兵、御史台、门荫、释褐试、内轻外重。 2、简答三省制度的利弊。 3、唐朝宰相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4、唐朝道这一级地方政权是怎样演变的? 5、唐朝司法原则中的“十恶” 、 “八议”体现了什么精神? 6、科举制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7、唐代为什么要设置散官和勋官? 8、中唐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 9、中唐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 10、唐朝的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1、府兵制度为什么会最终废弛? 1、需要掌握的概念:三省六部、枢密使、翰林学士、政事堂、集体宰相、科举制、府兵、御史台、门荫、释褐试、内轻外重。 三省六部: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的是吏、户、礼、兵、刑、工。三省之制起于魏晋,至隋朝基本定型。三省是分秦汉相权,将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府职能分归三省职掌,形成彼此牵制、互相监督的关系,既有利提高行政效率,也方便防止臣下专权。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枢密使: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 “权侔于宰相” 。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集体宰相: 科举制: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光 绪二十七年(1901) ,武科考试正式废止,历经 1300余年。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府兵: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御史台:西汉初御史大夫之官署称御史府。后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称司空) ,御史之长由其副职御史中丞担任。中丞原在殿中兰台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与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为三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乌台的别称。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 门荫:唐代重要的官僚选任制度。门荫,亦可称荫子,是高级官僚子弟凭借父祖官位入仕的制度。唐代享有荫子特权的首先是皇室贵族和外戚。此外,五品以上的官僚皆可荫子。 释褐试:是中国隋代与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一种,是通过“解试”与“省试”等考试之后所遭遇到的第三层级的考试,由吏部主办,又称为“关试” 。通过释褐试的人就会被授予官职。 内轻外重:京官权小,外官权大。 2、简答三省制度的利弊。 利:三省之制起于魏晋,至隋朝基本定型。三省是分秦汉相权,将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府职能分归三省职掌,形成彼此牵制、互相监督的关系,既有利提高行政效率,也方便防止臣下专权。 3、唐朝宰相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1)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 (2)宰相的官阶降低了,更便于皇帝的控制。政事堂成为一个高于三省的决策机构,三省长官实际上脱离了本部门,专一负责全国事务的处理。三省的副职成为实际负责人。后来皇帝不设置正职,以副职代替。让副职进入政事堂。 (3)唐太宗末年,由于担任中书省长官的人多年受到皇帝信任,所以中书省的地位日渐提高,于是政事堂移至中书省。武则天专权以后,出现秉笔宰相,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中书舍人成为具有实权的官职。 (4)宰相会议是全国政务的核心。会议一日停顿,则国家政务一日不行,所以宰相会议必须每天开,而皇帝倒不必每日上朝,唐代跟西汉一样,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君逸臣劳的模式。 4、唐朝道这一级地方政权是怎样演变的? (1)贞观初年,唐太宗将天下州县按山川形势。分为十道。不过,在开始的时候,道只是作为一种地理区划,并没有行政意义。有时候朝廷派出巡查使臣,也不严格按照道来发。盛唐时节,鉴于州县官吏贪污腐败现象日多,于是在原来十道的基础上增为十五道,没道派监 察性质的采访使一员,负责地方监察。由于常驻地方的监察官的权力,从来都有膨胀的趋势,所以到了这个时候,道已经基本构成了一级行政构架的雏形。(2) “安史之乱”后,全国各地的道均设节度使,掌握一道的全权,这样道就成了凌驾于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实体,人称“藩镇” 。 (3)道这一级,实际上并不是法定的行政架构,而是在政治运作中形成的带有军事色彩的一级地方政府。所以这级政府按规定没有正式的政府编制,节度使名义上也属于中央派遣来节制州县的“使节” 。 5、唐朝司法原则中的“十恶” 、 “八议”体现了什么精神? (1) “八议”指八种对对可以减轻刑法人的特别关注。这八种人犯了法,在审判时需要经过特别的审理,并且享受减免刑罚的优待。 (2)八议的精神就是从皇帝的角度出发,亲贵可以减免刑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贵族制的残余。 6、科举制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内容: 常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有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最重要的是明经和进士二科。明经科先考帖经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10 条;最后答时务策 3 道,达到中上以上成绩者及第。 考试在尚书省举行,称为省试,或称礼部试。 武则天还创设了武举考试,由兵部主持,马射、步射、举重、马枪等为其考试科目。 制举:由皇帝“常称制诏道其所欲问而亲策之” ,这种考选带有临时性,不定期。 科举制的意义: (1)考试内容上,最重要的进士科以诗赋取士,实际上是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使得官僚体系得到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将全国的精英吸引到国家的管理网络中。不仅使官僚制获得了较高的管理效率,而且最大限度的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得的可能。 (2)推行科举制的结果,对于官僚制帝国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削平了大门槛,扫荡了自东汉以来门阀士族的势力。从那以后,历朝历代科举考试出息的人种,汉族子弟占了绝大多数,而王孙贵族没有多少份额。所以,自宋以后,中国就没有了高门槛士族。 (3)科举制的推行还在客观上改变了社会文化面貌。诗歌的兴盛,唐文化影响了世界 (4)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改造还体现在乡村社会的文化结构上。原来统治乡村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 的看重。科举使得乡村的文化教育围绕着它来运行,从而使中国文化烙上了官文化的烙印。 (5)科举制对官场风尚的变化有着某种影响。 “同年”“朋党” 。 (6)对历史发展的负面影响: 首先,它使得学校体系从此以后就和选官制度牢牢地绑在了一起,学校成为了科举的附庸。使得隋唐已经开始的学科分化和技术学习专门化系统化的趋向被遏制。知识学校被限定在文字、文字书写、文学和道德讲求上。中国本来就该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收到了影响,长期不能进化。其次,科举制虽然强化了官僚制,但是使得人才都被行政体系吸走,影响了社会整体发展。 其三,科举制虽然推动了人们向学,但也极大地催生了官本位文化的生长。整个社会的运行都围绕着官僚体制打转,对中国社会以后的发展影响甚远,今天仍旧余波未平。7、唐代为什么要设置散官和勋官? (1)无具体职事者为散官,勋官系授予功臣的带有荣誉性质、无实际职事的官位。 (2)勋官、散官的设置,在安置比较影响的官僚、安抚在任的职事官,平衡统治集团各派势力利益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激励民心,提升民望,利用民力,散、勋官的授予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3)但大量散、勋官的出现,也使国家财政不堪负荷。授予官职过多,也起不到激励民心效果。 8、中唐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 首先,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显著地发展和加强了。均田制的破坏使得长期以来把持政局的门阀大族阶层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庶族地主成了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力量。这为藩镇割据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 其次,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形势下,租佃制发展了,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趋向松弛。唐代庄田发展的过程,就是土地兼并的过程, “百姓土地,多者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 ,造成了“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的局面。 第三,在军事上,府兵制崩溃。唐朝前期赖以立国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三大制度,其中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对政局的稳定至关重要。 第四,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力衰退,节度使制度的兴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而节度使掌管地方的财政和军队。所以中唐陷入了藩镇割据。 9、中唐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宦官得势有自身优势,宦官是皇帝身边最近的人,。 第二.唐代宦官得势有历史原因.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是唐代宦官的杰出人物,自打他开始,宦官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就很有地位. 第三.文人集团的自身的弊端.中国读书人走上仕途,都是分帮分派的,这就是唐代的朋党之争.皇帝是要平衡各个派系,在皇帝眼里文官集团太可怕,还离不了.只有信任身边的宦官吧. 第四.外戚的压力.武则天代唐的事实还在眼前.在抵抗外戚威胁皇权的斗争中,文人集团没有卖命的支持皇帝,所以皇帝不信任文官.但是宦官却是坚定的站在了皇帝的一边! 第五.文官集团的软弱性和分散性也是助长了唐宦官的嚣张气焰. (1)政治生活中的费制度因素。武则天时候,唐朝的中枢一直处于动荡之中,作为皇帝身边的人,宦官参与到了一些列的宫廷政变中,获得皇帝宠幸并参与到了政治事务和决策中来。 (2)皇帝试图“以内制外” 。晚唐的政治,由于藩镇的存在,是一个外重内轻的结构。在这种结构的刺激下,皇帝越来越担心大权旁落,因此对原有决策体制和行政网络都不放心,更倾向于求助自己、扩展自己个人的权力。因此,属于内廷好喝皇帝身边的亲信的权力因此得到扩张。宦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皇帝朝夕相处最可信赖的人,所以权力膨胀得最快。 10、唐朝的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任用方式:(1)一是试,即试用。二是守,即实际任用。三事知,即由皇帝亲自下令委任的某些职务。四是行,即品级高的官员担任与品级不相应的低品级官职。五是带,即以本官 位兼带其他官品。六为兼,即兼任。七为领,与兼带类似。八为摄,即暂时摄理。九为同,即等同于某管。十为判,即非该管制者,但做该官职之事。十一为权,权知暂代的意思。(2)唐代所有官员的任用,权限均在中央,地方的杂佐官也是由科举出身,然后由吏部任命。唐代地方官的任期,州刺史和县令三年一迁,杂佐官四年一迁,中央官四年一迁。 (3)隋唐时期,官分九品,每品有从正之分,自四品一下,每品的从正两个等级又分上下阶。官品是官员的品级,官职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某官职一般规定有相应的品级,但并不一定非得完全相当,高品担任低职,低品担任高职的都有。 考核方式:(1)考核机构:考核机关是尚书省的吏部,由吏部尚书和侍郎亲自掌握,具体负责的是吏部的考公司。中央高级官员的考核由监察机关和皇帝亲自掌握。 (2)考核标准:唐朝官员的考核标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德行,还有一类是官员的业务能力。对于地方官,还会有有些具体的业绩考核指标。 (3)考核方式:考核分为大考和小考。小考每年一次,大考三至四年进行一次。大考综合几年的小考情况,定出官员的等级。唐代考核官员的时候将四善和二十七最的标准综合起来,将官员分为了九等。各部门长官,由上级长官考核,中央各部和州刺史则由吏部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在吏部备案,以后的升迁降黜,都以此为据。 11、府兵制度为什么会最终废弛? (1)军府过分集中关中,使得关中人当兵成为了一种职业,结果造成了两极分化。一方面,一般老百姓被频繁征发,关中农田荒废,生产下降,本来富庶的八百里秦川很快就凋敝下来了。关中的农民日益贫困,大量农户破产。 (2)另一方面,出身贵族之家的府兵,由于往往被派去做皇宫的首位和皇帝的侍卫,很快升为了军官,成为一般府兵的管理者。这些纨绔子弟没有经历过战争,又只知道作威作福,使得府兵的日子不好过。所以富者雇人代替,而穷者难以应付,自备军械和口粮,也成为府兵日益难以承担。上蕃的日子也越发难受,结果是大批关中农民逃亡,府兵越点越少,从事三年点一次到六年点一次。到了开元年间,府兵制名存实亡。 篇三:各种政治制度先秦: 1、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分封制西周完善,春秋瓦解,战国渐被郡县制取代,秦统一后废除,西汉郡国并行,后代少量存在。 ( 唐朝的藩镇割据、明代靖难之役之前) (2)宗法制影响深远,从嫡长子继承制到家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依据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2、关于井田制与分封制 (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耕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而得名。内容是: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2 )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是西周奴隶制兴盛的支柱。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破坏,奴隶制度逐步为封建制度所取代。 3、小农经济的演变过程春秋:产生;鸦片战争,开始解体,但占主导;建国后,1950-1952 年土地改革,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1953-1956 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一部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4 (1)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 (2)影响:土地兼并往往会导致两对矛盾激化。一方面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也激化了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国家赋税收入减少、豪强地主威胁中央) 。 (3)解决措施及结果: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解决上述矛盾,主要采取均田、限田、方田均税法和鱼鳞图册等措施。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瘤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奏效,最后以失败告终。 均田制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并不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所以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5、梳理原始社会至今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奴隶社会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占有制。 春秋战国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 封建社会一直到建国初,土地私有是我国的土地制度的基本形式。作为土地国有的均田制等,仅仅存在于部分历史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除抗日战争时期外,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为目标,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问题,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仍然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性质仍然没有改变。1953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中土地私有被废除,实行土地公有制。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公有化程度更高。 70 年代末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仍归国家。 6、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 ,孔子的“仁” 、孟子的“民贵君轻” 、荀子的“君舟民水” 、道家的“无为” 、墨家的“兼爱” “非攻”等都包含有民本思想。古代民本思想在抑制暴政,缓和矛盾,稳定社会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等方面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其本质是为维护稳定而采取的措施。作为一种重要的优秀文化遗产,民本思想对我们目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我们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 7、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点、原因、启示 (一) 、阶段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学说奠定基础(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 (二) 、原因: A、孔子思想:a 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b 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B、孟子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三) 、启示:A.任何一种思想要想永葆生机,必须与时俱进 B 任何一种思想要想为全社会所接受,必须获得国家机器的支持 C 任何一种思想要想必须植根于群众的实践,否则难以生存。 8、 比较韩非的“法治”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法治”思想 韩非的思想侧重于刑法管理国家;近代思想侧重于民法调节社会。 韩非的思想强调在君主专制前提下适用法律,有罪推定,要求严苛残酷;近代思想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罪推定,要求人道仁慈。 韩非的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现代法治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其目的在于保护民主制度和公民的合法权利。 9、法家思想受重视的原因 一、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在乱世时各国都需要提高自身的实力,变法革新。 二、法家思想提倡法治,封建中央集权,这符合当时各国君王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法家思想符合历史潮流,是进步的。 10、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 ,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性本恶” 。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 ,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 秦汉:秦朝郡县制的与西周的分封制有何不同? 隋唐: 对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 目的不同:中国是为了加强皇权,美国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 三权的内容不同:中国三权是行政权上的分权,美国是司法、行政、 立法分权。 分权的作用不同:中国分权作用最主要是分割相权,提高办事率,加强皇权。美国的分权最主要是防止了个人专制和独裁。 分权作用相同:起到了互相牵制与监督。 实质不同:中国是皇权专制的体现;美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体现。 科举制的兴衰开创:隋朝完善:唐朝发展改革:北宋?发展:北宋初期?改革: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僵化:明清?形式上僵化:八股取士?内容上僵化:四书五经 改造:戊戌变法?形式上改造:废八股?内容上改造: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 结束:1905 年 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什么规律?1.从城市功能看:政治(或军事)中心经济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 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限制逐渐放松 坊市界定严格 坊市制度被打破 3.从城市的数量规模来看: 到明清时,既有规模大的繁华城市,也有大量中小规模的商业市镇 4.从城市的地位来看: 尽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在逐渐增强,但在封建社会,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宋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明清:试比较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制的不同点 性质上,英国为资本主义性质,中国为封建性质。 产生过程上,英国内阁首相选举产生,中国内阁首辅由皇帝任命。 地位上,英国为法定必设机构,国王无权解散;中国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皇帝可以随时解散。 权力上,英国行使国家决策和管理权力;中国主要是备皇帝顾问。 作用上,英国进一步削弱了国王的权力,推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是君主专制的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内容 1)战国初步形成。(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张;商 鞅变法初步确立。 ) (2)秦朝确立。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爵制度) (3)西汉巩固。 (中朝、推恩令、征辟制察举制) (4)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5)宋代加强。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气爪课程设计
- 机械振动课程设计
- 机械小轴课程设计
- 机械安全套课程设计
- 机械加工过程课程设计
- 2024年四年级英语上册 Unit 5 Dinner is ready The first period教案 人教PEP
-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 2016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真题语文试题(解析版)
- 机械专业焊接课程设计
- 2024年4S店购车预订合同样式及填写要求
- 《中药鉴定技术》茎木类中药的鉴定-课件
- 送电线路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计划
- 无违反计划生育证明(3篇)
- 湖南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HNJS-2014)
- 水稻的形态结构分析课件
- 叙事学之结构模式-课件
- 对比剂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课件
- 印象江苏课件
- 口腔材料学知识点
- 《污水处理技术》术语英语词汇大全
-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MSDS(甲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