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课程第5章 四诊_第1页
中兽医学课程第5章 四诊_第2页
中兽医学课程第5章 四诊_第3页
中兽医学课程第5章 四诊_第4页
中兽医学课程第5章 四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四 诊 一四诊:中医诊断家畜疾病最基本的四种方法。 “望、闻、问、切 ”。 望诊:用眼睛检查病畜神色、形态、排泄物、分泌 物的性状。 闻诊:( 1)听声音:叫声、呼吸声、肠音、咀嚼 声、咳嗽声。 ( 2)闻气味:口气、鼻 气、痰、涕、脓汁、 粪便、尿等的味道。 问诊:询问疾病的发生发展经过、治疗情况。 切诊:切脉、触诊。二望诊: (一)望全身: 1望神:精神、神气。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动物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 1) A 得神(有神): 目光有神,面色润泽,神志清晰,声音洪亮,形体壮实,肢体活动灵敏。有神指神未衰,病后好愈。 B 失神: 目光无神,面色灰暗,神志不清,声音低微,形体瘦弱,肢体活动迟钝。常见于长期的慢性病,出现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等,直至昏迷。当疾病发展到后期,可见特殊症状:昏醒。 ( 2)精神异常表现: A 痹症(沉郁型):感情淡漠,少言寡语,闷闷不乐,有时发呆,哭笑无常等。目暗神昏,站立痴呆,靠墙顶柱,行如酒醉,或昏睡不起,有时四肢划动。 B 狂症(兴奋型):烦躁不安,到处游走,尖声怪叫,不能约束,咬人,顶墙。 2皮毛:看皮肤、被毛颜色、状态。正常被毛应平顺有光泽,皮肤柔软有弹性。 常见病理变化: ( 1)皮肤紧缩,被毛逆立,常见于风寒束肺。 ( 2)皮肤瘙痒,大小不同的疹块, “遍身黄 ”。多由肺经风热引起。似 “风疹 ”。( 3)被毛脱落,皮肤表面形成结痂,不时有溃烂的脓包,日久不愈,称为肺毒生疮。 3姿态:病畜的姿势和形态。正常时昂头静立,姿势端正,偶尔有平卧。 病理变化: ( 1)腹痛: 频频起卧、滚转,步态紧张,前肢刨地,后肢蹴腹。 A 痉挛疝(冷痛):口腔湿润,肠音高朗,肠鸣泄泻。 B 结症(热):口腔干燥,肠音低沉,粪便难下。 元亨疗马集: “冷痛者,寒伤所致,其病有五,医家先令观其外形,分其内痛。直尾行,大肠痛;卷尾行,小肠痛;蹲腰踏地,胞经痛;肠鸣泄泻,冷气痛;急起急卧,脾经痛。 ” ( 2) 跛行(点痛): 各种原因造成的四肢疼痛。 “ 敢抬不敢踏,病痛在蹄下;敢踏不敢抬,病痛在胸怀 ” ( 3) 破伤风: 腰背板硬,耳紧尾直,呈木马样,牙关紧闭,口流清涎,第三眼睑下垂(闪骨外露)。 ( 4) 颈部风湿: 颈部低头难,腰脊板硬,头颈部回转困难,不灵活 ( 5) 骨软症: 毛焦肷吊,鼻浮面肿,腮骨重大,卧地难起,跛行逐渐加重,越走越重。 ( 6) 食道阻塞(草噎): 正吃草时,突然停止不吃,残渣从鼻中流出,烦躁不安,频频伸头缩颈,严重可出现气促喘粗,咳嗽。( 7) 腺疫病(槽结): 伸头直颈,鼻中流脓,水草难咽,咳嗽,槽口(下颌间隙)肿大。 (二)望局部: 1鼻:鼻为肺之窍,鼻的外观多与肺有关。望鼻主看鼻孔的张缩,鼻涕有无及鼻液的性质。 ( 1) 外感风寒: 鼻流清涕; 外感风热: 鼻流稠涕。 ( 2) 鼻窦炎: 一侧或两侧鼻子流脓性、腥臭特殊气味的涕。 ( 3) 异物性肺炎: 两侧流脓、污秽性、腥臭气味的涕。 ( 4) 大叶性肺炎: 流铁锈色涕 。 2眼:肝之外窍,五脏精气皆注于目,故眼不仅与肝有关,也可反映出五脏的变化。 主要观察其颜色变化,有无肿胀、眵泪及闪骨外露现象。正常眼珠灵活、明亮有神,结膜粉红,洁净湿润而无眵泪。例: 如眦内淡白多是血虚;眼窝下陷多为津液亏损;目赤红肿、流泪多眵多为风热或肝火上炎;闪骨外露多见于破伤风。 3耳:肾之外窍。耳的动态除与家畜精神好坏有关,还与肾及其它脏腑有关。健康家畜两而灵活而常扇动。 ( 1)两耳下垂,精神沉郁 心气不足,过劳,疫病后期。 ( 2)两耳直立 破伤风。 ( 3)两耳歪斜,不时前后转动 失明。 ( 4)呼唤不应 耳聋 ( 5)一侧耳下垂,伴有口眼歪斜 面瘫( 歪嘴 风)(三)察色: 观察口腔各部位的色泽、舌苔、口津、舌态的变化来诊断脏腑疾病。 口色是气血的外荣,是气血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反映气血津液的盛衰情况。 1观察部位: ( 1)舌:舌为心之苗,各脏腑的经络都通于舌。舌尖应心与小肠,舌中应脾与胃,舌根应肾与膀胱,左侧应肝胆,右侧应肺与大肠。 ( 2)口唇:脾胃的外应,多反映脾胃的变化。 ( 3)齿龈(排齿):指齿龈黏膜,与肾有关。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 ”。 ( 4)卧蚕:金关应于肝胆,玉户应于肺和大肠。( 5)口角:反映三焦。 2口色: 正常口色 粉红,湿润有光泽。 “春似桃花夏似血,秋如桃红冬似雪 ” ( 1)光主气。气正光明,气虚(气滞)光暗,气绝无光。 ( 2)色主血。气血充足则色正,血虚则淡,血凝则暗。 ( 3)润主水津。津枯则干,津足则润。病理口色: ( 1)红色:主热证。见于急性、热性、传染病初期。 A 微红:轻型热证。外感风热,为表证。 B 鲜红:色深,色泽明显。里证,里实热证。 C 鲜红而干:津液已伤;鲜红而润:津液未伤。 D 紫红:热如营血,热极伤阴或气滞血瘀的反应。见于热性传染病后期。 ( 2)黄色:主湿,主黄疸,常见于肝、胆、脾的疾病(肝炎、胆结石、胆道蛔虫)。 A 淡黄:色晦暗 “阴黄 ”。肝胆寒湿引起的慢性肝炎。 B 赤黄:色红带黄,橘黄色 “阳黄 ”。由肝胆湿热引起,多见于肝炎初期、血液寄生虫病等。 ( 3)白色:主虚证,多为气血不足之症。 A 淡白:长期脾胃虚弱引起的营养不良。 B 苍白:贫血,大失血(肝脾破裂等)、寄生虫病。 C 枯骨白:无光泽,晦暗。绝症后期,濒死期。 ( 4)青色:主寒证,主痛。多为感受寒邪和疼痛的表现。 A 青黄:口腔湿润,多为内寒挟湿。见于冷症,如冷肠腹泻等。 B 青白:一般寒症,尤指脏腑虚寒,见于胃寒、脾寒、肺寒吐沫等。 C 青紫而湿润:寒极,内寒极盛,如阴寒腹痛。 青紫而干燥晦暗:气滞血瘀,如心衰。 ( 5)黑色:临床少见,多由于气血凝滞引起。重症的后期。 危症五色的判断: 青如翠羽者生,似靛染者危。 赤如鸡冠者生,似衃血者危。 黄如蟹腹者生,似黄土者危。 白如豕膏者生,似枯骨者危。 黑如乌羽者生,似炱煤者危。 3舌苔:舌面的一种苔状物,为胃气上潮所生。主要反映脾胃肠等的消化功能。正常苔薄、白色或稍黄,干湿得中。 ( 1)舌苔的有无:表示病情的进退。 无 有,病好转; 有 无,病进一步发展。 ( 2)舌苔的真假: 真苔不易剥离,主实症(外邪亢盛之症)。 假苔易剥离,主虚症(正气不足之症)。 ( 3)舌苔的厚薄: 薄:病轻、浅。 厚:病重。 薄 厚:病加重; 厚 薄:病好转。 如苔退急骤,则为病邪内陷,正不胜邪。 ( 4)舌苔的燥润:表示体内津液的盛衰情况。 润 :津液未 伤 ; 燥:津液已 伤 。 ( 5)舌苔的腐腻: 腐: 苔质疏松、厚,堆积在舌表面,豆腐渣样。内有湿气而胃气尚好。 腻: 粘腻、致密,不易剥离,表面粘滑,为浑浊内停,湿气太盛,脾运化功能失常。 ( 6)舌苔的颜色:反映体内气血盛衰、疾病表里、寒热、虚实。 A 白苔:主表症、寒症。 薄白 病浅。 厚白 病重。 白而干 津液已伤。 白而湿 津液未伤。 B 黄苔:主里症、热症。 薄黄 舌质红,见于里热症初感阶段,外感风热。 黄而干 薄黄转变而来,里热重,伤津引起。 C 灰苔:由黄苔发展而来,主湿、热,病重。 D 黑苔:重,为灰苔的进一步发展,气血极度匮乏。 白 黄 灰黑 加重 灰黑 黄 白 好转(三)问诊: 一问症状二时间; 三问数量四饲管; 五问来源六病史; 七治八妊始周全。 (四)切诊: 依靠手指的感觉进行切、按、触、扣,从而获得辨证资料的一种方法。包括 切脉 和 触诊 。 1部位: ( 1)马属动物:颈静脉沟中下三分之一处,两侧(双凫脉)。颈动脉。 ( 2)牛:尾根动脉。 ( 3)猪、羊:股内侧动脉。 双凫脉:左凫三部,右凫三关。 三部: A 上部:心 小肠 B 中部:肝 胆 C 下部:肾 膀胱 三关: A 风关:肺 大肠 B 气关:脾 胃 C 命关:命门 三焦 不同指力: A 浮取 按在皮肤,又叫 “举 ” B 中取 不轻不重,按在肌肉,又叫 “寻 ” C 沉取 重力按于筋骨,又叫 “按 ”“三部九候 ”:三部三关各有三种指力的取法。 2正常脉象:为平脉。 健康家畜脉象平和,无太过,无不及。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从容和谐,节律均匀。 脉数 :人一呼一吸为一息。马为一息三至,牛一息四至,猪羊一息五至六次。 按分钟计:马 36-44,牛: 40-60。 注意: 饥饿时不要摸脉,剧烈运动或酒后不得摸脉,饱餐后也不能立即摸脉,此时反映不出正常的脉象。 3病理脉象: ( 1)以深浅分: A 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点: 浮取脉明显,沉取而脉力不足。 主病: 主表症。浮而有力表实症,浮而无力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