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词之针法释义_第1页
中医名词之针法释义_第2页
中医名词之针法释义_第3页
中医名词之针法释义_第4页
中医名词之针法释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名词之针法释义焫又音“热”,同“艸热”。原作烧的意思,在古医书中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三刺古代针法的一种。其方法是把针刺入皮下的深度分为三层。即先刺至浅层,再较深刺入,最后刺入更深的部位(见灵枢官针篇: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极深刺之,以下谷气)。即“齐刺”的别名。参见该条。丛针将若干枚等长的毫针并列放在一起,使针尖相齐,称为“丛针”。治疗时,手持针柄将针尖在皮肤表面进行挑拨浅刺。九刺(九变刺)古代应用的九种针法。即:输刺;远道剌;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焠刺(见灵枢官针篇。各见本条。九针指古代医生应用的九种不同

2、形状和用法的针。其名称是:鑱(音蝉)针;圆针;鍉(音低)针;锋针,铍(音披)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九针主要是用来针刺治病;也有的可以做外科和按摩方面的用途,详见该条。五刺是适应与五脏有关病变的五种古代针法。即: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灵枢官针篇)。各详本条。以左治右、以右治左是针灸治疗的一种方法。当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痛时,针灸另一侧(右或左侧)的穴位进行治疗。又可分为“缪刺法”和“巨刺”法二种。各详本条。体针泛指一般用来针刺身体各部位经脉,穴位的针刺疗法,是与耳针等相对而言的。候气针法名词,语出素问离合真邪论。就是在针入穴位后用较长时间的留针来促使“

3、气至”的一种方法,属於针法中补法的一种。此法多用于身体虚弱,不适宜接受较强刺激手法的病人。偶刺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心痺(心胸痛)。方法是在疼痛的前胸和后背相对应的部位用手按住,前后各斜刺一针。但要注意防止直刺和深刺,以免伤及内脏(灵枢官针篇)。傍针刺十二刺法的一种。用於治疗慢性风湿。刺法是在患部直刺和傍刺各一针(灵枢官针篇)。关刺(渊刺、岂刺)五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筋痺。刺法是直接针在四肢关节周围筋肉的附着部,但应防止出血。这是应用于治疗肝病的一种古代针法(灵枢官针篇)。出针(引针、排针、拔针)就是在针刺完毕后,一手固定穴位,一手持针,用捻转或直接向上提针等手法将针拔出体外。分刺九刺法的一

4、种。指直接针在肌肉的间隙处(灵枢官针篇)。十二刺(十二节刺)是十二种古代针法。即: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11)傍针刺,(12)赞刺(灵枢官针篇)。各详本条。半刺五刺法的一种。即刺入很浅,并很快拔针,不伤肌肉,如拔毛状。这是古代应用于治肺病的一种针法(灵枢官针篇)。合谷刺五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肌痺”。刺法是在患病局部向左、右两侧外方斜刺,直接针在肌肉部分,好像鸡爪的形状。这是应用于脾病的一种古代针法(灵枢官针篇)。呼吸补泻古代针刺手法的一种。指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作为泻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作为补法。在针刺得气后进行捻转手法,再停针吸气为补

5、法;加果在停针时呼气为泻法。圆利针古代九针的一种。状如马尾,针尖又圆又尖。多用于治疗痈肿、痺病和某些急性病。圆针古代九针的一种。针体如圆筒状,针尖呈卵圆形。多用于按摩穴位以治疗肌肉疾病。大泻针刺手法中泻法的一种。即针刺入穴位后用一手紧按并固定针刺部周围的皮肤,另一手持针柄向左右前后大幅度地摇动,使针孔开大的一种方法。大泻刺九刺法的一种。指利用铍针切开脓疡,排出脓血(灵枢官针篇)。大针古代九针的一种。针体较粗,针尖微圆。多用于治疗全身水肿及腹中症瘕等病。头针疗法利用在头部相当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皮肤投射区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採用10个刺激区进行针刺,如运动刺激区、感觉剌激区等。多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的

6、某些疾病。子午流注是针灸取穴的一种古代学说。以十二经中的“五俞”穴(共66个穴位)为基础,配合日、时的天干、地支变易,推算经脉气血盛衰开阖情况,决定出某天、某时用什么穴位。其效验尚待深入研究。导气针法名词,语出灵枢邪客篇。是促使针刺“得气”的一种手段。得气所出现的感觉之有无(也就是气至与否),一般多通过各种针刺的手法操作(控制一定的刺激强度等因素)而产生。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岂刺即“关刺”的别名(据灵枢官针篇),或“合谷刺”的别名(据甲乙经卷五)参见该条。巨刺古代刺法名词。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穴位的一种方法。主

7、要应用于:身体一侧疼痛,而对侧的脉象出现异常的(见素问调经论);经脉有病的(见素问缪刺论)。开阖补泻古代针刺手法的一种。主要是在出针后用手揉按针孔,使针孔闭塞,称作“阖”;也就是补法;如在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揉按时,称作“开”;也就是泻法。弯针针法操作时的异常情况。即针入体内后;针体产生弯曲的现象。多由于外界刺激使病人肌肉突然收缩或移动体位,或手法操作不熟练等原因引起。处理方法应先轻轻地挪动、恢复原来体位,根据针的弯曲角度和方向,顺势将针徐徐拔出,切勿用力猛拔或捻转,以防折针。弹针针刺手法之一。其方法是在刺人体内后用指头轻弹针柄,使针体的下部出现轻度震动。得气针法名词,语出素问离合真邪论(灵枢

8、九针十二原篇称“气至”,义同),即针感(或针响)。在针刺穴位后,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的留针,使病人出现痠、麻、胀、重等感觉;行针者则觉得针下沉紧;称为得气。这种针感产生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往往和疗效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镇痛效果的好坏有关。得气与否也是针刺麻醉成功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循针刺手法之一,也是针刺前的准备工作。即医生先用手指循按所要针刺的穴位局部及其所属经脉,使气血宣散后再行针刺的方法。循经取穴全身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均有一定的路线,在针灸治疗时可以在与患病局部相同的经脉上。选用远隔患部的穴位。这种取穴的方法即循经取穴。恢刺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筋痺(即肌肉痉挛、疼痛等)。刺法是

9、将针直刺在病痛的肌肉一侧,并上下前后左右摇动针体,以促使肌肉弛缓(灵枢官针篇)。扬刺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范围较大和病位较浅的寒气。刺法是在患病局部中央刺一针,四周再浅刺四针(灵枢官针篇)。折针针法操作时的异常情况。指毫针刺人体内的部分在皮下折断。多因用针有损伤、剥蚀等缺损,和患者体位的较大移动有关。处理方法要沉着细心,让病人保持原来体位,尽量用镊子夹出折针断端。必要时以手术取出。报刺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没有固定部位的疼痛。刺法是找到疼处,即直刺一针,并留针不拔,而以左手循按局部,找到另一个疼处后,先将前针拔出,再在第二个疼处刺针(灵枢官针篇)。指针医生用手指按压,揉摩或爪切一定部位的皮

10、肤(穴位),以代替金属针刺入皮下的一种简便的治疗方法。捣针针刺手法之一。其方法是在针刺入皮下后,在固定的深度内将针反複上下捣动,但不拔出皮肤外面。捻转补泻针刺手法的一种。具体的操作有向单一方向捻转的,也有向左右捻转的。现在一般多以捻针的强度为准,即在进针和出针时强度捻转的为泻法,轻微捻转的为补法。捻针(转针)针刺手法之一,就是将针进行左右反覆捻转的方法。捻针在进针、出针和手法操作方面都可以使用。提插补泻古代针刺手法的一种,旧称“天、人、地三才补泻”,或“三才补泻”。本法一般是对任何一个穴位的预定刺入深度分为三等分。补法是分三次按照浅、中、深的顺序进针,而出针时则一次退出;泻法是直接针入预定的深

11、度,然后按照深、中、浅的顺序出针。揿针是一种形似图钉状的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用时可以将针体揿入皮下。一般多用於皮内针或耳针,供皮下埋藏用。搓针针刺手法之一。其方法是在针刺人体内后,用右手拇、食指将针向一个方面捻转(如搓线状),此法有加强针感的作用。要注意转针时不要太紧,以防缠着肌肉纤维产生剧烈疼痛。摇针针刺手法之一。其方法是将针刺人体内后,一手固定穴位一手摇动针体的方法。晕针针法操作时的异常反应。即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恶心、胸闷、面色苍白,甚至四肢发凉、出冷汗、血压下降和昏厥等休克或虚脱现象。多因对初次针治的病人用过强的手法,或病人精神过度紧张疲劳、飢饿、体弱等原因而引起。

12、处理方法应将针拔出,使患者平卧,在清醒状态下可饮以热水,配合针刺人中,中冲等穴即可缓解。毛刺九刺法的一种。指用短的毫针浅刺皮肤(灵枢官针篇)。毫针古代九针的一种。也是现代最常用的针刺工具。用来针刺人体穴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毫针的长度由5分(约1.5厘米)至四、五寸(约1317厘米)不等。径度主要有34号(直径0.22毫米)、32号(直径0.25毫米)、30号(直径0.32毫米)、28号(直径0.38毫米)和26号(直径0.45毫米)等。水针疗法这是用装有注射药液或生理溶液盐水、糖水的注射器代替毫针刺入肌肉的治疗方法。注射的部位可以是穴位(即“穴位注射疗法”)也可以是体表病痛的局部,具体方法参见

13、“穴位注射疗法”条。浮刺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寒性的肌肉痉挛。刺法是从患处的侧旁进行浅刺(灵枢官针篇)。渊刺即“关刺”的别名(据灵枢官针篇)或“合谷刺”的别名(据甲乙经卷五)参见该条。温针是在应用针法的同时加以温热刺激的一种疗法。一般多在针入皮下的毫针柄上,或针体部用艾绒燃烧,使热通过针体传入体内,达到治病的目的。滞针针法操作时出现的异常反应。部将毫针刺人体内后,出现不能捻转、提插或手法操作困难等现象。多因病人精神紧张引起肌肉痉挛或捻转手法幅度太大,肌纤维缠绕针尖所致。处理方法首先要解除病人顾虑,然后在滞针部位的周围轻度按摩,并将针轻轻提插,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使局部肌肉松弛,再将针拔出。火针

14、(燔针、焠针、烧针)一种特殊的针刺法。其方法是将金属针的尖端烧红后,迅速刺至人体一定部位的皮下组织,并迅速拔出。这种方法多用于治疗外科某些疾病及风湿性关节炎。灵龟飞腾(“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古代针灸取穴的一种学说。以奇经八脉中的八个穴位配合不同日、时的干支来推算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间应用那个穴位(每次针灸取主穴、配穴各一个)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上虽也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总的来说,太过於公式化,故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点刺针刺手法中的一种,也即速刺法。其法是以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用拇、食指握针柄,中指紧贴针尖上部约一分左右处,迅速刺入皮下浅层静脉,立即出针,然后压挤出数滴血液的方法

15、。此法一般多用三稜针,针刺部位以手指或足趾端、耳尖、太阳穴、委中穴等为最常用。烙法(针烙、烙)是火针的一种。其用法有二:古代常用这种方法来治疗已经化脓的疮疡,以代替开刀,避免出血,和现代所用的电刀的作用相似;在一定穴位上进行火针的方法,也叫做“点烙”。烧山火古代针刺手法的一种。用于治疗寒证,属于补法中一种。其操作方法是:让病人呼气,随即迅速将针刺入皮下浅层,并重按穴位周围皮肤,强度捻转多次,稍行进针,作同样捻转,一直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再同样捻转。在病人感觉局部或全身有温热感后,将针缓缓地捻转退出。此外,也有用其他手法和不配合呼气的,但总的要求是以病人出现热感为原则。焠刺九刺法的一种。也就是“火

16、针”(灵枢官针篇)。参见该条。电针是应用毫针刺入人体一定部位后,再在针上通以电流的治疗方法。电针可广泛地滴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并用于手术上的麻醉(即“电针麻醉”)等方面。电针麻醉针刺麻醉方法之一,即用电流代替手法操作,使用时比较简便,目前已在各地广泛应用。留针针刺手法之一。即针刺入穴位并在出现针感后,将针放置穴内不动,并使病人保持一定体位,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拔针的方法。留针时时间的长短,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疾徐补泻古代针刺手法的一种。即缓慢进针、疾速出针为补法,疾速进针、缓缓出针为泻法。皮内针(皮下埋针)针刺法的一种。其方法是用长约一寸左右消毒短毫针或揿针;倾斜刺(横刺)入

17、皮下(针柄外露)后,再以胶布固定,在局部不痛及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的条件下将针在皮下置留一至七天。此法多用於治疗慢性或疼痛性疾病。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其制作一般是用五至七枚缝衣针绑在一起,使针尖平齐,并把它固定在细竹棍的一端。针刺时手持竹棍(针柄),用针尖在一定部位的皮肤上进行扣打,以达到治疗目的。直针刺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病位较浅的寒气。刺法是提起皮肤,刺入皮下,不用深刺(灵枢官针篇)。短刺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骨痺”。刺法是稍摇动地将针刺入,深达骨部,并进行提插手法(灵枢官针篇)。砭石是我国石器时代产生和应用的一种最古的医疗工具。开始是人们为了解除疾病痛苦,用普通石块在患病局部进

18、行撞击。随看石器时代工具的产生,出现了医疗专用的石制工具即砭石,并更广泛地用于切脓包和刺破皮下血管放血等用途。这种治疗工具一直到后来出现金属制的医用针和手术刀之后的很长时期内,仍为民间外科所利用。禁刺(刺禁)即针法的禁忌事项。其中包括:禁针部位(如内脏部位的深刺、孕妇的腹部、婴幼儿囱门部、禁针穴位等)、酒醉、过飢、过饱、过度疲倦、情绪的激烈变化(大怒、大惊、大恐),以及房事以后等,都不可立刻进行针刺,以免出现晕针和其他异常反应。穴位注射疗法(小剂量穴位注射)这是利用某些注射药制剂(包活西药及中草药制剂)在一定穴位上作肌肉注射的治疗方法。注射量为一般肌肉注射量的l/101/2。操作前先进行局部消

19、毒,在针刺入适当深度后,只用小幅度提插,不要捻转,使局部产生“得气”感觉后,再慢慢将药液注入。经刺当某一经脉有病时,在该经经脉上进行针刺的方法。九刺法的一种。指针刺与患病局部同一经脉的结聚不通的部位(灵枢官针篇)。络刺九刺法的一种。指用三稜针刺破皮下小血管放血(灵枢官针篇)。缪刺古代刺法名词。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穴位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虽有身体外形疼痛的症状,但脉象(九候)正常的(见素问调经论);络脉有病的(见素问缪刺论)。耳针即耳针疗法用的针,形如毫针而短,长约0.71.0毫米,也可用揿针代替。耳针疗法在耳壳上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

20、时,在耳壳上可探索出一定部位的敏感反应点,称作“耳穴”。一般可用特制的“耳针”或短毫针直接针刺耳穴,或通过电流,或在耳穴埋针等方法。适用于全身多种疾病。补泻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补”,主要用於治疗虚证。“泻”,主要用於治疗实证。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主要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不同刺激强度与特点而取得的。古代应用的针法补泻种类很多,主要有“迎随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捻转补泻”等,参见各条。调气针法名词,见灵枢官能篇。应用针刺的补泻方法,可以调节人体阴阳,改善人体的机能。也就是通过针刺以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纠正体内各种组织和内脏的病理状态。针刺的这种治疗作用,称为调气。如灵

21、枢终始篇: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调气治病的道理和经络系统有关,也是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完成的。豹文刺五刺法的一种。即在患病部位的前后左右多处刺破小血管,排出郁血。这是应用於治疗心病的一种古代针法(灵枢官针篇)。赞刺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痈肿。刺法是在患处将针直入直出,反複多次地浅刺,使患部出血(灵枢官针篇)。输刺九刺法的一种。指刺四肢部的井、荥、俞、经、合等穴位和背部的脏俞穴(灵枢官针篇)。十二刺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气盛而有热的病症。其方法是将针直入直出地进行深刺,取穴宜少(灵枢官针篇)。五刺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骨痹,刺法是将针直入直出,深入至骨。这是应用于治疗肾病的一种古代针法(见灵枢官针篇

22、)。迎随补泻(针头补泻、针芒补泻)古代针刺手法的一种。即针刺时使针尖顺着经脉循行方向(即手三阴经从胸部至手部,手三阳经从手部至头部,足三阳经从头部至足部,足三阴经从足部至胸部)进针和操作的叫做“随”,也就是补法;凡针刺时使针尖逆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和操作的叫做“迎”,也就是泻法。进针(内针)针刺手法之一,即将毫针刺入体内的方法。在操作上一般通过循按经脉;揣按穴位等预备手法,然后将针由浅入深地刺入预定的深度。远道刺九刺法的一种。指身体上部有病时,取下肢部的阳经的俞穴进行治疗(灵枢官针篇)。退针针刺手法之一。指针入体内一定的部位后,逐渐由深至浅向外退出针体(以不拔出皮肤外面为度)的方法。透天凉古代针刺手法的一种。用于治疗热证,属于泻法的一种。其操作方法是:让病人吸气,随着吸气将针慢慢地刺入到预定的深度,然后按压穴位周围皮肤,用手多次轻捻针柄,如局部或全身觉有凉意,就迅速向上稍行提针,再作同样捻转,再迅速稍行提针和捻转后急速将针拔出。此外,也有用其他手法和不配合吸气的,但总的要求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