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7页,满分100分。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20分)学校九年级开展“春之语”主题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语段,了解与“春”相关的文化,感受“春”的美好。春节,知年俗“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既古老又新yǐng,既热烈又朴素,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节日,带着强烈的情感穿透力,直抵中国人的心底。“千里潮平两岸阔,万山花满九州春。”我们在悠远积淀中体味春节的意蕴。当舞龙舞狮翻腾跃动,当春联窗花映红游子笑脸,当木版年画点染丹青……传统的年俗就在这些喜庆祥和的符码中升腾。这年俗长卷,绘满了华夏大地的繁荣昌盛,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书写着属于中国人的温暖与辉煌。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用正楷准确、规范抄写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舞龙舞狮、写春联、贴窗花、绘年画”都是年俗,请再介绍一种年俗并阐明其意蕴。立春,晓节气①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温暖、生长。②“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中国传统节气之首。③人们以此希求新一年的好运和丰收。④立春习俗包括迎春、打春、踏春、咬春、送春等。立春意味着冬去春来,由于中国甲(A.地大物博/B.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在南方明显感到草木乙(A.萌发/B.焕发)的气息,而北方大多数还是处于万物闭藏的状态。立春过后,人们就可以逐渐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温煦与暖意了。4.语段画横线处的语句排序不当,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5.从语段括号内为甲、乙两处选择适合语境的词语。6.同学们要为“立春,晓节气”语段配图,你认为哪一幅更合适,请简述理由。诗文,明春意7.将语段中的古诗文补充完整。春意,在诗文中流淌,“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初放,芳草才生,这初春景象展现着春的生机;“③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那花儿醉人的芬芳弥漫着春的气息;“箫鼓追随春社近,④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淳厚的农人以古朴的风俗寄托着春的希望。春天,在这个可歌可诗的季节,让我们跟随“⑤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的吟唱,拥抱新一年的希望,开启新一年的征程。结语8.结合语境,仿照画波浪线句子在语段横线处写一句话。同学们,“春之语”主题学习活动,让我们领略了与“春”密切相关的文化符号、自然节律、优美诗文。这些,都是春天最动听的话语。春之语,_______________;春之语,如画如诗送芬芳。二、阅读(40分)(一)(11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范文正公①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②祠堂,自为记。记中歌词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吾妄意辄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③,握手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④,而‘德’字承之,乃似局促,换作‘风’字如何?”(节选自洪迈《容斋五笔》,有改动)【注】①文正:范仲淹谥号。公:对人的尊称。②严先生:指严光,字子陵,西汉末年人。③瞿(jù)然:瞪眼惊视的样子。④溥(pǔ):广大。【乙】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天,曹操大破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途经碣石山写下此诗。9.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语。提示解释词语“吾妄意辄易一字”中“易”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中的“易”词义相近。(1)吾妄意辄易一字_____“握手扣之”中的“扣”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为:①拉住,牵住;②靠近,迫近;③求教,探问。(2)握手扣之____10.将下面选自【甲】文段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11.范仲淹在赞颂严子陵的诗中用了“德”字,而李泰伯则建议用“风”字。你认为用哪个字好,结合【甲】文段说明你的理由。12.古诗文写景常常景中见人。分析【甲】【乙】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说说你分别见到了怎样的景中人。(二)(12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一件战袍①走进江西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你肯定会与很多衣物相遇。纪念馆的玻璃柜里,陈列着将士用过的多次缝补过的马褡子,一旁还有军衣帽的复制品、补得看不出原样的长袜子、满墙摆成中国地图形状的草鞋……②纪念馆左边进门处,有一件羊皮袄大衣。它中长款,绿色棉质外套,胸前有一粒同样绿色的大扣子,两边下摆满是破洞,到处是裂口、脱线,里面的羊皮也残破不堪。相比馆内大多数粗布衣衫,它格外引人注目。③这是一件有故事的羊皮袄。④事情得从1932年说起。那年,为打破敌人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央苏区开展大规模“扩红”运动。于都县28岁的青年曾广华踊跃报名,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不久他就参加了漳州战役。战斗告捷,缴获了枪、炮及大量战略物资,其中就包括这件羊皮袄。⑤在这场战役中,曾广华不慎染上恶性疟疾,但他坚持不下火线,还立了战功。战斗结束后,他住进红军医院。团首长来看望伤病员,见他全身抖得厉害,就命警卫员去司务长那里将这件羊皮袄拿来,盖在曾广华身上。后来,这件羊皮袄就奖给了他。⑥1934年10月,漫漫长征路开始,曾广华带着这件羊皮袄,跟随中央红军从于都渡河出发。自此,它像“战友”一般跟随他行军作战。白天,它是矛,是盾,对抗寒风、阻击冰雪;晚上,它是棉被,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温暖,为他守护美好梦乡。它的绿色,与积雪的白色构成有力的对抗——那是生命与春天的颜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给他以信念和力量。⑦这件羊皮袄跟他在延安参与根据地建设,在南泥湾垦荒,之后参加三大战役。多年后,他已成长为一名刚强的战士,而羊皮袄也已成为灌注了钢铁精神的战袍。⑧新中国成立后,曾广华带着羊皮袄回到家乡于都县。白天,他穿着它为村人奔波;晚上,它抚慰着他常年行军作战落下的身体疾痛。后来,他老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孩子为他买了新棉服,羊皮袄光荣“退伍”,被他珍藏起来。可在某些时分,他总要从箱子里拿出它,展开,从领子到下摆一点点抚摸着……⑨那年,他走完了光荣又平凡的一生。他无憾,作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他战斗到了最后一刻。那件羊皮袄就是他战功的见证。他的后人将羊皮袄捐赠给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作为一件衣物,它已毫无遮身蔽体的价值,可这件羊皮袄又远比90多年前更威风凛凛,它的那些破洞仿佛是一枚枚勋章。它的经历无与伦比,它的火焰永不熄灭。它是英雄,是披荆斩棘的战士,是无惧的勇者。它悬挂在玻璃柜中,把人的思绪带回战场,一个个坚毅的面庞,铸成一座高耸的丰碑,须仰视才可见。⑩这件羊皮袄被数十年的战场硝烟和风霜雨雪洗涤,已经有了革命者的血性与骨力,成为革命的信物。看着这位走过长征的“老红军”,它伤痕累累、风尘仆仆,好像刚从战场走出来。我愿意想象它崭新、挺括的样子,以及战士穿着它的样子,一步一步走向那个光明的境地。(选自2025年1月17日《光明日报》,作者江子,有改动)13.你如何理解作者将“一件羊皮袄”誉为“战袍”。14.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精妙之处。15.王树增在《长征》一书中写道:“精神——小到决定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大到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文明的兴衰。”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三)(11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班级准备编印“为内蒙古喝彩”宣传手册。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材料,请你参与编写并完成任务。【材料一】小语同学以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为依据绘制的图表:增量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34.5%均居全国第一位粮食总产量820.1亿斤完成产煤保供任务8.3亿吨发电量超8000亿度外送电量3150亿度【材料二】同学们的发言记录:小语:我的家乡在辽阔的大草原,草青水净,牛羊成群。内蒙古的绿色畜牧产品已经走向了全国。小文:我的家乡在大兴安岭,近几年山里树木愈发繁茂,野生动物增多,来大兴安岭观景的人络绎不绝。就算是白雪皑皑的冬季,也有很多游客来感受冰雪的乐趣。小真:我的家乡交通特别便利。上学可以乘坐地铁,省时又环保。飞机、高铁、动车班次逐渐增多,出行畅通便捷。小美:我的家乡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剧院里每周都能看到各类演出。舞剧《骑兵》引发了人们持久的关注。【材料三】小真同学从报刊中整理的资料:①一拨拨人力、机械进驻沙漠沙地,一棵棵沙柳樟子松扎根大漠,一根根光伏地桩埋进沙窝……一幕幕画面是防沙治沙工作中最美的景象。在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格局中,内蒙古是“北方防沙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三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挡沙墙”。②为了建设好祖国的绿色北疆,内蒙古大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山碎、水减、林疏、田瘠、湖缩、草退、沙进”等问题。特别是防沙治沙方面,探索出不少独具特色的治沙模式,采用了多种新技术、新设备。依据风沙流运移规律,采取“流沙固定,乔灌并举,封沙育草”乔灌草结合治理流沙的技术;在治沙点上,使用新研发的固沙机铺设沙障;用螺旋钻植树法,10多秒便可种好一棵树,造林速度是传统方法的数倍……③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让流动的沙丘停下脚步,使大漠呈现出“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十年来,内蒙古累计造林、种草、防沙治沙规模都居全国首位,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减少6000多万亩,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全国治沙成效最显著的省份之一,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被构筑得更加牢固。④在治沙实践中,内蒙古坚持遵循自然规律,认识到治沙的终点并不是将沙漠全都变为绿洲,沙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人类还无法让沙漠消失,但是,可以采取科学的治理技术,有效控制沙漠的危害,使其有沙不成害,阻止沙漠进一步扩展。(摘编自2024年6月8日《人民日报》,2024年3月22日《内蒙古日报》,2023年3月14日《经济参考报》)【材料四】小美同学的读书笔记: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为主要内涵的蒙古马精神,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摘自2024年3月25日《内蒙古日报》)16.请根据材料补全“为内蒙古喝彩”宣传手册策划表中甲、乙、丙三处内容。材料序号栏目名称材料内容已有内容建议增加内容材料一“数”说内蒙古粮食、产煤、发电方面取得的成绩甲______材料二乙_____畜牧业、旅游业、交通业、文化领域的现状已有内容的配图材料三“看”绿色北疆丙______相关音像资料链接材料四弘扬蒙古马精神蒙古马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17.小真在整理材料时,想要将材料三第④段内容删掉,你同意他意见吗?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18.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礼赞蒙古马精神。以此作为宣传手册的结束语。(四)名著阅读(6分)读书有探寻之乐,有收获之乐。我们一起开启名著阅读之旅吧。19.阅读《西游记》节选语段,从孙悟空戴上“金箍”到“金箍”消失,你获得了怎样启示。第十四回第五十七回第一百回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地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痛!头痛!”那师父不住地又念了几遍,把个行者痛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怕扯断会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时,他就不痛了。伸手去头上摸摸,似一条金线儿模样,紧紧地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此生了根了。行者噙泪叩头道:“纵是弟子不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万望菩萨,舍大慈悲,将《松箍儿咒》念念,褪下金箍,交还与你,放我仍往水帘洞逃生去罢!”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咒儿,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20.请从下面备选名著中任选一部推荐给同学。结合你真实的阅读体验,自选一个角度说明推荐理由。备选名著:《艾青诗选》《骆驼祥子》《昆虫记》三、作文(40分)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青年,要常常行走在路上。文化之旅滋养心灵,自然之行点染心境,乡村之游拓展生活……只要用心去捕捉,用脚步去丈量,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与收获。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联想、感触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500字;(3)不得抄袭、套作;(4)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7页,满分100分。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20分)学校九年级开展“春之语”主题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语段,了解与“春”相关的文化,感受“春”的美好。春节,知年俗“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既古老又新yǐng,既热烈又朴素,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节日,带着强烈的情感穿透力,直抵中国人的心底。“千里潮平两岸阔,万山花满九州春。”我们在悠远积淀中体味春节的意蕴。当舞龙舞狮翻腾跃动,当春联窗花映红游子笑脸,当木版年画点染丹青……传统的年俗就在这些喜庆祥和的符码中升腾。这年俗长卷,绘满了华夏大地的繁荣昌盛,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书写着属于中国人的温暖与辉煌。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用正楷准确、规范抄写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舞龙舞狮、写春联、贴窗花、绘年画”都是年俗,请再介绍一种年俗并阐明其意蕴。【答案】1.颖,diàn2.千里潮平两岸阔,万山花满九州春3.年俗示例:放鞭炮,寓意驱邪避灾,迎接新年吉祥。【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新颖,xīnyǐng,意思是新而别致,有创新感。积淀,jīdiàn,意思是积累沉淀,也指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2题详解】本题考查汉字书写。注意以下字写法:潮、州。【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介绍年俗时,需要详细说明其具体行为,从历史传说、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等多方面阐述意蕴。要考虑年俗在传统观念里对生活的期望、对家庭关系的维系等作用,语言尽量生动,展现年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示例:以拜年这一年俗为例。拜年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期许,大家希望通过这样积极的表达,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福气,反映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立春,晓节气①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温暖、生长。②“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中国传统节气之首。③人们以此希求新一年的好运和丰收。④立春习俗包括迎春、打春、踏春、咬春、送春等。立春意味着冬去春来,由于中国甲(A.地大物博/B.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在南方明显感到草木乙(A.萌发/B.焕发)的气息,而北方大多数还是处于万物闭藏的状态。立春过后,人们就可以逐渐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温煦与暖意了。4.语段画横线处的语句排序不当,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5.从语段括号内为甲、乙两处选择适合语境的词语。6.同学们要为“立春,晓节气”语段配图,你认为哪一幅更合适,请简述理由。【答案】4.D5.甲:B(幅员辽阔),乙:A(萌发)6.选图一,理由:图一描绘立春传统习俗(如春牛、花枝),符合“立春”主题。【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排序。首先,②句通过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引出“立春”是中国传统节气之首,先点明立春这一主题,应为首句;①句紧接着解释“立春”中“立”和“春”的含义;④句介绍立春习俗;③句说明人们在立春时的美好祈愿。所以正确顺序是②①④③。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甲处:“幅员辽阔”侧重于形容国家领土面积广阔,“地大物博”强调土地广大,物产丰富,这里强调中国地域范围广,用“幅员辽阔”合适。故选B。乙处:“萌发”指种子或孢子发芽,草木开始生长,符合立春时草木开始生长的语境;“焕发”多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等,与草木生长语境不符。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开放性试题,选择其中一幅图,结合“立春”节气特点与图片内容阐明理由。示例一:图一更合适。画面中有高大树木,树木枝叶开始萌发,呈现出初春的生机;空中有飞鸟,增添了灵动之感;远处有房屋和耕地的牛,体现出立春时节农事活动即将开始,整体营造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氛围,契合立春作为春季起始、万物生长的节气特点。示例二:图二更合适。右上方同样有“立春”二字,以及“立春至东风起蛰虫振万物苏”。三个小格分别描绘了不同立春元素,比如有树枝、新芽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立春时节万物开始生长、蛰虫将醒等特点,以更丰富的视角呈现了立春的节气意象。能帮助读者更全面了解立春这一节气,所以适合为“立春,晓节气”语段配图。诗文,明春意7.将语段中的古诗文补充完整。春意,在诗文中流淌,“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初放,芳草才生,这初春景象展现着春的生机;“③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那花儿醉人的芬芳弥漫着春的气息;“箫鼓追随春社近,④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淳厚的农人以古朴的风俗寄托着春的希望。春天,在这个可歌可诗的季节,让我们跟随“⑤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的吟唱,拥抱新一年的希望,开启新一年的征程。【答案】①.乱花渐欲迷人眼②.浅草才能没马蹄③.野芳发而幽香④.衣冠简朴古风存⑤.长风破浪会有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渐、浅、蹄、野、幽、简。结语8.结合语境,仿照画波浪线句子在语段横线处写一句话。同学们,“春之语”主题学习活动,让我们领略了与“春”密切相关的文化符号、自然节律、优美诗文。这些,都是春天最动听的话语。春之语,_______________;春之语,如画如诗送芬芳。【答案】示例:如歌如舞展生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需紧扣题目要求,从结构、内容、语言三方面仿写。原句“如画如诗送芬芳”是“如A如B+动宾结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内容上,描述春天的景物特点。仿写句子结构上也应该采用“似A似B+动宾结构”,保持句式一致。在修辞上,比喻和拟人手法,简洁生动地表现春天特点。示例:似燕似莺歌婉转;二、阅读(40分)(一)(11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范文正公①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②祠堂,自为记。记中歌词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吾妄意辄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③,握手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④,而‘德’字承之,乃似局促,换作‘风’字如何?”(节选自洪迈《容斋五笔》,有改动)【注】①文正:范仲淹谥号。公:对人的尊称。②严先生:指严光,字子陵,西汉末年人。③瞿(jù)然:瞪眼惊视的样子。④溥(pǔ):广大。【乙】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天,曹操大破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途经碣石山写下此诗。9.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语。提示解释词语“吾妄意辄易一字”中的“易”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中的“易”词义相近。(1)吾妄意辄易一字_____“握手扣之”中的“扣”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为:①拉住,牵住;②靠近,迫近;③求教,探问。(2)握手扣之____10.将下面选自【甲】文段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11.范仲淹在赞颂严子陵的诗中用了“德”字,而李泰伯则建议用“风”字。你认为用哪个字好,结合【甲】文段说明你的理由。12.古诗文写景常常景中见人。分析【甲】【乙】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说说你分别见到了怎样的景中人。【答案】9.①.交换②.求教/探问10.李泰伯读后多次感叹,反复品味不停止。11.用“风”字更好。理由:“风”涵盖品德与风范,比“德”更显宏大深远。12.甲文:范仲淹敬仰严子陵高洁风骨;乙文:曹操胸怀壮志,气吞山河的豪迈形象。【解析】【导语】这篇古诗文组合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文人气象:甲文通过范仲淹与李泰伯的“一字之改”轶事,体现了宋代文人对文字锤炼的严谨态度,其中“德”改“风”的讨论,既见文字张力,更显品格追求;乙诗则以曹操《观沧海》的雄浑笔法,在壮阔海景中投射出政治家囊括四海的胸襟。两篇皆以山水为媒介,甲文于祠堂记中见士人风骨,乙诗在沧海咏叹中显英雄气概,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景语即情语”的经典范式。【9题详解】本题考查实词。(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意思是“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易:交换。据此可知“吾妄意辄易一字”中“易”理解为“交换”。“吾妄意辄易一字”句意:我大胆地想冒昧地换一个字。(2)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③求教,探问。“握手扣之”译为:(范仲淹)握住(李泰伯的)手向他询问(换字的缘由)。扣:求教,探问。【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三:虚指,多次;叹:感叹;味:品味;已:停止。【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中“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可知,意思是云山江水这样的描述,在意义上非常宏大,在言辞上非常广博。而“德”字承接这样宏大的描述,就显得有些局促。“德”通常侧重于个人的品德、道德方面,含义相对较为具体和狭窄。而“风”字则有风范、风度、风气等含义,涵盖的范围更广,更能与“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所营造的宏大、深远的意境相匹配,能够更好地体现严子陵的品德与风范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给人一种如高山仰止、江水长流般的感觉,使赞颂之意更加宏大、深远。【1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根据“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可知,描绘出了一幅高山巍峨、江水浩渺的宏大景象。在这样壮阔的自然景观面前,范仲淹写下此句来赞颂严子陵,以如此雄伟的山水来衬托严子陵的品德与风范,可见范仲淹对严子陵有着深深的敬仰之情,他将严子陵的高洁风骨与壮丽的自然景观相联系,认为严子陵的品格如同这云山江水一样,令人高山仰止。所以从这两句诗中可以见到范仲淹对严子陵怀着敬仰之心的景中人形象。乙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升起和落下;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诗人将日月星辰的运行与大海相融合,创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诗人把自己的胸怀和志向融入到这宏大的景象之中,大海能容纳日月星辰,而诗人以大海自比,暗示自己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能够包容万物,有气吞山河之势。表现出曹操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胸怀壮志、豪迈自信的景中人形象。【点睛】参考译文:【甲】范文正公(范仲淹)任桐庐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台建造了严先生祠堂,并亲自为祠堂作记文。记文中的歌词写道:“云山苍苍茫茫,江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像山一样高峻,像水一样悠长。”文章写成后,(范仲淹)把它拿给李泰伯看。李泰伯读了多遍赞叹不已,回味不止,起身说道:“先生的这篇文章一旦传出去,必定会名传于世。我大胆地想冒昧地换一个字,使它更趋完美。”范仲淹惊讶地看着他,握住他的手询问换哪个字。李泰伯回答说:“‘云山’‘江水’这样的语句,从意义上来说十分宏大,从用词上来说非常广博,然而用‘德’字来承接它们,就好像显得狭窄局促了些,换成‘风’字怎么样呢?”(二)(12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一件战袍①走进江西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你肯定会与很多衣物相遇。纪念馆的玻璃柜里,陈列着将士用过的多次缝补过的马褡子,一旁还有军衣帽的复制品、补得看不出原样的长袜子、满墙摆成中国地图形状的草鞋……②纪念馆左边进门处,有一件羊皮袄大衣。它中长款,绿色棉质外套,胸前有一粒同样绿色的大扣子,两边下摆满是破洞,到处是裂口、脱线,里面的羊皮也残破不堪。相比馆内大多数粗布衣衫,它格外引人注目。③这是一件有故事的羊皮袄。④事情得从1932年说起。那年,为打破敌人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央苏区开展大规模“扩红”运动。于都县28岁的青年曾广华踊跃报名,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不久他就参加了漳州战役。战斗告捷,缴获了枪、炮及大量战略物资,其中就包括这件羊皮袄。⑤在这场战役中,曾广华不慎染上恶性疟疾,但他坚持不下火线,还立了战功。战斗结束后,他住进红军医院。团首长来看望伤病员,见他全身抖得厉害,就命警卫员去司务长那里将这件羊皮袄拿来,盖在曾广华身上。后来,这件羊皮袄就奖给了他。⑥1934年10月,漫漫长征路开始,曾广华带着这件羊皮袄,跟随中央红军从于都渡河出发。自此,它像“战友”一般跟随他行军作战。白天,它是矛,是盾,对抗寒风、阻击冰雪;晚上,它是棉被,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温暖,为他守护美好梦乡。它的绿色,与积雪的白色构成有力的对抗——那是生命与春天的颜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给他以信念和力量。⑦这件羊皮袄跟他在延安参与根据地建设,在南泥湾垦荒,之后参加三大战役。多年后,他已成长为一名刚强的战士,而羊皮袄也已成为灌注了钢铁精神的战袍。⑧新中国成立后,曾广华带着羊皮袄回到家乡于都县。白天,他穿着它为村人奔波;晚上,它抚慰着他常年行军作战落下的身体疾痛。后来,他老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孩子为他买了新棉服,羊皮袄光荣“退伍”,被他珍藏起来。可在某些时分,他总要从箱子里拿出它,展开,从领子到下摆一点点抚摸着……⑨那年,他走完了光荣又平凡的一生。他无憾,作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他战斗到了最后一刻。那件羊皮袄就是他战功的见证。他的后人将羊皮袄捐赠给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作为一件衣物,它已毫无遮身蔽体的价值,可这件羊皮袄又远比90多年前更威风凛凛,它的那些破洞仿佛是一枚枚勋章。它的经历无与伦比,它的火焰永不熄灭。它是英雄,是披荆斩棘的战士,是无惧的勇者。它悬挂在玻璃柜中,把人的思绪带回战场,一个个坚毅的面庞,铸成一座高耸的丰碑,须仰视才可见。⑩这件羊皮袄被数十年的战场硝烟和风霜雨雪洗涤,已经有了革命者的血性与骨力,成为革命的信物。看着这位走过长征的“老红军”,它伤痕累累、风尘仆仆,好像刚从战场走出来。我愿意想象它崭新、挺括的样子,以及战士穿着它的样子,一步一步走向那个光明的境地。(选自2025年1月17日《光明日报》,作者江子,有改动)13.你如何理解作者将“一件羊皮袄”誉为“战袍”。14.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精妙之处。15.王树增在《长征》一书中写道:“精神——小到决定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大到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文明的兴衰。”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答案】13.“战袍”象征羊皮袄陪伴战士历经战火,承载革命精神与信念。14.比喻手法,将羊皮袄比作“矛”“盾”“棉被”,突出其抵御寒冷、守护生命的价值,象征战士的坚韧与希望。15.示例:曾广华与羊皮袄展现的顽强精神,体现个人信仰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民族精神凝聚文明力量。【解析】【导语】这篇散文以“一件羊皮袄”为叙事线索,通过物象承载历史记忆,展现了红军战士曾广华的革命历程。作者运用拟人化手法,将羊皮袄升华为“战袍”,赋予其战士品格,形成物人互喻的叙事张力。文本以“物”见证“人”,以“小”见“大”,通过一件衣物的生命史折射出长征精神的永恒价值。结尾处将实物展陈与精神丰碑并置,实现了从物质遗存到精神象征的升华,体现了革命文物作为历史信物的独特叙事功能。【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⑥段“1934年10月,漫漫长征路开始,曾广华带着这件羊皮袄……它像‘战友’一般跟随他行军作战。白天,它是矛,是盾,对抗寒风、阻击冰雪;晚上,它是棉被,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温暖”可知,羊皮袄在长征途中像战友一样陪伴曾广华,为他抵御恶劣环境。根据第⑦段“这件羊皮袄跟他在延安参与根据地建设,在南泥湾垦荒,之后参加三大战役”可知,它陪着曾广华参与诸多重要战斗和建设,历经风雨。它早已超越普通衣物的功能,承载着革命年代的艰辛奋斗与无畏精神,所以作者将其誉为“战袍”。【14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根据第⑥段“白天,它是矛,是盾,对抗寒风、阻击冰雪;晚上,它是棉被,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温暖,为他守护美好梦乡。它的绿色,与积雪的白色构成有力的对抗——那是生命与春天的颜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给他以信念和力量”可知,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羊皮袄比作“矛”“盾”“棉被”,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羊皮袄在白天能帮助战士抵御恶劣天气,像武器与防护装备般对抗寒风、冰雪,在夜晚又如同温暖的棉被,为战士带来温暖、守护梦乡,突出了其在艰难环境中抵御寒冷、守护生命的重要价值,同时,其绿色象征着生命与春天,在残酷的战火纷飞年代,给予战士信念与力量,也象征着战士们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对未来的希望。【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重要语句的感悟。根据第④段“于都县28岁的青年曾广华踊跃报名,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不久他就参加了漳州战役”以及第⑤段“在这场战役中,曾广华不慎染上恶性疟疾,但他坚持不下火线,还立了战功”可知,曾广华积极投身革命,染病后仍坚守战场,展现出顽强不屈的精神,这决定了他个人优秀的人格,彰显出坚定的个人信仰。根据第⑥段“1934年10月,漫漫长征路开始,曾广华带着这件羊皮袄,跟随中央红军从于都渡河出发。自此,它像‘战友’一般跟随他行军作战。白天,它是矛,是盾,对抗寒风、阻击冰雪;晚上,它是棉被,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温暖,为他守护美好梦乡”和第⑦段“这件羊皮袄跟他在延安参与根据地建设,在南泥湾垦荒,之后参加三大战役”可知,曾广华带着羊皮袄历经长征、根据地建设、垦荒以及重大战役等,他的每一步都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而以曾广华为代表的众多革命战士所拥有的这种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在推动国家发展、凝聚文明力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兴衰。(三)(11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班级准备编印“为内蒙古喝彩”宣传手册。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材料,请你参与编写并完成任务。【材料一】小语同学以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为依据绘制的图表:增量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34.5%均居全国第一位粮食总产量820.1亿斤完成产煤保供任务8.3亿吨发电量超8000亿度外送电量3150亿度【材料二】同学们的发言记录:小语:我的家乡在辽阔的大草原,草青水净,牛羊成群。内蒙古的绿色畜牧产品已经走向了全国。小文:我的家乡在大兴安岭,近几年山里树木愈发繁茂,野生动物增多,来大兴安岭观景的人络绎不绝。就算是白雪皑皑的冬季,也有很多游客来感受冰雪的乐趣。小真:我的家乡交通特别便利。上学可以乘坐地铁,省时又环保。飞机、高铁、动车班次逐渐增多,出行畅通便捷。小美:我的家乡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剧院里每周都能看到各类演出。舞剧《骑兵》引发了人们持久的关注。【材料三】小真同学从报刊中整理的资料:①一拨拨人力、机械进驻沙漠沙地,一棵棵沙柳樟子松扎根大漠,一根根光伏地桩埋进沙窝……一幕幕画面是防沙治沙工作中最美的景象。在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格局中,内蒙古是“北方防沙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三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挡沙墙”。②为了建设好祖国的绿色北疆,内蒙古大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山碎、水减、林疏、田瘠、湖缩、草退、沙进”等问题。特别是防沙治沙方面,探索出不少独具特色的治沙模式,采用了多种新技术、新设备。依据风沙流运移规律,采取“流沙固定,乔灌并举,封沙育草”乔灌草结合治理流沙的技术;在治沙点上,使用新研发的固沙机铺设沙障;用螺旋钻植树法,10多秒便可种好一棵树,造林速度是传统方法的数倍……③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让流动的沙丘停下脚步,使大漠呈现出“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十年来,内蒙古累计造林、种草、防沙治沙规模都居全国首位,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减少6000多万亩,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全国治沙成效最显著的省份之一,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被构筑得更加牢固。④在治沙实践中,内蒙古坚持遵循自然规律,认识到治沙的终点并不是将沙漠全都变为绿洲,沙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人类还无法让沙漠消失,但是,可以采取科学的治理技术,有效控制沙漠的危害,使其有沙不成害,阻止沙漠进一步扩展。(摘编自2024年6月8日《人民日报》,2024年3月22日《内蒙古日报》,2023年3月14日《经济参考报》)【材料四】小美同学的读书笔记: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为主要内涵的蒙古马精神,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摘自2024年3月25日《内蒙古日报》)16.请根据材料补全“为内蒙古喝彩”宣传手册策划表中甲、乙、丙三处内容。材料序号栏目名称材料内容已有内容建议增加内容材料一“数”说内蒙古粮食、产煤、发电方面取得的成绩甲______材料二乙_____畜牧业、旅游业、交通业、文化领域的现状已有内容的配图材料三“看”绿色北疆丙______相关音像资料链接材料四弘扬蒙古马精神蒙古马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17.小真在整理材料时,想要将材料三第④段内容删掉,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18.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礼赞蒙古马精神。以此作为宣传手册的结束语。【答案】16.①.甲:畜牧业、治沙成果等数据②.乙:栏目名“赞·多彩内蒙古”③.丙:防沙治沙措施与成效17.不同意。第④段说明科学治沙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完善材料逻辑。18.示例:蒙古马精神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奋斗底色。内蒙古以绿色发展为盾,用治沙奇迹、能源贡献、文化繁荣诠释这一精神。它激励我们如蒙古马般驰骋,守护北疆,迈向复兴!【解析】【导语】文本通过多则材料,全面展示了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特色。材料一以数据图表形式呈现了内蒙古在粮食、能源等领域的突出贡献;材料二通过同学们的发言,生动描绘了内蒙古的自然风光、交通便利和文化繁荣;材料三详细介绍了内蒙古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创新与成效;材料四则强调了蒙古马精神在新时代的激励作用。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既展现了内蒙古的现代化发展,又突出了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具有较强的宣传和教育意义。【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处:材料一目前呈现了粮食总产量820.1亿斤,增量居全国第三位;完成产煤保供任务8.3亿吨,占全国34.5%;发电量超8000亿度,外送电量3150亿度,均居全国第一位这些数据。而材料二中小语提到“内蒙古的绿色畜牧产品已经走向了全国”,材料三讲述内蒙古防沙治沙工作,如第③段中的“十年来,内蒙古累计造林、种草、防沙治沙规模都居全国首位”等成果。所以甲处建议增加畜牧业、治沙成果等数据,能让“‘数’说内蒙古”栏目数据更全面丰富,展现内蒙古多方面成就。乙处:材料二中小语说“我的家乡在辽阔的大草原,草青水净,牛羊成群。内蒙古的绿色畜牧产品已经走向了全国”,小文说“近几年山里树木愈发繁茂,野生动物增多,来大兴安岭观景的人络绎不绝”,小真说“我的家乡交通特别便利。上学可以乘坐地铁……出行畅通便捷”,小美说“我的家乡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剧院里每周都能看到各类演出”。从这些发言可知,涉及了畜牧业、旅游业、交通业、文化领域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内蒙古丰富多彩的现状,拟名为“赞·多彩内蒙古”,既能表达对内蒙古的赞美,又能突出其在多领域的多彩发展,与材料内容契合。丙处:材料三第①段“一拨拨人力、机械进驻沙漠沙地……是防沙治沙工作中最美的景象”,第②段“内蒙古大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采用了多种新技术、新设备”介绍了防沙治沙措施;第③段“十年来,内蒙古累计造林、种草、防沙治沙规模都居全国首位……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阐述了治沙成效。所以丙处拟写为“防沙治沙措施与成效”,能准确概括材料三内容,与“看”绿色北疆栏目主题相符。【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语段作用。材料三第①段提到“一拨拨人力、机械进驻沙漠沙地,一棵棵沙柳樟子松扎根大漠”,第②段讲述“采用了多种新技术、新设备。依据风沙流运移规律,采取‘流沙固定,乔灌并举,封沙育草’乔灌草结合治理流沙的技术”,第③段表明“十年来,内蒙古累计造林、种草、防沙治沙规模都居全国首位……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这些主要聚焦在防沙治沙的行动、技术及成效方面。而第④段指出“在治沙实践中,内蒙古坚持遵循自然规律,认识到治沙的终点并不是将沙漠全都变为绿洲,沙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补充说明了内蒙古在治沙中秉持的科学理念,即尊重自然规律,不是盲目追求将沙漠完全消除。这使得材料不仅呈现了治沙的做法和成果,还阐述了背后的科学认知,完善了材料关于内蒙古防沙治沙的逻辑架构,让读者对内蒙古的防沙治沙工作有更全面、科学的理解,所以不能删掉。【18题详解】本题考查拓展应用。根据材料四可知,蒙古马精神的内涵是“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材料中内蒙古在各方面的发展成就都能体现这种精神。如材料一内蒙古在粮食、产煤、发电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背后离不开人们吃苦耐劳的付出;材料三内蒙古在防沙治沙工作中,“一拨拨人力、机械进驻沙漠沙地,一棵棵沙柳樟子松扎根大漠”,面对艰难环境坚持不懈,体现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在撰写结束语时,要紧扣精神内涵,结合材料事例,表达赞美之情。示例:在内蒙古,蒙古马精神熠熠生辉。无论是在粮食增产、能源保供的拼搏里,还是在防沙治沙的坚守中,都有它的影子。人们如蒙古马般吃苦耐劳,无畏艰难,一往无前。这宝贵精神,激励着内蒙古儿女不断奋进,书写北疆发展的壮丽篇章!(四)名著阅读(6分)读书有探寻之乐,有收获之乐。我们一起开启名著阅读之旅吧。19.阅读《西游记》节选语段,从孙悟空戴上“金箍”到“金箍”消失,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第十四回第五十七回第一百回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地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痛!头痛!”那师父不住地又念了几遍,把个行者痛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怕扯断会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时,他就不痛了。伸手去头上摸摸,似一条金线儿模样,紧紧地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此生了根了。行者噙泪叩头道:“纵是弟子不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万望菩萨,舍大慈悲,将《松箍儿咒》念念,褪下金箍,交还与你,放我仍往水帘洞逃生去罢!”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咒儿,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答案】孙悟空从戴上“金箍”到“金箍”消失的过程启示我们:外在约束(如规则、责任)是成长的必经阶段,但真正的成熟源于内心的自律与自我超越。当个体完成精神升华(如“成佛”),外在束缚自然消解,转化为内在的智慧与自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文中“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地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痛!头痛’”可知,孙悟空一开始野性难驯,不服管教,唐僧通过念紧箍咒来约束他的行为。这表明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需要一些外在的规则、责任等来规范我们的言行,让我们能够走上正确的道路,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根据“行者噙泪叩头道:‘纵是弟子不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可知,孙悟空经历了诸多磨难后,开始懂得反思自己的行为,不再像一开始那样任性妄为,而是愿意通过将功折罪来弥补自己的过错,这是他内心开始自律的表现。他在取经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战胜自我,逐渐实现了自我超越。根据“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可知,当孙悟空成佛,完成了精神上的升华,内心具备了高度的自律和觉悟,紧箍咒这一外在束缚就自然消失了。这意味着当我们在成长中达到了内心的成熟与自律,曾经的外在约束就会转化为我们内在的智慧和自由,我们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再需要外界的强制约束。20.请从下面备选名著中任选一部推荐给同学。结合你真实的阅读体验,自选一个角度说明推荐理由。备选名著:《艾青诗选》《骆驼祥子》《昆虫记》【答案】示例:推荐《艾青诗选》。艾青的诗歌以鲜明的意象(如“土地”“太阳”)承载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抗争精神例如《我爱这土地》中“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象征苦难的中国,诗人以“嘶哑的喉咙”歌唱,传递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精读这些意象,可感受诗歌的力量与时代呐喊,激发对生命与光明的思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推荐语。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从备选名著《艾青诗选》《骆驼祥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