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地理会考复习资料_第1页
初二生物地理会考复习资料_第2页
初二生物地理会考复习资料_第3页
初二生物地理会考复习资料_第4页
初二生物地理会考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二生地会考复习资料(地理)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

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盖天说

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探测,即“天圆地方”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最早证明地

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其他证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船先看到船的上部,再看到船的下半部分;

登高望远;月食;登高望远;移动信号发射塔,建得越高,信号的覆盖面积越广。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仪:

概念:人们为了认识地球,更好地研究地球,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地球仪是规则的球

体地轴: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地球南极点是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玮缭口纬度经绮口经^

概念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锤

团。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形状特点圆周(与赤道平行)半圆周(连接南北极点)

长点地球仪表面,纬线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地球仪表面,经线长度相等,长度等于赤道

渐缩短,两极为一点长度的一半

相互关系所有纬行平行在南北两极点才皎

经、朝5编目互垂直

指示方向纬线指示一东西一方向经线指示南北一方向

零度线的确定最长的纬线一赤道本初子午线一通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度数变0°〜90°,从赤道向1皿是北纬,向0°〜180°,从0°级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

化规律南增大是南纬;目南向」力匕纬逐渐增大,增大是西经;目西向东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大,

南纬减小。西经的鳗逐渐减小。

字母表示北纬用JL表示,南纬用工表示东经用上表示,西经用JL表示

4.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经纬网(经纬网的类型)

5.经线圈:

由两条相对的经线构成经线圈,相对的两条经线度数之和为180。,除0°和180°经线外,相对的

两条经线中有一条经线经度为东经,另一条经线经度为西经。任何一个经线圈把地球分成两个半

球,东、西半球的界线是由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西半球的范围是160°E—180°—20°W。

东半球的范围是20°W—0°—160°Eo

6.重要的经纬线:

赤道:0°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低、中纬度界线:30。纬线;中、高纬度界线:60。纬线;

南、北回归线:23.5°N、23.5°S;南、北极圈:66.5°N、66.5°S;东、西经的分界线:0°和180°;

东、西半球分界线:20°W、160°Eo

7.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经纬网。作用是确定地球表面任何

一点的位置,常用的经纬网,有如下类型:

8.地球自转与公转比较

自转公转

绕转中心地轴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一年

产生现象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

和地方时差异替、五带的形成

9.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夹角,这样在一年之内,太阳光线的直射

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各地正午(每天的12时即为正午)太阳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太

阳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是90°,其它地方正午太阳个高度小于90°o

昼夜长短的变化:除赤道外,其他各地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春分和秋分全球昼夜等长,夏至

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现象;

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昼

现象。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即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至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北半球

冬半年昼短夜长,即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至次年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南半球昼夜长短,

冬、夏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10.地球公转中的四个节气

节气交节时间太阳直射点位置昼夜长短状况

春分日(D)3月21日前后赤道或0°纬线自二5:夜二粗后三

夏至日(A)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或23.5°N北半球昼长夜短,亳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出

现极昼现象,电极圈以宅出现极夜现象。

秋分日(B)9月23日前后赤道或0,纬线各地昼夜长短相等

冬至日(C)12月22日前后意回归线或23.5°S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

出现极夜现象,室极圈以幸出现极昼现象,

四季更替:在温带地区地区,四季更替明显。如长沙市居民的衣柜中就放有四季的衣服。

五带的形成: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和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

象把地球分成了五带。在地球的五带中,有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现象的是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

是北寒带、南寒带。无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和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北温带、南温带。温带地

区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1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⑴.昼夜更替的产生: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某一时刻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且地球不停

地自转,所以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⑵.地方时差异

①.地方时: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确定时间,即把一天中太阳的位置最

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时,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地方时)。由于地球

不停的自转,不同的地点往往有不同的地方时。

②.时区划分:

为了方便生活,加强国际间的交往,避免使用地方时带来时间上的混乱,我们以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

文台原址的00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格林尼治时间(又称世界时)。从西经7.5。到

东经7.5。划分为中间时区(又称零时区)。从格林尼治所在的中时区分别向东向西,每隔15。划一

个时区,东、西各划11个时区,东12区和西12区各跨经度7.5度,合为1个时区即为12时区,这样

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③.区时

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统一时间,即本区的''区时”每隔一个时区,时间

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④.北京时间:我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以东经120度经线的地方时),一“北

京时间”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⑤.区时推算:(东加西减,如下图)

东擎5fc(,东6区,拿7区]东8依,东9Kl东叱12-,

!IH12W13WMWI5H16"17”18H19H20“21H22R

每向东,个时区.加,小时

.”叫《。%内9叱内84西7匕内6%和%为4%为3%内2%小吃中财%

21y22时23讨24MI*2W3时445。6时7时8时

时小一减,区时个一西向每

⑥.日界线:

在谈到时间问题的时候,还得提及一条重要的界线,那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各地

的时刻依次推进,日期也随之更替。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0经线作为地球上

“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这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的方便国际

日期变更线避开陆地,从海洋上穿过,因此,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自西向东越

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地图

1.地图分类:地图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工具,地图主要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地形、气候、

水文、植被图为自然地图,工业、农业、商业、交通、人口图为社会经济地图。

2.地图的三要素:地图具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要素。

3.地图上的方向:地平面上有东、西、南、北和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用指向

标指示方向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示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

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4.比例尺

概念: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比例尺也叫缩尺,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比例尺表示的方式有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比例尺、

图幅、实际范围、地图内容详略及地形坡度之间的关系:

总卷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不内容越遂组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貉

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遂昌

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道貉

比例尺相同图幅面积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详细

图幅面积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小程度不变

比例尺的选择: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

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5.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海拔和相对高度(如右图)

A是相对高度B是海拔

6.地形图

等高线的概念: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拔

相等,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即等高距)相等,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相等。

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坡度越陡,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平缓,等高线越稀疏。常

见的地形形态的判读:

山地:等高线呈封闭形状,等高线海拔是内高外低,山顶是山地的最高处。

山脊:等高线的形状是从海拔高的地方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山脊易形成分水岭。山谷:等高线

的形状是从海拔低的地方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山谷易发育成河流。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海拔较低地方。地势一般相对较低,在山区修公路等一般选择鞍部通过。陡崖:

有几条等高线相交,是几种地形形态中坡度最陡的。盆地:一般等高线呈封闭形状,等高线海拔是

内低外高。

7.海陆地形

种类名称特彳

平原海拔低,一段在200米以下地势平巨广国地面起处

高原海技较高边豫比总陡头

陆山地港度较高,多在500米以上笈底、谷深地面蛭取不平

地丘陵较低,祖对高度一般不超200米或度葭

盆地四周衩上"或高原巧姿.中芭祖本任平

大陆架偌虻底海洋自然延伸部分,技麦谖,水深一段在200米以内

大陆坊大后架向外倾斜的住宾.水深急剧塔至数千米。

海海沟海洋底部聂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曼深处达11034米)

洋盆海底地面的地愁平归的部分

大洋中脊大洋牛新总宸证半E4!地方(火山运动较为强烈)

8.世界著名的地形区:

世界最大的盆地是非洲的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高原是南

美洲的巴西高原世界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

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亚洲的青藏高原世界最长的山系是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

9.世界两大山脉带:一是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东岸是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主要由

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组成,西部是呈弧形分布的岛屿山体,包括日本群岛、台湾岛、

菲律宾群岛等。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

阿特拉斯山脉等组成。

陆地和海洋

1.海洋与陆地①.海陆分布比例

全球半球

海洋陆地北半球南半球

71%29%海洋陆地海洋陆地

61%39%81%19%

无论嗥个半球海洋面积生都陪地面积

②.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图

180020。W00160°E1800_一

1_1|―|口东半球

0°160°E180°20°W00_____

1111T匚二1西半球

海洋

忌.°20406080100(%)南半球

2.七大洲

①.基本概念

名称涵义

大陆面积较大的暗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脸地

大洲大陪和它附近的岛屿

半岛大陪向海洋延伸的部分

②.名称及分布:

名称分布特点

亚洲绝大部分位于东、苫半球中的东半球,在章、北半球中跨工半球

非洲绝大部分位于东、国半球中的克•半球,室、北半球中落工半球

北美洲绝大部分位于东、哥半球中的H半球,在京、北半球中全都位于的北半球

京美洲全」住于东、三半球中的H半球,虎、北半球中跨甫北半球

南极部在东、西半球中再芸五半球.在坐、北半球中全苦位于的干半球

欧洲绝大部分位于东、西半球中的东半球,左建、北半球中全部位于北半球

大洋洲大首分位于东、西半球中的东半球,在幸、北半球中跨三半球

③.七大洲的经纬度位置

大洲位置特点

亚洲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跨南北半球和低、中、高纬度.

非洲索北回归线通过,跨亳北半球,以热带为主.

欧洲处于北半球中、高纬度.中纬度为主.

北美洲北回归线和北极圈通过,跨低、中、高纬度。

南美洲赤道、京回归线通过,以热带为主。

大洋洲赤道、日界线穿过,跨东西和京北半球

南极洲纬叟最高、跨经度最大的洲,以塞帝为主.

大洲分界线:分界线

大洲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

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非洲与欧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北美洲与欧洲丹麦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下图中A图中①是白令海峡;B图中②是巴拿马运河;C图中③是曼德海峡;D图中④是直布罗陀海

峡,⑤是苏伊士运河,⑥是土耳其海峡。

⑤.七大洲濒临的大洋:

亚洲濒临的大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北美洲濒临的大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

南极洲濒临的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濒临的大洋:北冰洋、大西洋;非洲濒临的大洋:印

度洋、大西洋;大洋洲濒临的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南美洲濒临的大洋:大西洋、太平洋。

⑥.各大洲所穿过的特殊纬线:

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回归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南回归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I、南美洲

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欧洲、亚洲I、北美洲。

南极圈穿过的大洲:南极洲

3.四大洋

①.基涵义

本概

念:

名称

洋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离大陆较,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

上。

海大洋的边缘部分,面积和深度比海洋小得多,靠近大陆,由半岛或

岛屿与大洋隔离开来。

海峡沟通两个海域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通常是重要的海上航道。

②.四大洋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称及其特征:

1

面积大小(万最大18000第二9300第三7500最小1300

平方千米)

其他主要特海水最深,岛屿呈“S”形状,大部分在南半海冰覆盖,以北极为中心,介

征最多,跨东西半跨东西半球球,全部位于东于亚洲1、欧洲1、北美洲之间,面

球和南北半球和南北半球半球。积最小、海水最浅的大洋

③.大洋沿岸的大洲:

太平洋周围: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亚洲。

大西洋周围:欧洲、非洲、南极洲、北美洲、南美洲。

印度洋周围:非洲、南极洲、亚洲I、大洋洲。

北冰洋周围:北美洲、亚洲、欧洲。

4.地表形态变化:

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火山和地震活动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

态。

5.大陆漂移假说:

①.创始人:大陆漂移假说是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拉提出。

②.证据:大陆轮廓的相识性;古动植物化石的相识性;深海探测及大地精密测量等。③.内容:“泛

大陆”(被泛大洋所包为)一“碎块”一七大洲、四大洋。

6.板块构造学说:

①.内容: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美洲板块、非洲版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几乎全部是海洋。

②.板块运动: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

地震。

③.利用板块学说解释裂谷、山脉等成因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地貌案例

六三三裂裂谷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强裂形成:红潺面积扩大是由非洲板块和印度洋

或港板块张裂形或:大西洋面积扩大是美洲板块和亚欧、非洲板块强烈形成

板大陆板块与褶皱喜马拉腾出是由印一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阿尔更斯山肽是由亚欧

块大的板块山脉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大陆板块与海沟、马至亚纳海沟是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

撞大洋板块岛屿、板块之下形成;太平洋西部岛弧链是由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畸形成;台

海岸湾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是由美洲板块和南

山肽极洲板块碰覆形成:落基止法是由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

7.世界有两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二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气候

1.天气与气候:

天气

概念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跑离地表较近的气侯是一个地方____________时间的天气平

大气层在内的具体状态,均状[三.

区别1、短时间2,多变性1、较长时间2、相对稳定性

炭系天气是畛成气侯的基础:气侯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概括

2.常用的天气符号有:

雷雨/降雪法

西风六级111阴

霜冻■晴决

台风及其中心§多云

雾二二二东风十级—E降雨命

沙尘暴s

3.气温:

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等温线:在同一水平面内气温相等的点的连线即是等温线。等温线越密集,表示该地的气温变化越大

(越大或越小),等温线越稀疏,表示该地气温的变化越小(越大或越小)。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陆地上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内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即为气温日较差。

气温的年变化:

目年星高气温月份行最低气温身份

半球慝洋陆地慝洋陆地

北半球8§7E?,E1§

宰半球2E1E8E7E

一年内气温最高的一个月的平均值与气温最低的一个月的平均值的差值即为气温年较差。

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般把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四次观测得到的气温的平均值作为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把一个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的平均值作为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把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的平均值作为年平均气温。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气温的纬度变化规律: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降低。地球上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

是南极大陆。

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的地方气温低,海拔低的地方气温高,海拔每升高

100米,气温降低约0.6℃。

气温的海陆分布规律: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弯曲,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平直。北半球陆地

夏季等温线向北突出,海洋等温线向南突出。北半球陆地冬季等温线向南突出,海洋向北突出。

4.降水:

概念:从空中落下的雨、雪、霜、露、冰雹等的总称。

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5.降水的三种类型:

对流雨一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雨。

,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地形雨一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的阻挡,沿山坡“爬升”

产生的降水。

锋面雨一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6.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规律:

地区降水量

赤道附近地区多

两极地区少

温带沿海①

温带大居内部少

回日爱附近的大陪内部和三部生

回m线附近的大居东部

7.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与气候(纬度因素)、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人类

活动。①.纬度因素: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获得的热量多,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小,获得的热量少,

因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降低。

②.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同一天白天获得的能量多,气温比夜晚高。

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造成正午太阳高度、白昼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

大的地方气温高,正午太阳高度小的地方气温低;白昼长获得的太阳热量多,反之气温低。

③.海陆分布:

气温: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降水:近海迎风地区降水多,近海背风地区降水少,一般离海远的地区降水少;

④.地形地势:

气温:山上气温低,山下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阳坡气温高;降水:迎风坡多多雨,背风坡

少雨。

⑤.人类活动:人工造林、修建水库,使当地气温变化趋于缓和;乱砍滥伐,使当地气候恶化;二氧

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急剧增加,使全球升温,旱涝灾害频繁;氯氟化合物的排放破坏高空臭氧层,

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危及人类健康。

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

热带气候:

气侯特征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全异高浸多雨主要分布在迪附近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华中有明显干、湿两季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侯建北两恻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少雨主要分布在幸北回日线经过的大后包邕和举

也带李飞气后全军高温.一年中分呈、近两季(幸主要分布在史直半岛、印度半岛。

亚地区为凉、热、雨三季)

亚热带气候:

气候特征分布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冬季温和[温暖)少雨[湿润).主要分布在中国东章部、

热带季风性湿润气侯口奉高得多雨美国、艮三东幸苦等

地中海气侯冬季谋和多雨,夏季炎热王爆靠北纬30-40戋大后光阜.

地中海沿阜最关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温带气候:

气候特征分布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塞冷干燥,夏季高温多可亚欧大偌温带虻区的东正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塞连.夏季高捷,干燥少雨主要分布在温童维曲甚

岛市1电半住气俣冬滓厚淙.全华湿润主要分布在法盍m®度太后三星

气温/C降水/mm

30600

15

0

15

30

45

60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亚寒带气候、寒带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气候特征分布地区

亚塞带针叶林气侯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凉爽,温差大.降水少。北纬50-65的亚欧大陪和北美大

陪U

苔原气侯严寒.夏季短暂(只有1到3个月气温在O'C〜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陪和北美大特

10C左右)的北冰洋沿岸。

冰原气候终年巴塞.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珞寇兰岛和其他北极

地区的岛屿、建极洲°

高山高原气候终年低温.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的山地高

展地区。

气温/t降水量/mm

亚瘵带针叶林气候

9.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最热月判断气候所在的半球,最高气温是7月份,气候类型分布在北半球,最高气温是1月

份,气候分布在南半球。

②.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确定

气候带:气候带气候类型

气温特征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风、热带沙漠

最冷月均温T,15。C热带

气候

最冷月均温0°C<T<15°C亚热带或温带亚热带季风、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一30°C<T<0°C温带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最热月均温低于温带,高于

寒带亚寒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终年气温低,苔原气候(1〜3个月气

温在0〜10°C)寒带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局山局原高山高原气候

③.根据降水的季节分配确定降水型

降水型气候类型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降水较多或均匀)

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半年降水较多)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冬季降水较多)

全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后性气候、

(全年降水较少)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侯

④.把②、③结合起来即可判断出气候类型

世界的居民与发展差异

1.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世界人口的数量: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突破60亿大关。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1800年以前人口增长相当缓慢"800年以后人口迅速增长,目前世界人口

仍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

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

较快,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

衡量指标:

出生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年平均人口数之比死亡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

与年平均人口数之比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等

社会经济:农业、工业和交通等的发展对人口分布也有影响。

人口分布:

类型分布地区分布规律分布原因类型分布地区分布规律厦因

二一.亚洲现北半球平原面积四大非冽撤哈栉、亚干旱地区干旱

人口和建苴中纬度广阔、气人口洲中部等沙漠

稠密临海地带侯温暖湿稀疏地区

地区欧洲润、农业地区亚沿北起、北美高纬度地区寒冷

发展早、北苦、辂静三岛

工业、交等极地地区

北美通、城市直马梓吟小区、赤道附近地区空气稀薄、高宗

发展快青藏高原等高

山高原地区

南美立马咨厘等高;每拔地区原始的热带雨

洲东汪原始的热带雨&,过度湿润

林区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

□密度:定义: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公式:人/平方千米

地理含义: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程度。

3.人口问题

⑴.人口问题的表现形式:

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①资源枯竭,破坏环境。如滥伐森林,滥垦草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②社会问题进一步突出,经济发展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出现医疗卫生、教育、

交通、住房、就业等社会问题。

②.世界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人退休、

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独等。分布:欧洲如意大利、瑞士和德国

③.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产生的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食品短缺、犯罪率上升、生存竞争加剧,就

业就医困难。

⑵.人口问题的对策: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4.世界的人种

⑴.划分人种的主要依据: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来划分的,这些特征包

括肤色、眼色、毛发和头型、脸型等。

⑵.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

人种外表特征分布地区

黄色人种皮肤呈黄色或黄棕色,眼睛黑棕色,头发又黑又直.脸型亚汩东部、中耄半岛、美洲的印第

宽平.鼻窠和身材皆为中等高空,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

白色人种皮肤呈白色或浅棕色,眼色和发色都比较浅.头发呈波浪侬、北美洲、非洲北部、1S.

状,鼻梁细高,嘴唇较薄.身材也比较高。苦和堂芭、大洋洲。

黑色人种皮朕和眼睛呈黑榇色,头发卷曲,鼻型扁平,嘴唇厚且向非汩中部和蜚部、美洲现分地区,

外翻,下巴较低,四肢较长。

混血人种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

5.世界的语言及主要分布地区

阜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分布地区和人数

汉语主国和海外的丝工和笔鼓,总人数超过12亿。

英语玉国、姜国、纪立L、起度、菲律宾,总人数超过4亿.

法语法国、比利时、瑁土及非洲的一些国家。

诙由城陵班人使用,前苏原的各加盟共和国

西班牙语西班牙及拉丁美洲多数国家

阿拉伯语工和士1非的可拄伯国家

6.三大宗教及分布

宗教发源地时间主要分布地区教徒建筑物及经书

基督教巴勒斯坦公元1世纪政科北美洲、京美洲.及10亿教堂♦:圣圣二

大洋洲

手斯兰教沙特阿拉伯公元7世纪亚洲西签、非洲北苴和东7亿穆斯林清真寺,£古兰经1

在、亚洲的马来田岛、生

国济北地区。

佛教古印空公元前6世纪东亚、中卓半岛和斯车巨2亿庙字,藏经

玉、不丹°

9.聚落

①.聚落的概念和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它包括城市和

乡村两种形式。世界各地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

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水源、地形、自然资源等,)同时与社会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生活主要包括交通、

生活水平等)密切相关。乡村大多依山伴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②.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

务盛道路教育条件信息流通快慢物质娱乐生活

城市密集、高索、交通方便桢丰富多样

乡村分散、矮稀疏、不方便若慢较贫乏

③.几种不同民居反映的环境特点

青藏高原碉楼吊脚楼因纽特人的冰屋

4nBM

北方地区民居新疆平顶屋蒙古包

江南水乡民居东南亚民居傣族竹楼

黄土高原窑洞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的特点。北方地区民居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新疆平顶屋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内蒙古蒙古包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江南水乡民居反映的

环境特点:湿润的环境。

北非民居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光照强、冬季昼夜温差大。东南亚民居反映的环境

特点:湿热、河流密布。

云南傣族竹楼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青藏高原碉楼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

光照强。吊脚楼反映的环境特点:高温湿润的热带环境。

因纽特人冰屋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10.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⑴.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

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等。

⑵.保护

①.控制工业污染

②.减轻旅游活动的破坏

③.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度的现代化建筑物等

1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依据及差异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达发达国家利用

其掌握的高技术和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来的廉价原料,工业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主,发展中国家工业

以资源型和资源加工型为主。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水平低。

1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所在大洲主要国家所在半球

及及兔加、龛该着工凄

北a、欧飘、大洋洲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国家士利&新西七、日本

发鼻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靠部

&拉丁美忠皿=

中国家和毒转

1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工业资源型和资源加工型工业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