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中国近现代文明综合提升_第1页
新课标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中国近现代文明综合提升_第2页
新课标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中国近现代文明综合提升_第3页
新课标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中国近现代文明综合提升_第4页
新课标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中国近现代文明综合提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板块综合提升阶段一鸦片斗争后的中国(1840-1894年)阶段特征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的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加强经济侵略,中国起先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洋务运动标记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艰难、缓慢地发展着。政治上:两次鸦片斗争的失败使中国丧师失地、赔款并转让主权;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夫革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清朝中心机构起先了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思想文化上:“新思想”的萌发使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相识;在洋务运动期间,近代科技和教化有了确定的发展。一、要点学问定位时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世纪中后期鸦片斗争和《南京条约》;其次次鸦片斗争和《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输出;洋务企业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式服装、餐饮、住宅传入地主阶级反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二、跨模块结合点1.两次鸦片斗争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1)政治上:一方面中国主权日益遭到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中国人民起先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农夫阶级站在历史前沿,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经济上:一方面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诱导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3)思想文化上: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2.从文明的碰撞与融合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经济领域: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一步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2)政治领域: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心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关。它的设立,确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3)思想领域: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科技等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传入中国,被先进的中国人当作维护统治或救国的武器,“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等思想纷纷登场,但遭到了顽固势力的剧烈反对,新旧观念的冲突体现了剧烈的时代印记。(4)文化领域:新旧并立、土洋并存成为主要特色,思想观念新旧碰撞,也体现了社会面貌近代化的缓慢发展。3.从多元史观相识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思想(1)从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现代化范式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化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确定的推动作用。(3)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详细表现。(4)从文明史范式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观赏又排拒的冲突心态,但它终归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起先向“现代人”转变。eq\a\vs4\al([突破训练])1.(2024·济南三模)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其次次是1887年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年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为清末改革做打算。这三次外交使团出国考察的变更反映了()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B.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历程C.清政府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D.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探究解析:选B。依据材料“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其次次是1887年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年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为清末改革做打算”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清政府渐渐走出国门,起先学习西方,体现了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历程,故选B项;材料体现晚清政府官员的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没有反映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而非清政府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解除C项;由材料“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可知并非都是先进的中国人,解除D项。2.(2024·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二模)下面是1867-1884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货值单位:海关两)。对表中茶叶和蔗糖出口比重变更分析正确的是()年份出口总值茶叶蔗糖货值比重(%)货值比重(%)1867-1869580410003252600056.04726500012.521870-1874667200003515300052.69909900013.641875-1879713320003439300048.221464400020.531880-1884708040003223600045.531969300027.81A.中国外贸由入超转为出超B.西方列强对原料需求的升级C.民族工业发挥了抵制作用D.中国茶叶生产出现衰退解析:选B。由材料内容可知1867-1884年中国出口茶叶比重削减,而蔗糖比重上升,说明此时期西方列强由于本国工业发展须要,加大对中国蔗糖等原料的需求,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中国出口商品中茶叶与蔗糖的比重变更,未体现整个中国外贸状况,因而无法推断中国外贸是否由入超转为出超,解除A项;材料体现了中国茶叶与蔗糖的出口状况,反映是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而不是外国商品的进口状况,因而也与民族工业是否抵制无关,解除C项;材料体现出中国茶叶出口比重的削减,这是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茶叶的需求削减,并非中国茶叶的生产出现衰退,解除D项。3.出版于19世纪末的《西学大成》是当时中国全面介绍西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介绍的“西学门径”包括算学、天学、地学、史学、兵学、化学、矿学、重学、汽学、电学、光学、声学等12门。“史学”门所收录的书有《大英国志》《列国岁计政要》《列国海战记》《万国公法》等。编者把史学纳入“西学门径”是基于()A.“富国强兵”的须要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须要C.“史学革命”的须要D.推动中西文化沟通的须要解析:选A。依据材料“‘史学’门所收录的书有《大英国志》《列国岁计政要》《列国海战记》《万国公法》等”可以看出把史学纳入“西学门径”是为了富国强兵,故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解除。阶段二甲午中日斗争后的中国(1895-1919年)阶段特征政治上:列强发动甲午中日斗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斗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民族冲突进一步加剧。中国人民的抗争有农夫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束。其中,辛亥革命实现了帝制到共和制的历史巨变。经济上:列强经济侵略起先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共和思想、民主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相继出现和并存。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服饰、礼仪、交通、通讯等都发生了重大变更。一、要点学问定位时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中日斗争和《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瓜分狂潮;维新变法;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列强“以华治华”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维新派主见君主立宪制,宣扬维新变法思想;近代报刊兴起;上海首映电影(1896年);电话传入(1882年);科举制度废除(1905年)20世纪初到1919年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四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山装、剪辫;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二、跨模块结合点1.甲午中日斗争对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1)政治上:甲午中日斗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并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斗争,《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经济上:甲午中日斗争后,清政府由于允许列强在华设厂,且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3)思想文化上:甲午中日斗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峻,民族意识渐渐觉醒;19世纪90年头,早期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康梁维新思想。2.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2)经济上:颁布了一些法令,确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上: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行抗拒的潮流。(4)社会生活上: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eq\a\vs4\al([突破训练])1.(2024·泰安二模)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复原八股。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这一变更说明()A.侵华斗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C.西学赢得学问阶层的广泛认同D.“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解析:选A。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峻,国人救亡意识增加,因此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抗拒不剧烈,故选A项;1898年戊戌变法就已经失败,解除B项;材料主旨是对于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由反对较多到反对较少,没有体现西学得到广泛认同,解除C项;“中体西用”指用西方先进的经济技术来维持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解除D项。2.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20至30年头,大都市出现了特地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拓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这说明()A.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B.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C.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更D.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解析:选C。依据材料“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20至30年头,大都市出现了特地制售西装的公司……介绍西式服装”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西装在民国初年起先流行,体现了生活习俗和人们传统思想的变更,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权更替带来思想多元”,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民初的服饰变更,没有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解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服饰方面的变更,没有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解除D项。3.下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产业资本(这里主要包括近代工矿企业和近代交通运输业)平均年增长率的比较。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近代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B.官僚资本因甲午战败而破产C.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势头强劲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产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的比较,由图片可知,1894—1911年,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都有较高的增长,但在1911—1920年,由于国内外局势的变动,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增速缓慢,而民族资本发展较快,所以1894—1920年间,总体来看,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势头强劲,故选C项;近代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非近代产业,解除A项;官僚资本指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洋务运动时期初具雏形,而在中国近代主要指的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四大家族,所以“官僚资本因甲午战败而破产”是错误的,解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产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的比较,反映不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解除D项。阶段三五四运动后的中国(1919-1949年)阶段特征政治上: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和工农运动的开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共产党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拓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斗争和人民解放斗争的成功,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得到确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斗争、解放斗争期间遭到摧残。思想上: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社会生活上: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确定程度的发展。一、要点学问定位时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1924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中共二大民族资本主义萧条后期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一大、三大政策、国共合作、北伐斗争、国民革命失败民族资本主义萧条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九一八事变、长征、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思想起先形成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七七事变、国共其次次合作、两个战场、四大会战、南京大屠杀、中共七大、抗战成功日军对沦陷区的疯狂掠夺摧残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1949年解放斗争时期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使民族资本主义萎缩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二、跨模块结合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对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1)五四运动具有空前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渐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2)20世纪20年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说明白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3)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国内的形势,创建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记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4)抗战时期和解放斗争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发表《论长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2.从多元视角看近代中国梦的内涵——近代追求独立、富强的历程(1)从国家关系的角度:是反侵略、求独立的过程。列强侵略中国,把中国逐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抗争,最终结束了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革命史观)(2)从政治的角度:是反专制、求民主的过程。中国人民抗拒专制统治(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反动政府),追求建立民主政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这一愿望。(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3)从经济的角度:是反压迫、求发展的过程。中国民族工业外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和剥削,生存环境恶劣,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能够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气(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同盟军(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说是为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争取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eq\a\vs4\al([突破训练])1.(2024·淄博二模)1919年11月,李大钊发文评价五四运动,称其“排斥侵略主义,非有深仇于日本人也。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这体现了五四运动()A.追求正义自由的志向B.具有苏俄革命的模式C.爱国牺牲的责随意识D.兼具社会革命的意义解析:选A。材料中“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体现了五四运动追求正义自由的志向,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五四运动具有苏俄革命的模式,解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追求自由正义的思想,不是爱国牺牲的责随意识,解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五四运动兼具社会革命的意义,解除D项。2.(2024·漳州三模)1935年11月,国民政府以紧急法令宣布改革币制,施行法币政策。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心、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币制改革的施行()A.有利于集中财力以应抗战之需B.促使民族工业黄金时代到来C.构筑抗战成功的坚实物质基础D.导致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出现解析:选A。据材料“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心、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及所学日本自九一八事变以来逐步加强对中国侵略、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的相关学问可知,币制改革有利于集中财力为抗战做打算,故选A项;据所学学问可知,民族工业黄金时代起先于1927年,解除B项;据所学学问可知,抗日斗争前,中国综合国力较弱,称不上构筑抗战成功的坚实物质基础,解除C项;据所学学问可知,国统区通货膨胀出现在解放斗争时期,解除D项。3.(2024·德州三模)1919年,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说:“我们青年应当到农村里去……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夫。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A.农夫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B.借鉴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阅历C.团结工农大众以组建革命统一战线D.提倡学问分子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解析:选D。据材料“1919年”“我们青年应当到农村里去……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夫,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可知,李大钊意在提倡青年对农村民众进行思想启蒙,故选D项;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工人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农村民众的思想启蒙,未涉及学习苏联阅历,解除B项;中共二大之后才提出团结工农大众以组建革命统一战线,解除C项。阶段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1949年至今)阶段特征政治上: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但“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严峻破坏;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复原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经济上: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严峻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全面绽开,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外交上:废除旧中国一切不同等条约,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之上,同苏联等很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记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主动出席国际会议,参与探讨和解决国际事务,发挥大国作用。重返联合国,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破冰。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供应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思想文化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化、文艺等全面旺盛,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络,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剧烈的时代色调。一、要点学问定位时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49-1952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新中国为复原国民经济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稳定物价。1952年国民经济复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建了条件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教化奠定了基础,1949年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化工作会议1953-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宪法、三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途、“一五”安排、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科技、文艺、教化发展制定了长远规划;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1965年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途、“左”倾错误泛滥《论十大关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二五”安排建设成就20世纪50年头中国起先计算机研制工作,“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袁隆平杂交水稻、北京电视台试播,“文化大革命”中教化、文艺都出现了曲折1966-1976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复原、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国民经济遭到严峻破坏、周恩来调整经济、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1976-1978年1976年10月,中共中心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党和国家的经济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复原高考1978-1992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国两制”构想、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邓小平理论形成,中共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邓小平提出教化“三个面对”,提出“二为”方向1992年至今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依法治国战略提出、香港和澳门回来、新型区域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教兴国”战略、载人航天、互联网二、跨模块结合点1.1949年至1978年我国政治、经济、外交、科教文化间的联系(1)政治: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巩固政权的斗争,建立三大政治制度,制定宪法等。政治建设为经济、外交、科教文化供应安定的环境。(2)经济:复原国民经济、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一五”安排,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政治建设、文化科技发展的前提。(3)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为国内政治、经济建设供应良好的外部环境。(4)科教文化:“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为经济、政治建设供应了保障,“双百”方针等政策为文化领域旺盛供应保障。2.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1)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会议起先订正“左”倾错误,确立了正确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路途、思想路途和组织路途,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的宏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领域贯彻全会精神,改革全面绽开,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同时,对外开放也有序绽开。(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的萌芽时期,随后,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eq\a\vs4\al([突破训练])1.(2024·济宁二模)“一五”安排时期苏联援建的工程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150项:军工企业44个,冶金业20个,化工业7个,机械加工24个,能源52个,轻工医药3个。这些项目的建设()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B.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C.彻底变更了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D.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解析:选B。题干中提及“一五”安排建设的150个项目涵盖了重化工业及轻工业等,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一五”安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选B项;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的是《共同纲领》和美苏冷战的形势,解除A项;C项中的“彻底变更”一词不妥,解除C项;确立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应当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解除D项。2.(2024·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考试)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14年以来,中心渐渐改革户籍制度,到2024年9月,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据此分析户籍制度的改革()A.符合对外开放引进人才的须要B.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C.利于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D.导致了城市规模日益浩大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户籍制度的改革,取消了农业与非农业户籍的限制,联系所学学问可知,该变更有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故选C项;户籍制度改革是针对国内进行的改革,主要目的不是引进外资和吸引人才,解除A项;户籍制度改革应当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之上进行,解除B项;城市规模日益浩大,不是由户籍制度改革所导致的,解除D项。3.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更。据此可推知,新时期中国()1978年1985年1990年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3545901618668518942粮食产量(单位:万吨)30477379114462658958货物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9827462120487货物进口总额(单位:亿美元)10942353418184A.城乡经济差距渐渐缩小B.市场经济已据主导地位C.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D.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解析:选D。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货物进出口总额,都有了大幅度增长,据此可以得出“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的推论,故选D项;依据表格信息无法比较城乡经济的差距,解除A项;表格说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无法从中看出市场经济已据主导地位,解除B项;表格说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无法体现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解除C项。近代中国近代西方(含中世纪晚期)时间跨度1840年至1949年14世纪至1917年基本特征从沉沦到抗争、探究,缓慢走向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精神文明发展表现政治(1)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一系列侵华斗争,一步步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虽然进行了诸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艰苦的抗争和探究,但最终未能阻拦住沉沦的脚步(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进行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斗争、解放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1)17世纪至19世纪,英、美、德、法等国先后通过革命或改革的方式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确立起代议制(2)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三大独立工人运动兴起;1871年法国爆发巴黎公社起义,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3)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拓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经济(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济起先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更(2)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验了曲折艰难的发展过程,既有民国初年“短暂的春天”,也经验了抗战时期的“秋天”和解放斗争时期的“冬天”(3)近代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巨大变更(1)15-16世纪,新航路开拓,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3)其次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并推动垄断组织产生,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思想文化(1)鸦片斗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2)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思想,主见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3)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毛泽东思想(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渐渐冲破了神学的枷锁,近代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2)启蒙运动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记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4)近代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产生并发展欧洲启蒙运动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1.启蒙运动激励了中国的一批仁人志士为改造社会而斗争。如:戊戌变法受启蒙运动影响最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一批启蒙学者,他们翻译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名著,介绍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把孟德斯鸠的《法意》(《论法的精神》)、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著作译成中文出版。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思想精神是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同等、民主和法治,明显其基本思想精神源于启蒙运动。2.启蒙运动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供应了思想理论武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作为旗帜,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近代以来中外经济的联动效应时间西方经济现象中国经济现象15-18世纪新航路开拓;对外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传统的丝、茶、瓷器等是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外贸处于出超地位18世纪下半期-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对外输出商品,掠夺原料;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门洞开;自然经济解体;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破产;被卷入世界市场;近代工业起先起步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其次次工业革命完成;对外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加剧殖民扩张,争夺海外市场;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加深;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实业救国促使民族工业发展一战期间忙于世界大战,放松对外侵略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20世纪30年头经济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法西斯军国主义经济;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民族工业受斗争影响20世纪40至50年头美国经济强盛;苏联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弊端显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民族工业破产;新中国经济复原;有安排地经济建设;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经济全球化高潮;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和技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区域合作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倡议eq\a\vs4\al([对应训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世纪之前,英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操纵在汉萨同盟(13至17世纪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手中。15世纪起先,英国赋税结构中商业税逐步替代农业税占据主导地位。都铎王朝时期,国家的税制体系基本完备,赋税征收的力度也逐步加大。16世纪,英国的关税收入超过王室领地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强大的汉萨同盟被彻底驱除出英国;日益兴起的海运集团通过对议会的游说,推动了两项航海条例的通过,规定英国进出口商品须由英国船只运输。——摘编自韦伯《世界经济史纲》材料二鸦片斗争后,随着开放的通商口岸渐渐增多,转口贸易日渐频繁,大量洋货在中国低成本倾销,免税商品范围不断扩大。清末,有志之士发出了修改和废除不同等条约的呼吁。巴黎和会上,北京政府收回国权的要求被无视。中共成立初期,即将废除不同等条约逐步纳入革命纲领。1926年,广州十万余人集会要求“早日实现取消一切不同等条约”。1928年起中国逐步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抗战时期,废约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78年的4.7%上升到2008年50%以上。——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近代早期英国实现贸易自主权的因素和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中国近现代逐步收回贸易自主权与英国相比的不同条件。(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谈谈外贸自主权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解析:(1)第一小问因素,依据材料一信息,从英国工商业的发展、推行重商主义和议会政治的影响等方面回答。其次小问影响,从强化了国家主权意识、推动了政治制度转型和完善、为工业革命的发生供应经济基础等方面回答。(2)依据材料二,从晚清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发展、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及二战中中国的贡献提高了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外交等方面概括回答。(3)从中国外贸自主权收回的过程和中英两国实现贸易自主权后的发展两方面总结回答。答案:(1)因素:工商业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重商主义的影响;议会政治的发展。(随意三点即可)影响:强化了国家主权意识;推动了政治制度转型和完善;有利于殖民斗争成功;为国内产业升级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供应了经济基础。(随意两点即可)(2)条件: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二战中中国的贡献提高了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外交;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随意五点,言之有理即可)(3)关系:国家主权独立是实现外贸自主权的前提;实现对外贸易完全自主能推动国家经济发展。(随意两点即可)板块综合训练(二)(建议用时:90分钟)一、选择题1.(2024·江苏苏锡常镇二模)鸦片斗争前,清朝部分官员认为只要断绝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就会因失去财源而亡国,且英军只擅长海战不会陆战,预料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种相识根源于()A.对英贸易的优势B.八旗军队的强悍C.闭关自守的国策D.世界市场的形成解析:选C。清朝官员的相识体现了愚昧无知,这种相识是长期的闭关锁国造成的,故选C项。2.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由此可以推断太平天国()内容出处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天朝田亩制度》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洪秀全《幼学诗》当我们行走在(南京)街上时,沿途可以看到不少的女子……很多人骑着马,其余的人则是步行,大多数人都是天足《慕维廉牧师的一封信》(1861年)A.废除了封建土地全部制B.基本上实现了男女同等C.冲击了社会成员的固有角色定位D.打破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解析:选C。表格内容共有三个,第一个和第三个强调“妇女和男子同等权利分到土地”和“妇女是天足,摆脱了缠足的束缚”,其次个强调“妇女要听从丈夫”,表明太平天国冲击了社会成员的固有角色定位。3.(2024·德州期中)“五四运动变更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斗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论断揭示出五四运动()A.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力气B.促进了民众的思想启蒙C.废除了列强的在华特权D.指明白中国革命的方向解析:选B。据题干“变更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第一次全面觉醒”可知,五四运动唤醒了民众,促进了民众的思想启蒙,故选B项。4.(2024·石家庄二模)1940年,救国会领导人李公朴依据在敌后抗日依据地的所见所闻,在其著作中写道:“民主政治的彻底实施,行政机构的改革,经济政策的规定,人民生活的改善,边区政权的日益巩固和扩大亦是人所共见的事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抗日民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共识B.工农武装割据取得了辉煌成果C.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D.革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扩大解析:选C。依据题干中“民主政治的彻底实施,行政机构的改革,经济政策的规定,人民生活的改善,边区政权的日益巩固和扩大”可以得知,在1940年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抗日斗争中的中流砥柱,故选C项;题干中所提及的所见所闻仅限于敌后抗日依据地,不能扩大为全国范围,解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依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亲密结合,材料未提及,解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解除D项。5.(2024·淄博二模)年份指数年份指数1821—1830年1001871—1880年801831—1840年921881—1890年801841—1850年921891—1900年781851—1860年871901—1911年781861—1870年82——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表为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统计表。据此可知,清末()A.近代农业未能有效发展B.自然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C.列强加强限制传统农业D.近代农业经济全面落后于西方解析:选A。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统计表中的数据以1821-1830年的产量为基准,而后面的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近代农业没有正常发展,故选A项;统计表中没有证据说明自然环境的变更,解除B项;统计表中没有列强介入传统的农业的证据,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列强更看重中国的市场,解除C项;统计表中没有中西对比的数据,解除D项。6.(2024·德州高三上学期期中)江南机器制造局成立后,曾长期面临经费困难。1905年,将其中机器制造局和江南船坞分为两个企业,后者实行商务化经营,自负盈亏。结果营业额、盈余大幅增长。这反映出()A.洋务企业缺乏竞争实力B.洋务运动收效甚微C.经营体制影响企业发展D.民族工业走出逆境解析:选C。据题干中“后者实行商务化经营,自负盈亏。结果营业额、盈余大幅增长”,可知江南船坞实行商务化经营后有较大竞争实力,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整体、深远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及江南机器制造局成立后,资金面临困难,但企业分割后实行商务化经营资金出现盈余,主要是之前采纳官府封建化管理导致资金困难,故C项正确;江南机器制造局属于官办企业,民族工业狭义上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故D项错误。7.(2024·南充二模)下表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状况统计表。表中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是()年份商办官办和官商合办设厂数外商企业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1872—1894年5346971916196103280001895—1913年463908018628469136103153A.清政府政策的放宽与实业救国的影响B.外商在中国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缩小C.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已占主导地位D.西方列强冲突加剧削减了对华资本输出解析:选A。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甲午战后商办企业的设厂数和资本数都在增加,这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与实业救国的影响有关,故选A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外商企业的设厂数和资本也有增加,解除B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居主导地位,解除C项;西方列强冲突加剧并削减对华资本输出是在一战期间,解除D项。8.企业类别国企民企企业类别国企民企水电8911木材/建筑496冶炼9010化学7525机械制造7327饮食2377电器制造8911纺织4951上表为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单位:%)。据此可知()A.日本侵华导致中国后方轻工业衰退B.抗战时期后方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化C.国家资本服务于长期抗战的须要D.抗战时期私营企业遭到空前打击解析:选C。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中,国家资本企业在重工业、轻工业中占的比重增多。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抗日斗争期间通过国有资本对经济的限制来确保抗战的成功,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有资本驾驭国家经济,而未涉及中国轻工业的落后,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的比较,而非强调工业结构的合理性,解除B项;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民营企业在木材建筑、饮食等方面比重较大,因此并未受到空前打击,解除D项。9.(2024·德州二模)中国近代译著的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等方面,1861-1895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这说明()A.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兴盛B.向西方学习的维度日渐多样化C.“中体西用”思想得以传承D.自强运动激发民族意识觉醒解析:选C。题干中近代译著在1861—1895年科学类占主体,再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思想可知,近代译著传承了“中体西用”思想,故选C项;题干提及的是中国近代译著的比例,而非近代思想兴盛,解除A项;甲午中日斗争前,向西方学习仍以科学领域为主,尚未深化政治领域,解除B项;激发民族意识觉醒的是甲午斗争中国的战败以及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解除D项。10.梁启超在1896年编成《西学书目表》,收录了300多种讲求西学的书。他说:“诸书分为三类:上卷为西学诸书,其目曰算学,曰重学;中卷为西政诸书,其目曰史志,曰官制,曰学制;下卷为杂类之书,其目曰游记,曰报章。”这表明当时()A.洋务思想遭到彻底摒弃B.维新活动限于思想启蒙C.学习西方不断深化拓展D.全盘西化思潮较为盛行解析:选C。“诸书分为三类:上卷为西学诸书,其目曰算学,曰重学;中卷为西政诸书,其目曰史志,曰官制,曰学制;下卷为杂类之书,其目曰游记,曰报章”表明当时学习西方不断深化拓展,故选C项。11.(2024·揭阳二模)五四运动后,胡适针对“保存国粹”的主见发起了“整理国故运动”,提出要用评判的看法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希望青年不要成天排队游行,高喊打倒英日强盗,那算不得救国事业,要安心独坐图书馆,整理国故。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胡适思想走向复古守旧B.是对新文化运动的背叛C.体现出科学理性的精神D.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选C。由题干中的“‘整理国故运动’,提出要用评判的看法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希望青年不要成天排队游行,高喊打倒英日强盗,那算不得救国事业”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是对当时激烈地反对帝国主义的反思,体现出科学理性的精神,故选C项。12.(2024·重庆高考模拟)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接着革命”,“要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冲突和人民内部冲突”。这些规定()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B.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进C.实现了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D.成为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解析:选B。依据材料“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接着革命’,‘要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冲突和人民内部冲突’”可知,这一时期已经在确定程度上起先订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但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故B项正确。13.(2024·滨州一模)2000年10月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指出:“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在同等互利基础上的集体对话框架,谋求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共同目标;强调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使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国际决策进程。”该宣言()A.促进了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B.变更了美苏共同确定世界事务的局面C.凝合了中国与非洲共同发展的愿景D.推动了大国合作共赢新型关系的发展解析:选C。材料中中非合作论坛是在中非同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同时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些要求凝合了中非共同发展的愿景,故选C项;二战后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不断独立,1990年最终一个殖民国家纳米比亚独立,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解除A项;20世纪90年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因而2000年发表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与美苏共同确定世界事务局面的变更无关,解除B项;中非合作不属于大国合作,解除D项。14.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表(部分)。时间事务外交谈话提要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015年巴基斯坦议会演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024年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信则立,不信则废”2024年金砖会议亚太经合“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2024年博鳌论坛“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解精确的是()A.倾向于增加对国际社会的影响B.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C.倾向于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D.借助中国才智推动世界共赢解析:选D。材料中各项外交思想提要均意在借助中国才智和谐国际关系,推动世界共赢,故选D项;习近平外交思想意在推动世界共赢,而不是增加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解除A项;习近平外交思想也不是为了树立中国的大国意识,解除B项;习近平外交思想符合中国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未体现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解除C项。15.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夫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须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接着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A.供应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B.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C.标记着安排经济体制的形成D.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的仿照解析:选A。据材料“1953年,国家把农夫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须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统购统销的范围又接着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53年国家开展五年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统购统销的方式来为工业化供应资金,故选A项;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统购统销在于加强政府对于经济的调控实力,变革的是生产关系而非生产力,解除B项;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安排经济体制的形成,解除C项;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确保斗争的成功,而统购统销是为了为工业化供应资金,实现工业化,解除D项。16.(2024·枣庄二模)1953年,苏联专家对我国“一五”安排提出建议: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大于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要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工人的增长速度;等等。这些建议()A.意在使中国避开苏联工业化弯路B.有利于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C.促使中国移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D.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途相符解析:选B。依据题干内容可知苏联专家看法强调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工人的利益,与苏联发展工业的模式类似,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种做法有利于经济战略的实施,符合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故选B项;题干说明的是苏联专家主见学习苏联发展经济的模式,而不是使中国避开苏联工业化弯路,解除A项;通过所学学问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借鉴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但不是移植其模式,解除C项;社会主义总路途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而题干中未涉及社会主义改造,解除D项。17.1985年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首先提出并实行的“满负荷工作法”,对企业各项工作提出比较先进的目标,然后由低到高分步实施,层层落实,形成保证体系,并与个人酬劳挂钩。这一工作法()A.发展了市场经济体制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C.大大增加了企业活力D.实现了管理体制转变解析:选C。由材料“对企业各项工作提出比较先进的目标,然后由低到高分步实施,层层落实,形成保证体系,并与个人酬劳挂钩”可知,满负荷工作法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生产主动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故选C项;1992年才起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解除A项;1993年才起先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表述过于确定,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安排方式的变更,而非管理体制的变更,解除D项。18.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对20世纪80年头末的趋势解读正确的是()A.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B.GDP整体呈现大幅下滑C.国企改革始终停滞不前D.结构调整影响经济的发展解析:选A。抓住时间“20世纪80年头末”以及曲线图可知,20世纪80年头末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放缓,结合邓小平“南方谈话”前中国改革面临严峻的国内国外环境可知,A项正确;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GDP总量不是同一个概念,解除B项;20世纪80年头末中国国企改革已经取得丰硕成果,解除C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20世纪80年头末国家的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解除D项。19.1984年国庆,首都北京实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有两辆彩车参与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此口号()A.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B.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起先C.提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记D.体现经济特区创新的实干精神解析:选D。据材料“深圳有两辆彩车参与了游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可知,经济特区具有实干的精神,故选D项;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特区的实干精神,而非市场经济制度改革,解除B项;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经济特区主要是政策、管理方式特殊,而非走资本主义道路,解除C项。20.(2024·江淮十校三模)下图是2007—2025年我国不同性质企业占进出口总值比重统计图。该统计图表明()A.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B.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值齐头并进C.民营企业的进出口值增长明显D.外资企业的进出口值已失去优势解析:选C。通过图示信息可知,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总值中的比重由15%左右增长到了40%以上,而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占比都有所下滑,这说明民营企业的进出口值增长比较明显,故选C项;统计图反映的是不同性质的企业在进出口总值中占比的变更,不涉及进出口产品的结构问题,解除A项;统计图反映了三种不同性质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占比有所变更,不是齐头并进,解除B项;通过统计图可知,外商投资企业的占比有所变更,但变更的幅度较小,不能得出其进出口总值已经失去了优势,解除D项。21.(2024·新乡三模)1905—1907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民报》上发表了大量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和论文,并指出“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据此可知,革命党人此举旨在()A.吸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B.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C.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D.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解析:选A。材料“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说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训,意图用“社会主义”留意民生的思想来对中国即将建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补充与发展,防范大资本家的产生,故选A项。22.(2024·武汉调研)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同苏联的区分,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等新的概念以区分“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这些概念的提出()A.体现了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B.标记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C.反映出中共相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解析:选A。依据材料“《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等新的概念以区分‘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毛泽东相识到中国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体制同苏联是有区分的,这体现了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故选A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第一次旗帜显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解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苏联模式的弊端,解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D项。23.下面是1970-2010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图中圈出的两个高峰出现的相同缘由是()A.借鉴国外成熟阅历B.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C.对外开放逐步深化D.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解析:选B。依据“1970-2010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可知,出现价格高峰的时间分别为20世纪70年头末80年头初和20世纪90年头初期,20世纪70年头末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头初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24.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今后将敷设多数之干线,以横贯全国各极端,使伊犁与山东恍如毗连,沈阳与广州语言相通,云南视太原将亲如兄弟焉……则中国之前途,可永久适存于世界。其意在说明铁路的修筑()A.有助于实现中国近代化B.有助于增加民族意识C.有利于交通条件的改善D.有利于实现民生主义解析:选B。材料题干未体现铁路对近代化的影响,故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认为修筑铁路能够加强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增加民族意识,故B项正确;C项表述属于现象,并未表明本质,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要是“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25.(2024·滨州期中)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渐渐深化人心B.新式交通变更了人们的观念C.对西方文化盲目确定和效仿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解析:选B。材料中“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说明铁路的发展变更了人们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仿效西方的“蜜月旅行”,不是对西方文化盲目确定和效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中国的铁路建设受制于帝国主义,因此并未体现出半殖民地的特征,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6.(2024·泰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成化、弘治以降,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从宋到明,中国银矿的产额略呈削减的趋势,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也许是国内产银量的十倍。——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明清》材料二美国白银政策使中国政府陷入白银持续外流、通货紧缩的灾难之中。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4日宣布中国实行法币政策,主要内容是:(1)确定法币,统一发行。全部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运用银元。(2)法币与英镑汇价固定。(3)全部白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打算金。1936年5月,中美签订《中美白银协定》,规定美国以市场价格向中国续购白银7500万盎司,价款以美元支付,但是须要将美元存于纽约的美国银行以作为法币的海外打算金。法币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同白银的干脆联系,此后世界银价的涨落不会再对中国发生大的影响,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供应了一个有利条件。——摘编自尹全洲《论中国的法币改革》材料三中国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其次大经济体,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3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人民币纳入SDR(特殊提款权)货币篮子,2024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成为可以自由运用的货币。SDR篮子的最新权重为:美元41.73%、欧元30.93%、人民币10.92%、日元8.33%、英镑8.09%。——整理自《新浪财经网》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明代货币流通变更的趋势并分析其缘由。(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影响。(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谈谈你对中国货币发展与世界形势的关系的相识。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一“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可得出白银货币化。其次小问缘由,据材料一“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并结合所学学问从政府、白银涌入中国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归纳。(2)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从主动与消极两个角度作答。(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明清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更谈相识。答案:(1)变更趋势:白银货币化。缘由:商品经济发展的须要;大明宝钞贬值,失去民众信任;铜钱运用不便和铜的成色不足;政府赋役折银的改革的推动;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涌入中国。(2)影响:主动方面,法币改革使中国货币与白银脱钩,稳定了国内货币金融秩序;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集中了资金,为抗战成功奠定了物质基础;法币与英镑、美元联系,为中美英构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创建了条件。消极方面,中国法币成为英美等国的附属货币,便利了英美扩大在华利益;在抗日斗争和解放斗争期间,法币贬值,加剧统治危机。(3)相识: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中国主要货币,20世纪30年头国民政府发行“法币”,今日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外交政策和国家经济实力影响着中国货币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变更。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提升综合国力,中国货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27.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社会保障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建于五代十国变乱之后,加上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争战不断,难民较多,须要以社会福利加强对人民的限制。同时宋朝奉行以文立国的国策,将儒家仁政思想贯彻于一些政策诏令中,重视通过福利救济进行风俗教化。因而,官方慈善事业比较发达。与前代相比,宋朝的救济对象扩大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政府依据财宝的多寡来划分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