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基于闪电定位系统的雷电日划定技术规范_第1页
DB36T-基于闪电定位系统的雷电日划定技术规范_第2页
DB36T-基于闪电定位系统的雷电日划定技术规范_第3页
DB36T-基于闪电定位系统的雷电日划定技术规范_第4页
DB36T-基于闪电定位系统的雷电日划定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FORMTEXT点击此处添加ICS号FORMTEXT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FORMTEXT     DBFORMTEXT36DBFORMTEXTXX/FORMTEXTXXXXX—FORMTEXTXXXXFORMTEXT     FORMTEXT基于雷电定位系统的雷电日划定技术规范FORMTEXT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thedelineationoflightningdaybasedonLightningLocationSystemFORMTEXT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FORMDROPDOWNFORMTEXT2024.04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发布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实施FORMTEXT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XX/XXXXX—XXXX前  言 I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与定义 14资料要求 25雷电日计算方法 2参考文献 3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江西省气候中心、南昌市防雷装置质量检测检验所、江西省蓝天科创有限公司、上饶市气象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玉塔、高雅隽、周洁晨、夏雪、强裕君、邓佳蜂、王荣珠、杜强、刘海兵、殷国华。基于雷电定位系统的雷电日划定技术规范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雷电日划定的资料要求和雷电日计算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基于雷电定位系统的雷电日的划定要求。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5221—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则GB/T35224—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天气现象GB/T37047—2022基于雷电定位系统(LLS)的地闪密度总则术语与定义气象观测站meteorologicalobservingstation为开展气象观测而设立的观测机构或场所。[改写:GB/T35221-2017,3.3]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LocationSystem,LLS;通过探测雷电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信号,采用多种雷电定位技术和方法,来确定雷电发生的时间、位置、极性等多项雷电参数的系统。[来源:GB/T37047—2022,3.1.4]地闪cloud-to-groundlightning;雷暴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来源:GB/T37047—2022,3.1.1]雷暴日thunderstormday人工观测到的有雷电的天数,当日20:00至次日20:00在气象观测站听到1次以上雷声的称为1个雷暴日。[改写:GB50689—2011,2.0.2]雷电日lightningday被雷电定位系统监测到地闪的天数,当日20:00至次日20:00距离气象观测站一定范围内监测到2次及以上地闪即为1个雷电日。资料要求雷电定位系统应符合GB/T37047-2022第4.1条的规定。选取最近10年以上的地闪探测资料和雷暴日资料,两者年份一致。应选用雷电流幅值2~200kA且定位方式为三站以上的地闪探测数据,剔除该范围以外的数据。雷电日计算方法最优匹配半径的确定基于地闪探测数据,分别统计以气象观测站为中心,半径为5,6,7,8……40km的圆形区域内最近n年(n≥10)雷电日总数。基于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统计出气象观测站最近n年(n≥10)人工观测雷暴日总数。按公式(1)分别计算半径逐公里增加的圆形区域内的地闪探测雷电日总数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总数之间的偏差,以公式(2)最小偏差对应的半径确定为最优匹配半径Ro。 (SEQ标准自动公式\*ARABIC1) (2)式中:——偏差,单位:天;——人工观测雷暴日数,单位:天;——以气象观测台站为中心、半径为Ri圆形区域基于地闪探测数据计算的雷电日数,单位:天,其中Ri取值为5,6,7,8,9,10……40km;雷电日的确定以气象观测站为中心,半径Ro的圆形区域内,当日20:00至次日20:00每监测到2次及以上的地闪记为1个雷电日。将市域所属的全部气象观测站记录的雷电日求和平均,记为市域平均雷电日。将全省所属的全部气象观测站记录的雷电日求和平均,记为省域平均雷电日。将雷电日总数除以总年数,记为年平均雷电日。将相同月份的多年雷电日总数除以月年数,记为该月的月平均雷电日。对距离气象观测站大于Ro的区域,可采集距离该区域中心为Ro的圆形区域内的地闪探测数据,统计雷电日。本条区域指根据防雷业务服务需要,需要统计雷电日的建筑工程、旅游景区以及体育、商业、工业等项目。参考文献[1]GB/T21714.2—2015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2]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3]G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