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教案 评课反思_第1页
将进酒 教案 评课反思_第2页
将进酒 教案 评课反思_第3页
将进酒 教案 评课反思_第4页
将进酒 教案 评课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将进酒教案评课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将进酒》。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将""君不见""高堂""钟鼓馔玉"等,准确把握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以及夸张、对比、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李白怀才不遇却又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会李白诗歌中所展现的豪放不羁的个性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夸张、对比、用典等手法的运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产生的社会根源。引导学生透过诗歌的语言文字,领略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情感。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4.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与诗歌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一段豪迈激昂的音乐,如《好汉歌》,营造氛围。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英雄"?3.展示李白的画像,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将进酒》,就塑造了一位独特的英雄形象,让我们一同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去领略他的豪情壮志。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3分钟)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经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渴望入仕,实现政治抱负,却仕途坎坷,未能如愿。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有"诗仙"之称。2.介绍《将进酒》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饮酒诗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宴饮,席间,李白借酒兴诗,慷慨悲歌,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强调重点字音:"将(qiāng)进酒""馔(zhuàn)玉""恣(zì)欢谑(xuè)"等。展示诗歌的节奏划分示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模仿教师的节奏和韵律。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4.全班齐读,要求读得流畅、有感情,初步感受诗歌的气势。

(四)疏通诗意,理解内容(15分钟)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歌,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2.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3.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子:字词"将进酒":"将"读qiāng,意思是"请"。"君不见":你没看见。"高堂":高大的厅堂,这里指父母。"钟鼓馔玉":指富贵豪华的生活。钟鼓,鸣钟击鼓作乐。馔玉,美好的饮食。"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思是金钱即使散尽,也还会再回来,形容李白豪爽豁达的性格。"会须":应当。"岑夫子,丹丘生":岑夫子指岑勋,丹丘生指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斗酒十千":一斗酒价值十千钱,形容酒美价高。"径须":只管。"五花马,千金裘":五花马,指名贵的马。千金裘,价值千金的皮衣。"与尔同销万古愁":和你们一起消除这无穷无尽的愁绪。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高度自信,以及豁达超脱的人生观。"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反映出诗人对富贵生活的蔑视,以及借酒消愁的愤懑之情。"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通过对比,表明圣贤不被世人理解,只有饮酒者能留下美名,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不平之气。"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运用典故,借陈王曹植的典故,表现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像曹植一样能够尽情享乐。4.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翻译全诗,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五)深入探究,分析诗歌艺术特色(15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夸张手法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黄河水的汹涌澎湃和时光流逝的迅速,极言人生短暂,为下文的感慨抒情蓄势。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和感染力,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强烈情感。对比手法提问:诗歌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如"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富贵生活与醉酒不醒、圣贤的寂寞与饮者的留名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愤懑不平,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用典手法提问:诗中"陈王昔时宴平乐"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含义?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运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才华横溢却遭猜忌,一生抑郁不得志,只能借酒消愁。李白以曹植自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快乐的向往。2.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用词、句式等方面体会其豪放飘逸的语言风格。提问:诗歌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这种豪放的风格?学生回答如"将进酒""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恣欢谑"等,教师进一步分析:这些词语直白豪爽,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充分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诗歌的句式长短相间,节奏明快,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两个连续的"君不见"开头,如挟天风海雨扑面而来,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进一步强化了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

(六)诵读诗歌,体会情感(10分钟)1.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诗歌,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3.教师总结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而强烈的情感。既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又有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期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同时也流露出对富贵名利的蔑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还有借酒消愁、忧愤深广的情绪,以及与友人尽情享乐、超脱豁达的情怀。整首诗情感跌宕起伏,充分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4.教师范读,通过声音和情感的传递,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5.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七)课堂小结(5分钟)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重点字词、句子翻译、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等。2.教师进行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将进酒》,通过诵读、翻译、分析等环节,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体会到了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以及复杂而强烈的情感。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继续诵读这首诗,加深理解,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2分钟)1.背诵并默写《将进酒》。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你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含李白的生平介绍、《将进酒》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诗歌朗诵音频等。2.黑板、粉笔。

六、教学板书设计将进酒李白

(一)诗歌内容1.时光易逝: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2.自信豁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3.蔑视富贵: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4.不平感慨: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5.尽情享乐: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6.借酒消愁: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艺术特色1.夸张:增强气势,突出情感2.对比:表现性格,抒发愤懑3.用典:借古抒怀,自比曹植

七、评课反思

(一)成功之处1.教学目标明确达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将进酒》,准确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主旨,体会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同时,学生对诗歌中夸张、对比、用典等艺术手法有了清晰的认识,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多样有效:综合运用了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诵读法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情感;问题引导法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小组合作探究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增强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这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朗读、翻译诗歌,圈画疑难问题,并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引导和指导作用,适时给予学生帮助和点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4.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良好: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李白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创作背景、相关图片和视频等资料,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诗歌朗诵音频的播放,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音韵美,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不足之处1.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讲解诗歌艺术特色部分,由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较为深入,导致时间过长,后面诵读体会情感环节有些仓促,学生没有充分展开朗读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2.对个别学生关注不足:在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仍有少数学生表现不够主动。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全体学生,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三)改进措施1.优化教学时间安排:在备课时,对每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进行更细致的规划,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时间安排进行教学。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适当精简一些不必要的讨论,突出关键知识点,确保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实施,同时又不影响教学进度。2.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在课堂上,采用多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