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_第1页
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_第2页
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_第3页
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_第4页
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1.如图,△ABC中,D是BC的中点,过D点的直线GF交AC于F,交AC的平行线BG于G点,DE⊥DF,交AB于点E,连结EG、EF.(1)求证:BG=CF;(2)请你判断B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详见解析;(2)BE+CF>EF,证明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先利用ASA判定△BGDCFD,从而得出BG=CF;(2)利用全等的性质可得GD=FD,再有DE⊥GF,从而得到EG=EF,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从而得出BE+CF>EF.【详解】解:(1)∵BG∥AC,∴∠DBG=∠DCF.∵D为BC的中点,∴BD=CD又∵∠BDG=∠CDF,在△BGD与△CFD中,∵∴△BGD≌△CFD(ASA).∴BG=CF.(2)BE+CF>EF.∵△BGD≌△CFD,∴GD=FD,BG=CF.又∵DE⊥FG,∴EG=EF(垂直平分线到线段端点的距离相等).∴在△EBG中,BE+BG>EG,即BE+CF>EF.【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要注意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AS、ASA、HL.2.如图,AB=12cm,AC⊥AB,BD⊥AB,AC=BD=9cm,点P在线段AB上以3cm/s的速度,由A向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D上由B向D运动.(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当运动时间t=1(s),△ACP与△BPQ是否全等?说明理由,并直接判断此时线段PC和线段PQ的位置关系;(2)将“AC⊥AB,BD⊥AB”改为“∠CAB=∠DBA”,其他条件不变.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使△ACP与△BPQ全等.(3)在图2的基础上延长AC,BD交于点E,使C,D分别是AE,BE中点,若点Q以(2)中的运动速度从点B出发,点P以原来速度从点A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E三边运动,求出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相遇.【答案】(1)△ACP≌△BPQ,理由见解析;线段PC与线段PQ垂直(2)1或(3)9s【解析】【分析】(1)利用SAS证得△ACP≌△BPQ,得出∠ACP=∠BPQ,进一步得出∠APC+∠BPQ=∠APC+∠ACP=90°得出结论即可;(2)由△ACP≌△BPQ,分两种情况:①AC=BP,AP=BQ,②AC=BQ,AP=BP,建立方程组求得答案即可.(3)因为VQ<VP,只能是点P追上点Q,即点P比点Q多走PB+BQ的路程,据此列出方程,解这个方程即可求得.【详解】(1)当t=1时,AP=BQ=3,BP=AC=9,又∵∠A=∠B=90°,在△ACP与△BPQ中,,∴△ACP≌△BPQ(SAS),∴∠ACP=∠BPQ,∴∠APC+∠BPQ=∠APC+∠ACP=90°,∠CPQ=90°,则线段PC与线段PQ垂直.(2)设点Q的运动速度x,①若△ACP≌△BPQ,则AC=BP,AP=BQ,,解得,②若△ACP≌△BPQ,则AC=BQ,AP=BP,解得,综上所述,存在或使得△ACP与△BPQ全等.(3)因为VQ<VP,只能是点P追上点Q,即点P比点Q多走PB+BQ的路程,设经过x秒后P与Q第一次相遇,∵AC=BD=9cm,C,D分别是AE,BD的中点;∴EB=EA=18cm.当VQ=1时,依题意得3x=x+2×9,解得x=9;当VQ=时,依题意得3x=x+2×9,解得x=12.故经过9秒或12秒时P与Q第一次相遇.【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的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性质与运算.3.如图,在中,,点是边上的动点,连接,以为斜边在的下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1)填空:的面积等于;(2)连接,求证:是的平分线;(3)点在边上,且,当从点出发运动至点停止时,求点相应的运动路程.【答案】(1);(2)证明见解析;(3)【解析】【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直接计算可得;(2)如图所示作出辅助线,证明△AEM≌△DEN(AAS),得到ME=NE,即可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证明;(3)由(2)可知点E在∠ACB的平分线上,当点D向点B运动时,点E的路径为一条直线,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N=,根据CD的长度计算出CE的长度即可.【详解】解:(1)∴,故答案为:(2)连接CE,过点E作EM⊥AC于点M,作EN⊥BC于点N,∴∠EMA=∠END=90°,又∵∠ACB=90°,∴∠MEN=90°,∴∠MED+∠DEN=90°,∵△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ED=90°,AE=DE∴∠AEM+∠MED=90°,∴∠AEM=∠DEN∴在△AEM与△DEN中,∠EMA=∠END=90°,∠AEM=∠DEN,AE=DE∴△AEM≌△DEN(AAS)∴ME=NE∴点E在∠ACB的平分线上,即是的平分线(3)由(2)可知,点E在∠ACB的平分线上,∴当点D向点B运动时,点E的路径为一条直线,∵△AEM≌△DEN∴AM=DN,即AC-CM=CN-CD在Rt△CME与Rt△CNE中,CE=CE,ME=NE,∴Rt△CME≌Rt△CNE(HL)∴CM=CN∴CN=,又∵∠MCE=∠NCE=45°,∠CME=90°,∴CE=,当AC=3,CD=CO=1时,CE=当AC=3,CD=CB=7时,CE=∴点E的运动路程为:,【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证明题,涉及角平分线的判定,几何中动点问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综合运用上述知识点.4.在等边中,点是边上一点.作射线,点关于射线的对称点为点.连接并延长,交射线于点.(1)如图,连接,①与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②设,用表示的大小;(2)如图,用等式表示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答案】(1)①AB=AE;②∠BCF=;(2)AF-EF=CF,理由见详解.【解析】【分析】(1)①根据轴对称性,即可得到答案;②由轴对称性,得:AE=AB,∠BAF=∠EAF=,由是等边三角形,得AB=AC,∠BAC=∠ACB=60°,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即可求解;(2)作∠FCG=60°交AD于点G,连接BF,易证∆FCG是等边三角形,得GF=FC,再证∆ACG≅∆BCF(SAS),从而得AG=BF,进而可得到结论.【详解】(1)①∵点关于射线的对称点为点,∴AB和AE关于射线的对称,∴AB=AE.故答案是:AB=AE;②∵点关于射线的对称点为点,∴AE=AB,∠BAF=∠EAF=,∵是等边三角形,∴AB=AC,∠BAC=∠ACB=60°,∴∠EAC=60°-2,AE=AC,∴∠ACE=,∴∠BCF=∠ACE-∠ACB=-60°=.(2)AF-EF=CF,理由如下:作∠FCG=60°交AD于点G,连接BF,∵∠BAF=∠BCF=,∠ADB=∠CDF,∴∠ABC=∠AFC=60°,∴∆FCG是等边三角形,∴GF=FC,∵是等边三角形,∴BC=AC,∠ACB=60°,∴∠ACG=∠BCF=.在∆ACG和∆BCF中,∵,∴∆ACG≅∆BCF(SAS),∴AG=BF,∵点关于射线的对称点为点,∴AG=BF=EF,∵AF-AG=GF,∴AF-EF=CF.【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5.如图,在边长为4的等边△ABC中,点D从点A开始在射线AB上运动,速度为1个单位/秒,点F同时从C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射线BC方向运动,过点D作DE⊥AC,连结DF交射线AC于点G(1)当DF⊥AB时,求t的值;(2)当点D在线段AB上运动时,是否始终有DG=GF?若成立,请说明理由。(3)聪明的斯扬同学通过测量发现,当点D在线段AB上时,EG的长始终等于AC的一半,他想当点D运动到图2的情况时,EG的长是否发生变化?若改变,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EG的长。【答案】(1);(2)见详解;(3)不变.【解析】【分析】(1)设AD=x,则BD=4-x,BF=4+x.当DF⊥AB时,通过解直角△BDF求得x的值,易得t的值;(2)如图1,过点D作DH∥BC交AC于点H,构建全等三角形:△DHG≌△FCG,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性质和图中相关线段间的和差关系求得DG=GF;(3)过F作FH⊥AC,可证△ADE≌△CFH,得DE=FH,AC=EH,再证△GDE≌△GFH,可得EG=GH,即可解题.【详解】解:(1)设AD=x,则BD=4-x,BF=4+x.当DF⊥AB时,∵∠B=60°,∴∠DFB=30°,∴BF=2BD,即4+x=2(4-x),解得x=,故t=;(2)如图1,过点D作DH∥BC交AC于点H,则∠DHG=∠FCG.∵△ABC是等边三角形,∴△ADH是等边三角形,∴AD=DH.又AD=CF,∴DH=FC.∵在△DHG与△FCG中,,∴△DHG≌△FCG(AAS),∴DG=GF;(3)如图2,过F作FH⊥AC,在△ADE和△CFH中,,∴△ADE≌△CFH(AAS),∴DE=FH,AE=CH,∴AC=EH,在△GDE和△GFH中,∴△GDE≌△GFH(AAS),∴EG=GH,∴EG=EH=A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综合题,需要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的性质,本题中求证△GDE≌△GFH是解题的关键.二、八年级数学轴对称解答题压轴题(难)6.知识背景:我们在第十一章《三角形》中学习了三角形的边与角的性质,在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中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在第十三章《轴对称》中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在一些探究题中经常用以上知识转化角和边,进而解决问题.问题:如图1,是等腰三角形,,是的中点,以为腰作等腰,且满足,连接并延长交的延长线于点,试探究与之间的数量关系.图1发现:(1)与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探究:(2)如图2,当点是线段上任意一点(除、外)时,其他条件不变,试猜想与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图2拓展:(3)当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时,在备用图中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的形状.备用图【答案】(1);(2),证明见解析;(3)画图见解析,等腰直角三角形.【解析】【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2)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等角对等边即可证明;(3)作出图形,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易证,进而根据角度的代换,得出结论.【详解】解:(1).∵△ABC是等腰三角形,且,,.,,,.是以为腰的等腰三角形,.在与中,,,,,.,,,,,.(2).证明:是等腰三角形,且,,.,,,.是以为腰的等腰三角形,.在与中,,,,,.,,,,,.(3)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提示:如图,是等腰三角形,,,.,,,.是以为腰的等腰三角形,.在与中,,,,,.,,,,,是等腰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熟练运用角度等量代换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所示,已知中,厘米,、分别从点、点同时出发,沿三角形的边运动,已知点的速度是1厘米/秒的速度,点的速度是2厘米/秒,当点第一次到达点时,、同时停止运动.(1)、同时运动几秒后,、两点重合?(2)、同时运动几秒后,可得等边三角形?(3)、在边上运动时,能否得到以为底边的等腰,如果存在,请求出此时、运动的时间?【答案】(1)10;(2)点、运动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3)当点、在边上运动时,能得到以为底边的等腰,此时、运动的时间为秒.【解析】【分析】(1)设点、运动秒后,、两点重合,;(2)设点、运动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如图①,,根据等边三角形性质得;(3)如图②,假设是等腰三角形,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证是等边三角形,再证≌(),得,设当点、在边上运动时,、运动的时间秒时,是等腰三角形,故,,由,得;【详解】解:(1)设点、运动秒后,、两点重合,解得:(2)设点、运动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如图①,∵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解得∴点、运动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3)当点、在边上运动时,可以得到以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由(1)知10秒时、两点重合,恰好在处,如图②,假设是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在和中,∵,∴≌(),∴,设当点、在边上运动时,、运动的时间秒时,是等腰三角形,∴,,,解得:,故假设成立.∴当点、在边上运动时,能得到以为底边的等腰,此时、运动的时间为秒.【点睛】考核知识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判定和性质.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把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是关键.8.数学课上,张老师举了下面的例题:例1等腰三角形中,,求的度数.(答案:)例2等腰三角形中,,求的度数.(答案:或或)张老师启发同学们进行变式,小敏编了如下两题:变式1:等腰三角形中,∠A=100°,求的度数.变式2:等腰三角形中,∠A=45°,求的度数.(1)请你解答以上两道变式题.(2)解(1)后,小敏发现,的度数不同,得到的度数的个数也可能不同.如果在等腰三角形中,设,当只有一个度数时,请你探索的取值范围.【答案】(1)变式1:40°;变式2:90°或67.5°或45°;(2)90°≤<180°或x=60°【解析】【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类讨论,即可得到答案;(2)在等腰三角形中,当只有一个度数时,只能作为顶角时,或∠A=60°,进而可得到答案.【详解】变式1:∵等腰三角形中,∠A=100°,∴∠A为顶角,∠B为底角,∴∠B==40°;变式2:∵等腰三角形中,∠A=45°,∴当AB=BC时,∠B=90°,当AB=AC时,∠B=67.5°,当BC=AC时∠B=45°;(2)等腰三角形中,设,当90°≤x<180°,∠A为顶角,此时,只有一个度数,当x=60°时,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此时,只有一个度数,综上所述:90°≤x<180°或x=6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1,△ABD,△ACE都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ABE≌△ADC;(2)若∠ACD=15°,求∠AEB的度数;(3)如图2,当△ABD与△ACE的位置发生变化,使C、E、D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求证:AC∥BE.【答案】(1)见解析(2)∠AEB=15°(3)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1)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AD,AE=AC,∠DAB=∠EAC=60°,即可得∠DAC=∠BAE,利用SAS即可判定△ABE≌△ADC;(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3)由(1)的方法可证得△ABE≌△AD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EB=∠ACD=60°,即可得∠AEB=∠EAC,从而得AC∥BE.试题解析:(1)证明:∵△ABD,△ACE都是等边三角形∴AB=AD,AE=AC,∠DAB=∠EAC=60°,∴∠DAC=∠BAE,在△ABE和△ADC中,∴,∴△ABE≌△ADC;(2)由(1)知△ABE≌△ADC,∴∠AEB=∠ACD,∵∠ACD=15°,∴∠AEB=15°;(3)同上可证:△ABE≌△ADC,∴∠AEB=∠ACD,又∵∠ACD=60°,∴∠AEB=60°,∵∠EAC=60°,∴∠AEB=∠EAC,∴AC∥BE.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证得△ABE≌△ADC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0.如图,在等边中,线段为边上的中线.动点在直线上时,以为一边在的下方作等边,连结.(1)求的度数;(2)若点在线段上时,求证:;(3)当动点在直线上时,设直线与直线的交点为,试判断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答案】(1)30°;(2)证明见解析;(3)是定值,.【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直接得出结论;(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由等式的性质就可以,根据就可以得出;(3)分情况讨论:当点在线段上时,如图1,由(2)可知,就可以求出结论;当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可以得出而有而得出结论;当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通过得出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详解】(1)是等边三角形,.线段为边上的中线,,.(2)与都是等边三角形,,,,,.在和中,;(3)是定值,,理由如下:①当点在线段上时,如图1,由(2)可知,则,又,,是等边三角形,线段为边上的中线平分,即.②当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与都是等边三角形,,,,,,在和中,,,同理可得:,.③当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时,与都是等边三角形,,,,,,在和中,,,同理可得:,∵,.综上,当动点在直线上时,是定值,.【点睛】此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中注意分类讨论的思想解题.三、八年级数学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解答题压轴题(难)11.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同一个图形的面积,可以得到一个等式,也可以求出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例如,由图1,可得等式:(a+2b)(a+b)=a2+3ab+2b2(1)如图2,将几个面积不等的小正方形与小长方形拼成一个边长为a+b+c的正方形,试用不同的形式表示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你能发现什么结论?请用等式表示出来.(2)利用(1)中所得到的结论,解决下面的问题:已知a+b+c=11,ab+bc+ac=38,求a2+b2+c2的值.(3)如图3,将两个边长分别为a和b的正方形拼在一起,B,C,G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D和BF.若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满足a+b=10,ab=20,请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答案】(1)(a+b+c)2=a2+b2+c2+2ab+2bc+2ac;(2)45;(3)20.【解析】【分析】(1)此题根据面积的不同求解方法,可得到不同的表示方法.一种可以是3个正方形的面积和6个矩形的面积,种是大正方形的面积,可得等式(a+b+c)2=a2+b2+c2+2ab+2bc+2ac;(2)利用(1)中的等式直接代入求得答案即可;(3)利用S阴影=正方形ABCD的面积+正方形ECGF的面积-三角形BGF的面积-三角形ABD的面积求解.【详解】(1)(a+b+c)2=a2+b2+c2+2ab+2bc+2ac;(2)∵a+b+c=11,ab+bc+ac=38,∴a2+b2+c2=(a+b+c)2﹣2(ab+ac+bc)=121﹣76=45;(3)∵a+b=10,ab=20,∴S阴影=a2+b2﹣(a+b)•b﹣a2=a2+b2﹣ab=(a+b)2﹣ab=×102﹣×20=50﹣30=20.【点睛】本题考查了完全平方公式几何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图形的分割与拼合,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图形的面积.12.先阅读下列材料,然后解后面的问题.材料:一个三位自然数(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个位数字为c),若满足a+c=b,则称这个三位数为“欢喜数”,并规定F()=ac.如374,因为它的百位上数字3与个位数字4之和等于十位上的数字7,所以374是“欢喜数”,∴F(374)=3×4=12.(1)对于“欢喜数”,若满足b能被9整除,求证:“欢喜数”能被99整除;(2)已知有两个十位数字相同的“欢喜数”m,n(m>n),若F(m)﹣F(n)=3,求m﹣n的值.【答案】(1)详见解析;(2)99或297.【解析】【分析】(1)首先由题意可得a+c=b,将欢喜数展开,因为要证明“欢喜数”能被99整除,所以将展开式中100a拆成99a+a,这样展开式中出现了a+c,将a+c用b替代,整理出最终结果即可;(2)首先设出两个欢喜数m、n,表示出F(m)、F(n)代入F(m)﹣F(n)=3中,将式子变形分析得出最终结果即可.【详解】(1)证明:∵为欢喜数,∴a+c=b.∵=100a+10b+c=99a+10b+a+c=99a+11b,b能被9整除,∴11b能被99整除,99a能被99整除,∴“欢喜数”能被99整除;(2)设m=,n=(且a1>a2),∵F(m)﹣F(n)=a1•c1﹣a2•c2=a1•(b﹣a1)﹣a2(b﹣a2)=(a1﹣a2)(b﹣a1﹣a2)=3,a1、a2、b均为整数,∴a1﹣a2=1或a1﹣a2=3.∵m﹣n=100(a1﹣a2)﹣(a1﹣a2)=99(a1﹣a2),∴m﹣n=99或m﹣n=297.∴若F(m)﹣F(n)=3,则m﹣n的值为99或297.【点睛】做此类阅读理解类题目首先要充分理解题目,会运用因式分解将式子变形.13.若一个正整数能表示成(是正整数,且)的形式,则称这个数为“明礼崇德数”,与是的一个平方差分解.例如:因为,所以5是“明礼崇德数”,3与2是5的平方差分解;再如:(是正整数),所以也是“明礼崇德数”,与是的一个平方差分解.(1)判断:9_______“明礼崇德数”(填“是”或“不是”);(2)已知(是正整数,是常数,且),要使是“明礼崇德数”,试求出符合条件的一个值,并说明理由;(3)对于一个三位数,如果满足十位数字是7,且个位数字比百位数字大7,称这个三位数为“七喜数”.若既是“七喜数”,又是“明礼崇德数”,请求出的所有平方差分解.【答案】(1)是;(2)k=-5;(3)m=279,,.【解析】【分析】(1)根据9=52-42,确定9是“明礼崇德数”;(2)根据题意分析N应是两个完全平方式的差,得到k=-5,将k=-5代入计算即可将N平方差分解,得到答案;(3)确定“七喜数”m的值,分别将其平方差分解即可.【详解】(1)∵9=52-42,∴9是“明礼崇德数”,故答案为:是;(2)当k=-5时,是“明礼崇德数”,∵当k=-5时,,=,=,=,==.∵是正整数,且,∴N是正整数,符合题意,∴当k=-5时,是“明礼崇德数”;(3)由题意得:“七喜数”m=178或279,设m==(a+b)(a-b),当m=178时,∵178=289,∴,得(不合题意,舍去);当m=279时,∵279=393=931,∴①,得,∴,②,得,∴,∴既是“七喜数”又是“明礼崇德数”的m是279,,.【点睛】此题考查因式分解,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是解此题的前提,(3)是此题的难点,解题时需根据百位与个位数字的关系确定具体的数据,再根据“明礼崇德数”的要求进行平方差分解.14.观察以下等式:(x+1)(x2-x+1)=x3+1(x+3)(x2-3x+9)=x3+27(x+6)(x2-6x+36)=x3+216............(1)按以上等式的规律,填空:(a+b)(___________________)=a3+b3(2)利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证明(1)中的等式成立.(3)利用(1)中的公式化简:(x+y)(x2-xy+y2)-(x-y)(x2+xy+y2)【答案】(1)a2-ab+b2;(2)详见解析;(3)2y3.【解析】【分析】(1)根据所给等式可直接得到答案(a+b)(a2-ab+b2)=a3+b3;(2)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答案;(3)结合题目本身的特征,利用(1)中的公式直接运用即可.【详解】(1)(a+b)(a2-ab+b2)=a3+b3;(2)(a+b)(a2-ab+b2)=a3-a2b+ab2+a2b-ab2+b3=a3+b3;(3)(x+y)(x2-xy+y2)-(x-y)(x2+xy+y2)=x3+y3-(x3-y3)=2y3.【点睛】本题考查了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关键是掌握多项式乘法法则,注意观察所给例题,找出其中的规律是解决本题的基本思路.15.(观察)1×49=49,2×48=96,3×47=141,…,23×27=621,24×26=624,25×25=625,26×24=624,27×23=621,…,47×3=141,48×2=96,49×1=49.(发现)根据你的阅读回答问题:(1)上述内容中,两数相乘,积的最大值为;(2)设参与上述运算的第一个因数为a,第二个因数为b,用等式表示a与b的数量关系是.(类比)观察下列两数的积:1×59,2×58,3×57,4×56,…,m×n,…,56×4,57×3,58×2,59×1.猜想mn的最大值为,并用你学过的知识加以证明.【答案】(1)625;(2)a+b=50;900;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发现:(1)观察题目给出的等式即可发现两数相乘,积的最大值为625;(2)观察题目给出的等式即可发现a与b的数量关系是a+b=50;类比:由于m+n=60,将n=60−m代入mn,得mn=−m2+60m=−(m−30)2+900,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得出m=30时,mn的最大值为900.【详解】解:发现:(1)上述内容中,两数相乘,积的最大值为625.故答案为625;(2)设参与上述运算的第一个因数为a,第二个因数为b,用等式表示a与b的数量关系是a+b=50.故答案为a+b=50;类比:由题意,可得m+n=60,将n=60﹣m代入mn,得mn=﹣m2+60m=﹣(m﹣30)2+900,∴m=30时,mn的最大值为900.故答案为900.【点睛】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配方法,二次函数的性质,是基础知识,需熟练掌握.四、八年级数学分式解答题压轴题(难)16.为响应“绿色出行”的号召,小王上班由自驾车改为乘坐公交车.已知小王家距离上班地点,他乘坐公交车平均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比他自驾车平均每小时行驶的路程的倍还多.他从家出发到上班地点,乘公交车所用的时间是自驾车所用时间的.(1)小王用自驾车上班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上周五,小王上班时先步行了,然后乘公交车前往,共用小时到达.求他步行的速度.【答案】(1)小王用自驾车上班平均每小时行驶;(2)小王步行的速度为每小时.【解析】【分析】(1))设小王用自驾车上班平均每小时行驶,则他乘坐公交车上班平均每小时行驶.再利用乘公交车的方式平均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比他自用驾SS式平均每小时行驶的路程的2倍还多9千米和乘公交车所用时间是自驾车方式所用时间的,列方程求解即可;(2)设小王步行的速度为每小时,然后根据“步行时间+乘公交时间=小时”列方程解答即可.【详解】解(1)设小王用自驾车上班平均每小时行驶,则他乘坐公交车上班平均每小时行驶.根据题意得:解得:经检验,是原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所以小王用自驾车上班平均每小时行驶;(2)由(1)知:小王乘坐公交车上班平均每小时行驶();设小王步行的速度为每小时,根据题意得:解得:.经检验:是原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所以小王步行的速度为每小时.【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解答的关键在于弄清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分式方程并解答.17.某商场购进甲、乙两种空调共50台.已知购进一台甲种空调比购进一台乙种空调进价少0.3万元;用20万元购进甲种空调数量是用40万元购进乙种空调数量的2倍.请解答下列问题:(1)求甲、乙两种空调每台进价各是多少万元?(2)若商场预计投入资金不少于10万元,且购进甲种空调至少31台,商场有哪几种购进方案?(3)在(2)条件下,若甲种空调每台售价1100元,乙种空调每台售价4300元,甲、乙空调各有一台样机按八折出售,其余全部标价售出,商场从销售这50台空调获利中拿出2520元作为员工福利,其余利润恰好又可以购进以上空调共2台.请直接写出该商场购进这50台空调各几台.【答案】(1)0.1,0.4;(2)商场有3种购进方案:①购买甲种空调31台,购买乙种空调19台;②购买甲种空调32台,购买乙种空调18台;③购买甲种空调33台,购买乙种空调17台;(3)购买甲种空调32台,购买乙种空调18台【解析】【分析】(1)可设甲种空调每台进价是x万元,则乙种空调每台进价是(x+0.3)万元,根据等量关系用20万元购进甲种空调数量=用40万元购进乙种空调数量×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2)设购买甲种空调n台,则购买乙种空调(50﹣n)台,根据商场预计投入资金不少于10万元,且购进甲种空调至少31台,求出n的范围,即可确定出购买方案;(3)找到(2)中3种购进方案符合条件的即为所求.【详解】解:(1)设甲种空调每台进价是x万元,则乙种空调每台进价是(x+0.3)万元,依题意有=×2,解得x=0.1,x+0.3=0.1+0.3=0.4.答:甲种空调每台进价是0.1万元,乙种空调每台进价是0.4万元;(2)设购买甲种空调n台,则购买乙种空调(50﹣n)台,依题意有,解得31≤n≤33,∵n为整数,∴n取31,32,33,∴商场有3种购进方案:①购买甲种空调31台,购买乙种空调19台;②购买甲种空调32台,购买乙种空调18台;③购买甲种空调33台,购买乙种空调17台;(3)①购买甲种空调31台,购买乙种空调19台,(31﹣1)×(1100﹣1000)+(1100×0.8﹣1000)+(19﹣1)×(4300﹣4000)+(4300×0.8﹣4000)﹣2520=3000﹣120+5400﹣560﹣2520=7720﹣2520=5200(元),不符合题意,舍去;②购买甲种空调32台,购买乙种空调18台,(32﹣1)×(1100﹣1000)+(1100×0.8﹣1000)+(18﹣1)×(4300﹣4000)+(4300×0.8﹣4000)﹣2520=3100﹣120+5100﹣560﹣2520=7520﹣2520=5000(元),符合题意;③购买甲种空调33台,购买乙种空调17台,(33﹣1)×(1100﹣1000)+(1100×0.8﹣1000)+(17﹣1)×(4300﹣4000)+(4300×0.8﹣4000)﹣2520=3200﹣120+4800﹣560﹣2520=7320﹣2520=4800(元),不符合题意,舍去.综上所述,购买甲种空调32台,购买乙种空调18台.【点睛】此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弄清题中的等量关系是解本题的关键.18.甲、乙、丙三个登山爱好者经常相约去登山,今年1月甲参加了两次登山活动.(1)1月1日甲与乙同时开始攀登一座900米高的山,甲的平均攀登速度是乙的1.2倍,结果甲比乙早15分钟到达顶峰.求甲的平均攀登速度是每分钟多少米?(2)1月6日甲与丙去攀登另一座h米高的山,甲保持第(1)问中的速度不变,比丙晚出发0.5小时,结果两人同时到达顶峰,问甲的平均攀登速度是丙的多少倍?(用含h的代数式表示)【答案】(1)甲的平均攀登速度是12米/分钟;(2)倍.【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可以列出相应的分式方程,从而可以求得甲的平均攀登速度;(2)根据(1)中甲的速度可以表示出丙的速度,再用甲的速度比丙的平均攀登速度即可解答本题.【详解】(1)设乙的速度为x米/分钟,,解得,x=10,经检验,x=10是原分式方程的解,∴1.2x=12,即甲的平均攀登速度是12米/分钟;(2)设丙的平均攀登速度是y米/分,+0.5×60=,化简,得y=,∴甲的平均攀登速度是丙的:倍,即甲的平均攀登速度是丙的倍.19.符号称为二阶行列式,规定它的运算法则为:,请根据这一法则解答下列问题:(1)计算:;(2)若,求的值.【答案】(1)(2)5【解析】【分析】(1)根据新定义列出代数式,再进行减法计算;(2)根据定义列式后得到关于x的分式方程,正确求解即可.【详解】(1)原式;(2)根据题意得:解之得:经检验: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所以的值为5.【点睛】此题考察分式的计算,分式方程的求解,依据题意正确列式是解此题的关键.20.水蜜桃是无锡市阳山的特色水果,水蜜桃一上市,水果店的老板用2000元购进一批水密桃,很快售完;老板又用3300元购进第二批水蜜桃,所购件数是第一批的倍,但进价比第一批每件多了5元.(1)第一批水蜜桃每件进价是多少元?(2)老板以每件65元的价格销售第二批水蜜桃,售出80%后,为了尽快售完,剩下的决定打折促销.要使得第二批水密桃的销售利润不少于288元,剩余的仙桃每件售价最多打几折?(利润=售价-进价)【答案】(1)50;(2)6折.【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设第一批水蜜桃每件进价是x元,利用第二批水密桃进价建立方程求解即可;(2)根据题意设剩余的仙桃每件售价最多打m折,并建立不等式,求出其解集即可得出剩余的仙桃每件售价最多打几折.【详解】解:(1)设第一批水蜜桃每件进价是x元,则有:,解得,所以第一批水蜜桃每件进价是50元.(2)由(1)得出第二批水密桃的进价为:55元,数量为:件,设剩余的仙桃每件售价最多打m折,则有:,解得,即最多打6折.【点睛】本题考查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以及不等式的实际应用,理解题意并根据题意建立方程和不等式是解题的关键.五、八年级数学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21.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BCD=90°,∠BAD的平分线AG交BC于点G.(1)求证:∠BAG=∠BGA;(2)如图2,∠BCD的平分线CE交AD于点E,与射线GA相交于点F,∠B=50°.①若点E在线段AD上,求∠AFC的度数;②若点E在DA的延长线上,直接写出∠AFC的度数;(3)如图3,点P在线段AG上,∠ABP=2∠PBG,CH∥AG,在直线AG上取一点M,使∠PBM=∠DCH,请直接写出∠ABM:∠PBM的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①20°;②160°;(3)或【解析】【分析】(1)根据AD//BC可知∠GAD=∠BGA,由AG平分∠BAD可知∠BAG=∠GAD,即可得答案.(2)①根据CF平分∠BCD,∠BCD=90°,可求出∠GCF的度数,由AD//BC可求出∠AEF和∠DAB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出∠AFC的度数即可;②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即可;(3)根据M点在BP的上面和下面两种情况讨论,分别求出∠PBM和∠ABM的值即可.【详解】(1)∵AD∥BC,∴∠GAD=∠BGA,∵AG平分∠BAD,∴∠BAG=∠GAD,∴∠BAG=∠BGA;(2)①∵CF平分∠BCD,∠BCD=90°,∴∠GCF=45°,∵AD∥BC,∠ABC=50°,∴∠AEF=∠GCF=45°;∠DAB=180°﹣50°=130°,∵AG平分∠BAD,∴∠BAG=∠GAD=65°,∴∠AFC=65°﹣45°=20°;②如图:∵∠AGB=65°,∠BCF=45°,∴∠AFC=∠CGF+∠BCF=115°+45°=160°;(3)有两种情况:①当M在BC的下方时,如图:∵∠ABC=50°,∠ABP=2∠PBG,∴∠ABP=()°,∠PBG=()°,∵AG∥CH,∴∠BCH=∠AGB=65°,∵∠BCD=90°,∴∠DCH=∠PBM=90°﹣65°=25°,∴∠ABM=∠ABP+∠PBM=(+25)°=()°,∴∠ABM:∠PBM=()°:25°=;②当M在BC的上方时,如图:同理得:∠ABM=∠ABP﹣∠PBM=(﹣25)°=()°,∴∠ABM:∠PBM=()°:25°=;综上,∠ABM:∠PBM的值是或.【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外角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性质是解题关键.22.已知:如图①,BP、CP分别平分△ABC的外角∠CBD、∠BCE,BQ、CQ分别平分∠PBC、∠PCB,BM、CN分别是∠PBD、∠PCE的角平分线.(1)当∠BAC=40°时,∠BPC=,∠BQC=;(2)当BM∥CN时,求∠BAC的度数;(3)如图②,当∠BAC=120°时,BM、CN所在直线交于点O,直接写出∠BOC的度数.【答案】(1)70°,125°;(2)∠BAC=60°(3)45°【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分别表示出∠DBC与∠BCE,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求得∠CBP+∠BCP,最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解;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QBC=∠PBC,∠QCB=∠PCB,求出∠QBC+∠QCB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MBC+∠NCB=180°,依此求解即可;(3)根据题意得到∠MBC+∠NCB,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BOC的度数.详解:(1)∵∠DBC=∠A+∠ACB,∠BCE=∠A+∠ABC,∴∠DBC+∠BCE=180°+∠A=220°,∵BP、CP分别是△ABC的外角∠CBD、∠BCE的角平分线,∴∠CBP+∠BCP=(∠DBC+∠BCE)=110°,∴∠BPC=180°﹣110°=70°,∵BQ、CQ分别是∠PBC、∠PCB的角平分线,∴∠QBC=∠PBC,∠QCB=∠PCB,∴∠QBC+∠QCB=55°,∴∠BQC=180°﹣55°=125°;(2)∵BM∥CN,∴∠MBC+∠NCB=180°,∵BM、CN分别是∠PBD、∠PCE的角平分线,∴(∠DBC+∠BCE)=180°,即(180°+∠BAC)=180°,解得∠BAC=60°;(3)∵∠BAC=120°,∴∠MBC+∠NCB=(∠DBC+∠BCE)=(180°+α)=225°,∴∠BOC=225°﹣180°=45°.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答的关键是沟通外角和内角的关系.23.如图1:中,是高,是的平分线,.(1)求的度数(2)当,请用表示,并写出推导过程(3)当是的外角的平分线,如图2则此时的度数是多少,用表示,直接写出结果.【答案】(1)15o;(2);(3)【解析】【分析】(1)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得∠BAC=180°-∠B-∠C=70°,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得∠EAC=∠BAC=35°,而∠DAC=90°-∠C=20°,通过∠EAD=∠EAC-∠DAC即可得到结果.(2)猜想∠DAE=(β-α),重复(1)的过程找出∠BAD和∠BAE的度数,二者做差即可得出结论;(3)作∠BAC的内角平分线AE′,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EAE′=∠CAE+∠CAE′=∠CAB+∠CAF=90°,进而求出∠DAE的度数.【详解】解:(1),是的平分线,,在中,,.(2),是的平分线,,在△ACD中,,.(3).如图,作∠CAB的内角平分线AE′,则∠DAE′=.因为AE是∠ACB的外角平分线,所以∠EAE′=∠CAE+∠CA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