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PEP高三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663_第1页
2024年人教版PEP高三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663_第2页
2024年人教版PEP高三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663_第3页
2024年人教版PEP高三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663_第4页
2024年人教版PEP高三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66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人教版PEP高三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66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题文】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农民阶级的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天朝田亩制度》是其建国纲领,以下关于《天朝田亩制度》表述错误的是()A.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B.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C.具有空想性,根本无法具体实施D.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3、1938年5月5日,蒋介石在反思抗战初期战事时写道:“敌军战略本以黄河北岸为限,如不能逼其过河,则不能打破其战略,果尔,则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绰绰有余,是其先侵华北之毒计乃得完成,此于我最大之不利。”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国民政府A.发动了淞沪战役以分散日军兵力B.发动了徐州会战阻止日军南侵C.依靠国联调停维护华北主权D.发动了太原会战以拱卫华北4、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A.等级制度森严B.宗法色彩浓厚C.文化生活丰富D.法律制度严苛5、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

A.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B.湖北军政府继承了太平天国未竞事业。

C.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目的相同D.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6、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A.工业、农业、科技的持续发展B.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C.文化教育与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改善7、中国古代尽管十分注意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员的监察,但政治腐败黑暗的现象并不少见。下列成语中,哪一条最能贴切地反映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A.鞍前马后B.为虎作伥C.狐假虎威D.爱屋及乌8、北宋至明朝中期,理学不断发展。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A.物皆有理,格物致知B.纲常伦纪,即为天理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9、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说明()A.德法之间的矛盾基本消除B.德法合作深入到文化教育领域C.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D.德法两国已形成政治经济联盟10、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据此可知()A.“回归理想的实验”有利于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B.“追随理想的实验”苏联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想途径C.“面对现实的实验”中苏联试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三个实验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11、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从l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这部电影可能出现的场景有()A.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B.国民一大召开,实行国共第一次合作C.北京青年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上街游行D.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2、阅读下表关于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完成下列要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其基本特征包括:概括基本特征一、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A.产权明晰二、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B.____三、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C.____四、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D.____根据上述材料,按表格中“A”的样式,概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国内政治背景,以及此次会议通过的决定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1382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此外,还建立了御史巡按制度和设置了专门的“以下察上”的六科给事中,分别负责到各地考察和监督中央六部的活动。监察御史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查,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断”。六科给事中级别低微,但可以对高级官员进行监察检举。为唤醒官吏的良知,朱元璋亲自编写《醒高三历史第贪简要录》赐给官员。1397年明太祖正式颁行《大明律》,其开篇便是尊崇儒学的《六礼图》。《大明律》把《受赃》专设1篇,条目详尽严谨,凡贪赃钞六十两以上者,剥皮并枭首示众。———据《中国古代史》等整理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败法律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司法机关可以通过普通法院的判决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威慑作用。———《英国的反腐败机制》(1)根据材料,分别概述明初和近代英国反腐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明初和近代英国反腐的社会背景及共同的历史意义。14、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迎来新一轮扩张即“新经济”,这主要得益于美国大力发展钢铁、汽车工业。____(判断对错)15、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____(判断对错)16、在东汉,两头牛牵引的耦犁被可以任意控制耕土深浅的曲辕犁所取代。____。(判断对错)17、汉代是儒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起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博士官一律罢黜,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并且以优厚的礼节聘请了数百名儒生。这就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材料三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材料四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思想主张产生的政治背景。据材料二,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一思想主张的基本含义?

(2)材料三对董仲舒思想是怎样评价的?

(3)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作者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你同意这一评价吗?请说明理由。18、卢梭曾满怀热情地宣传:“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他向往人类原始的自然状态。这反映了卢梭A.主张建立法制社会B.肯定人的宗教信仰C.极端的唯心思想D.推崇天赋人权评卷人得分四、解答题(共3题,共9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材料一1938年,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写了一封《给后代的信》:“我们的时代出现了不少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创造本来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我们早已利用机器横渡海洋,也用了有可能使人类最终摆脱所有体力苦力的机械力量。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在世界各个角落毫不费力互通讯息。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还完全是无组织的。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之中,生怕事业遭受悲惨的贫困,并且不同国家的人还不时互相残杀,这种悲惨景象使所有想到将来的人都感到恐怖和难受。”

材料二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感情上并不是中立的;但作为人类,我们必须记住,决不可用战争去解决这些争端如果我们这样做出抉择,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幸福;知识和智慧的不断增进。难道我们由于忘不了我们的争吵,竟然要舍此而要选择死亡吗,作为人,我们要向人类呼吁:牢记住你们的人性,忘掉其他。

--《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

回答:

(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因斯坦《给后代的信》以及《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20、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1)英国在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据材料一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

材料三如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3)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21、对于世界文学特点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在竞争的诡计和嫉妒中获得了实现。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刀剑,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总之,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摘自恩格斯《反社林论》

材料二它是资产阶级政权确立和巩固后;社会矛盾充分暴露,人们对现存社会秩序的幻想破灭,不得不重新研究现实以图改造社会的产物。它是早期工业化后一阶段的主要文学思潮,这股思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作家以文学活动作为社会斗争的武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黑暗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摘编。

(1)根据材料一;判断世界文学领域由此而产生的艺术流派是什么?其成就最高的是哪两个国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文学流派在欧洲产生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文学思潮”指什么?发源于哪一国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

(3)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文学特点为例,说明工业文明的发展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评卷人得分五、连线题(共4题,共16分)22、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五年(即1789-1794年)。这次革命如暴风,如骤雨,迅猛异常,摧枯拉朽。革命开始以后,经过了深入和高潮阶段,到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完成了摧毁和根除封建制度、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羁绊的任务,使这次革命成为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在革命的三个阶段里,人民群众都积极参与,而且一再从危急中把革命挽救过来,进一步推动它向前发展从大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经吉伦特派当政,到雅各宾派专政,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顶点,达到了历史目的。――摘自李纯武主编《简明世界通史》材料二1814年是延续了25年的大动荡结束的一年。从反对宫廷政变和阶级特权来说,法国革命是政治革命;但这场革命又是军事性的,因为欧洲对它进行了军事干涉。对革命的反动是推翻帝制;它导致了欧洲反法同盟,又给法国引来了代议制度;这是反动的第一阶段。后来,这种反动产生了反对各国人民的神圣同盟和违反宪章的一党政府。这种倒退运动也必定有它的发展和结束。旧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突然消失,在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没地下,又在不太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摘编自(法)米涅著《法国革命史》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时间界定为什么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794―1814年间的法国历史中选取一个事例,并说明该事例对认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第一次公开提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问题。他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百年中国》材料三我国对外开放示意图请回答:(1)材料一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什么?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重要会议后出现的?(2)依据材料二并联系海南建省办特区二十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你认为海南办经济特区的优势有哪些?(3)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25、(26分)儒学在中国甚至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经历了古代兴盛、近代衰落、现代复苏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面是儒学经济思想的部分相关言论:“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农为本,不与农竞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政在节财”;“奢则不孙(通“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材料二:在过去,具有尊孔倾向的人往往将儒学的衰微归罪于“五四”(注:包含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而反孔者们则将其归功于“五四”。这两种认识似都有问题。应该说,儒学在近代逐步衰微,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局,材料三:韩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身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然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学的经济主张(不能照抄原文)。(6分)(2)据材料二并运用史实简要论述,哪些因素导致了儒学在近代的衰落?(9分)(3)据材料三分析,韩国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对本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阶段中国加强同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8分)(4)现在随着人们财富的增长,极端利己主义、生态失衡、道德沦丧、食品安全等问题接踵而至。关于复兴儒学对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3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解析】略【解析】【答案】C2、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考查已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土地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但由于当时的客观环境和绝对要求平分的思想使其具有空想性,无法具体实施。由于它是农民阶级的土地革命纲领,所以不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综上所述,ABC项均符合客观事实,但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解析】【答案】D3、A【分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如不能逼其过河,则不能打破其战略,”、“则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绰绰有余,是其先侵华北之毒计乃得完成”由此可见国民政府要迫使日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以打破日军先侵占华北的计划。材料是蒋介石在1938年5月对战事的反思;徐州会战是1938年10月,故排除B;战争已经爆发,故C错误;使日军用兵于江南,分散兵力的是淞沪会战,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析】【答案】A4、A【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在用乐器时的等级,体现了古代礼乐制度。故A正确。BCD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A。【解析】【答案】A5、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的“讨胡”即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故A项的表述错误;太平天国属于旧式的农民起义,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故B、C两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的“讨胡”即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均体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和辛亥革命领导人利用满汉民族矛盾促进革命事业发展的目的。故选D。【解析】【答案】D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6、A|B|C|D【分析】【分析】本题以可持续发展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其特征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课本知识点的有效识记能力.【解析】【解答】A;工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属于其特征;正确;

B;经济、生态、社会持续发展属于特征;正确;

C;文化教育、精神文明持续发展属于其特征;正确;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属于特征;正确;

故选ABCD.7、A|C【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君主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在皇权专制下出现宦官专权原因的理解.【解析】【解答】古代君主专制下;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作为皇帝身边的家奴在皇帝皇帝年幼或昏庸时,极易获得大权,从而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因此宦官的权利只是借用皇权而实行的专权,故C符合.

故选C.8、B|C【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解析】【解答】材料强调的是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共同点;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理学,都强调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和纲常伦理即是天理,故B正确.

A仅是程朱理学的主张;CD两项是陆王心学的特点.故排除ACD.

故选B.9、B|C【分析】【分析】本题以法德之间编写历史教科书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欧洲一体化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析】【解答】A;材料指出“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对于是否矛盾基本消除,未涉及,排除;

B;教科书的编写属于文化领域;可见两国的合作已经深入到文化领域,正确;

C;材料涉及的法德两国编写教材;编写教材有利于加深合作,有利于推进一体化进程,正确;

D;材料未涉及政治、经济联盟的信息;排除;

故选BC.10、A|D【分析】【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解答】依据题干“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结合所学可知,题目中的“理想的实验”指的是在落后的经济状态下,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余粮征集制,工商业国有化,属于“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给苏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想途径,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经济停滞不前,人民极其不满的情况下,局部的恢复了资本主义,属于“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只是局部恢复资本主义以恢复发展经济,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试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

斯大林执政后;放弃了新经济政策,重新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建立集体农庄,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属于“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有利于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故D项正确.

综上分析三个实验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

故选AD.11、A|C【分析】【分析】本题以电影《建党伟业》为切入点考查从l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的历史史实.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1911-1921年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掌握.【解析】【解答】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建党伟业》”;“l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在1912年,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国民一大召开是在19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北京青年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上街游行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中共二大是在1922年召开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C.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2、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查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推动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国内政治背景以及此次会议通过的决定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解答】第一小问的特征;依据表格“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可以得出B是权责分明;“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得出C是政企分开;“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可以得出D是管理科学.第二小问的背景,结合所学可知,其背景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第三小问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故答案为:

概括:B.权责分明;C.政企分开、D.管理科学.

背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意义: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13、略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明初和近代英国反腐措施的特点,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的能力。“明初反腐措施的特点”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专职弹劾百司。此外,还建立了御史巡按制度和设置了专门的‘以下察上’的六科给事中,分别负责到各地考察和监督中央六部的活动”即可得出“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监察机构众多;监察严密,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以下察上”、“官阶虽低,威权甚重”、“级别低微,但可以对高级官员进行监察检举”即可得出“以小监大,以卑监尊”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编写《醒贪简要录》颁行《大明律》,其开篇便是尊崇儒学的《六礼图》。《大明律》把《受赃》专设1篇凡贪赃钞六十两以上者,剥皮并枭首示众”即可得出“立法反腐;用儒家思想对官吏进行廉洁教育;高度重视,惩罚苛刻”的结论;“近代英国反腐措施的特点”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制定反腐败法律”即可得出“立法反腐”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将范围扩大”即可得出“反腐败范围不断扩大”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即可得出“民主机制反腐;司法监督反腐”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即可得出“舆论、媒体反腐”的结论。(2)本题主要考查明初和近代英国反腐的社会背景及共同的历史意义,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第一小问“社会背景”,“明初”结合相关所学可从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稳定政局,巩固统一的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商品经济的繁荣、宋明理学的影响等角度思考作答。“近代英国”结合相关所学可从资本主义代议制的不断完善、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由、民主和理性精神的进一步发展等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共同的历史意义”结合相关所学可从取得一定的成效,有利于震慑腐败行为、为后世的反腐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等角度思考作答。【解析】(1)明初: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监察机构众多;监察严密;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以小监大,以卑监尊;立法反腐;用儒家思想对官吏进行廉洁教育;高度重视,惩罚苛刻。英国:立法反腐;反腐范围不断扩大;制度反腐(或答民主机制反腐;司法监督反腐);舆论;媒体反腐。

(2)社会背景:明初:吸取元朝的经验教训;稳定政局,巩固统一的需要(或答元末明初吏治废弛,贪腐严重,社会秩序混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商品经济繁荣刺激封建地主及官吏贪婪、腐败;理学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修身养性。英国:资本主义代议制不断完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社会风气的变化;自由、民主、理性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共同意义:在当时取得一定的成效,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为当今世界的反腐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教训等。14、B【分析】【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查美国“新经济”出现的原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迁移、运用能力.【解析】【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得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故本题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15、×【分析】【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掌握.【解析】【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但是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故本题错误.16、B【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能力.【解析】【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故题干说法错误.

故选B.17、略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产生的背景及含义,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第一小问“政治背景”结合相关所学可从郡国并行制下,诸侯王势力过大、边疆匈奴为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交织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基本含义”由材料二中的信息“汉武帝起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博士官一律罢黜,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并且以优厚的礼节聘请了数百名儒生”即可得出“运用政权力量禁止其他各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并进’,确立儒家在官学和朝廷政治中的地位”的结论。(2)本题主要考查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三中的信息“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功多于过”即可得出“认为其功大于过,独尊儒术使国人有共同的信仰、目标和共同的利益”的结论。(3)本题主要考查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评述的能力。第一小问“异同”,由材料三中的信息“其功当多于过”、材料四中的信息“罢黜百家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即可得出“材料三、四都肯定了独尊儒术的积极作用,但材料四还强调了独尊儒术对文化发展的危害”的结论;第二小问“是否同意及理由”,首先应表明立场,然后根据立场结合相关所学回答即可。如若持“同意”的立场,“理由”结合相关所学可从属于文化专制主义,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等角度思考作答。如若持“不同意”的立场,“理由”结合相关所学可从并未杜绝其他学说的流行与传播,汉代以后的中国,科技与文化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等角度思考作答。【解析】(1)背景: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匈奴为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威胁中央集权,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含义:要运用政权力量禁止其他各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并进”,确立儒家在官学和朝廷政治中的地位。

(2)认为其功大于过;独尊儒术使国人有共同的信仰;目标和共同的利益(有利于思想统一)。

(3)同:肯定独尊儒术的积极作用。(或政治作用)异:还强调了独尊儒术对文化发展的危害。

同意:独尊儒术实际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虽然利用思想的统一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但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不利于文化的发展;繁荣。

不同意:独尊儒术后;其他思想学说仍在社会上流行;传播(只是不能成为官方主流思想)。材料四夸大了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汉代及以后,中国的科技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即是明证。

(任选一观点即可,但必须有理由)18、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卢梭思想的认识,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卢梭主张每个人均有生而自由、平等的权力及地位,反对任何外在的压迫,反映了卢梭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D正确;ABC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选D。【解析】D四、解答题(共3题,共9分)19、略

【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爱因斯坦.考查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爱因斯坦《给后代的信》以及《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需要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和对人类和平事业的贡献.【解析】【解答】(1)本小问的观点;综合两则材料可以直接概括出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即:科技发展本应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不能将科技成果应用于残酷的战争厮杀;追求和平,反对战争.

(2)本小问的历史背景;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938年和1955年”,依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以直接总结出上述材料出现的时代背景,即前者的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法西斯上台,世界局势紧张,逐步走向战争,世界大战临近;后者的背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和局部战争,核战争威胁.

故答案为:

(1)科技发展本应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但是当时的生产的无组织和国家间的相互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恐惧.追求和平,反对战争.

(2)前者的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法西斯上台,世界局势紧张,逐步走向战争,世界大战临近.

后者的背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和局部战争,核战争威胁.20、略

【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考查英国在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英国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及其原因;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对当今中国的启示.涉及的知识有三次工业革命.【解析】【解答】(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可以得出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等.

(2)本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二“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可以得出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依据材料二“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可以得出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斗争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等.

(3)第一小问的趋势;依据材料三的图示可知,其趋势是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从后工业化阶段到信息化阶段,环境质量逐步提升.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对环境质量和人们的环保意识的影响进行说明即可.

(4)本小问的启示;属于开放型题,言之有理即可.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从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进行说明即可,即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污染;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

故答案为:

(1)原因: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等.

(2)措施: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斗争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等.

(3)趋势: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从后工业化阶段到信息化阶段,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对煤;石油等能源的无限制开采造成环境污染严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4)启示: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污染;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21、略

【分析】【分析】(1)考查对浪漫主义文学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2)考查对现实主义文学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3)考查对亚非拉文学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课本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解析】【解答】(1)第一问流派;据材料一“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浪漫主义文学;第二问国家,结合所学,得出英国与法国;第三问原因,据材料一“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得出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产生强烈的反差,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向欧美扩展,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下,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迅速发展;

(2)第一问思潮;据材料二“是早期工业化后一阶段的主要文学思潮,这股思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黑暗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得出批判现实主义;第二问国家,结合学得出法国;第三问特点,据材料二“以文学活动作为社会斗争的武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黑暗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得出,真实再现当时社会现实,深刻揭露批判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弊端;

(3)影响;据材料中“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结合所学,从亚非拉文学;世界文化交流等角度回答即可得出民族特色和文化的共融性.

故答案为:

(1)流派:浪漫主义文学;国家:英国与法国;

原因: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向欧美扩展;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下;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迅速发展;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产生强烈的反差.

(2)思潮:批判现实主义.国家:法国.

特点:真实再现当时社会现实;深刻揭露批判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弊端,并进行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鼓舞人们斗争勇气,坚定人们胜利信心.

(3)影响:亚非拉文学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并逐渐获得世界的承认.工业革命影响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与频繁,接近了世界的距离,体现了文化的共融性.五、连线题(共4题,共16分)22、略

【分析】你好,本套题没有34题,不用做,请注意,不是没有做,知识点是随便选的,要不无法提交。【解析】你好,本套题没有34题,不用做,请注意,不是没有做,知识点是随便选的,要不无法提交。23、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法国大革命的分析与认识。回答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在革命的三个阶段里;人民群众都积极参与”可知,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对封建制度的破坏程度作为法国革命分期的依据,体现了革命史观;材料“这种倒退运动也必定有它的发展和结束”,以建立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为考量,体现了近代化史观。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的热月党人和督政府结束雅各宾派恐怖政策,或者拿破仑对外战争巩固大革命的成果,加以分析归纳总结。

【解析】材料一从革命史观的角度(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对封建制度的破坏程度)把法国革命分为三个时期,雅各宾派专政是法国大革命的高潮,故将法国大革命的下限定在1794年热月政变发生、雅各宾派专政终止的节点上;材料二从法国近代化的角度,以建立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为考量,故将法国大革命的下限定在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统治结束的节点上。事例一:热月党人和督政府的对内政策。意义:热月党人结束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秩序,体现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规律。事例二: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和对外战争。了解拿破仑的内政,认识其政策如何顺应了巩固大革命成果的客观历史潮流,说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发展趋势;分析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和影响,认识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但要体现按照层次给分的原则。如增加拿破仑第一帝国覆灭后,欧洲战胜国的外交政策,认识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等。​​24、略

【分析】(1)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可知是放弃原来的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的。(2)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二“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可知有资源:如矿产、热带作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