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6章 生物的进化同步习题 本章达标检测_第1页
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6章 生物的进化同步习题 本章达标检测_第2页
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6章 生物的进化同步习题 本章达标检测_第3页
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6章 生物的进化同步习题 本章达标检测_第4页
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6章 生物的进化同步习题 本章达标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章达标检测(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最重要、最可靠的证据B.生物进化的每个环节都有化石证据C.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D.在最古老的地层中也有生物化石2.下列不属于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的是()A.大多数现存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恒河猴和兔的血红蛋白基因中部分碱基序列有一定的相似性C.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存在很高的相似度D.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全部来自细胞呼吸3.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斗争B.变异的不定向性是适应多变环境的结果C.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D.生物的进化是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过程4.下表是1900年至1970年间某种群基因库中基因B、b的遗传学测量数据。下列有关由该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B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b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A.该种群中具有B控制的性状的个体不易生存B.1900年该种群中杂合子比例为0.99%C.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通过改变基因频率实现的D.基因型为bb的个体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5.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图为刚迁入时和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又存在生殖隔离B.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协同进化C.甲、丙两个岛屿的相同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D.乙岛屿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6.达尔文环球考察过程中,发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和残翅的昆虫。这样的昆虫不容易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机会多。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风导致昆虫产生适应环境的无翅、残翅变异B.岛上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不同海岛的昆虫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标志着新物种形成D.突变和自然选择均能定向改变无翅和残翅昆虫所在种群的基因频率7.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中曲线(纵坐标为翅的长度,横坐标为个体数)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昆虫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相互选择D.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如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B.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C.种群1、2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D.种群1、2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导致生殖隔离9.麦维尔角地区的一种壁虎,有像叶片一样宽大的尾巴,斑驳的体色像岩石或树干,便于伪装昼伏夜出,主要以小虫子为食,具有修长的身形和四肢,配上巨大的双眼,能很好地适应丛林环境。还有另一种壁虎背腹扁平,身上排列着粒鳞或杂有疣鳞,指、趾端扩展,其下方形成皮肤褶襞,密布腺毛,有黏附能力,可在墙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面上迅速爬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麦维尔角地区的所有壁虎一定能够构成一个生物种群B.若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则表明这两种壁虎是同一个物种C.这两种壁虎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有的相同,有的不同D.这两种壁虎形态差异是在不同自然选择下不定向进化的结果10.许多动物在不同生活季节数量有很大差异。它们在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残存的少量个体大量繁殖,形成一个如图所示的瓶颈模式,图中“●”为抗药性个体,“○”为敏感性个体,瓶颈部分表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进化的方向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C.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反而升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往往取决于环境D.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害虫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是因为有抗药性基因的害虫繁殖能力增强了11.暗绿柳莺是一种小型鸟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此鸟分布很广,可分为多个亚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亚种与拉达亚种相遇仍可杂交,与东北亚种相遇不可杂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新疆亚种、拉达亚种和东北亚种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拉达亚种和新疆亚种的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B.暗绿柳莺与家燕属于不同物种,两者之间一定存在隔离C.拉达亚种和新疆亚种之间一定能进行基因交流D.拉达亚种和新疆亚种再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可能产生生殖隔离12.某动物种群栖息地道路开发后,该种群被分成了4个种群,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栖息地的分割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4个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完全不同C.道路的存在可诱导4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D.若干年后,4个种群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13.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距(如图),花距底部储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距变异的方向B.花距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1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产生新基因的变异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C.有性生殖的出现,推动了生物进化、增强了生物的变异D.任何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15.某高山动物的毛色有深灰色、银灰色和白色,依次受B、by和b基因的控制。研究发现:深灰色个体的毛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对深灰色个体身体的某一部位用一定的紫外线处理后,部分个体的该部位长出白毛且毛色不再改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深灰色个体毛色的季节性变化是一种适应现象B.毛色的季节性变化表明基因的表达受环境条件影响C.紫外线引起深灰色个体毛色的改变是突变的结果D.紫外线能引起B、by和b基因碱基序列定向改变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下列一定没有形成新物种的是()A.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水稻B.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的二倍体西瓜再与正常的二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西瓜C.六倍体小麦和二倍体黑麦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处理,得到八倍体小黑麦D.桦尺蛾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浅色)占95%转变为S(黑色)占95%17.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C.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纯合子基因型频率越来越大D.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18.某种螳螂褐体色对绿体色为显性;在某地区释放一群人工饲养的螳螂,这群螳螂中,褐体色占90%,在褐体色群体中,杂合子的比例为77%;第二年在该地区对该种螳螂进行调查,发现褐体色下降至80%;第三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上一年相似。以下分析正确的有()A.被释放的群体中,显性基因频率约为55%B.第二年褐体色比例下降的原因是原野生螳螂种群隐性基因频率很高C.该地区绿体色较褐体色更有利于螳螂生存D.连续两年的调查,初步证明体色的显性和隐性基因频率相对稳定不变19.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有35株、粉红花(Cc)有40株、白花(cc)有25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的C和c构成其基因库B.环境改变会导致金鱼草的花色产生定向变异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D.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20.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D.若两个动物交配后能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10分)某地蝽象的口器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象也喜食。调查发现,当地蝽象口器的长度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1)蝽象的长口器与短口器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象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的结果。

(2)蝽象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象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的结果。

22.(12分)达尔文发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15种龟类(简称岛龟),它们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保留着南美洲大陆西海岸陆地龟类的痕迹(简称大陆龟),研究发现这15种岛龟就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如图所示,图甲是描述岛龟演化的模型,请分析回答:甲(1)大陆龟刚开始分布到甲、乙两岛时,岛屿之间辽阔的海洋相当于隔离;每个岛上的环境不同,所以的方向也不同,导致进化方向产生差异。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经过长期进化,分布在不同海岛上的岛龟的基因库发生很大的差异,最终出现隔离,标志着两个新物种岛龟1和岛龟2的形成。

(3)岛龟脚趾的联趾(ww)和分趾(WW、Ww)是一对相对性状,若人为将岛龟1迁入乙岛,追踪调查50年间W和w的基因频率变化如图乙,则乙岛上的岛龟1是否发生了进化?(填“是”或“否”),说明上述性状中更适应乙岛的环境。

23.(12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图1(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

(2)小岛上同一蜥蜴物种的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3)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图2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

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蜥蜴群体内的发生了改变。

(4)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多样性。

24.(10分)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个体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这些蛾的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和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依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中的这种蛾已经发生了进化,原因是。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的结果。

(2)材料二中的这两个种群是否已经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并说明理由:。

(3)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变小。

(4)表为某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基因型A种群(个)B种群(个)XDXD2000XDXd50160XdXd100200XDY1800XdY170270①基因D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造成B种群的基因型分布最可能的原因是(合理即可)。

②就基因D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

25.(11分)1000年前,某山林的甲、乙、丙三个区域分别集中分布有A、B、C三个性状差异很大的彩蝶品种;500年前,在乙、丙地区之间曾出现过一条宽阔的大河。如今大河早已干涸,甲、乙地区依然保留A、B彩蝶,丙地区C彩蝶已经绝迹,出现的是D彩蝶,且甲、乙地区结合处的A、B彩蝶依然能互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乙、丙地区结合处的B、D彩蝶能杂交,但受精卵不能发育。(1)甲地区的全部A彩蝶为一个。

(2)近几年,三个彩蝶品种中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有(填编号)彩蝶。

(3)丙地区D彩蝶出现的机制:大河的出现隔离了D彩蝶与其他彩蝶之间的,两个种群可能出现不同的,使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由于食物等条件不同,对两个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差异。久而久之,两个种群的会形成明显差异,并逐步出现,即形成新的物种。

(4)近几十年,林地的降水量显著减少,气温上升,研究人员对乙地区、丙地区的B、D彩蝶的数量与彩蝶的翅色(T、t)、翅形(H、h)基因频率的研究数据如表:B彩蝶D彩蝶数量TH数量TH1990年400026%66%280039%59%1993年395026%63%300040%60%1996年320025%48%270038%57%1999年210027%32%290042%61%①1996年时,基因型为TT的B彩蝶数目为。

②已知B、D彩蝶个体基因数几乎相同。1999年时,B彩蝶比D彩蝶的基因库(填“大”“小”或“相同”)。

答案全解全析1.A2.D3.B4.B5.B6.B7.B8.D9.C10.C11.C12.D13.C14.A15.D16.AB17.CD18.AD19.ABC20.ABC1.A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最重要、最可靠的证据,但并不是生物进化的每个环节都有化石证据,A正确,B错误。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越是新近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C错误;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生物化石,D错误。2.D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全部来自细胞呼吸,属于细胞生物学方面的证据。3.B过度繁殖使单位面积种群个体数量增大,加剧了生存斗争,A正确;变异的不定向性是适应多变环境的原因,B错误;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物的进化是有利变异逐代积累,不利变异逐代淘汰的过程,D正确。4.B由题表数据可知,基因B的频率逐年下降,基因b的频率逐年上升,说明该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具有B基因控制的性状的个体不易生存,A、D正确;1900年该种群中杂合子比例为2×0.99×0.01×100%=1.98%,B错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通过改变基因频率实现的,C正确。5.B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的鸟迁到乙、丙两岛后,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存在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协同进化;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岛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两种群进化的方向不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6.B昆虫一开始就存在无翅和残翅的变异,大风对其进行了选择,A错误;岛上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称为协同进化,B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不同海岛的昆虫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是因为地理隔离,不一定是生殖隔离,C错误;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无翅和残翅昆虫所在种群的基因频率,而突变是不定向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7.B该昆虫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在生存斗争中,不同物种之间、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C正确;自然选择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8.D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不能与亲代种群相遇,使不同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A正确;由于存在地理隔离,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无影响,B正确;种群1、2栖息的环境条件及食物来源不同,因此承受的选择压力不同,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C正确;种群1、2来自同一个亲本种群,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1、2的基因库可能会存在部分相同的基因,D错误。9.C题干中提到的两种壁虎可能属于不同物种,所以麦维尔角地区的所有壁虎不一定能够构成一个生物种群,A错误。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并且能产生可育的后代,才表明这两种壁虎是同一个物种;如果两种壁虎能够杂交,但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则说明这两种壁虎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B错误。不同生物种群间基因库不完全相同,这两种壁虎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有的相同,有的不同,C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10.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在题图所示的三年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说明该生物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B错误;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往往取决于环境,冬季时敏感性个体适应力强于抗药性个体,因此越冬后存活下来的个体中敏感性个体增多,导致下一代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升高,C正确;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杀虫剂的选择作用,增加了害虫种群抗药性基因的频率,而不是因为有抗药性基因的害虫繁殖能力增强了,D错误。11.C拉达亚种和新疆亚种因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二者的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若再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地理隔离,二者的基因库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并产生生殖隔离,A、D正确;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暗绿柳莺与家燕属于不同物种,两者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拉达亚种和新疆亚种若因存在地理上的障碍而不能相遇,则二者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错误。12.D栖息地的分割会使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4个种群最初属于同一个种群,随着进化的进行,它们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不完全相同,B错误;道路的存在会阻断4个种群基因的交流,但是不会诱导种群发生变异,C错误;若干年后,若4个种群未出现生殖隔离,则仍属于同一物种,D正确。13.C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两个物种之间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蛾的口器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14.A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均不能产生新基因,A错误;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正确;有性生殖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为进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D正确。15.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深灰色个体的毛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是一种适应现象,A正确;表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毛色的季节性变化表明基因的表达受环境条件的影响,B正确;对深灰色个体身体的某一部位用一定的紫外线处理后,部分个体的该部位长出白毛且毛色不再改变,说明控制深灰色的基因发生了改变,这种紫外线引起深灰色个体毛色的改变是突变的结果,C正确;紫外线引起B、by和b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16.AB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属于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不属于新物种;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成为四倍体西瓜,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的杂交后代为三倍体,三倍体高度不育,不属于新物种;六倍体小麦和二倍体黑麦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处理,得到的八倍体小黑麦是可育的,且与亲本存在生殖隔离,属于新物种;桦尺蛾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浅色)占95%变成了S(黑色)占95%,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故可能没有形成新物种。17.C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是因为男性X染色体上只要携带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就会患红绿色盲,这并不能说明男性群体中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B错误;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纯合子基因型频率为1-(1/2)n,n为自交代数,因此随着自交代数的递增,纯合子基因型频率越来越大,C正确;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D正确。18.AD假设控制褐体色的基因为A,控制绿体色的基因为a。由题干知,被释放的群体中各基因型频率为:aa=1-90%=10%,Aa=90%×77%=69.3%,AA=90%×(1-77%)=20.7%,故显性基因频率为:A=AA+1/2Aa≈55%,A正确;第三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上一年相似,说明两种体色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当,体色的显性和隐性基因频率相对稳定不变,第二年褐体色比例下降是种群间个体自由交配的结果,B、C错误,D正确。19.ABC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金鱼草种群中的全部C和c不能构成其基因库,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能对变异进行定向选择,B错误;粉红花不是基因重组产生的,C错误;种群中红花(CC)金鱼草有35株、粉红花(Cc)有40株、白花(cc)有25株,则CC的基因型频率为3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cc的基因型频率为25%,则C的基因频率为35%+40%×1/2=55%,D正确。20.ABC题图中P表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题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正确。若两个动物能自由交配且交配后能产生可育后代,则它们属于同一物种;若两个动物交配后能产生后代,但后代不育,则它们不属于同一物种,如马和驴,D错误。21.答案(1)短口器自然选择(2)下降薄(3)协同进化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由于其果皮较薄,蝽象也喜食,短口器成为有利性状,故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象短口器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蝽象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蝽象主要取食平底金苏雨树果实,取食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蝽象减少,不利于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故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下降。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薄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象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22.答案(1)地理自然选择(2)种群生殖(3)是联趾解析(1)大陆龟刚开始分布到甲、乙两岛时,岛屿之间辽阔的海洋相当于地理隔离;每个岛上的环境不同,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也不同,导致进化方向产生差异。(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经过长期进化,分布在不同海岛上的岛龟的基因库发生很大的差异,最终出现生殖隔离,标志着两个新物种岛龟1和岛龟2的形成。(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由题图乙可知,50年间W和w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乙岛上的岛龟1发生了进化;又由于w基因频率升高,W基因频率降低,所以w基因控制的联趾更适应乙岛的环境。23.答案(1)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2)基因库(3)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②联趾个体趾间有蹼,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③基因频率(4)遗传解析(1)原有物种经过X形成不同性状,说明发生了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使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保留,具有不利性状的个体淘汰。(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含有的所有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3)①蜥蜴过度繁殖,受到空间、食物等资源的限制,导致种群的生存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