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途中诗(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途中诗(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途中诗(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途中诗(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途中诗(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途中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途中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浦①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渐渐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隆,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

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穷秋”点出此行季节是晚秋:“萧萧”二字既形容落

叶纷纷,也兼写山路上秋雨之萧瑟。

B.第二句不用动词,却引人想象那两岸蒲草在风雨中摇曳的动

态,给读者留下很大的艺术联想空间。

C.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把南飞的大雁看成是带来家乡音讯的

使者,显现出诗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

D.结尾急切的询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把宦途的感触、

羁旅的愁思,直接强烈地表现出来。

2.木诗前两句,与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请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①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②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注】①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

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

贬谪。宋之问贬沈州(今广东罗定市)参军。这首诗写于遗贬沈州参

军时的途中。

②洛桥:今洛阳潮桥。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

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

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蹴鞠、荡秋千等风俗。

B.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

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C.“北极”和“南溟”,前者实指皇上的位置,后者实指逐臣将

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D.尾联写令人伤心的故园想必又长出了新的柳条,也暗指人事

的更替。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段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

头,暗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最象,却感到忧愁、

苦涩。

B.颔联诗人想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但他行色匆匆,难以驻

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

C.颈联侧面描写杏花的热闹,写天色渐暗,空气里的花香仍夹

带着料峭的寒意,黄莺和蝴蝶飞到林中与杏花相伴。

D.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

千万树杏花。

6.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触景生情,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

情感动人的诗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孝感途中

陈沆[【注】

半日山中路,车声听不喧。

野云多在树,春水不离村。

诘屈乡音换,艰难诚垒存。

麦田含宿雨,作意向人翻。

【注】陈沆(1785—1826),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薪水(今湖

北滞水县)人。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半日山中路”起句看似平平,其实正为下面内容的展开确定

了范围Q

B.颔联用词巧妙,“在”字将野云和树联系起来,突出了野云的

悠闲之态。

C.诗人离开家乡,漂泊在外,听到异地口音,因思乡而涌起悲

伤之情。

D.本诗描写了诗人山行途中所见之景,尾联中的麦田富有情意,

令人欣喜。

8.结合这首诗分析诗人对所见之景的感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晓发

唐•崔曙

晓霁长风里,劳歌①赴远期。云轻归海疾,月满下山迟。

旅望因高尽,乡心遇物悲。故林遥不见,况在落花时。

注:①劳歌:忧伤、惜别之歌。

9.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长风里”紧承题目的“途中”,虽是早晨雨过天晴仍

令人感到有些凄清C

B.颈联写行途中登高回望,家乡一切都看不见了,当看到与家

乡类似之景时更生悲情。

C.尾联承上联再写远望,因纷纷落花遮住了诗人的视线,家乡

的树林更加不可望到了。

D.诗人吟唱出“劳歌”是源于“赴远期”,由于此次离乡后归来

遥遥无期,心生忧伤。

10.分析颔联所写的意象及其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注]

韦庄

绿杨城郭雨凄凄,过尽千轮与万蹄。

送我独游三蜀路,羡君新上九霄梯。

马惊门外山如活,花笑尊前客似泥。

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剑门西。

【注】此诗作唐末乾宁四年(897年),时昭宗在华州,因东、

西川节度使相争,韦庄随右谏议大夫李洵奉诏从华州出发,入川调解。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学士与诗人是同榜进士,友人入朝而诗人入蜀,行程相异,

只能赠诗以寄情。

B.首联从旅途所见写起,万千轮辙踣印在泥泞的道路上交错,

写出纷乱之状。

C.颔朕“送我”呼应题中"见寄",得知友人仕途顺遂,诗人袒

露了欣羡之情。

D.在这清明和暖的美好时节,诗人却远赴蜀地,正面衬托出他

难以忍受的凄苦之情。

12.颈联中的“活”字,有“活动”和“有生气”两种理解,你

更倾向哪一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

赵汝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橘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陡”“顿”两个表时间短暂的副词连用,既表明天气的

阴晴转换之快,又透露出诗人的喜出望外之情。

B.颈联“认”字极妙,不但表示远眺帆橘历时之久,而且写出雨

后江面为迷蒙烟雾所笼罩,辨识帆橘之难。

C.颈联的“微”字,既暗示农家机杼声之微弱,又摹写出诗人

为途中的景物所吸引,侧耳静听,悠闲自在。

D.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语言清新自然,雨后的感受既用议论

来表达,又寄寓在绘声绘色的形象描写之中。

14.这首诗是如何对途中的景物进行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寒食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门把

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

蹴鞠、荡秋千等风俗。

B.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

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C.“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

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D.尾联写令人伤心的故园想必又长出了新的柳条,也暗指人事

的更替。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2.①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借秋景营造一种寒冷凄清

氛围,融入了诗人内心之悲情。②运用拟声词入诗,不仅诉诸视觉,

也诉诸听觉。③都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

力。

D.“直接强烈”错误,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拟

人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路途中的孤

独寂寞。“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

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因无人可问,

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应该是“曲

折委婉”。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都运用叠词入诗,不仅诉诸视觉,也诉诸听觉。“萧萧山路穷秋

雨,渐渐溪风一岸蒲”中运用“萧萧”“淅淅”的叠词入诗,使萧索

凄寒之景不仅诉诸视觉,也诉诸听觉,使诗人之愁苦况味更显浓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运用“萧萧”“滚滚”的

叠词入诗,这两句描写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

一句俯视,一句听视,一句视觉,有疏宕之气。

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杜牧诗中“萧萧雨”“淅淅风”,寥寥

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表达

了诗人落寞暗淡情怀。杜甫诗中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

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这两句描写了

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

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3.C4.①放逐之悲:诗人被贬至遥远的南方,难免有悲情。②

浓浓的乡愁: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③伤春之痛:暮春将去,

时光易逝。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实指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

远”错。“北极”和“南溟”,是虚写,不能视为“皇上的位置”和“逐

臣将去之地”,只是借此说明被贬之遥远。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意思是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

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表达诗人被贬的苦闷,放逐

之悲。

②“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

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直抒胸臆,以景结

情,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③“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中“寒食”“暮春”点明暮春时节,

表达岁月流逝、伤春惜春之情。

5.C6.①流离之苦。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要行

色匆匆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

的写照。②惜春之情。长期观赏都会有花败的遗憾,更何况自己行色

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

想到当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诗人虽然落

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黄莺和蝴蝶飞到林中与杏花相伴”分析错误,依据“春浅香

寒蝶未游”中的“蝶未游”可知,没有蝴蝶飞舞。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首联“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意思是:一枝淡

红的杏花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正伤春惆怅。抒发了诗人飘零在外,

孤独寂寞的情感。

(2)颔联“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意思是:这枝

杏花的样子好像跟我一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

匆匆难相留的时节?抒发了诗人伤春惜春之情。

(3)尾联“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意思是:这时候

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可惜暮色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

整个神州一片黯淡,抒发了诗人此时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

为朝廷担忧的情感。

7.C8.①对田园风光的沉醉。山雨过后,车声不喧,野云傍树,

春水绕村,一派恬静闲适的田园景象。②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战垒”

是此地曾受历史创伤的见证,反映诗人厚民悯人的博大胸怀。③对未

来饱含希望。一夜透雨,麦浪滚滚,蕴含着春雨之后乡村的无限生机,

进一步表达诗人对乡村风光的无限热爱。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因思乡而涌起悲伤之情”错。从全诗营造的氛围来看,诗人

提到了乡音转换,身居异乡,虽有思乡之情,但并不伤感,他的思乡

之情颇有盛唐诗人思乡“哀而不伤”的特点。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车声听不喧,是说在山路上走着走着,本来震耳的车马声,

听来不觉得那么喧嚣了。这自然不是因为人困马乏,昏然欲睡,而是

被沿途的优美风景所吸引,注意力被分散所致,为下面铺写景物作了

衬垫「野云多在树”,飘游不定的浮云,此刻大多盘绕在山树间歇息。

一个“在”字把无意识的浮云比作知倦的飞鸟,使本不相干的云彩与

树木连在一起,彼此依偎,顾盼生姿,趣味盎然。“春水不离村”,不

说村南村北皆春水,而说满溪满沟的春水依恋着农舍村庄,舍不得离

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沉醉。山雨过后,车声不喧,野云傍树,

春水绕村,一派恬静闲适的田园景象。

②“艰难战垒存”,则是说此地也曾留下战争的创伤;沿途战垒

犹在,百姓曾度过艰难的岁月可知。在览赏与描写自然风光时,并没

有忘记民生疾苦,自然反映出作者的博大胸怀,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

苦的关怀。“战垒”是此地曾受历史创伤的见证,反映诗人厚民悯人

的博大胸怀。

③“麦田含宿雨,作意向人翻”,昨夜下了一场透雨,麦苗在和

熙的春风中翻起绿色的波浪。“作意”即“着意”,包含着用心、使劲

的意思。用在这里特具表现力。仿佛这麦苗翻浪不是由风摆布,而是

为了向人们显示自己的青春活力,蕴含着春雨之后乡村的无限生机。

作者对此近乡风光的热爱与陶醉,也就凭此阵阵麦浪泄放了出来。所

以此二句虽是写景,却同样起了抒情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未来饱含希

望。一夜透雨,麦浪滚滚,进一步表达诗人对乡村风光的无限热爱。

9.CIO.轻云、满月。以景写情:轻云归海,犹如游子归家,归

心似箭。月满,象征着团聚,不肯下山,也似游子对家乡的依依不舍,

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家的依恋,不忍远离的心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本诗思想内容和分析艺术特色的

能力。

C.“纷纷落花遮住了诗人的双眼”错,尾联意思是故乡远得看不

见了,何况还是在落花时节。不是“因纷纷落花遮住了诗人的视线,

家乡的树林更加不可望到了”。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颔联“云轻归海疾,月满下山迟”意象有轻云、满月。

颔联写出发途中之景,诗人借“云”和“月”两个意象写自己羁

旅的心境。“云轻”“月满”是因,而“归海疾”“下山迟”是果,表

达了诗人不忍离去的感受。云轻,由长风生发而来;月满,由劳歌才

能感觉。归海的轻云,犹如游子归家,归心似箭;月满,象征着团聚,

月儿依依不肯下山,也似游子对家乡的留恋。

11.D12.示例二:①我更倾向于把“活”字理解为“活动②

“山如活,山仿佛在晃动,写的是醉酒之后诗人独特的视觉感受,

与下句“客如泥”相呼应,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示例二:①

我更倾向于把“活”字理解为“有生气②“山如活”,春山充满生

机。与“绿杨城郭”“清和好时节”相呼应,和诗人颓靡的醉态形成反

差,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正面衬托出他难以忍受的凄苦之情”说法不全面。诗人不只

是因在这清明和暖的美好时节却远赴蜀地而倍感凄苦,难以承受,“离

恨”意蕴丰富,既有离别友人、远赴蜀地的羁旅之愁,也有因任务艰

巨而产生的前途未卜之感,更有为国家局势混乱而担忧的心情,百感

交集,难以承受。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字,评价思想内容,对作品进行个

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对于题干中的两种说法,学生可以任选一种观点作答,只要言之

成理即可。

如选择第一种说法,把“活”字理解为“活动”,那么“山如活”

就是“山仿佛在晃动”的意思,山当然不会动,这是诗人在醉酒后朦

胧中的感受,这与下句中“客如泥”相呼应,写的是醉酒之后诗人独

特的视觉感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如果认同倾向于把“活”字理解为“有生气”,让人想象出春光灿

烂,山上树木丛生,生气勃勃的景象,与“绿杨城郭”“清和好时节”

相呼应。同时“山如活”与下句“客如泥”对照,山的生气和友人的

醉态形成反差,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13.D14.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双燕和斑鸠人格化,生动

形象地描写出一幅具有自然生机和人间温情的画面,体现了自然风物

的可爰。

②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诗人写途中见到花下引雏的双燕,江面的

帆影,翠绿的柳条,听见枝头唤偶的鸣鸠声、空山农舍的机杼声,使

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③远近结合,云开天晴,江面的帆影为远视,乳燕学飞,柳间黄

莺为近视,层次清楚,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解析】13.木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一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雨后的感受既用议论来表达“错误,"最爱水边数株柳”是抒

情,不是议论。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只见双双乳燕花下习飞,

斑鸠在树梢上鸣着春情,“教”“唤"赋予双燕和斑鸠人的行为,生动

形象地描写出自然界中具有人间温情的一面,体现了自然风物的可爱。

“风卷云开陡顿晴”“双燕引雏花下教”“烟江远认帆橘影”“翠

条浓处两三莺”是视觉描写,“一鸠唤妇树梢鸣”“山舍微闻机杼声”

是听觉描写,视听结合,给人一种耳目所及、美不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