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内现代诗知识清单 素材_第1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内现代诗知识清单 素材_第2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内现代诗知识清单 素材_第3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内现代诗知识清单 素材_第4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内现代诗知识清单 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内现代诗知识清单素材中考语文课内现代诗知识清单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历史学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是继鲁迅之后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主要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

诗歌特点:

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语言具有音乐美。

创作背景: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他们豢养的各派军阀统治着。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浪漫气息浓郁的《天上的街市》。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比喻、对比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可由相关、相似、因果关系。如诗中街灯和明星就是相似联想,流星和灯笼也是。

想象: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诗中由明星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的物品、牛郎织女的生活。

文本赏析:

首段“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现”字形象地表现出“明星"出现的情形,表达了诗人看到星空时的惊喜之情。“街灯”与“明星"互喻,天上地下的美景相映成趣。

第二段至第四段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表示绝对肯定,一是使人感到诗人的想象真实可信,形象鲜明;二是表示诗人坚信那样理想、美好的世界是一定会有的。其肯定的语气是对一定会有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中“朵”字本义指花,此处形容流星,表明流星像花一样美丽。此句借用想象,巧妙地引入“灯笼”,将“流星”比喻为“灯笼”,既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得自由和幸福,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诗歌改写牛郎织女结局,与现实对比,表明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以此来表达诗人摆脱封建束缚的愿望,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主题思想:全诗借联想、想象来探索人生真谛,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知识链接:《屈原》

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代表作,用讽喻现实的手法,揭露、抨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剧本取材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通过楚国内部爱国与卖国两条外交路线的斗争,成功塑造了屈原这一形象,表现其热爱祖国、反抗侵略、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的崇高品质。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反抗精神,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反专制、反迫害、反投降,要求自由、民主的共同心声。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作者介绍:

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创作背景:

舒婷是在中国正遭受十年浩劫的动乱中成长的。她初中毕业后即下乡插队,后又当过工人。在国家蒙难、人民遭殃的混乱岁月,备尝艰辛的舒婷,内心的迷惘、痛苦可想而知;"四人帮"粉碎了,她又是何等的满怀喜悦!1978年12月,中国迎来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4月,诗人面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情景,以自己独有的抒情方式写下了此诗。

诗歌常见内容:

女性散文:以女性的视角和立场来抒写女性的经历、经验和苦难,自觉地以一种女性视角和立场来关注女性,表现出对女性性别身份的认同,凸显女性的主体意识,又对女性现实困境有着清醒的认识,面对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表现出批判的锋芒和力度。

2.自爱、爱人

“自爱”在舒婷的诗歌中,表现为强烈的独立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自我选择的确信和自我尊严的确立等。舒婷不倦地追求着人生价值和独立的人格尊严的实现,用自己爱的方式去感受爱。

3.爱情忧伤

爱情的忧伤是舒婷诗歌情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关注“社会"的同时也关注于“个人”。对时代忧伤的抒写,是舒婷作为一个朦胧诗人的使命感所在。在《雨别》中,诗人又一次将自己的内心的痛苦昭示于众,这种雨中分离的场景对于被爱者“你"来说,也许只是一种最普通的分别,但是对于单恋者“我”来说,却是一种透彻心扉的痛。

写作手法:象征、比喻、反复、直接抒情

文本分析:

诗歌前两节沉郁、凝重,书写祖国的苦难、严峻的现实,情致哀痛;后两节清新、明快,表达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

一、二节回顾祖国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用第一人称来写,写出“我"向“你”(祖国)的倾诉。“我"代表着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表达了“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表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老水车"黑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表明祖国过去饱受苦难,展现祖国母亲顽强不屈、坚毅的品格。“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在空中飞舞的神。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希望比作“飞天”袖间的花朵,虽美丽诱人,但尚未落到地面,不能成为现实,用此意象来比喻人民心中的渺茫的希望。

第三节“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象征祖国刚刚从思想的束缚中艰难地挣脱出来,让人民看到新的希望。“黎明”意味着漫漫长夜即将走到尽头,睹光已经在涌动,象征祖国已经迎来转折,其势不可阻挡,未来充满希望,美好的生活即将到来。通过列举了“理想"“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这些意象,表明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腾飞的憧憬和祝愿。

第四节“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从个体上说,“我"是中国十亿人中的一个,是祖国的一分子;但从“我”的使命上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里突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相连。“迷惘"一词是年青一代面对“文化大革命”给祖国带来的混乱而陷入深深的苦闷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当国家出现转机时,诗人经过“深思”,转而“沸腾”,投入到火热的建设大军中,层层递进,结尾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庄严的誓词,倾吐了献身祖国的热望。

主题思想:

全诗四个“祖国啊”,反复吟咏,将感情逐层推进,给全诗营造了回肠荡气的咏叹气氛。通过精选了一系列意象,描述了中国过去的贫穷、苦难和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展现了中国让人振奋的新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回延安(贺敬之)

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创作背景: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在大会期间,诗人受到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他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书写这次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写作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比兴、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场面描写

文本分析:

1.诗歌内容: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概括: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情感:激动、欣喜—怀念、感恩—亲切、热烈—歌颂、自豪—自信、豪迈

2.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从文中“革命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展现延安熔炉锻造了“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表达盼望着能常回延安,能见到亲人,能看到延安的大发展;通过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用“黄土"代表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有力,“贴"有温度,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表现出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通过语言描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通过场景描写:“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3.艺术特色

a化用信天游形式,赋予新意,且有当地特色。

信天游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且节内押韵,韵脚转换较快,读起来朗朗上口,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

地方特色体现在陕北方言:一口口、一排排、几回回、树根根、脑畔、白生生、羊羔羔;地方风物:宝塔山、杨家岭、枣园、延河、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糜子、小米饭、米酒、油馍、木炭火、炕等。

b比兴的写法,增强音乐美。

比兴:比,即比喻,比拟。兴,先说别的事物以制造气氛或规定韵脚,然后引出所要说的事物。比兴,即先说其他事物作为喻体,再说来映射要说的本体。

c既有直接抒情,又有间接抒情,或渲染,或描写,生动形象,具有很强感染力。

主题思想: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达了诗人思念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新诗链接: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等。主要流派有“新月派"七月派”“九叶诗派"朦胧诗派”等。

从形式上看,新诗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运用白话,生动活泼,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奔放和直率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作品风格:

30年代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

1978年“归来”时期,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诗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

《艾青诗选》链接:

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主题是爱国主义。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创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写作手法:象征、想象、直抒胸臆、比喻、设问

文本分析:

第一节:以鸟对土地歌唱的形式,塑造了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歌唱的爱国者形象。“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同时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自比,寄寓了自己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赤子之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甘愿为之献身的精神。

“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富有寓意:“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第二节:描绘了鸟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依然不改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寄寓了诗人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通过设问,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表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揭示了全诗主旨。

主题思想:

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以象征手法,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他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作者简介:

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福建省永春县。因母亲原籍为江苏省武进区,故也自称“江南人"。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他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者”。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

创作背景:

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说:“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

写作手法:比喻、反衬、化无形为有形

文本分析: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展现了人生四个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诗人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对应物上,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以小见大,把乡愁浓缩到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中,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强烈的感情,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

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主题思想:

诗歌以时间为叙,用意象传情,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强烈情感。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作者简介: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发表在1934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念;一说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

写作手法:比喻、排比、动静结合、化无形为有形

文本分析:

标题通过比喻,点名全文的主要对象,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点明文本主题,表达诗人对生命的赞颂。全文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光艳多变、轻盈妩媚、娉婷鲜妍、天真庄严、充满生机等特点,通过化无形为有形的方式,将本抽象的“风”,用爱的“笑响"将它“点亮”。从听觉到视觉,它越是“交舞着变”,就越让人刻骨铭心。

诗歌多用颜色,描绘了雪后鲜艳的鹅黄、初生的绿芽、梦中的白莲等静美的色彩,同时采用了多种意象,如“轻灵的风”“柔软的烟"“闪动的星子”“绵绵的细雨”,选取四月典型的意象,勾画四月天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由衷的喜爱与赞美。全诗结构富于变化,“你是—”“—你是"的句式避免平铺直叙,通过排比、押韵、叠词的运用进一步增加了诗歌的音乐之美。

主题思想:

全诗以第二人称的手法,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为亲切。用美丽的春景来比心中的“你”,通过对春天的点染和描摹,表达了对心中的“你"的爱。

短诗五首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文本分析:冬夜的“霜风"月光”代表着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追求独立,此诗塑造了“我”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的形象。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写作背景:

1942年,年轻女作家萧红在身心俱疲中逝去,作为萧红的友人,同样四处漂泊、屡遭挫折、几陷困境的戴望舒直到1944年初冬才终于来到香港浅水湾萧红墓畔,凭吊祭拜。

文本分析: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文中“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等待"一词富有深意,是革命的曙光,是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尾句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生命;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有羡慕之情,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全诗包含了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怀念,对生命之旅的感慨与反思。平淡的文字、平静的描述背后潜藏着长久的辛酸与刻骨的悲痛。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创作背景: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文本分析:

全诗抒发了诗人的一种哲理性思考: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世间万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事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是永恒的规律。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作者简介: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驱驰集》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

文本分析:通过“风”“雨"郊原”“房舍"大地”等意象,颇有气势地写出了风、雨的动态。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人生之路,缺乏经验和阅历,但“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做一个有为青年,表现了“我”对祖国有着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统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作者简介: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创作背景:1969年,智利共产党提名聂鲁达为智利总统候选人,后聂鲁达为了智利左翼政党的团结而退出竞选,并支持智利社会党总统候选人萨尔瓦多·阿连德。《统一》就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文本分析:诗人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拥有怎样的万千姿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的传递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诗人借助简单的意象,阐释了世界的统一性以及和谐的美。

梅岭三章(陈毅)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1972年于北京逝世。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苦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写作手法:比喻、借代、用典

文本分析:

1.译文:

(一)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二)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三)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2.诗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三首“绝命诗"表现出了诗人的从容镇定和大义凛然。

赏析(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两句总领全诗,通过设问,追怀往昔,写出了诗人处境的险恶,表现出诗人大义凛然的气概,告知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后两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运用了借代与比喻的修辞法。“旌旗”,原来是指指挥或者开道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部队。“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反动派。这两句诗表达了与反动派血战到底,宁死不屈的精神。

赏析(二):“南国烽烟正十年”中的“烽烟"借代为战争。“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国门悬"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通过典故表达作者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最后两句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的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赏析(三)前两句“腥风血雨"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这两句展现革命者四海为家,反动派对人民的镇压应该结束了。后两句“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通过用典与比喻,“取义成仁"借用典故,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这两句展现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的信念感。

主题思想:

第一章:诗人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