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作文主题素材-绿色生态_第1页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作文主题素材-绿色生态_第2页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作文主题素材-绿色生态_第3页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作文主题素材-绿色生态_第4页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作文主题素材-绿色生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作文主题素材---绿色生态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作文主题素材---绿色生态

【核心概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给后人创造更多生态资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小我做起,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积极地呵护生态,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一己之力,为美丽乡村、大美中国增光添彩。

【阅读积累】

引用名言警句(一语点亮生光辉)

(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3)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5)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6)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7)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8)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9)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

(10)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惠特曼

(11)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诺曼·卡曾斯

(12)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1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伦》

(1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15)大地给予所有人的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馈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惠特曼

(16)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

(17)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陶渊明

(18)穷奢极欲,暴殄天物素为中国人所反对。物尽其用,利用原生素为中国文化所提倡。

(19)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黑格尔

(20)万物并育而并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21)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

(2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23)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2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5)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26)食其食者不毁其器,食其实者不折其枝。-----刘安(《说林训》

(27)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张居正

精读微型文言(以文化人厚素养)

商朝的生态意识

【原文】

殷之法,刑①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②,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③所恶,此治之道。“一曰: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子贡曰:“弃灰之罪轻,断手之罚重,古人何太毅④也?"曰:“无弃灰,所易也;断手,所恶也。行所易,不关⑤所恶,故人以为易,故行之。”

【注】语出《韩非子·内储说上》。

【解】①刑:惩罚。②掩人:损害别人。③离:遭受,同“罹"。④毅:残酷。⑤关:涉及、招惹、触碰。

【译】殷代的法律,惩罚在大街上倒垃圾的人。子贡认为太重了,就这件事请教孔子。孔子说:“这是知道治国之道啊。在大街上倒垃圾,必定会损害到别人,损害到别人,别人必定会发怒,发怒就会争斗,争斗就会使三族相互残杀。惩罚在大街上倒垃圾的人是关系到三族之间关系的治理之道,即使是惩罚他们也是可以的。而且遭受重罚,是人们所厌恶的;而不在大街上倒垃圾,是人们很容易做到的,使人们做他们容易做到的事,而不去遭受他们所厌恶的惩罚,这就是治理之道。”

另外一种说法:殷代的法律规定,在公共道路上倒垃圾的人将被砍断手。子贡说:“倒垃圾的罪过比较轻,砍断手的惩罚比较重,古人为什么太残酷呢?"孔子说:“不在公共道路上倒垃圾,人容易做到;砍断手,人非常厌恶。做容易做的事,不去触碰所厌恶的惩罚,人们以为容易,所以能遵守它。”

【写作运用】

生态保护迫在眉睫,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并不是空喊口号。商朝曾对在街上倒灰的人处以刑罚,处罚虽然严厉,但有效保护了当时的生态。

荀子的“圣王之制"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1〕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2〕,罔罟、毒药不入泽〔3〕,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湾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4〕,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5〕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故曰:一与〔6〕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

【注解】

〔1〕荣华:草木植物开花叫"荣”,木本植物开花叫"华"。

〔2〕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俗称癞头鼋。鼍(tuó):扬子鳄,俗称猪婆龙。鳣(shàn):同"鳝"。别:指离别母体,即生育。

〔3〕罔:网。罟(ɡǔ):网的通称。

〔4〕湾(wā)池:蓄水的池塘。湾,停积不流的水。渊:深水潭。沼:水池。川:河流。泽:湖泊。

〔5〕错:通"措”,采取措施。

〔6〕与:通"举”,统率。

【译文】

圣明帝王的制度是:草木正在开花生长的时候,不准进山采伐,这是为了不妨害它们的生长和繁殖;鼋、鼍、鱼、鳖、泥鳅、鳝鱼等受孕产卵的时候,鱼网、毒药不准投入湖泽,这是为了不妨害它们的生长和繁殖;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四件事都不误时节,五谷就会不断生长而百姓便有余粮;池塘、水潭、河流、湖泊,严禁在规定时期内捕捞,鱼、鳖就会丰饶繁多而百姓便食之不尽;树木的砍伐与培植不误时节,山林就不会光秃秃的而老百姓便会有富余的木材。

圣明帝王的作用是:上能明察天时的变化。下能安排好土地的开发;其作用充满天地之间,施加到万物之上,隐微而又显著,短暂而又久长,狭窄而又广阔,圣明博大却又极为简约。所以说:以统一的礼义原则来统率一切事物的人,就叫做圣人

回望历史名人(丰富情怀铸诗篇)

孟子生态哲学思想

“人性本善”为孟子生态之思的逻辑起点,旁通物情,外推于自然界事事物物,通过主体反身内求,恢复情感生态,诚敬而行,实现情感生态与自然生态相向而行。“何必曰利"所彰显的义利之辨对于破除生态功利主义,矫正人类中心主义有重要价值,而个体生存中的寡欲意识则具有深刻易行的生态意味。“山水禽兽”蕴含三层含义。其一,关于水土与山木,包含了孟子对平治水土、人居环境的思考,更有其对牛山之木案例的沉痛反思。其二,孟子推恩于动物的主张,立足于人物之别的基础上,仁民爱物,恩及禽兽,寓示着深厚的动物关怀。至于动物驱离与渔猎限制,则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以羊易牛提供了一个有关动物关怀的极佳案例。人之推恩,可建立起人与动物的道德共同体。其三,遵循自然,因时乘势,证成一幅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图景。孟子绾合心灵境界与现实方法的生态哲学思想,呈现出人文主义与整体主义特点,无论是其高深的生态境界还是其对具体的生态问题的解决策略,对于今天建立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人性本善:情感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相向而行

人与自然关系是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中自然属于被动的一方,人则属于能动的一方。自然环境破坏与保护的主体责任均归属于人。人性作为人之为人的规定性,无疑可视为生态哲学的理论原点与逻辑起点。有学者指出:“生态危机实质是人性危机。"人性危机自然要从人性角度进行切入。生态责任主体的观念塑造、思想清理,是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环节。人性之解析,导源于孔子,推尊于孟、荀。后世人性论探讨,皆不脱三人之论域。作为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哲学,当然要建立在对人性的全面审视基础之上。孟子人性善的观点对于引出、范导生态哲学有重要启示。

(一)人性本善,旁通物情,宜外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

孟子思想根源于战国中期的农耕社会,现代解读则需要将其置于不断“生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之中来对待,以实现古今之间的互动、反馈与适应。孟子性善论的生态哲学价值,必然要从其所寓示的道德关怀之推展与伦理价值之迁移角度观之,必然要从实现人间社会到自然界的调适顺遂的维度察之,探求其在深层思维逻辑中蕴示的可能性解读。此种解读当然会超脱文本字面,甚至会稍稍偏离作者本义,而进入更加广大意义域中去。此正是孟子情之旁通与变通之大义。

(二)万物皆备,反身内省,恢复情感生态,诚敬而行

孟子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从人自身开始。世界在“我"心中,其本相是呈现与“我”的样子。正所谓“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包括自然界在内的万物皆藉心而显,容纳于心。人性本善,反身内省,由是可塑造、开显、恢复出那颗对人乃至宇宙万物有着细致关怀的柔软心灵。这既是对人性的深邃洞察,又是对自然世界的终极关怀。

人类情感失衡体现了社会性与自然性之间的紧张,往往由于前者对后者的过分压抑。情感的遮蔽需要自然的修复,孟子“旦昼之所为”与“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的讲法,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社会性与自然性的区分。白天的社会性行为往往“牿亡”了所积聚的“夜气"(自然之气),“牿之反覆”,人的善性不断遗失,直至消失殆尽。由此,孟子提出了存夜气的方法,当夜气与平旦之气二气相遇之时,也就是人的情感修复最佳之期。所藉助者,正是自然之移情;所依凭者,亦是夜晚的养气。浩然之气的持养与此亦相关,切不可揠苗助长,而要“直养而无害"。由此,情感生态与自然生态相通而合一。

经反身内省的途径,由人性体察触发对自然的关切,将对自然的关怀熔铸于人性的洞察之中,于是,仁义礼智运用于自然万物,观照到人与万物互为存在的逻辑前提,静观到万物生生之意与人类生生之德的真相。由此,建立起与自然界以诚相待的关系,甚至衍生出敬畏自然的观念。视自然为敬畏对象,要么来自宗教式的迷狂庄严,要么来自哲学式的深思熟虑。儒家孟子明显属于后者,而这来源于“诚”的一体贯彻。

二、何必曰利: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功利主义的超越

(一)义利之辨,破除、矫正生态功利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

义利之辨是儒家的核心论题,而孟子在义利之辨上对于儒家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回答梁惠王何以利吾国之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以其“何必曰利”的超越功利立场,将仁义与功利抽取出来,以凸显其中的利害关系,为儒家的义利之辨奠定了牢固根基。义为大义,天下万民之忧乐;利为小利,一家一人之私享。沿此思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生态环境与经济利益二者构成义利双方的对局,此时应以孟子式义利之辨的决绝,以生态环境之大义祛除个人、集体之私利。即使牺牲某些目前利益、短期利益,甚至局部利益,亦在所不惜。换言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大义,当具有一票否决权。

环境正义与人类私欲之间的争斗一直是人与自然对立的根源。先义后利还是先利后义的选择逻辑,对于生态治理有着重要启迪。其一,义利之辨给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先孰后的答案。是以经济利益为先,还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先?都不是,答案是要以长远的环境大义为先。具体到生态保护领域,不是先污染再治理,而是在行动之前必考虑环境大义,前瞻性的视野与预案能够防止污染的产生。其二,义利之辨提供了欲望及其控制的理据。社会对利欲之私的驾驭与个人对利欲之私的克制,正通向了更大的生态环境大义与大利。人类的上下征利之害与环境正义之贵,一目了然。于是,循理制欲皴染上了一层生态哲学思想的意蕴。

(二)个体生存中的寡欲蕴藏深刻易行的生态思理

近代以来,人类数量之大、活动范围之广、破坏力之强,给自然生态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成为环境治理中的最大变数。欲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也是破坏生态的根源,要控制人类的欲望,以通向生态保护之路。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从善性的保护、持养角度,提出寡欲以养心的观点,对于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有重要启示。自然环境制度的制定执行固然重要,人对自身贪欲控制也同样重要。欲望出于人心而驱驰于外,极易冲撞到周遭自然万物的生存空间与生存权利。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大多出于人类无止境的贪欲。正所谓,自然能够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却难以满足人类的贪欲。若能合理控制人内心过分的欲望,无论是对于自然环境,还是对于人类自身,皆善莫大焉。

孟子自言:“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聘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其所言涉及住房、饮食、男女、饮酒、田猎、出行等基本生存需要。孟子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自我约束,成为今人宝贵的实践榜样。要将欲望合理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可突破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提前预想到相关行为失控可能带来的恶果。人类若秉承前瞻性视野,时刻警醒并约束自身,将有利于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三、山木禽兽:生态问题的解决策略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成立

毋庸讳言,中国哲学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往往仅具有和谐万物,打破内外、物我之别,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大关怀式的宏大叙事,往往缺乏生态哲学建构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方略。儒家哲学蕴含的生态思想确有过分重视境界形态而轻视解决策略之通病。此固然与彼时并无今日之迫切生态问题有关,更与儒家哲学重大道、轻操术,重境界、轻方法,重理论、轻实践,重目标、轻步骤等思想倾向密切相关。果如是,儒家哲学将始终停留在一通百通、无极太极的玄妙运思之中,不能贯达于世间实事,无法实现学术的现代转型。承此之弊,儒家未能如古希腊哲学那样,发展出细密的学科分类。而这正是儒家哲学未来需要补足的短板,也是其发展方向之一。

境界论之高深,莫如方法论之严谨。孟子生态哲学思想有高深之境界,虽于方法论上稍显逊色,但并未缺位。在对王道政治的描摹之中,孟子于字里行间涉及了不少对生态问题的解决策略,而这正是孟子生态哲学思想阐发诠释的关键之点,是其洒落于文字间的思想“珍宝"。若能深入解析、阐发这些“珍宝”,建立起与当代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的对话通道,使之活化于今日,必将成为孟子哲学现代转化的范例。

(一)水土与山木

生态学意义上的环境是由空气、土壤、水、生物体、人造物等构成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会随着主体视域的取舍变化而呈现出大小不一的形态。无论视角如何推移,处于生态底层者总是由空气、水、土等基本物质构成基础系统。由于其最为根本,对人类的影响往往更加关键,甚至致命。从历史资料中不难看到,水患是所有民族早期的一个噩梦。于是,治理水土就成为早期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

1.平治水土,重在治本

孟子讲到上古尧时,洪水肆意泛滥,而到了舜时,命令大禹疏通九河以治洪水。大禹发扬“三过其门而不入"的精神,带领人们利用八年时间,“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大禹利用疏通河道的治理方法,使洪水由河入江、由江入海,成为我国早期成功平治水土的典范案例。

孟子曾与魏国白圭进行了一次关于水土治理的专题对话,对话围绕治水方法展开。为诸侯国消除过水患的白圭向孟子言道:“丹(引者注:白圭之字)之治水也愈于禹。"白圭傲气十足地表示自己的治水方法优于大禹。他的治水方法从此处的对话以及《韩非子》一书所云,可知其大概。《韩非子·喻老》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白圭用塞蝼蚁之穴的方法,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知,其治水方法是筑堤坝、蓄洪水以控制之。

面对白圭的自大,孟子说:“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白圭与大禹治水区别之根本在于是否顺“水之道”,即是否治本。从水之道来看,水逆行而成洪水,顺行而入大海。白圭只是蓄积洪水,水未归入大海,以邻国为壑,所保有的只是本国暂时无水患而已,仅为治标之法;而大禹则不然,疏通河道,水归四海,不为后世留下祸患,是为治本之策。大禹与白圭分别贯彻了以四海为壑与以邻国为壑的不同理念,彰显的是治水的天下关怀与一国本位。二人分别采用因水利导与堵水筑坝的方法,体现出水患治理的治本与治标之别。二者孰优孰劣,高下立见。

2.薪木与绿色人居环境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人类跨越古今的永恒追求。人居环境的提升,除了改善住房质量、舒适程度,通常对住房周边绿色植被覆盖率及植被多样性有所要求。有意味的是,孟子曾对齐宣王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赵岐注为:“人所谓是旧国也者,非但见其有高大树木也,当有累世修德之臣,常能辅其君以道,乃为旧国可法则也。"世臣是故国的充要条件,而乔木则为非必要条件。乔木对于故国来说,虽非必需,但反映出了时人的普遍认知:故国必有乔木。孟子又有“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之说。乔木为高大树木之义,此虽不可径直解读为森林覆盖率,但有高大树木的故国家园是时人所追求的。今人一样,也有着对高大树木的向往与渴求。由此可见,树木对于人居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要性。

关于树木与人居环境,孟子讲过一段曾子的往事。曾子在武城遇到越寇侵犯,当要离开之时,还叮嘱不要“毁伤其薪木"。此举固然主要出于寇退之后返回居住的打算,亦包含了对薪草树木的爱惜与保护之举,更隐含了对绿色、健康人居环境的企求。理想的生活不是由没有情感的人造物构建的场域,而是接近自然的绿色生活,是栖居在物种多样性的自然的绿色臂腕里。因为这与人类最初出身于自然界,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生命情感有关。

3.牛山之木:一个关于林木破坏的案例分析

森林、绿地属于自然中的植物生态系统,这一系统的健康运行对于空气净化、气候调节、心态调适和情绪颐养,作用明显。森林覆盖率成为人类生活环境的一大指标。孟子曾谈到过一个林木破坏的案例:齐国牛山之木事件。齐国郊外的牛山曾经出现过一次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牛山是“齐之东南山也”,位于齐国郊外。牛山的森林与植被覆盖率曾经非常高,由于“斧斤伐之"(过度砍伐),“牛羊又从而牧之”(过度放牧)导致了“濯濯"(无草木、光秃秃)的景象。

牛山上的草木,若有“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的时间与条件,则有“萌蘖之生"的效果。“斧斤伐之”“牛羊又从而牧之”,则会使山失去原本茂盛的本性,由郁郁葱葱之山变成童童濯濯之山。草木犹人,人犹草木。人与草木,皆是一理。山的本性是草木茂盛,郁郁葱葱;人的本性是仁义俱在,良心不失。人性与山性、草木之性相通,若丢失人的良心本性,则如同斧斤之伐木,会丧失仁义之心,违禽兽不远。由此,孟子得出了“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的结论。虽然孟子并非从环保主义的角度立意,而是从心的操存舍亡角度,从对人性分析角度论及此事,但对生态保护却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启发意义。孟子曾说道:“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当遂顺事物本来之性,而不能一曝十寒。若以不适宜的气候、土壤等生长条件种植,即使再易生长的植物,也会失去生机。相类似地,孟子又说:“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桐梓与五谷,都是人所种植,为人提供木料与食物,当让其自然成熟,以实现自身价值。五谷若不熟,则不能食用,还不如成熟的荑稗,尚能作为家畜饲料。孟子多次提到对植物之“养”,创造植物的生长环境、条件,以利于其成长。

如果不注意保护草木的生长条件,不给林木以“养"(生长与恢复期),形成恶性循环,将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永久性伤害。牛山之木案例对于环境保护中规定农、牧、林、渔业休养期,注重生长基质环境的保护等,有着重大启发意义。

(二)恩及禽兽寓示的动物关怀及人与动物道德共同体的建立

1.仁民爱物,恩及禽兽,人物有别

孟子建基于人性本善,从人的不忍之心出发,主张以推恩的方法,恩及百姓乃至禽兽。推恩具有相当广泛的意义,既是一种道德伦理学方法,也可视为生态伦理学方法。推恩之于孟子,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有着一定次序、位阶的具体方法,是境界与方法的合一。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将人与物进行了远近亲疏的区别对待。物,据赵岐注为“凡物可以养人者也"。而据焦循所引《周礼·天官·宰夫》“凡失财用物辟名者”注,则为“物,畜兽也"。据其所引《说文》云:“物,万物也。牛大为物,故从牛,勿声。”焦循倾向于将物释为六畜。物之一字,由六畜之牛而孳生,后范围扩大至动物、植物乃至万物。而从孟子所言“万物皆备于我"句例观之,则其义已然扩大到世间万物。仁民爱物讲的是“用恩之次”。换言之,人以仁言,物以爱言,以仁与爱区分出人与物的先后轻重之序。在人物同爱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之于物的优先性。

孟子既言人物之别,又认识到人物之通。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存养“几希”,普通人却去之。潜台词是,人与禽兽不同仅在于“几希"。在人禽之辨的意义上,“几希”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在另一层意义上,人与禽兽则存小差异,有大相通。此处便提供了人与禽兽相似性、相通性的证明。于是,人与禽兽有了生物学意义上的共同根基。

人爱物,并不是人与物平等,反映的恰恰是人与物的天然不平等。人为何要爱物?物是生命,爱物即是爱生。人有是心,则有是爱。这正是人性善的考量与伸展。仁心善性之发用,可让人之爱推恩于鸟兽草木自然,时刻怀有一颗不忍之心,随时化为对草木、禽兽、环境的保护之心。恩及禽兽、草木,将对万物的体察与呵护变成提升自身修养、检验自身仁否的试炼与标准。由此所生发的生态哲学思想正是生生之仁的生态思想,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生态思想。由此可证成仁民爱物的生态境界论和人与动物的道德共同体。只有在人与物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才能寻求其共同性;只有认知到物我一体的可贵,方能建立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2.动物驱离与渔猎限制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与禽兽可能会由于生存空间的有限性产生矛盾,甚至展开激烈争夺,造成严重冲突。在此情境下,人类会有怎样的进退与取舍?这是动物保护主义者,尤其是生物平等主义者面临的一大诘难。孟子讲述了上古时代“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的场景。是时,草木生长过于繁茂,影响到五谷收成,禽兽大量繁殖成群,危害到人类生存。于是,舜命令伯益掌握火政“__________________,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烧掉野草保证了粮食收成,禽兽逃匿后,人类受到的威胁随即解除。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所言的是“禽兽逃匿”,由此可知是驱逐禽兽,而不是杀害它们。

蒙培元先生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凡是讲到猛兽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地方,孟子都使用‘驱’字而不是‘杀’字。"其中包含的对待自然生物的关怀,值得人们深思。梳理《孟子》“杀”字用例可见,杀之对象为人者,如杀人、杀一不辜、杀伐、杀大夫、杀民、杀士、杀三苗等;杀之对象为禽兽者,如牲杀、杀其麋鹿者、杀是鹅等。而当对象为禽兽时,用于礼之“牲杀”,偷猎性质的“杀其麋鹿者”,宰杀家禽以食肉的“杀是鹅”,均属于个别性、礼仪性而非群体性杀生。当动物与人的生存形成对冲时,孟子并不以牺牲动物为手段,而是采用了驱离、诱导而非杀戮的方法。如孟子所言“驱蛇龙而放之菹”“驱虎豹犀象而远之"驱猛兽而百姓宁”,皆是其例。有意味的是,孟子对动物与人皆用“驱"字,在词语运用层面,实现了人与动物的平等对待。如“驱(民)而之善”“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皆是其例。

孟子曾讲到冯妇搏虎的故事,亦可见其对动物的态度。“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此段句读,历来有争议。据南宋刘昌诗《芦浦笔记》,以“卒为善”为一句,“士则之"为一句,“野有众逐虎”为一句。周密《志雅堂杂抄》亦同,认为“前云‘士则之’,后云‘其为士者笑之’,文义相属,于章旨亦合"。二人之说可从。如是,则搏虎为不善,冯妇“为善”之举便是不再搏虎,遂成为士人的榜样;但在特定场景下,冯妇没有按捺住搏虎的热情,重操旧业,而为士人所笑。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孟子对于搏虎实持否定态度。

人类生存需要求取于自然,从植物身上摘取果实,从动物身上剥取皮毛与肉类。这是人类生存权利的实现,也是自然之道的应有之义。孟子并不反对正常的渔猎活动,也不反对肉食,甚至将肉食作为王道政治的一项标准。实事求是地讲,肉类产品确实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等。“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集体育、休闲、娱乐与满足人类口腹之欲于一体的狩猎活动,在孟子之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狩猎场地要与民共享,不可由国君一人独享。

孟子是一个善于讲故事之人,他讲过一个打猎的故事。驾车高手王良曾为赵简子宠臣奚驾车打猎。王良说:“吾为之範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遵守规矩,终日不获一禽;违反规矩,一朝而获十禽。王良反对单纯从利益角度考虑问题,拒绝了奚长期合作的要求。驾车者与猎手的合作是以义合而不是以利合,具体到田猎,不能以获得禽兽的多寡为目的与评价标准。

为了保护动物,如今的法律往往会对渔猎工具、时间等进行较为严格的限制。而在孟子时代,已然意识到这一点。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又说:“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据焦循的解释,“数罟"为生丝所作的目小之徼网,正是“今俗犹以细密者为丝网是也”。禁止小目之网捕鱼,是为了保护小鱼。虽然这是在王道政治的意义上论及,但极具生态学意蕴,更与商汤“网开三面"之事,与《淮南子·主术训》所言“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均有异曲同工之妙。唐文治认为:“不违农时,树艺之经也;数罟不入洿池,养鱼之法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森林之律也。"孟子还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为何要树之以桑?“墙下植桑不于田间,恐害禾稼也。"正有与“恶莠,恐其乱苗也”相似之义。而“‘五亩之宅’两句,是种植法;‘鸡豚’两句,是畜牧法;‘百亩之田’两句,是经制法"。此类对人口的增长与土地、环境的适应性之间关系的探讨,虽是战国中期的数据,已经不适用于当代,但其思路仍值得借鉴。

有意思的是,孟子还观察到了自然界中有一物降一物的现象,“为渊敺鱼者,獭也。为丛敺爵者,鹯也”。水獭与鱼、鹞鹰与鸟雀之间的关系,即是显例。由此推展开去可知,利用好生物链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在处理病虫害等方面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有效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可见,王道之治,并不是空头理想,而是有具体的落实措施,如养鱼法、森林律、经制法、种植法、畜牧法等,甚至对捕捞工具渔网的规格、捕捞时间、渔获大小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作了详尽规定。

3.以羊易牛:一个有关动物关怀的案例分析

现代生态伦理学创始人之一,法国著名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Schweitzer)认为,孟子“以感人的语言谈到了对动物的同情"。其所言说的是孟子与齐宣王联袂分析的以羊易牛的精彩案例。

孟子喜欢就近取譬,以牛羊起兴,将牛羊对举,此等句例,着实不少。如“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此句反映的是,接受别人牛羊替人放牧者,一定会寻找牧场草料,而不会眼看着牛羊饿死。孟子喜欢谈论牛羊这类普通家畜,可证其并不轻视动物。

以羊易牛案例是从孟子为齐宣王讲述保民而王的政治开始,亦与衅钟之礼有关。齐宣王在堂上看到一头将要奔赴衅钟祭坛成为牺牲的牛,因“不忍其觳觫"而提出以羊易牛。因怜悯牛“无罪而就死地”,齐宣王动了恻隐之心,显露了“仁术"。在孟子看来,保民而王者,要将不忍人之心发之于民众,而以羊易牛正是此心之发用。以羊易牛完全可以解读为一个有关动物关怀的案例。齐国是大国,齐宣王绝不会因为吝啬,出于一牛高于一羊之费的狭隘功利主义来以羊易牛,他是从人的不忍之心立场考虑,将牛置于人的位置进行换位思考。这正是孟子所认为的,保民而王需要有不忍人之心,且以不忍之心发政施仁。

这里重要的不再是牛、羊,而是其所代表的笼罩在人的不忍之心下的动物群体。重要的是,从人的不忍之心出发的推扩、善心的发动和动物的保护。在衅钟之礼不能废的前提下,以羊易牛,无疑可以减轻人心灵上的不安之感。由此,孟子提出:“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君子远庖厨"之说,正是不愿直面杀戮动物现场的一种策略,其所显示的不是逃避或虚伪,而是对不忍之心的护持与滋养。

有学者认为:“‘君子远庖厨’有着特定的时代语境,它不仅是孟子‘王道政治’的理论基石,也是‘动物权利论’的最早萌芽。”“恩足以及禽兽"的主体并不是禽兽,而是人。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人将动物纳入道德关怀之域,将其视为人与动物道德共同体中之一物。“儒家文化的道德关怀的范围包括动物;爱护和保护动物是儒家文化十分自觉的传统。”甚至可以说,孟子“与现代的动物保护伦理殊途同归"。事实是,孟子所认识到的仅是将动物作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而存在,因其聚焦于人性而不是动物本身,属捎带说出者,而未触及动物权利层面。与20世纪动物解放运动中的废除动物工厂、反对猎杀动物、素食主义等具体方法、,更是存在较远的思想距离。

孟子曾讲过一个放生的故事。子产让校人将所馈生鱼投之水池放生,当听到校人骗他的话“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时,子产欣然答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子产爱物之心,纯然无伪。虽校人欺骗他,将鱼烹而食之,欺之以方,无碍子产之爱物之心。可见,孟子对动物关怀层面的认知是建立在旁通之感的基础上,是从保养、持守人之善性维度立意,尚未达到动物解放、动物权利的层次。毫无疑问,此等层面的探讨,对于唤醒关爱动物情感的深层人性机理极有意义,为动物权利的保护提供了深层次的心理根基。

(三)遵循自然:因时乘势、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成立

1.因时乘势

遵循自然,何以可能?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区分了七种遵循自然的思想路径。第一,从绝对意义上来说,人类无法跳脱自然规律的约束,无时无刻不在遵循自然规律;第二,在人为意义上来看,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人为的,而非自然的;第三,从相对意义上来说,遵循自然才会成为可能;第四,在自动平衡意义上,人能够且应该遵循自然;第五,从道德仿效意义上,遵循自然亦不可行,如物竞天择原则并不适用于人类社会;第六,在价值论意义上,摒弃工具理性,进入艺术审美,人可以遵循自然的内在价值;第七,从接受自然指导意义上,遵循自然意义重大。生命遵循自然,因为自然遵循生命。

孟子非常重视“时”。时有时间、时机、季节等含义,这是农耕社会的经验总结与思想结晶。从正面来讲,孟子主张使民以时,民事不可缓也,食之以时(食取征赋以时),祭祀以时,斧斤以时入山林等。从反面来讲,孟子讲勿夺民时,不违农时,无夺谷物耕种、耘耨、收获之时。如“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赵岐注为“孕字不失时也”。六畜繁殖之时,山林生长之时,皆不可失。总之,人类行为要合于自然之“时"。甚至讲到,圣人之集大成者之所以是孔子,是因为孔子“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正所谓:“孔子,圣之时者也。"其虽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仅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义上讲论。孟子是邹人,其对齐国实无太大好感。当公孙丑问孟子:“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竟然说:“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从“子诚齐人也”的言辞不难推测,其对齐国持有些许轻慢的态度。他曾留下一句有关齐国的谚言:“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从齐地学者编撰的

《管子》一书中,亦可见乘势待时之说,可证孟子所言非虚。如《管子·轻重甲》:“厌宜乘势,事之利得也。计议因权,事之囿大也。王者乘势,圣人乘幼,与物皆耳。”《管子·小匡》:“端悫以待时使。"《管子·霸言》:“以备待时,以时兴事。”这些谚言确切地契合了孟子对时与势的认知。

平治水土,养护山木,恩及禽兽,在现代关怀伦理学看来,展示的是基于共情关系的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无论是因顺水土之势,还是对山木禽兽以鸟养鸟式的养护,所体现的是,人以遵循自然的方式,实现着因物变化、道德共情、自然同体,揭橥着随顺自然、因时而变的底层逻辑。

从对水土、草木、鸟兽等生态问题解决策略的层层分析中,可以得出孟子生态哲学思想一步步地推展为因时乘势,反映出遵循自然的思想特征。孟子不仅将目光投向自然界的具体生物,兼及人类饲养的禽畜,而且达到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内的整体主义自然生态链。这正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成立

孟子认为:“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在对物种差别与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基础上,孟子从对周文王的追忆与现实的映照中,描摹出一个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立的范本,并且这一范本是在与魏国、齐国国君的对话中催生,其可能的影响力可想而知,孟子的良苦用心由是得见。虽然这一范本是从勿夺农时、与民同乐、君民共享式的王道政治角度谈及,但挖掘其可能蕴藏的哲思,仍然令人欣喜和兴奋。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贤者亦乐此乎”以及齐宣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时,引经据典地深情回忆了周文王的灵台、灵囿、灵沼。他说,“《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6]37-39。灵囿中有“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灵沼中有“於牣鱼跃”。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无一不具。从其描述中,亦可见草、木、鱼、鳖、鸟、鸿雁、麋鹿等动物不但数量众多、生长肥美,而且愉悦悠闲,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园囿台池之中,自然有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在《孟子·万章下》中,孟子提及了齐景公“招虞人以旌"非礼之事。以旌招,是大夫之招,所以虞人不敢往,当以“皮冠”招之。虞人掌管山泽苑囿及田猎事务。《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及了种植梧檟,甚至种植樲棘的场师。场师即古代园艺匠师,负有整治场圃的职责。虞人、场师,以今日视角观之,当负有生态行政事务职责。

周文王的园囿,允许刍荛者(打柴人)、雉兔者(打野鸡、野兔等的猎人)在里面获取生活用品;而齐宣王的园囿,“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孟子提倡让百姓进入园囿中活动、获猎,反对国君一人将其视为私家园林。人与自然的和谐场景,是周文王发政于仁、王道之表征,亦是环境和谐之典范。鸿雁麋鹿、台池沼囿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在这里生态平衡得以保持,可视为一动植物保护区或自然环境保护区的建制。生物多样性的保存、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既是自然的景观,也是人文的景观。于是,人与万物的命运连接在大地之上、自然之中。

孟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具有人文与自然双彰,境界与方法并重,情感生态与自然生态相向而行的鲜明特征。由人性本善起始,既有高深的生态境界,又有推恩于禽兽、草木而保护之的生态方法。人性本善的理论预设所包含的对生态环境责任主体的认知,是情感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双向养护。将吾心之仁推恩于万事万物,真诚对待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这是一种廓然大公、超然物外而又不离于物的生态哲学思想。由此可证成人与动物的道德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时至今日,孟子的生态哲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与实践价值。

【典型素材】

速用篇

1.中国新“树王”诞生,见证生态建设新高度

2022年5月下旬,中科院植物所团队在西藏察隅县进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时,在海拔2300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了成片的云南黄果冷杉原始森林。经无人机吊绳测量,最高的一株高度达83.2米、胸径207厘米,超过了5月初刚坐上“树王"宝座的墨脱76.8米不丹松,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树王”。

黄果冷杉是中国特有树种,100年以上树龄的黄果冷杉树高通常为15-25米。此次发现的云南黄果冷杉林位群落中含有大量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古树,以及附生的兰科和蕨类等植物,此次发现是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一个有力的指标和例证。

研究人员表示,该区域之所以能够保留如此高大、完好的原始森林,得益于优越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以及极少的人类活动干扰。对此,相关管理人员表示,目前该片原始森林以保护为主,不建议驴友来打卡。

核心角度:不被打扰的相逢,是对自然最大的温柔

速用示范:

“树王"的数据纪录,不断被刷新,这并非简单的比高低、论长短。“树王”生长之地,是生物多样性绽放之所;高木遍布之地,也是万物竞争之处。优势环境,才成就了参天高木。“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使命。让我们凝聚同舟共济的力量,共同创造更加繁荣美丽的明天。

2.独库公路垃圾成山,出游记得带上文明

新疆独库公路被誉为“中国最美公路”。全长561公里。由于其过半以上地段横亘崇山峻岭、穿越深川峡谷,连接了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纵贯天山脊梁的景观大道"。

近期,由于慕名而往的游客太多,一度造成大堵车,被网友戏称为“堵哭公路”。在旅游火爆的同时,一些不文明现象也引发了担忧。近日,不少网友反映在新疆独库公路看见垃圾遍地,尤其在停车区、休息站等场所,食品袋、塑料瓶遍地都是。垃圾遍地的场景,与有着“中国最美公路"之称的独库公路大好风光形成强烈反差。

新疆伊犁州文旅局副局长贺娇龙说:很多工作人员每天工作20个小时在捡垃圾,月薪5000元在独库公路招不到一个清洁工。呼吁游客能够带走垃圾,自觉保护新疆的自然环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官方公众号也发文呼吁,请不要让独库公路变成垃圾场。

核心立意:携文明同行,共赴诗和远方

速用示范:

其实,不独是新疆,在一些热门景区,游客乱扔垃圾带来的困扰具有一定普遍性。这些年,旅游文明的话题经常被讨论,这表明旅游文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针对大煞风景的景区垃圾现象,很多人呼吁从外部加强干预,如对独库公路采取严格限流,以及增加垃圾箱等,这些建议当然是务实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想,这一点可谓是“文明是文明者的通行证”的绝佳注脚,如果我们都是文明出行者,那么我们也就能更便利地共赴诗和远方。

3.“中国好人"李培生:黄山峭壁上的“扫地僧”

大美黄山,千峰竞秀,波诡云谲,令无数人心向往之。依崖而生、清丽婉约的黄山松柏,让人油然生敬。被称为在悬崖之上“舞蹈"的放绳工,也跟黄山松柏一样,令每一位游客肃然致敬。黄山放绳工是景区环卫的一个工种,一根钓鱼竿、一顶安全帽、一捆登山绳、一身黄马甲是他们的行头,腰系绳索,下至悬崖峭壁,清扫垃圾,被游客们称之为“峭壁扫地僧”。

从事黄山放绳工20多年的李培生,是“峭壁扫地僧"的代表。他说,身为黄山的一员,20多年来以黄山为家,以路为友,宁脏一人,不污一处。像这样的放绳工黄山共有20多人。他们像蜘蛛侠一样地冒着生命危险“飞檐走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心用情守护黄山,只为黄山的秀丽不容污损。在他们看来,维护好绿水青山就是自己最大的心愿,游人如织是他们最大的欣慰。(中国新闻网)

核心立意:坚守,只为那圣洁的天地

速用示范:

“宁脏一人,不污一处"是黄山放绳工数十年坚守的初衷,“可以和天鹅换生命”是43年倾尽家产耗费百万的“天鹅卫士"真挚的爱恋,“我愿意为我所热爱的事业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是与群鹤生死相守的渔民的执著,“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的沙漠奇迹是几代塞罕坝人对家国使命的传承……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美丽中国,离不开无数人的默默守护和奉献。做平凡事,成不凡业,让我们一起致敬“最美中国人”!

4.冲向重庆山火的骑手:“我是‘重庆崽儿’,我不来谁来。"

8月,重庆高温不下。21日晚,重庆北碚区歇马街道虎头村突发火情。对于重庆人来说,虎头村所在的缙云山就是李商隐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巴山”,它不仅滋养了代代重庆人,也是重庆人心里重要的城市标志。“缙云山着火了,作为重庆人,我们怎么可以袖手旁观?况且山路难走,现在正是需要摩托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去现场。”不管火势有多凶猛,骑手大军载着物资就往山上冲,碾过碎石子,开上陡山坡,扬起厚尘土。山火现场,摩托车轰鸣声几乎从未间断。

“我是歇马人,我不来谁来。"我是‘重庆崽儿’,我不来谁来。”他们虽然来自四面八方,素不相识,却都觉得自己比任何人更有理由站出来。从21日开始,这些骑手在现场接力运输,让本来没有灯的地方,有了灯;让本来没有路的地方,有了路。一周的艰辛,山火全部扑灭,他们用行动展现了重庆是“摩都”,更是一座不会被困难打倒的英雄之城。(《新华社》)

核心立意:天地与我并生,我与万物相亲

速用示范:

重庆山火八天被扑灭;美国加洲山火年年都有,最长二个月;澳洲森林火灾连烧七月,30亿只动物葬身火海,600多公顷山林变成焦土。不一样的国家,不一样的火灾。在“自由”二字上他们做得非常好,不管山火怎样,该下班下班,该度假度假。这是自然的浩劫,又何尝不是人为的灾难!自然不会毁灭,即便人类灭绝,天也照蓝,归根结底,人类毁灭的只是自己。审视自身环境,风景不只是自然的赏赐,更是人类相亲的馈赠。

5.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五起案例:狠批治污中的官僚主义

通报指出,在国家严控“两高"盲目发展、推进钢铁行业去产能明确要求下,邯郸市仍明目张胆违规建设,其中新金钢铁公司“偷梁换柱”获国家奖补资金6383万。

鄂尔多斯鄂托克旗,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瓶颈。督察发现,该旗放任企业违规侵占黄河水资源,甚至随意更改河道为开发资源让路。

大运河江苏段,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主通道,部分企业磷石膏露天堆存,对群众举报敷衍应付。管网雨污混流情况严重,部分河段返黑返臭。

有“江河源"之称的西藏那曲,市政府所在地色尼区监管缺失,违规审批草原砂石开采,无序野蛮开采问题突出,严重破坏高寒草原。

新疆“乌昌石”,以占全疆4.1%的国土面积承载全疆近一半煤炭消费量。相关市州减煤工作敷衍,煤炭消费量不减反增。相关部门各自为战、各搞一摊。2022年1~3月,区域重污染天数比例高达30.4%。

核心立意: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也是冷酷的屠夫

速用示范:

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如果尊重自然,自然就能为我们提供各种所需;但如果违背自然,它就会残忍地向人类发起猛攻。人类对自然生态的道德期望必须与其对自然生态的道德责任相联系。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征服自然转向敬畏自然,做到与物共适,美美与共。台风来临之际,广东省发给居民短信特地提到“敬畏自然"四个字,但是简单的“敬畏”二字,却是人类一直以来都学不会的。

语段篇

1、对自然的向往、敬畏从不因历史断绝,并在传承中得到反思、纵深。如今,我们可见万丈珠峰之上,次仁旦达为雪山清理污浊,守护心中圣地。我们可见,坚守“绿水青山"的信念,黄沙荒原的毛乌素在民族的力量下重现昔日风光,“绿色奇迹”得以在大地上演。历史更迭不断,强盛的文明从不会因肆意、贪婪而得到延续,唯有依凭规律,顺应造化,才能至于平衡,传承延绵。

2、正如那消失的罗布泊,那片宁静的心灵归宿最终变成一片荒凉死寂的沙漠,那里的每一粒沙感受不到丝毫宁静,只有无边无际的绝望。曾记否,莫高窟的鸣沙山和月牙泉,鸣沙山不再是天籁般的鸣沙知音,月牙泉则仿佛是弃妇怨女的枯萎之泪。我们就处于世俗名利的樊笼之中,渐渐遗忘了山寺桃花始盛开,我们行走于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工业社会,忽视了“梅子金黄杏子肥"自然之美。

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华文明千年生息,生于流域之滨,养于厚土之上。文明与生态,沿着同一条命脉延伸于历史的沟壑之中。我们不能求得一个焕然新生的世界,就要懂得护她安危无忧。不要让世界的明媚被污浊的颜色覆盖,而要好好守护我们仍存的净土。

4、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们走向未来的依托。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建设美丽中国,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5、越是困难挑战加大,越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要看到,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随意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这不仅会让多年努力前功尽弃,而且可能造成长期不可逆的影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各级党委和政府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污染防治攻坚的关系,把握好快与慢、加与减、破与立、当下与长远的辩证法,至关重要。绿色发展决不能因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

6、“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从前,我们面向大海,便想起春暖花开,立于青山,便念起青山妩媚。如今,海洋依然宽阔,漂浮着的却是工业污染;天空依然高远,朦胧着的却是层层雾霾。

7、清晨步小径,阴阴似尘起,一天霾雾拨难开。一碧苍穹杳无迹,云高天阔成追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顺乎自然生,背乎自然亡,和谐共生,方能繁荣昌盛。

8、在发展之路上的岔道口,利益在左,生态在右,无论偏颇于哪一方都并非十分妥当。唯有开创一条新的道路,生态与利益齐飞,发展共环境一色,方能在社会的建设之路上行稳致远。

9、人与自然天地繁衍,文明也因自然而发祥,一如文人骚客,造化灵秀,倾于文笔;一如当权揽者,顺势时养正安民,修成政令。如今的我们坚信绿水青山的信念,黄沙荒原的毛乌素在民族力量下重现着昔日光芒,绿色奇迹正在大地上演。自然永远不是一个局外人,它始终与我们密切相关。

10、“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我们欣赏着春有百花秋望月的美景,享受着夏有凉风冬听雪的意境,也应当尽力守护着它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要青山不改,愿绿水长流。

11、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自然资产。

12、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13、保护环境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地球日将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日子,而是成为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行动准则,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珍爱地球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14、只有实现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生态文明才会成为真正引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更大完善、发展水平的更高阶段。

15、“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16、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17、我们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社”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赢全球观,坚决扛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重大政治责任,以功成必定在我的境界,保护好生态屏障、挖掘好生态潜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我们的优势和骄傲。

18、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总书记这一重大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既以其鲜活的语言和深刻论断强化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第一类和第二类自然资源是自然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观,又把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纳入生产力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观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时评篇

01让生态文明成为身边的文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破坏生态的行为仍时有发生——大到沙漠防护林被毁,小到大货车带泥上路等。这说明,要让生态文明成为身边的文明,仍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推广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既是为了人人,又需要人人参与。

一个地方破坏防护林改种其他作物,当地收获了一些经济效益,却牺牲了更多地方更大的生态效益;一家企业盲目开采,企业和所属地方收获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却牺牲了长远的生态利益;一个村子在河道边堆放垃圾,上游节约了清运费用,却牺牲了下游的环境利益。

要让生态文明成为身边的文明,一方面要健全全社会监督、全方位追诉的机制,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奖励生态增值行为,加大对身边的生态文明典型宣传。

要让生态文明成为身边的文明,地方官员不仅要观摩一些做得好的“样板”,更要走出自己居住的院子,多到可能有垃圾违规堆放、有扬尘废气污染的“民间"死角”去暗访。

要让生态文明成为身边的文明,还要改变“劝说别人时容易,轮到自己做时就难"的心理习惯。随着社会流动性的不断增加,每个人接触的生态环境已不是过去的“一亩三分地”,你今天随手丢弃的有害垃圾,说不定哪天就化成酸雨降到自己或者自己亲人的头上。

02珍爱地球,让我们共同守望“绿水青山"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四月春光,草长莺飞,站在窗前,聆听窗外鸟儿轻快吟唱,眺望远处高山林木耸立,俯瞰楼下那蜿蜒途径村庄而过的小溪,溪水潺潺伴着鸟鸣,静谧舒心。经过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这样的美丽景色又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曾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人类在某些情况下只考虑如何最大化利用地球资源,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地球资源大幅减少,世界经济陷入匮乏的窘境。除此之外,还有地质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异常、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保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已经逐步转化为生动实践,成为千万群众的自觉行动。

地球孕育万物生灵,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国家安全、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福祉、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都与环境问题解决得好坏息息相关,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时代所需,也是人类所需。

未来经济发展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而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唯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凝聚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不加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坚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那么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或将永远成为一个“美丽的梦想"。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在不断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要有长远意识、大局意识,从思想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虽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在“世界地球日"的节点重新提及,必将激发更好的成效。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人们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蜕变,在农村能够看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城市的夜晚抬头可见闪耀的星河,而这些都离不开每一个守望“绿水青山"的你我他。

03守好生态文明“赢”在蓝天碧水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一项透着“绿意"的惠民工程,以守好生态文明模式来实现,显然是赢在蓝天碧水间。从2015年底在河北试点起,3年时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完成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轮督察全覆盖,并分两批对20个省份开展督察“回头看”,再到2022年6月初,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相继向河北、江苏、内蒙古、西藏、新疆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反馈督察意见,第二轮督察圆满收官。捧稳生态文明“金饭碗”,以发展敢为人先的激情,以发展需要的一份冷静和理性,树立起自觉保护好绿色“家底”的坚定。

守好生态文明,必定需要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诚然,守好生态文明,不仅可以涵养好“生态+"旅游,也可以“生态+”地方建设、“生态+"生产生活方式、“生态+”地方管理等,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更新、完善,重在在升级的过程中,实现生态文明尽可能的融入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因为无论是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生态质量、声环境质量、辐射环境质量等,都趋于整体良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绿色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效果。寻觅守好生态文明赢在蓝天碧水间,向绿色转型,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或许由于地处原因不同,一个地方总有一个地方赖以生存、发展的不同路径。而守好生态文明既体现在治理层面、也体现在发展层面、也更体现在理念层面。唯有主动作为,才是解决损害生态环境问题关键所在。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好大账、算好长远账、算好整体账、算好综合账。

有权须有责,权力必须与责任对等。但话又说回来,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往往不是转瞬即逝的行为,而是一个持续的结果,往往不是单个原因的突变,而是多个原因的累积。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哪些是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哪些是责无旁贷的作为底线等等如是,都是值得厘清的问题。同时,也得做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如何让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开发绿色设计产品;加大监督之手,对绿色制造涉及的制造问题、产品生命周期、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监督指导。简而言之,守好生态文明,研判好绿色发展趋势,为绿色制造提供有力的支撑。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追根须得溯源,树立起绿色的生态政绩观,最迫切的是建立起绿色考核的指挥棒。得从源头上督促行使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建立起责任意识,对自己的岗位、权力和决策,真真切切地负起责任来。彻底摒弃粗放的传统发展方式,保护好民众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沿着经济发展高质量、人民生活高品质、生态建设高颜值的路径,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超越和扬弃旧的生活、发展方式,“赢"在蓝天碧水间。

【写作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湿地不断遭到破坏,保护湿地成为一项世界性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多国于1971年签署《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2005年当选为《湿地公约》常委会成员国,2021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在中国召开。此次大会标志以中国传统玉璧为造型,内嵌江豚、麋鹿、扬子鳄、朱鹳四种生活在中国湿地的珍稀濒危动物形态和人脸轮廓,意在表达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中国青年该如何承担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责任?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示例】

推动中国绿色发展,吾辈青年大有作为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作为新时代青年,在推动中国生态发展的新征程中,应发挥青春力量,凝聚“护蓝增绿”的合力。

近些年,我们喜见中国绿色生态实践取得骄人的成就。在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沙漠变绿洲"的奇迹举世瞩目。在世界的舞台上,中国一直在保护湿地、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河长制”“林长制"为生态保护筑起制度的坚实堡垒,“水更清了,天更蓝了”成为我们举目间可以看到的环境变化。这样的变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只考虑眼前发展的现代化,而是目光长远、惠及子孙后代的现代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是中国生态实践取得卓越成就的“制胜法宝”。

在这份出色“绿色"成绩单背后,是一代代人投身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